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袁隆平,也會有方隆平;沒有雜交水稻,也會有其他育種技術培育的水稻;糧食生產,除了育種技術外,還要有大量的土壤、灌溉、抗蟲、抗病、耕作等技術的不斷改進和發展。

中國,或者世界人民的糧食問題,從來不是某一個特定的農業科學家能夠用一種技術解決的。而是一大批科學家默默地做著相關的研究,一點一滴的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缺了一個袁隆平不可怕,只要我們的科學體系在,這種科學家就會不斷的湧現。

最可怕的是對科技的輕視、輕蔑、不屑一顧。可怕的是對科學家進行無端的攻擊,可怕的是外行的自以為是,可怕的是擁有傳播能力的公眾人物誤導人民。可怕的是有人故意誇大一個人的貢獻後再故意貶低。

我們國家已經有很多生物技術本來發展到世界領先,但被一些人詆毀造謠後,發展遭到了極大的停滯,已經落後於世界。那些人是最大的賣國賊,但卻被捧為民族良心。打倒他們,我們國家的糧食產業才能更好的發展。


袁隆平與整個中國糧食增長無關,並沒相關數據顯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每年種植多少,又增產多少。

我國糧倉在北方,不在南方。北方人普遍用大米餵雞,而吃小麥

是否存在這樣的情況:過分吹噓袁隆平,等於否定千千萬萬的民眾對糧食增產的貢獻,比如水利工人、化肥工廠、農藥工廠、普通農民等等的貢獻?

畢竟國家是千千萬萬老百姓建設出來的,無論是袁隆平還是什麼科學家,都不是神明。


其實現在的水稻育種技術其實已經不是必須依靠袁隆平的三系育種了。沒有袁隆平的雜交技術的話,還會有新的技術頂上,或是有其他人研究出三系雜交技術。一項技術的發明不僅僅是由於某人的個人才能,更是時代整體科學發展的推動。就好像我們看到很多科研單位(不具體點名了哈哈哈)研究什麼東西都要加快進度,為啥呢?難保沒有其他單位也在搞同樣的課題,怕搞慢了被其他單位搶發了啊!

好了,咱說點兒實在的吧。

除了產量之外,我還能想到的一些東西有:

1,控制和統計種植面積(是否能利用遙感衛星統計全國耕地面積、對拋荒率高的地區針對性地出台開荒鼓勵政策)

2,降低田間管理成本(培育抗旱、抗澇、抗倒伏、抗貧瘠、抗病、抗蟲、抗低溫等性狀更加優越的新種)

3,降低運輸成本、縮短運輸時間(發揚基建狂魔的民族保留特徵)

4,降低粗加工(脫粒、脫皮、拋光、包裝等)

5,延長儲存時間(嗯,雖然能儲存吧,但是,不好吃啊)

6,提高調度和分配方面的管理技術(防止某些品種的大米有的地方不夠吃,有的地方賣不出去)

7,提高商品性(培育營養、口味、香味更加優良的新品種)以便在市場競爭上佔優

emmmm……差不多就是這些吧我也不知道怎麼說了最近荒廢學業看電視劇去了2333


先看一個數據。

再算一下另外一個數據。一個人一年需要的糧食(主糧),簡化一下,大家都吃大米,一個人一年350斤大米足夠,按照70%的出米率,稻穀500斤足夠。扣除吃奶的嬰兒,一年全國需要的糧食只要3億噸糧食足夠。

如果從口糧來說,中國早就解決了糧食問題。雜交水稻口感很差,農民上繳任務完成後,留下口感較好的作為口糧,其他的都餵豬養雞了。稻穀餵豬養雞是最差最浪費的選擇,稻穀在很長一段時間是浪費了很多,後來逐漸過渡到玉米飼料等綜合餵養(農村散戶餵養)。逐漸的,雙季稻改單季稻(勤快的加一季油菜),拋荒現象越來越嚴重。推廣雜交本來就是個方向錯誤,在滿足口糧的前提下,大量種植高產適合餵豬養雞等的作物才是重點。

雜交水稻越來越沒有優勢,化肥農藥投入大,種子貴,高達四五十塊錢一斤,制種佔用大量農田,。利益集團為了自身利益,將某些人抬上神壇祭祀,苦的是下面的底層百姓。農民迫切希望有關部門研究常規稻,口感好的常規稻,減少投入,增加收入。


袁老和這問題關係不大,就農業技術層面而言,糧食增產首先是葯肥的廣泛應用,其次是機械化的普及,再次是科學的田間管理,最後才是種子。目前農產品進口的主要是大豆,用來榨油和做飼料,中國土地是稀缺資源,靠自己只能吃飽,要吃好,就目前的農業技術水平,進口是不可少的


