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海戰中,不計算魚雷艇,北洋水師共出擊戰艦14艘,日本聯合艦隊共出擊12艘。在我們的歷史教材和一些戰史研究中都認為黃海海戰失利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北洋水師軍艦嚴重老化,「大部分軍艦的鍋爐已經到了報廢年限」。現將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參戰軍艦及服役年限列出如下:

定遠:1885年入役(9年) 吉野:1893年入役(1年)

鎮遠:1885年入役(9年) 浪速:1886年入役(8年)

來遠:1888年入役(6年) 高千穂:1886年入役(8年)

經遠:1888年入役(6年) 秋津洲:1894年入役(&<1年)

致遠:1887年入役(7年) 松島:1892年入役(2年)

靖遠:1887年入役(7年) 嚴島:1891年入役(3年)

濟遠:1884年入役(10年) 橋立:1894年入役(&<1年)

廣甲:1887年入役(7年) 千代田:1891年入役(3年)

超勇:1881年入役(13年) 扶桑:1878年入役(16年)

揚威:1881年入役(13年) 比叡:1878年入役(16年)

平遠:1892年入役(2年) 赤城:1890年入役(4年)

廣丙:1890年入役(4年) 西京丸:1888年入役(6年)

鎮中:1881年入役(13年)

鎮南:1879年入役(15年)

平均艦齡8.6年 平均艦齡5.75年

北洋水師的軍艦服役年限和平均服役年限確實比日本長,但主力艦6-7年的服役期,平均8.6年的艦齡真的很老舊嗎?究竟有多長艦齡的軍艦算是老舊的軍艦呢?


北洋海軍建設正好撞上了海軍歷史上技術更迭最快,某種意義上也是海軍技術史上最波瀾壯闊的年代。

在那個年代,一艘船購進後能當一線戰鬥力8-10年就不錯了。

一艘1880s購買的戰艦會因為速射炮/硬化甲革命在1890s一文不值。

一艘1890s購買的戰艦會因為all-big-gun在1900s一文不值。

並且,這種戰艦不保值的原因根源是以極快速度進步的海軍武器技術導致的艦艇設計整體思路變化,想通過某些非常規的設計令戰艦設計相對保值站在當時視野來看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而在這個波瀾壯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進入海軍的年代,唯一能讓整個艦隊不隨著時間推移而被淘汰(其實今天也一樣,只是更迭周期更長罷了)的辦法,

就是不斷的採購新式戰艦。


補充一下,

其實ironclad時代的百鬼夜行的設計手法許多是自有其技術邏輯在內的,很可惜的是國內對鐵甲艦時代的技術研究非常之少,許多看法過於表面化。

一個典型例子就是,舯部斜跨炮台和艏尾布置主炮旋台這兩種設計手法的區別,就很大程度上並不單純是船頭對敵戰法的結果。

實際上,對於數千噸到一萬噸出頭的鐵甲艦來說,在首尾布置兩座主火力組,是會遇到重心問題的。戰艦搖動並不是只有橫搖,還有縱搖,而兩頭重中間輕的布置會嚴重加劇縱搖問題。

當然了,縱搖似乎對於鐵甲艦時期的交戰距離來說,在火力上不算什麼大事,那畢竟是一個鐵瞄火炮射擊,炮手拿著大炮狙(到後面有光瞄的時候才能這麼說,之前只能算大炮莫辛納甘)互相射擊的年代……

但真正嚴重的問題在於,縱搖會讓那個年代普遍存在的低干舷鐵甲艦本來就十分破爛的航海性進一步惡化到難以想像的地步。這個我想不難理解,形象的說,就是艏搖的時候船頭直接往水裡插。

無獨有偶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後,海軍技術人員再一次嘗試在萬噸級艦艇上首尾布置兩座重炮時,他們似乎又遇到了這個問題……


