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記得從哪裡看到說純牛奶是在獲取奶源的地方加工成奶粉,再運輸到各個城市加工廠沖成牛奶罐裝成商品出售的。請問是謠言嗎?是的話純牛奶的加工過程是怎麼樣的呢?


純牛奶不是製作出來的。

純牛奶的主要加工環節,是加熱滅菌加上均質。殺菌讓牛奶在保質期內不會腐敗,均質讓牛奶里營養顆粒變得均勻,兩個都是完全的物理操作。

瓶裝水的生產號稱是大自然的搬運工,但從水源采水到包裝的中間,也有殺菌的環節。

純牛奶的生產是畜牧業的搬運工。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其實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食品工業的細分和發展早已超出了很多人的認知,你如果不是相關行業相關專業,可能對於你天天見到的普通食物,也很難了解它是怎樣產生的。

那麼今天就著這個問題,我就來告訴大家,純牛奶是怎樣產生的。

純牛奶的定義——

純牛奶可不是企業自己能亂叫的,國家有明確規定:必須用100%生牛乳加工製作,而且不允許添加任何物品,包括水和任何食品添加劑。(但是允許蒸發水分和脫去脂肪)

簡單說就是純牛奶有且只能有一種原材料,就是生牛乳。

@李昌 說得好,純牛奶不是製作出來的,而是生產出來的。

我在其他回答里也提過,我認為純牛奶生產的本質是畜牧業+包裝業

正好前幾天我報名參加了伊利的品質鑒定活動,在內蒙古伊利大本營,參觀了從養牛到產奶的全過程,親眼看到一盒純牛奶是怎麼生產的,我也拍了很多素材,就是為了有機會能給大家科普,因為最近網路上有很多關於牛奶的負面傳言,其中許多都不符合事實,作為一個食品專業答主,我非常想把我知道的一切告訴大家,消除大家對於很多事情的誤解。


純牛奶的生產過程

我們先從養牛說起吧,說起養牛,很多人腦海里就會浮現內蒙古大草原上天蒼蒼草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畫面,實際上,現代工業化的畜牧業,和養雞養鴨一樣,早已不再放養了,而是採用集中圈養,牛也不需要趕到草原上吃草,而是吃專業營養師搭配的「全混日糧」。

你以為的養牛——

趕到草原上吃草

我知道這是馬!我就是意思意思

實際上的養牛——

吃的全是營養師搭配好的專業全混日糧。

高營養的膳食保證了高品質的牛奶,伊利普通盒裝奶能達到每百毫升3.2克蛋白質,而伊利金典能達到每百毫升3.6克蛋白質,這個水平在國內外來說都相當高了。

這裡插播一下,很多人說這不對啊,網上不是說國標是2.8嗎什麼全球最低國標,首先2.8它是生乳國標,不是成品滅菌乳國標,其次國標只是個兜底標準,是10年前根據當時的國情制定的,我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制定的這個標準並沒有問題。

而在實際生產中,企業還可以制定企業自己的標準,在我國近十年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每個企業都在爭相提高自己的產品品質,越是大企業,對品質的要求越嚴格,伊利作為中國奶企龍頭企業,內部的各項標準早就比國標高多了。

比如說蛋白質含量,生乳國標規定的是不低於2.8g/100ml,伊利2010年就達到了平均3.07g/100ml,2020年平均3.28g/100ml。

菌落數,生乳國標規定的是不高於200萬/ml,伊利2010年就達到了平均21.87萬/ml,2020年1.77萬/ml,這跟歐盟標準比也是非常優秀的數據。

所以,哪怕在制定國標的2010年,伊利自己的標準就比國標高出不少,之後更是越來越好,我想說什麼呢,懂點市場知識的應該能想明白,當年降低國標,得益的可不是大企業,而是當年千千萬萬的奶農,和市場上其他小企業。

好吧關於國標就說這麼多,繼續說牛奶生產的事。

接下來是擠奶,擠奶就更高科技了

你以為的擠奶——提個桶蹲牛屁股後邊慢慢擠。

實際上的擠奶——

這是轉盤擠奶機,上面可以一次容納60頭牛,它是不斷轉動的,牛群從一側排隊站上去,裝上擠奶裝置,轉一圈再從出口下來,效率很高,只需要很少的人工。

你想想,現在全國的超市裡有多少牛奶,如果全靠趕到草原上吃草和人工擠奶,供應得上嗎?不規模化,能行嗎?

