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王力先生《诗词格律》里面说「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依旧依照韵书来押韵,就变得不合理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但是看到许多地方依然推荐平水韵。想请教一个专业的答案,写写大家


我觉得写旧体诗,首先得了解、熟悉平水韵,有兴趣和时间的话呢,做一定的平水韵练习。然后才是选择用平水韵还是新韵。在这个基础上,你用哪种韵都可以,但不要串韵,这是其一,其二就是要努力用你选择的韵,写出好的作品。


太纠结这个问题的,不管押哪个韵,写的大概都好不到哪儿去。

我以前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原答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平水韵和新韵,押哪个都有理。

要讲按普通话读著上口那肯定的新韵上口的。这个不劳细说。

但是,写旧体诗就跟仿造古董一样。旧体诗还有一个叫法叫文言诗,而文言在现代生活中基本属于不再使用了。人大代表提案,哪个是上折子的?更别说诗词,就是跟很多已经不再日常使用的古董一样,没有太多实用性了。比如鼎。鼎这个东西,古代用来煮肉,现在有高压锅了,鼎这个东西的实用性基本就没剩啥了。但是还有人做,为什么?因为看著漂亮,庄重,送礼也上档次。那么问题来了,仿个鼎,款式是传统的,上边题款用方正大黑简体,外行不注意,内行看了就觉得有点违和。不说应该用金文,最起码也得是小篆。所以说这个不管是为了装逼也罢,为了好看也罢,要做还是做全套的好些。大保健都知道做全套,写诗就要省略,好像也说不过去。都是文艺活动,岂能厚此薄彼。从这个角度上说,用平水韵,做个全套,确实会显得更加古雅,更原汁原味一些。

但说一千道一万,这个就是个款式问题。你拿鼎去送礼,一般人对款式还真不怎么上心。只要你的材质是纯金的,就算是方正大黑简体的,那我想领导也不会太挑剔这个,该办的事儿还是会给你办了的。同样,用在诗词上,只要你写的够好,从立意章法到遣词造句跟李杜一个水平了,押新韵还是旧韵,还重要吗?


首先,你引用的这些资料都很好,如果你再去查一下古人的资料,你就会发现古人的思想,其实和王力先生差不多。

用新韵还是旧韵?这个纯凭个人意向。

我是用新韵写格律诗词的,但是我个人不反对平水韵,正相反,平水韵应该被我们所认识,也就是说使用新韵同时也要学习旧韵,因为这是你认识古诗词的工具;否则,以新韵解释古诗,会造成许多极大的误会。但是你写诗要符合我们现代的音韵平仄,因为你的诗不是给古人而是给今人读的(古人也看不到你的诗)。我们现在的读音和古人的读音已经千差万别了,即使没有元朝的入侵与语言的变化,中古汉语依旧会发生改变,只不过不会改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你写诗需要按照的是今天的发音。

当然,如果你了解中古汉语如何发音,了解入声字发音方法等等,那么你就随意。如果你是北方官话区的人并且日常用普通话,那么最好用新韵。

在2018年《中华通韵》颁布了以后,网上反对之声迭起。但是我看了一下那些所谓卫道士的言论,基本上都不堪一击,甚至纰漏很大。不必在意那些老顽固们,他们读了两三本韵书,认识了两三本古诗,当了个什么会长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事实上,他们连中古汉语怎么发音都是一知半解的,他们了解的最多就是朱熹的叶韵那一套,知道有个入声字,「斜」发音为xia(如果真正要追古的话,这个字真正的发音应该是sia)。还有那些尬吹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的,当个笑话看就完事了。多看点书,比什么都重要。

但是我在这里仍然要对新韵提出一点意见。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新韵书基本上都不太合用,要么是韵部划分过宽,甚至有出现严重错误的。没错,怼的就是03年的《中华新韵》和18年的《中华通韵》!i,v,er同韵,e,ie,ve同韵,小学生都能分出来的不同,到了他们这里全混了。也就是说,市面上这些新韵书最多只能做一个参考,不要过分依赖。

我认为现在相对比较科学的是1941年版的《中华新韵》,但是由于相隔将近百年,发音依旧是有一定区别的,所以也只能是作为一个参考,你要有自己的判断。

顺便说一下,网上有一个《简韵》(划分了22个韵部),我个人认为这个韵表比较准确,不过也可以在少部分地方进行一定的合并。


用唐宋语法就用平水韵。平水韵大概是对唐韵的归纳、略有出入、题主既然看王力、这里应该不用我多口。

用见代语法就用所采用的方言音押韵、特别地、用见代白话文语法即用普通话押韵。

混用随意。


诗词歌赋为何要押韵脚,近体诗又为何要讲格律?