大就是好,高幹舷就是美,實際上也不是說那年頭的戰艦就不能保值,韃英在早期建造的一批高幹舷鐵甲艦(米諾陶,阿喀琉斯之流)實際上可以經過改造作為巡洋艦在80-90年代繼續保持在戰鬥一線,發揮戰力。只能說定鎮的底子確實不好……


那個...... 北洋海軍史在知乎這塊其實算是個冷知識。但是,大部分答主對這個問題的總體看法都很正確,比如@白善燁 (我暈了,我也造不造這是不是信綱了) 的回答就很好——「他們在海軍技術發展最快的年代裡面,購買了一批最不保值的戰艦」。

不過他回答里不少涉及19世紀海軍的技術細節稍有問題,我來略作補闕一下......

回答里說:

但是(麗薩海戰)戰後,設計師卻錯誤的認為,近距離撞擊+大口徑主炮近距離射擊+魚雷突擊是未來海戰的主要形式,為此他們改變了戰艦的設計思路,將主要武器堆砌在船頭,而不是船側面,忽視了主炮射速而追求口徑,以求近距離「一錘定音」。這種設計思路在19世紀70-80年代非常流行,其代表就是北洋海軍的「定遠」級鐵甲艦。和「超勇」級撞擊巡洋艦。其中「超勇」級的設計最為奇葩,其搭載的2門260mm主炮,都只能朝正前/後方向有90度射界,根本無法指向側面射擊......

除此之外,巡洋艦的裝甲布置,也是在19世紀90年代最終完成,即在巡洋艦上布置完整的「裝甲盒」,如英國的「肯特」級裝甲巡洋艦,日本的吉野號也布置了獨立的裝甲盒。而北洋海軍巨資購買的致遠/經遠級巡洋艦,都是這個過渡時期的產物,因而花費巨資,但是在防護水平上遠不如日本第一游擊部隊的4條完全體巡洋艦。

問題一:麗薩海戰後的設計師「將主要武器堆砌在船頭」

19世紀後期是一個各種軍事思潮湧動的時代,軍艦炮位設計模式,千奇百怪:傳統的炮房鐵甲艦、露炮台鐵甲艦、旋台鐵甲艦、耳檯布置、全軸線布置爭奇鬥豔。主要海軍大國甚至會將一連幾級主力艦都做為不同炮位的試驗產品......

但主力戰艦中,唯獨沒有怎麼出現「將主要武器堆砌在船頭」的設計:

因為,這種設計幾乎是噸位較小的岸防裝甲艦獨有的,比如下圖中的皇家海軍「征服者」級(這貨其實不小了也有6000t,大媽家財大氣粗啊......):

但是,全艦艏重炮思路入侵19世紀主力鐵甲艦的戰果十分有限。首先是90年代皇家海軍的「維多利亞」級鐵甲艦(2艘),因為主炮被壓縮到了2門,該級軍艦的主炮口徑達到了16.25英寸(413mm)。

首艦「維多利亞」號線圖,她的命運十分凄慘

以及俄羅斯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級戰列艦(下圖),也只有艦艏的2門主炮。除了這兩個19世紀80-90年代的例子以外,全艦艏重炮的主力艦在之前、之後都不存在了(指無畏艦時代前)......

其他諸如「忽視火炮射速」一類的評論也有點脫離時代,並非「軍艦設計師」不想提高射速,退管技術出現前,退架火炮的射速客觀來說就那個樣子啊......

·

問題二:「(將主要武器堆砌在船頭)這種設計思路在19世紀70-80年代非常流行,其代表就是北洋海軍的「定遠」級鐵甲艦。和「超勇」級撞擊巡洋艦」

近代海軍史愛好者中存在一個非常普遍的誤區,那就是以為「定遠」級為代表的對角炮位(或稱「斜連炮台」)戰艦是以「艦艏對敵」為假想作戰方式設計的。實際上並非如此,這種炮位布置的初衷是使軍艦理論上能夠完成「全方向射擊」,即能對前後左右任意一側集中所有主炮。