大家都聽說過養牛有散戶和牧場的分別,10年前,也就是定製國標那時候,的確還有相當大一部分奶農散戶,但是10年過去了,今天,伊利牧場廠長趙國梁直接告訴我:網上說的所謂散戶,現在是一滴也沒有了!

2010年,家庭養殖20頭牛以下的散戶,佔53%。

而十年後的今天,規模化養殖已經全面替代了傳統養殖,伊利已經實現了100%規模牧場。

好了現在奶擠出來了,要經過檢驗、過濾,再冷卻到4℃,裝入奶罐車運輸,全程都要保證處於4℃的冷鏈環境。

我在牧場門口拍的奶罐車

生奶從牧場出來,直接運到液態奶工廠,在這裡完成滅菌和灌裝工作,變成我們喝的盒裝純牛奶。

我們說的純牛奶,專業名字是滅菌乳,使用的是UHT滅菌工藝, UHT——ultra high-temperature milk,中文叫超高溫瞬時滅菌。

用的是專業的灌裝生產線比如大家熟知的利樂,這種高科技的生產線可以實現滅菌+灌裝一條龍生產,全程不需要人工生產,只需要維護機器正常運行就可以了,你在這樣的生產線面前,接觸不到一滴牛奶,整套流程都是全自動的。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純牛奶生產的本質是畜牧和包裝。

純牛奶灌裝生產的核心工藝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脫氣:生牛奶中存在很多揮發性氣體,包括一些異味比如說牛膻味,需要進行真空脫氣處理。這是很多人覺得現在的牛奶奶味不夠的原因之一,和現擠出來不經加工直接煮開就喝的牛奶肯定有區別,不信的朋友可以找機會喝一口剛擠出來的牛奶,你看看那味兒上不上頭。

2.均質:生牛奶的質地其實是不均勻的,剛擠出來的牛奶放置不了多久就會出現脂肪上浮、凝結、分層等現象。而我們喝的盒裝牛奶,第一要保證灌裝質量均一,第二要保證在貨架期內不能出現這些現象。

因此要給牛奶做均質處理,簡單的說就是用高壓把牛奶中的脂肪和蛋白質全部擊碎,讓它們的顆粒變小,並且均勻分散。

這也是很多人說奶味不足的原因之一,分子小了,氣味不集中,尤其是脂肪不上浮了,給人的香味衝擊就更小了,但是經過均質化的牛奶,保質期更長,性狀更穩定,營養也更好吸收。

3.滅菌:用137度的高溫,維持4秒時間,可以殺滅生乳中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因此,經過這樣滅菌的牛奶可以不加任何防腐劑就擁有6個月甚至12個月的保質期。

這裡順便比較一下巴氏殺菌,巴氏殺菌是「殺」菌,只是把微生物控制在暫時安全的範圍內,所以巴氏奶都要靠低溫冷藏並且保質期一般也就7天。而超高溫滅菌是「滅」菌,也就是趕盡殺絕了,連極難消滅的芽孢都消滅了,最後達到的是我們說的商業無菌狀態,所以保質期更長。

我看到很多人說怎麼國外巴氏奶更多呢,是因為巴氏奶更好嗎?

其實不是的,很多發達國家冷鏈更發達,人民消費牛奶也更日常,量大且頻繁,有利於巴氏奶的發展。而我國早幾年冷鏈不夠完善,尤其是大部分的非城市地區哪怕現在都還達不到所有超市全有冰櫃,加上我國人民也沒有日常消費大量牛奶的習慣,中國高產奶源帶又多位於北方,要考慮運輸和存儲的問題……等等等等各種客觀因素,導致巴氏奶很難大範圍推廣,而超高溫滅菌乳則很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

從營養上來看,我們喝牛奶最主要獲取的是鈣和蛋白質,這些主要營養素,巴氏奶和常溫奶相差不大,現在中國人的人均飲奶量非常非常低,這是我們膳食中的一個大問題,所以,不管你選擇巴氏奶還是常溫奶,都行,都很好,你按自己的喜好,喝就完事了。

