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原文是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流传演变成了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出自话本 玉堂春落难逢夫。

故事背景,明代正德

前后文大意是讲:天才少年王景隆(原文描述此人一目十行,举笔成文)落难?回家,看到这个对联以后深受触动,不在贪玩享乐(把自己最喜欢的本子给烧了),转而用心读书考取功名。

本来是说「不吃苦,难以成功」(吃了苦,也不一定成功)。

传著传著就变成了「吃了苦,就能成功」。

一个充分条件变成了充分必要条件,呵呵哒。

原文完全没有半点吃苦就能成功的含义在里面好吧。

本来一句鼓励人下苦功读书考功名的话,传成了现在的吃苦=成功。

第一句的苦,指的是坚持,专心,不玩物丧志。

第二句的苦,呵呵,变成了苦难,困难,引申义还有委屈等等不公。

第一句的人上人就是当官(目的明确),换现在是公务员。

第二句的人上人,现在指的是各种意义上的成功(目的模糊)。

原文这段明明讲的是一个被贬大官的儿子考功名的小故事。

现在变成了各行各业通用的「名言」

自欺欺人好吧。

就明代中后期些文人风气(风气我对不起你,我更不敢用风骨,委屈你了),还有著名的八股文。把这句话当琼浆玉露。怕是石乐志。

附个小故事:明朝被贬礼部尚书的三儿子在外游学沉迷风尘美色痴心一片不思读书,花完钱财(三万两白银)回家看到门口两幅对联幡然醒悟,下定决心考取功名,最后高中进士成为山西巡安为女友平冤并结为夫妻。

另附:

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

山西巡安(类似拥有山西检察院长职能的处级干部)

三万两白银(这个没定数,价格价值不同,强行1:1000,差不离。大概就是三千万人民币......淦.....)

再说话本是戏曲改编的文学作品,放现在就是电视剧改编出书。

有时间看原文更能懂这句话,不过我估计你不会去认真看。

最后,脑子是个好东西,多动动,多想想,也许我说的都是骗你达~

毕竟时过境迁,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最初话语为啥不敌后面的演变呢?说不定「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才是真确哒!「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因为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需求所以被抛弃啦,是错误哒~


在你的战略制定下的战术行为所产生的情绪,身体透支,思维,能力必然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代价 而最终的结果能否成功不得而知 但是成功前这些都是要走的路


吃苦对成功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全部。我们可以这句话勉励自己,但别人不能用这句话来绑架你。


现在这个时代,这句话不完全正确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