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國初年白話文開始成為正統文學,而古人卻寫文言文。文言文的好處在於詞義穩定,只要略略學習一番,千年前的古文後人仍能讀懂,歷史文化不會丟失。白話文的好處在於便於推廣普及,因為它來源於口語,但口語有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變化太快,新詞疊出,不到百年口語變化得完全不一樣,聽也聽不懂了。根據口語寫的白話文,一百年之後還能讀懂嗎?魯迅的文章不到幾十年,就讀起來不清不楚。白話文會不會致使文化斷層,後人讀不懂前人之文?


自民國初年白話文開始成為正統文學——晚清和民國初,不算你錯吧。

而古人卻寫文言文——唐後,白話文就作為標準記載文字開始使用,到宋朝就開始出現小說了。

文言文的好處在於詞義穩定,只要略略學習一番,千年前的古文後人仍能讀懂——文言文的詞義一點都不穩定,也是不斷變化的。而且未必都能完整的保留原意流傳,被曲解的成語一大堆。

歷史文化不會丟失——這是中華民族的特色哦

白話文的好處在於便於推廣普及,因為它來源於口語,但口語有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變化太快,新詞疊出,不到百年口語變化得完全不一樣,聽也聽不懂了——水滸傳能看懂不?

根據口語寫的白話文,一百年之後還能讀懂嗎?——水滸傳~~~~

魯迅的文章不到幾十年,就讀起來不清不楚。——你自己文化水平低就不要出來晃蕩

白話文會不會致使文化斷層,後人讀不懂前人之文?——我們連詩經都能讀懂。。。。

~~~~~~~~~~~~~~~~~~~~~~~~~~~~~~~~~~~~~~~~~~~~~~~~~~~~~~~~~

實際上來說,官方記載的標準化文書纔是主要的史料和歷史文獻,在文化發展中出現的大量文化旁支是不會被流傳記載的,比如「火星文」。不規範的文學作品一般很快就會失傳,包括在現在所謂的互聯網時代,而真正能流傳下去的,都是主流的,能夠經得起歷史考驗的作品。


不好說。。。

有這種擔憂是有道理的。

四大名著除開《紅樓夢》成書最晚,其他三部,比如《水滸傳》成書很早,裡面的彼時的白話今天讀著就感覺不怎麼順口了。。。。很多彼時的俚語,今天讀來就得聯繫上下文理解。

不過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直到清末,白話文沒有作為國家正統的書面語。沒有嚴格的規範。

現在白話文是國家正統的書面語,各級官方文件都是白話文寫就。有嚴格的規範。我想白話文應該不會像古代變化的那麼快吧。。。

但不管怎樣,我覺得史書還是需要用文言文寫的。史書是一個時代最最重要的資料。我們不能保證千年後白話文是否還是現在的白話文,但是文言文肯定還是這個文言文。


我最近進了飯圈,看創造101,裡面有很多plmm,作為小麵包,我特別喜歡小七,於是我就pick了她,每天給她點贊,打call。我是zqsg地喜歡她,給大家安利和宣傳她!——這段話,不知你能理解多少!

白話文必然帶來很多理解障礙,發展得鬆散!

白話文的弊端逐漸體現,英文對我們的影響愈發深重!關鍵是應對之策!

我想了一些:我認為回到文言文和繼續維持現在的發展趨勢都不好。白話文鬆散,而且越來越鬆散,很長的一句讀完可能會發現不知道它的意思,甚至有大量歧義的句子!回到文言文,大眾不容易接受,而且幾十年積累大量的文書都是用白話文寫的,無法拋棄。比較好的應對之策就是,提高每個中國人的識字數量和文言水平,把文言文也作為重要的學問,提供大量可應用文言的場合。加大每個國人對漢字和音律的認識,文言語法規則的認識!必要的時候要多造新字。

沒有文言為基礎的中文,漢語和漢字的發展都會跑偏,甚至跑到拼音文字那種形式。

文言的關鍵特點是規則的語法和以字為基本單位,沒有所謂詞的概念。比如美麗,就是一種語法規則組成的詞,美是美,麗是麗,美麗是包含美和麗的。我們現在用的詞語(比如:以逸待勞、甚囂塵上、五味陳雜、精妙絕倫)都是以文言語法組成。如果沒有文言作為基礎,我們的白話文只會越來越臭。我們現在沒幾個人會依據漢字造詞,同時大眾的漢字量(這個漢字量不是指會讀的漢字,而是指所懂每個漢字的意思的數量)極其匱乏,陷入了只會用音相近的詞再造詞和拼音表達的麻煩(比如製造和智造等)

沒有好的文言文就沒有好的白話文。自古文言文和白話文都一起發展的,現在斷了一條腿必然容易走不穩!


「夏蟲不可語冰」

相比於辭彙變化導致的理解不了,我更覺得是知識文化背景理解不了。不同時代、地區和圈子,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認知現象都不一樣。就像玩不同遊戲的玩家大概都知道「血」「開掛」是什麼意思,但是各自遊戲裏操作的說法又不一樣;不同行業的人也無法理解其他行業的含義。


絕對會讀不懂,魯迅的白話文你讀起來什麼感覺?那還是一個甲子之前的白話文,再過一個甲子別人見666都不知道是數字還是什麼。白話文說白了就是口語,口語不就是隨性而來麼,在這個互聯網時代,語言進化的速度比你想像的快得多。


你似乎沒有搞清楚文言文和白話文的概念!


會有隔膜,但是不太嚴重,能讀懂。

從古至今,漢字及其語法的演變不是太大。語音變化較大。

所以,現在我們還能讀懂先秦的文字。當然得靠註解。

這也是漢字的民族凝聚力的體現。

所以,有些人認為學習語文沒必要,那是淺薄之見。

語文的學習關乎民族凝聚力,關乎國家政權的穩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