4.灌裝:最後,均質和滅菌都做好了的牛奶,就裝進我們熟悉的利樂盒裡,封裝好,變成成品盒裝奶了。

以上就是純牛奶的生產過程。

最後,作為知乎食品領域的答主,食品專業人,我真心希望大家在了解事實的基礎上,經過自己的思考去得出結論,而不要人云亦云。


不請自來

首先講一下題主所說的「在原產地製造奶粉再拉到當地兌水包裝」這種情況,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食品工業將這種奶粉沖成的「奶」稱為復原乳,並使用在一些乳製品比如酸奶,含乳飲料中。復原乳可以使用從乳業大國進口的全脂乳粉,成本較低(因為沒有水分,所以運輸成本並不高),以至於2014-2015年,業內一度形成倒奶殺牛的風潮。

使用復原乳的風味酸奶

不過對於復原乳的問題,國家也做出過相關規定:凡在滅菌乳、酸牛乳等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使用復原乳的,不論數量多少,自2005年10月15日起,生產企業必須在其產品包裝主要展示面上緊鄰產品名稱的位置,使用不小於產品名稱字型大小且字體高度不小於主要展示面高度五分之一的漢字醒目標註「復原乳」,並在產品配料表中如實標註復原乳所佔原料比例。

看見這斗大的復原乳三個字了沒?

因此,使用復原乳的情況是存在,且普遍的,但如果消費者比較介意的話,留個心眼就可以規避。

講完復原乳,接下來進入正題:純牛奶的生產流程。但在講純牛奶的生產流程之前,有必要先搞明白:到底什麼是純牛奶?乳品工業中對液態乳製品的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巴氏殺菌乳,滅菌乳,酸乳,這裡我姑且定義純牛奶為液態乳這個全集下的非酸乳者,或者說酸乳的補集。如此定義的話,純牛奶這個概念下也包含了濃縮/高蛋白高脂肪乳,強化營養素牛乳,復原乳,再制乳,但這裡暫且只討論不添加任何添加劑,營養強化劑而只經均質,殺菌過的普通純牛奶。

首先是在擠奶廳擠奶

先進的轉盤式擠奶器

隨後將奶裝進罐車中低溫(一般4℃)運輸至工廠,接下來的步驟中,雖然有些操作會使得乳的溫度升高,但在輸送和處理過程中我們希望牛奶盡量保持在4℃左右。當然,加熱殺菌之時除外。

牛奶運輸車

緊接著就是原料乳的驗收,驗收合格後,進行第一步操作:凈化,從而去除乳中的機械雜質,減少微生物數量,這一步可以通過過濾和離心實現。

隨後根據生產能力,要進行一定時間的貯存,待貯存量達到一定程度(例如和日生產能力相等),便開工進行下一步的操作。

接下來,因為牛乳含有10%以上的氣體(生牛奶本身含一定氣體,貯存運輸收購過程也會使牛奶含有更多氣體),必須對其進行真空脫氣。

脫氣完成後的工作是對牛奶進行標準化,使得產品能夠擁有生產商和消費者所期望的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具體方法是先將牛奶離心取得稀奶油和脫脂乳,再根據需要進行調配,當然,稀奶油和脫脂乳本身也是很好的商品。

牛奶中的乳脂肪球直徑相對較大,密度也較小,十分容易聚結成團塊上浮,影響產品的感官特性,所以標準化完成後,為了防止牛奶中脂肪上浮,要對牛奶進行均質化處理,在機械作用下將乳脂肪球打碎。

下一步就是殺菌,在工業革命時期,城市的大幅擴張讓牛奶的長途販運變得有利可圖,但沒經歷過任何處理的牛奶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甚至是致命的結核桿菌,在19世紀初期歐洲人的各種死因中,患肺結核病死一度可以佔到全部死亡數的30%。

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售奶車,倫敦,海巴內特鎮博物館

後來,路易?巴斯德在處理法國葡萄酒變酸的問題中,發現了殺滅細菌的方法—高溫,並發現了既能殺死酒和牛奶中大部分細菌,卻又不影響口感的殺菌工藝參數——在60℃以上加熱30分鐘,這一偉大的發現深刻地塑造了我們今天所知的乳品工業。

