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lùlù形容稀少]如玉,珞珞[luòluò]如石。

得一與不二

古本的《老子》一書,只是標明章數,每章之前沒有題目。萬一要做標題的話,每章的第一句或第一字就是最好的題目。以現代人著書的觀念來看,好像《老子》這本書沒有列綱領很不科學。實際上它科學得很。第一句話就是它的綱領,就是它的科學。你不相信的話去翻閱一下很多章的第一句話,孤零零地站在那裡好像與後面文章含義合不攏來。而這第一句話就是全章的綱領。像這裡要講的第三十九章,就是講「得一」的重要。

「一」的道理,在上經講「道」的時候已經講到過。現在再加以解釋。後世學道的人不傳「道」而傳你「得一」。「得一」就是「守竅」,有些是叫你守丹田,有些叫你守海底,有些叫你守心窩,有些叫你守背脊骨後面的某個骨節。種花樣都有。

曾經有一個人當年身體不好,老師告訴他守一個地方。他成功了,便拿著雞毛當令箭。這些實在都不是「一」。「一」也是個代名詞,專一是無處所的。佛家講修定,定在哪裡?定在專一。道家講的是靜,靜在哪裡?靜在專一。「一」在哪裡?一在零那裡。那個零就是「一」。零又是空的,清凈無為,那纔是「一」。你有個「一」可守的話,那就是「二」。你想想看,打起坐來還去守一個「一」,那不是成了「二」嗎?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出來又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不就又變成「三」了嗎?佛學說學「空」,你盤起腿來找「空」,那早就是「有」了。「空」不一定要盤腿。所以,有一個地方可以守,那早就是「二」了。

道家講「一」,佛家講「不二法門」,什麼叫「不二」?「不二」就是「一」。本來很簡單一句話,一玩弄文字就看不懂了。所謂「不二法門」,一個叫做「一」,一個叫做「不二」。「不二」就是「一」。難怪莊子講了一個故事笑一切世人。莊子說,有一個養猴子的老頭子養了一羣猴子。每天早飯給猴子三個芋頭,晚飯四個。有一天老頭子忽然改變生活方式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猴子很生氣,搶著要來揍那個老頭子。老頭子說不要吵,明天還是照舊早晨三個芋頭,晚上四個,仍然是一天七個,不多也不少。這就是描寫人們生活方式改變,他就發瘋了。所以,「得一」也好,「不二」也好,都是一個東西,都是一個零。這裡頭有很多道理髮揮起來就很多了。

「天得一以清」,天氣不一當然不清,天氣往往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就叫做陰陽怪氣的天氣。人生一輩子難得看到幾次天清氣爽,萬裏無雲,那才舒服。「地得一以寧」,像我們新時代的建築,馬路一天都不寧靜,這裡挖一個坑,那裡掘一個洞,所以都不寧靜。

「神得一以靈」,打坐修道佛家叫修心,道家叫煉神。所謂「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神是什麼?就是人天生本來的。人只要能專一,就神靈了,靈敏就通了,叫做神通,神而通之。有人問學神通有什麼方法?假如學神通還有一個方法,那就不叫神通而叫鬼通,叫亂通。很多人偏要去學通靈,這些人叫做自找煩惱。一個人不好好地學做人,非要去學做鬼、學神明、求神通。那是不想做人了!所以,神真得一,一定就寧靜。孔孟之教《大學》之道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而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是走這個路線。

「谷得一以盈」,山谷裡頭得什麼「一」?山谷中一樣東西都沒有,空空洞洞。不過真正的空空洞洞,就充滿了一切的功能,有無比的價值。你懂了老子的道理就懂了道,真正空的地方纔是真正的充滿。

「萬物得一以生」,天地萬物就是得道的功能,生生不息。做事業的帝王們「得一」就統一天下,就天下太平。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在做人做事方面必須達到了這個程度,「其致」,就是做到了、就成功了。下面正反兩面的解說,只要念過就懂了。