所谓押韵、格律,其主要目的是营造一种音韵之美,以便于吟诵唱和。其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如琴诉,似笛扬,如流水叮咚,似春鸟声转。正所谓「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格律丰满了诗歌之美,使其不再仅具平面的视觉之美,而同时兼具了立体的听觉之美。正所谓,「辞格饱满,意丰情茂」。

试读王摩诘诗《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再试读王湾诗《次固山北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以每二字为一音阶,每句以「二/二/一」或「二/一/二」字短断吟之,不断处则促吟之,句间亦短断吟之,以唱和之调尤佳!例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可知其音韵之美,朗朗上口,声声成唱。古今韵皆如是。

以上可边听优酷上徐向东作曲编曲演唱版《山居秋瞑》或央视霍尊演唱版《山居秋瞑》,边闭眼吐吸,摇头同诵,或能得体验。

次试读杜工部《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合平水韵,非合今韵。然其雄浑沉郁,古今一也,后人评为古今七律第一。

复读崔颢《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今律皆不协。然其意蕴深远,颇得激赏,后人评其为唐人七律第一。

再至于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更是古今律皆谬远,然其苍凉慷慨,备受推崇,后人评其为唐七绝第一。更有后人专为其赋曲传唱,是为「凉州体」。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音律添美,使诗词灵动雅致,美艳万方。然取意尤胜之,言之有物,发之有情,更在其先也。

若求诗美,则宜合格律,至于今韵古韵,又何足道哉?能合其一,则可也。若文意尤胜,而辞不可更,则勿以词害意。不才以诗作尾:

拜品古诗词有感(其三)

千载文章取意先,意生浩荡气冲天。

从来华藻添妆色,格律雕虫便自然。

只望今人写诗作文,莫要本末倒置为好。智慧千载流传,躯壳俱都黄土。勿拘于古格,请尽传今灵。


匿名不想被打扰。

我的意见是如果你刚开始学写诗,又年轻,还想写一流的诗出来,

不要从韵下手,

先读个三五年诗,从语感去下手学诗,把诗当成一种母语来学。

甚至最好永远不要碰韵这种东西。

而且最好不要进诗词圈,凡是上来就谈平仄的人基本上脑袋已经死掉了,最多也只能写出二流水平的诗。

像非洲人一样让音乐流在血液里,不会五线谱一样可以创造出好的音乐。

只有那样才能写出最纯真的诗,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的魅力,而不是全世界都在穿西服,甚至削足适履,完全放弃了诗歌最本质的东西。

所有从韵下手学习诗的都是在学外语,永远写不出一流的诗来。


用新韵的看不起用古韵的

用古韵的看不起用新韵的

作为一个年轻人(老年人的老干体除外),

你用新韵勤于诗词创作,

把作诗填词的各种方法都掌握透彻了,

这需要大量的创作和阅读。

十年后你又回到原点,

你会严格按照古韵来作诗填词。

如果你十天半个月才写一首诗,一年半载不阅读一部诗话、词话,那么这辈子就用新韵也不是错。

无论用新韵古韵,只要写的好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一首诗词能在网上广为流传,网友争相引用,这才是好诗词。


要么不写律诗;

要写古律诗就必须是平水韵。

因为那是律诗的定义!

谢谢。


不通古体。

一般来说,想押啥押啥。

但还是押平水韵,平水韵更有味些。


无所谓。

从写诗的角度上讲,用什么韵是无所谓的,反正平水韵写的诗给不会平水韵的人读,他读不出韵味;新韵写的诗给坚守平水韵的人读,他觉得你出韵。当然从这个角度讲,新韵更适合吸引外行扩大影响,平水韵更适合业内交流。

不过想好好写诗的人,总要学学平水韵的:荀子门人也得学《孟子》,托马斯·杨的学生也得学光《光学》。认不认可是一码事,用不用是一码事,学不学还是一码事。

而且文学艺术这种东西,学习的首要方法是多读多练。不会古韵就不能拿古诗来学习语感,就像现代围棋手不能用古谱学布局一样:难说用新韵读唐诗能学成什么样子。所以只会新韵就得靠写新韵的大家来学诗,说不定再过一百年就有足够多的名诗可以用了。或者组织一拨人从古诗里找出适合新韵的诗来编纂给学诗用,我觉得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情,希望新韵的支持者可以完成这件事。

当然,大部分人学诗还是为了自己,没有这种兴教的志向,那么还是用平水韵吧。有千万名诗可学,有千万同道交流,何苦自找苦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