舉個例子,義大利在19世紀80年代一度十分偏好「斜連炮台」軍艦:

四門主炮朝向一側的「杜伊里奧」,對角炮位戰艦的開山之作。
魯傑羅·迪·勞里亞號鐵甲艦左右兩側炮台向同側齊射的照片

定遠級因為噸位較小長度有限,兩個主炮位距離過近,略微影響了每次主炮對另一側目標的射擊角度。但是,定遠級軍艦依舊具備四門主炮向同一側開火的能力。留下大量第一手北洋海軍戰史記錄的「鎮遠」艦洋員馬吉芬在大東溝海戰中受傷即與此有關。海戰中,「鎮遠」的左前側主甲板發生火災,馬吉芬帶隊滅火,同時向正在對左舷目標開火的右炮位傳令暫停射擊。但是出於未知原因這一命令未及送到,導致馬吉芬等多名損管人員因右炮位開火產生的炮口暴風而受傷。

美國報紙銅版畫中描繪的馬吉芬受傷場景,「鎮遠」的四門主炮正向同側射擊。

至於倫道爾式平甲板巡洋艦的開山之作「超勇」、「揚威」,就更談不上「將主要武器堆砌在船頭」了。這級軍艦裝備有6門大口徑火炮,2門10英寸(254mm)主炮在首尾的炮房,通過炮門向首尾和兩側射擊,4門4.7英寸後膛炮在上層建築的炮郭內,每舷兩門,通過炮門向外射擊。很容易看出,「超勇」級軍艦是一級被設計為側舷接戰的軍艦,對左右兩側可集中全部主炮和一半的副炮火力。

超勇級軍艦線圖,包括了主、副炮的射擊角度等信息。

·

問題三:「超勇級的兩門主炮都只能朝正前/後方向有90度射界根本無法指向側面射擊

不得不說這個誤區就有點大了,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上一話題中已經提到了「超勇」級在左右兩側可以集中所有主炮火力,現在我們來仔細看看「超勇」級的主炮位。

作為一級無防護巡洋艦,「超」、「揚」的炮房只有一層3/8英寸的鋼板,前方和兩側開有用於開火的炮門,由於本級軍艦的干舷極低,每個炮門附帶有僅在戰時開啟的擋板,平時航行時關閉,以免上浪海水倒灌主炮位。實際上,「超勇」級軍艦炮房的兩側炮門比正面還要大不少,其主炮側面射角為70度,正面僅有44度。

超勇級軍艦的炮房細節,處於炮門檔板收起的敞開狀態,拍攝於尚未回國時。

·

問題四:巡洋艦的裝甲布置,也是在19世紀90年代最終完成,在巡洋艦上布置完整的「裝甲盒」,如英國的「肯特」級裝甲巡洋艦,日本的吉野號也布置了獨立的裝甲盒。

作為19世紀末期的經典防護巡洋艦,大名鼎鼎的Yoshino「吉野」必然沒有裝甲巡洋艦才有的「裝甲盒」啦,人家穹甲巡洋艦隻有穹型的艦內水平裝甲板...... 第一游擊隊四艦全是防巡,根本沒有「完全體裝甲巡洋艦」的......

實際上,當時整個聯合艦隊都沒有擁有完整「裝甲盒」的裝甲巡洋艦,大東溝海戰中日方的唯一一艘裝巡是來自法國的「千代田」,設計上依舊屬於早期的甲帶巡洋艦,與「經遠」尚屬於同一設計時代。其防護由艦內的一層水平裝甲與很有限的側舷裝甲帶組成,其裝甲帶長度59.21米,高度僅有1.14米而已,覆蓋軍艦全長的約三分之二,中部厚92毫米,兩端82.8毫米......

「千代田」的防禦部分示意圖(深色)

以上.....