但巴氏殺菌乳實際上並沒有消滅牛奶中所有的細菌,因此巴氏殺菌乳的貨架期普遍在3~7天左右。

因為其較好的口感和營養,巴氏殺菌奶在英美加等發達國家擁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市場佔有率,人們通常在商店一次性採購足夠飲用一周的巴氏殺菌乳,並在低溫下貯藏。

而在發展中國家(比如我國),高溫滅菌乳由於其貨架期長,貯藏要求低,從而擁有很大的市場佔有率,雖然是以口味和營養為代價(牛奶高溫殺菌後會呈現「蒸煮味」和焦糊味,一些維生素也會被破壞)。滅菌的目的是殺死乳中存在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細菌和芽孢,從而使產品達到商業無菌狀態,不含危害公共健康的微生物和毒素,不含任何在產品貯存運輸銷售期間能繁殖的微生物,在產品有效期內保持質量穩定和良好的商業價值,並能在非冷藏條件下貯藏。

目前國內外通用的殺菌技術是所謂的UHT殺菌(Ultra High Temperature),在牛奶的連續流動狀態下通過熱交換器加熱,經135℃,時間不少於1秒的超高溫瞬時滅菌來使牛奶達到商業無菌的狀態。

殺菌的過程完成了,接下來就該輪到最後一步,包裝,利用無菌包裝技術可以使我們的牛奶更加安全,尤其是滅菌乳,需要嚴加保護。無菌灌裝系統的類型有:紙捲成形包裝系統,預成型紙包裝系統,吹塑成型瓶包裝系統等。

參考文獻:《乳品工藝學》,李曉東

以上就是回答的全部內容,歡迎各位知友討論,指正。


你說的那是復原奶

一些乳製品飲料,比如旺旺和養樂多;低檔酸奶為了增加蛋白質量,會這麼用。

只要合規就能正常飲用。

純牛奶就牛奶,不能添加任何東西,可以脫脂…超高溫消毒後灌裝的,常見的是利樂磚

這三款純牛奶的配方中有且只能是生牛乳

下面這款叫法得多,但是就是不能叫純牛奶了

因為配方中添加了很多東西


這個問題我喜歡,並且可以完美的回答,是的,完美。

答案來自我最喜歡的紀錄片,BBC的走進工廠系列。

首先確認,正常牛奶的生產都是用的農場收穫的牛奶,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自動化如此發達的今天,現在的奶牛,已經被馴化的可以自己排隊去擠奶器擠奶,不用人看管。

然後源奶被運輸至工廠,牛奶的工廠旅遊開始了。

在工廠里,牛奶的生產要經歷四個步驟,即分離、標準化、均質化和消毒。

1,分離(脫脂)。

分離這一步的操作是脫脂,所有牛奶都先進行脫脂,不管是不是要生產脫脂牛奶。

脫脂是為了後面的標準化和均質化。

2,標準化。

准化是為了保證出廠全脂牛奶半脂牛奶的脂肪含量永遠保持一致,畢竟牧場的奶源,脂肪含量不能保證永遠一模一樣,工廠通過這一步操作可以做到。

所以脫離出來的脂肪會按照行業標準按照比例精確在添加進牛奶,脫脂牛奶這一步就什麼都不添加了。

這一步好像告訴我們,其實,脫脂牛奶應該比全脂牛奶要便宜才對。

3,均質化。

牛奶從牛的身體出來之後,放置一小段時間,就會出現脂肪混合不均勻的問題,表層會出現奶皮,其實就是脂肪自己分離出來了,如果發生這樣情況的袋裝牛奶盒裝牛奶被我們買回家,我們可能很沒法喝了,就變成了大家吃脂肪喝脫脂牛奶。

所以牛奶均質化技術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廣泛應用,牛奶在高壓下被擠壓經過微小的孔洞,脂肪顆粒壓碎,又小又分散,這個操作好像顯示了,其實,所有的牛奶都是舒化奶,所有,這樣看來,好像有一點點被某奶廠騙到。

4,消毒

巴氏消毒是將牛奶加熱到74.5度,當然肯定還要有其他消毒方式,本片沒介紹,不然那些保質期半年一年的牛奶是怎麼來的。

然後就是罐裝等後續操作了,深吸一口氣,看紀錄片真的太有滿足感了,傳送門

【紀錄片】走進工廠之如何製作我們最喜愛的食品 第三集 牛奶【雙語特效字幕】【紀錄片之家科技控】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b23.tv圖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