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不,不,你們弄錯了。

商業化的不是古城,而是遊客的要求太商業化了。

就比如麗江,去年接待遊客 4000 萬人次,需要多少客棧、餐廳、酒吧?如果 100 個客人去麗江旅遊找不到房間住,喫飯的地方要排 1 個小時以上的長龍,去廁所排長隊。但凡有 1 個人去廁所排隊的中間拉褲子上,都是大新聞。

這樣的經濟,纔是有大問題的。

一年幾百萬的遊客數量,有人要住青旅,有人要住快捷酒店,有人要舒適,比如名星們要住私密空間好的地方。這纔有從幾十到幾千元一晚的客棧,酒店。

有人喫幾元一碗的米線,有人要喫幾千元一斤的松茸。

我們又不是計劃經濟。不能強制所有人統一消費,也不能限制遊客來旅遊。畢竟,目前遊客量並沒有超過景區承受的最大人流量。

所以,遊客多起來了,商業化的需要也多。

所以,你們本末倒置了。

景區的商業化,是為了滿足遊客的需求。

再說景區千篇一律的問題。

商人的本質是掙錢,做生意能掙錢,他纔去做,不掙錢的生意是慈善。不是商人應該去做的。

比如麗江古城,商業化的同時,古城要求一定比例的本地生意,東巴紙、納西糖、麗江銀之類的,給予政府扶持。而且,酒吧、手鼓店的數量是限制發展的。

而其它不影響古城整體品質的店鋪,別人正常經營。政府也不可能幹預的。個人如果經營不下去,也會關門,換行業的。

給你們看看世界著名景點的淡季,旺季遊客數量。那麼大的遊客量,不可能不商業化。


我比較有資格回答你的問題,因為我真的住過古城。

具體是什麼地方不說了,反正歸河北張家口管,一個小縣城。老城區,那真是古城,城門樓子、老糧庫都有,還有一座遼代的磚塔,城裡還有幾處寺廟。我要住旅館的時候,像樣的樓房都找不著,最後只能住了一家特別破的旅館,房子大概是以前國營招待所的老樓。因為只有這棟建築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樓房,餘下的不是爛平房就是老百姓自己加蓋的二層小樓,條件還不如這個呢。

喫飯,街邊小飯鋪,冬天啊,進去之後,屋裡點著爐子,一股子煤煙味,喫的是啥呢?張家口嗎,刀削麵。面不錯,問題是這個碗啊,我是不乾不淨慣了,這要是文明人去了直接就能吐了。我無所謂,喫的挺香。要買點東西,找到了據說是這一片最大的超市,感覺就是農村信用社,收銀員聽不懂普通話,問題是她說啥我也不懂。濃重的山西口音,最後連比劃帶計算器,算是把帳結了。人家還催我,快點啊,下班了,剛七點半就下班嗎?果然,到了晚上八點,大街上恨不得連條狗都看不見。回小旅館吧,看電視,電視就三個臺,還有雪花。

我當時就納悶——這個縣就這麼窮嗎?不至於啊,聽說出煤啊,這麼落後嗎?最後一天,胡溜達:發現自己忽然進了一座「城市」興奮的我差點哭了,終於見到賓館、大型商超和高層住宅了!後來我才知道,我這幾天住的那個地方是老縣城,屬於老城區。而縣城的新城區在老城區的南邊。

就這樣,我結結實實的在真正的古城裡住了三天,當第四天見到新城區的時候,我有一種見到親人的感覺。


商業化沒什麼錯 要都是這樣的原貌很嚇人的 有點熱乎乎的商業其實挺好的 你說的千篇一律可能是沒有什麼建築特色明顯是後修的統一樣式的街

謝邀,談到古城,那就說說古城。國內現有知名古城就那麼幾個。(不知道自行百度哈哈)從建築風格及房屋結構來講千篇一律。唯一不同的就是經營方式的區別,不同的古城,飲食所折射出來的文化不同。語言不同。多少人去了只是單純的看看這個地方。看多了才發現都他娘一樣。很少有人去真正的瞭解背後的文化和風土人情。就這樣把。

想想還是喜歡跟妹子去相對自然的地方,感受風土人情的同時,做愛做的事情。哈哈哈


並沒有千篇一律,你覺得千篇一律可能是你看的太表面了,單純看到了文化和商業的結合這個模板,卻沒有看各個古城的文化特色本身。比如彝族古鎮,就以明清建築風格為主,仿江南小鎮的建築格局,整個古鎮乾淨、整潔、優雅。行走在這裡就像行走在江南水鄉的感覺,並將彝族原生態的市井文化、建築文化、村落文化、服飾文化、歌舞文化和祭祀文化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商業化是肯定的,這麼多遊客,要喫飯,要住宿。

唯一的問題可能是購物的紀念品有些千篇一律。但是古城古鎮本身從建築,文化來看區別還是挺大的,


因為有一大票的義烏連鎖商人等著呢。

我有一學弟就是做這個生意,在全國多個古城都有他的「特色」紀念品店,但凡有新的有潛力的景點出現,他們都要趕著去鋪點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裏挑一

你去看的古城,也就是那個好看的皮囊而已。


沒辦法啊,為了搞經濟。今天還在說南京夫子廟,武漢戶部巷,西安回民街,成都寬窄巷子,重慶磁器口等等已經是這樣了……


閬中古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