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亞洲,反觀日本隊成績卻很好,根源問題到底在哪裡


解決溫飽纔多久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馬拉松發展的現狀,與我們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是一致的。

看看長跑發展的好的幾個國家:

1、肯亞:太窮了。除了高原、人種優勢,「窮的只能靠腿」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小朋友餓著肚子跑10km去上學……

2、日本:發達國家,跑步健身首先已經是普通老百姓的一種日常生活了,進而有了自己的跑步文化、氛圍。如果泛泛的定義一個長跑人口,那麼日本人的長跑人口數量肯定遠遠多於我們。

3、美帝:發達國家,也是路跑文化的發源地。去年跑波馬時在波士頓逗留了幾天,隨時、隨地都能看到跑步的人。比如Boston Common,即便冷冷的陰雨天也有很多跑步的人。

再說回我們自己。老百姓比以前富了不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距離發達國家還有一段距離。

我們的小朋友不至於跑10km去上學;

我們的老百姓大多數也沒有「閑到」跑步玩(我們跑步的主力人羣是35歲以上的中年人);

我們的年輕人,尤其是有運動天賦的年輕人,也會更傾向於在「更有經濟效益」的項目,比如籃球、足球、短跑等,去兌現自己的天賦。

備註:上述這些都是基於我自己的觀察,沒有嚴謹的統計、調研數據作支撐。


起步晚,基礎差,給點時間,我們在快速進步。


中國人喫飽飯纔多少年?開始系統訓練纔多少年?


這個問題感覺同:

為什麼中國(男子)足球如此落後?

同樣是亞洲,反觀日本隊成績卻很好,根源問題到底在哪裡

個人愚見:(先不講天賦,趕超非洲那是扯淡,先看看鄰國日本)

1.基礎體育教育的問題。儲備人才和民眾體育素養。

何為體育?身體上的教育?就是為了強身健體?怎麼跑,跑的遠跑得快,不受傷,科學系統的安排訓練。這些都太有門道了。可惜不授課,不講這些內容。大學裡面選修課可以講的高深點,甚至可以用力學原理去解釋理論上怎麼去跑。例如:180步頻到底是否具有科學依據。

以我的經歷來說,小學體育課上,體育老師沒有教我怎麼跑,自己也不會跑。跑了就不適或者受傷。(體育老師普遍怕孩子在學校受傷出事,家長追責,學校追責到體育老師,那可真的受不了。)中學基本沒有體育課了,體測臨時抱佛腳,天氣好,低年級會有課間班級方陣跑操,孩子特別多,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的。跑操主要目的是精氣神,腦子清醒,要求齊整,聲音清脆。其他時候,會無緣無故的去跑步?開個秋季運動會可能會跑一跑。平時打籃球踢足球多用到跑和跳。但怎麼比別人跑得快,佔得先機卡住位置,怎麼跑不受傷形成肌肉記憶,沒有訓練過。(很多真的是得從娃娃抓起,錯過了黃金年齡,學的就慢了,定型了練了也感覺接受慢。)

後來自己看專業跑者視頻,看書系統學習,慢慢摸索入門。然後嘗試著堅持去跑。(都聽說過網球學校,足球學校,游泳館。貌似很少聽說過有送孩子去學跑步長跑的。)

如果非體育特長生,非發燒友愛好者,估計一輩子都不會碰馬拉松及中長跑。

但是中考,大學校園體測1K米是實打實的。體測臨時抱佛腳,學生不是超重應該都能及格。

2.商業化,資本的推動。自媒體時代造星(體育明星)。民眾瞭解過玩過,粉絲將其視為偶像,願意買賬喜歡。

日本已經將這個資本化,商業化了。「箱根驛傳」電視媒體轉播,不少民眾買賬。

有一大批日本高水平長跑運動員以此為工作,他們是職業的,為社團(公司)參賽。(類似於國內某某銀行與某某銀行團建,打乒乓球比賽(國球),以前省隊退役下來的,就能謀得一位半職,專門負責團建交流活動,還去參活動比賽爭奪榮譽。)

所以日本馬拉松發展得不錯。往少了說,日本男子全馬PB跑進2:10:00的有30+人。女子全馬PB跑進2:25:00的也大有人在。

比例問題。人口基數眾多的我們,職業運動員的比例就很不夠看,其薪資中位數也是。

這就同GDP,GDP總量名列前茅,人均GDP決定了我們仍屬於發展中國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