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規模經濟」。展開可能太複雜,這裡只從百度百科直接引用這樣一段話:

規模經濟理論告訴我們,通過購併活動實現規模報酬遞增的原因,必然是由於企業生產規模擴大所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表現為:生產規模擴大以後,企業能夠利用更先進的技術和機器設備等生產要素;隨著對較多的人力和機器的使用,企業內部的生產分工能夠更合理和專業化;人數較多的技術培訓和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經營管理,也都可以節約成本。

相信通過上面這段話應該不難理解,一旦鋼筆廠商實現了規模經濟,相應地就擁有了調用高水平的生產要素的能力,比如先進的機器設備、高檔的原材料、一流的技術人員和設計人員……然而從現在絕大多數國產鋼筆的產品特徵來看,生產它們的廠家就不具備規模經濟的條件。

即便是生產要素層面都滿足了條件,例如資金到位、設備一流、材料充足、管理先進,但是別忘了,市場是要培育的,而不是單純地靠推銷。帝國主義在中國兩次鴉片戰爭之間就已經想清楚這個道理。要在具備消費能力的市場中培育出鋼筆的消費增長點來,恐怕離不開從這幾個方面做文章:

1)引導甚至人為製造出產品的使用需要;(比如讓人放棄中性筆轉而用鋼筆寫字,讓不寫字的人也用鋼筆寫字)

2)滿足人對精神層面的需要,起碼是馬斯洛層次需要理論的第三層以上;(比如針對年輕羣體跟流行文化中的熱點相結合,針對消費水平高的人跟奢侈品相結合)

3)製造出產品的稀缺性。(哪怕很便宜,卻是限量的,從而產生炒作的空間)

而許多國產鋼筆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偏偏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比如一些鋼筆用六七十年前的型號與科幻電影相結合,比如一些鋼筆向需要書寫的主力軍也就是年輕人兜售只適合社保退休年齡以上人士的情懷,比如一些鋼筆盲目吸收最不需要書寫的「油膩」羣體所偏好的設計元素,比如各品牌紛紛引用某國外知名型號鋼筆的外觀並大量湧入市場……

脫離了長期的利潤增長追求,怎麼可能還做出讓人特別是讓學歷和消費經驗都較充足的人滿足?

這是最近入手的一支鋼筆。為了加入籃球的元素,廠家直接印了個科比投籃的公仔在筆桿上,在不需要增加哪怕一點設計成本的前提下,妄想增加鋼筆的附加值。這種硬生生的「設計」,和二十多年前直接在T恤上印個還珠格格的做法如出一轍。沒有任何真正意義上的設計,或者說沒有在設計元素上加以融合,在產品外觀或使用性能上體現出「運動」的需要。如果沒有這個圖案,這支筆或許還能由於簡樸的設計而拿去見大場面。有了這個圖案,只能出於喜愛其寫感或出於特殊感情而私底下使用了。

到處是劣幣,怎麼出精品。


同樣是500塊,你會買國產還是進口

國產完完全全可以做出好鋼筆,質量還有可能遠超同價位進口筆,問題是,消費者買嗎

本來鋼筆就小眾,要是把自己的產品搞成小眾中的小眾,那日子還怎麼過

產品大多迎合消費者,所以,國筆現在的路子,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價格下去了,質量也就下去,鋼筆這種東西還是比較遵循一分錢一分貨的原則的,所以便宜有便宜的做法,貴有貴的做法,這做工一般可以以價格為參考,所以,也就只能這樣了,有一說一,有多少外國品牌的鋼筆,其實就是這羣國筆廠代工的,所以他們的產品質量是可以做到讓人滿意的,問題是,消費者錢得到位


我買過英雄的高端,1001,也不便宜,快2k了,看起來也蠻精緻,純銀+賽璐璐,筆身雕刻,到手發現這玩意兒脫膠了(不是這支筆哦,這是別人的筆,我那只是銀色的賣掉了),emmm,比它更老的派克和萬寶龍都沒有脫膠,就,做工很迷。

其實我們看一個物品精緻不精緻,除了做工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品牌效應吧,你看我一說蘋果手機,你聯想到什麼,一說小米手機,你又聯想到什麼?

我們得承認,我們國家的鋼筆品牌起步晚,就算全盛時期也是被派克按在地上摩擦,後來,圓珠筆中性筆崛起,鋼筆被替代,派克也沒落了,再後來,科技發展,書寫都成了一種興趣愛好,萬寶龍們把鋼筆做成了奢侈品,萬寶龍作為一個奢侈品牌,世界聞名,咱們國家,有麼?木有啊,除非原有的已經聞名於世的品牌去順便做個鋼筆,比如華為把英雄給收購了,搞出一套詩人系列,政治家系列,思想家系列,皇帝系列,名臣系列,王朝系列,封神榜等等等等,做出真正有中國元素的鋼筆,每一隻都是耳熟能詳的熟悉的元素,想想都帶勁 。

但是話說回來,人呢,一般對自己熟悉的東西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對不熟悉的東西反而有一種神祕感,覺會覺得不熟悉的東西很高大上呢。


因為便宜啊

這還有啥好說的

製造鋼筆又不是什麼高精尖的東西

錢到位了什麼都有


這個屬於劣幣驅逐良幣了吧,做的好了成本高,國內市場競爭力弱,目前的現狀還是低價爭量的時代吧。

如果把彎彎算上,國產的就好不少了,三文堂的活塞做的不錯了,Laban也做出了歐洲高級筆的水準了,還有一些小眾的設計師品牌也可以稱為精緻了。

歸根到底就是需求端導致生產端的導向做低端,高端的被歐洲日本老牌們壟斷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