中國有糧食問題嗎?你是沒吃飽?不要光看見中國進口了多少基礎農產品,你也去看看中國出口了多少成品食品。

現在的問題是東北人和新疆人也要每天吃荔枝的問題,這在古代是亡國作死般的奢侈,我們今天要去解決這個問題,這和糧食問題是兩碼事,不是說打仗了不讓吃荔枝就得餓死的問題,所以中國已經不存在需要進口糧食去解決糧食問題了。

袁隆平是那一代農業科學家中貢獻最大的人之一,是提出並解決雜交水稻各項指標的帶頭人,是中國自己培養的農業科學家,後人超過他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就是一個符號,中國農業產學研為一體的研發體系的代表。所以沒有袁隆平還會有張隆平,李隆平,建議題主沒事去看看每個省的農業配置體系,從省城的農業大學到農科院再到種子培育站一直走到鄉鎮上的農機站,這才是我們老百姓吃飯的基礎。

結論:1、中國需要樹立典型,但不需要英雄,中國的未來是每一個中國人奮鬥出來的。2、中國有食品生產與消費不對等的問題,但中國沒有糧食問題,進口糧食是解決老百姓餐桌更豐盛的問題


想懟袁老,某些人就直說。沒必要磨磨唧唧的,顯得很虛偽。


沒有袁隆平,會有其他人,可能是張某李某,也可能是某外國人。

不進口很簡單

第一:提高產量,別問我怎麼提高,我不知道。

第二:提高不了產量就少吃或者不吃,別問我少吃或者不吃的後果,我也不知道。

我個人看法,糧食問題,我們一定要重視重視在重視。

假如某一天我沒吃的,我肯定會吃人,因為我不想死,既然我不想死,只有別人去死,總比餓死強。

別提警察軍隊法律道理之類的話題,窮點我還能忍忍,餓我真忍不了,反駁我的大哥,先餓幾天在發言。


大不了麵粉跟大米一個價


限制飼養牲畜,尤其是圈養動物,減少非直接食用的穀物糧食消耗。食物鏈的傳導過程會損失大量能量。

另外可以把馬鈴薯和紅薯和玉米作為主糧,馬鈴薯的畝產是水稻的數倍,真的有需求,可以嚴令禁止生產水稻推廣馬鈴薯種植。

目前很多土地用於生產經濟作物而非主糧種植,無法滿足糧食自給可以限制藥材,花卉,甚至油料作物生產。

目前尚有很多酒類公司號稱生產糧食發酵酒,主糧危機情況下,可以禁酒,或宣布只允許生產工業合成酒精酒品。

總之沒有雜交水稻可能會導致食物品種減少,不會導致沒有食物。


提高糧食價格,鼓勵大量農民務農,不惜代價大量開發水力設施,想6,70年代那樣。現在日子過的比較苦,但溫飽應該問題不大。


其一,雜交水稻對農業的意義被誇大了;其二,袁隆平本人在雜交水稻這項技術中的作用被誇大了;其三,袁隆平的言論阻礙了轉基因技術在中國的推廣,他的團隊在鹽鹼地、沙漠、海水種水稻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首先,袁隆平院士的貢獻很大很大,杠精可以退了。

然後,袁隆平院士對中國糧食問題的重要性沒有媒體宣傳的那麼誇張。糧食是很大的概念,其他糧食產物比如麥子,玉米都有各自的大佬在育種,不斷高速增產。中國的糧食問題從來不是靠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能解決的。真要說有這麼一個人,大概只有李比希了,對全世界功德無量,但凡研究現代農業的都要感謝他。

進口是市場決定,國內很多雜交水稻由於口感不好都只是留著作儲備糧,進口大米味道好也不貴。又比如美國大豆,價格正常出油率又比國產的高,為什麼不進口?大部分人吃的國產大米也是常規稻而非雜交稻。

而在雜交水稻領域,與袁隆平院士貢獻不相上下的就還有「雜交水稻之母」謝華安院士,沒有謝華安,袁隆平當年的成果基本早就因為病蟲害等問題絕種了。此外還有一批大佬,貢獻不弱於或者略弱於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是宣傳代表,但你不能就無視那些沒被拿出來宣傳的,他們的能力貢獻一樣不弱於人。

我國雜交水稻能有這個成果,是那個年代在國家號召下,全國研究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因為袁隆平院士的團隊成員李必湖發現了那株至關重要的野敗不育株,然後在以袁隆平院士為首的團隊研究下得到了野敗型雜交稻。在雜交水稻方面袁隆平院士很重要,但不是那種缺了就不轉的人,而更像是加速劑和潤滑油。他不是部分媒體宣傳的神一樣的農學家,能理解國家宣傳需要,但盲目跟風過分吹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