@友善用戶川丹丹

千代田那圖,布雷塞年鑒那是瞎畫的

日本人自己的書給的圖 實際上已經是裝巡構形了,雖然還是皮帶

另外 定遠同側射擊的事兒,我一直嚴重懷疑,理由很簡單

6) Superfiring turrets could not fire within 30 degrees of the axis because the blast effects would have penetrated into the lower turrets through the sighting hoods.

7) Q turret on Tiger was in a more favorable position, increasing its firing arc to 60 degrees before the beam and 90 degrees abaft it on either side, although it could not fire directly aft below about 10 degrees of elevation.

Firing tests on board the modified monitor Florida, on 6 March 1907, showed that with the new sights the ship could fire her guns at any angle without suffering undue blast interference. Foreign ships with hoods could not fire along their centerlines, but U.S. ships could fire over any arc (e.g., with four guns dead ahead). Capps may have been encouraged by previous successful U.S. experience using turrets combining two 12-inch guns with two 8-inch guns on an upper level.

在這個問題上,背負式跟對角線斜挎是一樣的,炮口風暴會直接吹到另一個露炮台,偏偏定遠還是德式露炮台,大東溝之前外罩還給拆了

版畫這種東西看看就得了,畢竟不是照片


這些事情不能光算年齡,要看時代:處於大發展年代的話,差兩三年就是差一代。在平靜期,差二三十年都沒什麼大不了的。

例如說飛機:33年還是雙翼的霍克3,5年後的38年就已經有p40了,再過3年的41年,大名鼎鼎的p51就首飛了。

然而,現在呢?F35是14年前首飛的,F22是23年前首飛的,都還是絕對高端主力。至於還在滿天飛的F15/16,那都是差不多50年前的了。

軍艦也差不多。

185x年有了最早的蒸汽動力+風帆的軍艦,186x年開始有了裝甲和迴轉炮塔,187x年基本廢除了風帆並且開始引入前裝線膛炮,188x年有了後膛炮,189x年有了前無畏艦,至於真正大炮巨艦的無畏艦則是1905年的。

可以看到,那個年代,基本上10年左右就升級一代。就算一代之內,各種技術細節的迭代也是層出不窮。所以,各列強的主力艦那時一般服役時間也就二三十年,中間往往還有一到兩次的改裝升級。所以,北洋那些10年左右的艦艇,在列強標準來看,基本上都已經是壽命過半,且需要升級的程度了——其實北洋也討論過要不要採購快炮(管退速射炮)進行升級,只是因為各種原因(經費不到位),所以等到炮運過來的時候,船已經沒了。

不過也別說等到了快炮就如何如何。事實上,在甲午開打的時候,日本的正兒八經的前無畏戰列艦富士號已經在開工建造了。如果黃海海戰晚3年打的話,等1897年富士和八島回到日本,我們就可以看到戰列艦吊打鐵甲艦的場面了。到了這時,北洋水師有沒有換裝快炮,又有什麼區別?


19世紀末是海軍革命的高峰年代,一艘新銳主力戰艦的保質期只有5年左右,5年後既告落伍

例子:

定鎮兩艦的原型之一HMS Inflexible,1876年下水,1881年服役,1885年改裝後轉入預備役,1903年拆毀

Inflexible的下一代戰艦HMS Ajax, 1880年下水,1885年服役,1891年轉入預備役,1904年拆毀

定鎮兩艦的另一原型SMS Sachsen,1877年下水,1878年服役,1886年轉入預備役,1902年退役

Sachsen的改進型,SMS Oldenburg, 1884年下水,1886年服役,1892年轉入預備役,1912年退役

定鎮兩艦作為1870年代末期技術水平的代表作,比代表1890年代初先進水平的吉野艦,技術上落後三代。兩艘7300噸的鐵甲艦,馬力加起來還不如4200噸的吉野艦單艦。

跟1894年下水錯過甲午之戰的富士級戰艦相比,定鎮兩艦算起來是人家的曾曾祖輩,輩分差了四代。家譜如下:

Inflexible級(定鎮原型)---Ajax級---Colossus級---Admiral級---Sovereign級(富士級原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