從低下為基礎的高貴

「天無以清將恐裂」,太空永遠是清凈的,人類現在用自己的聰明、科學的發明擾亂太空。但太空力量大,擾亂再多卻會撥迴轉來。如果擾亂太空過分厲害的話,人類也只有毀滅自己了。

「地無以寧將恐發」,我們生活居住的這個大地本來應該是平靜安寧的,可是地球不斷遭到人類的侵入。挖石油、採煤礦等使「地無以寧」。大地不能安寧「將恐發」,就難免發生地震、洪水各種災難了。

「神無以靈將恐歇」,人的思想每天要做到清凈無為。尤其現在工業時代,大家忙碌得喘不過氣來,一天之中儘可能休息幾次。所謂養養神。以現在的名詞,腦筋多幾次時間休息,讓腦筋空空洞洞的,什麼都不要想,智慧才會出來,才能更靈敏。如果精神每天不收斂一下,不做到靈敏,那麼「將恐歇」。最後昏頭昏腦,頭腦崩潰了。

「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前面說「谷得一以盈」空靈中充滿功能。這個宇宙生生不息,如果沒有功能充盈,萬物不再生,恐怕一切就滅絕了。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jué」,過去做領導的人不可思議,皇帝的位置崇高無比為「九重天子」,形容其高貴。《漢書》有「千金之子不垂堂」,九重天子是不輕易出現的。侯王為什麼是高貴呢?不高貴就會跌倒,那豈不就完了!

以上是相反的說法,也就是說現在把「一」當作形而下的講。剛才講它是個空,是個零。現在形而下講「一」,不是空,而是有一個一定的原則、一定的戒條。如果做人做事違反了這個基本戒條,就會造成錯誤,終歸會導致失敗。這是天地之常理,也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又進一步地說明什麼是真正的「貴」?「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人為什麼會高貴起來?比如一個人窮光蛋出身,打赤腳的到城市來,努力工作十年二十年後到了掌控社會的經濟位置變成大富翁了。由富而貴,這個貴是在貧賤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努力而成功的。就像十二層的高樓,那麼偉大崇高,也是從平地泥土開始的。所以,貴以賤為本,人不可以忘本。「高以下為基」,沒有下面的基礎就不會有上面的崇高。

中國的文化,從上古以來就曉得這個道理。「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中國上古的文化,當皇帝的人常自稱「寡人」,認為稱孤道寡,又稱孤家,就是自認德行不夠的意思。以現在的語言講,就是「我太淺薄了,我自己德行不夠」。如果我們把現代語翻成古代語,那麼現在假如有一個皇帝應該自稱為「淺薄」,將來老百姓就不敢自稱「差勁」了。因為那個稱號是隻能給皇帝用的。

「自謂孤、寡、不穀」,這句話嚴格地講「不穀」更難聽,意思是沒有喫飯的資格,對自己薄到這種地步。外國人常說,中國的古代帝王很專制。我很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上古時候的帝王不專制,真民主。西方的文化是假民主,真專制。你只看中國古代老祖宗記載下來的事項就會發現一個當領袖的人多麼可憐,又最誠懇。帝王的話中有「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意思是說有好處是你們大家努力來的,有錯誤的話是我當領導人的罪過。中國古代當領導人的非常痛苦。所以,堯舜時代個個不肯出來當皇帝。誰願意挑這個重擔呢?!何況又是一個痛苦的擔子。所以說,上古皇帝的至誠自稱「孤、寡、不穀」,不就是「以賤為本」嗎?!所以自己要隨時警告自己,不要忘記了根本。

「故致數輿無輿」,「輿」為古代的車子,或車子上有座位的轎子,就是轎車。以現在生活來解釋,一個人擁有的太多了等於沒有。因為要出門時,雖有好幾個司機,李司機認為是江司機載你,江司機又認為王司機載你,結果幾個司機都溜掉了。老闆要出門,司機一個都不在。「數輿無輿」的道理擴大來看,就像好多人生了一大堆兒子,最後到自己又老又病的時候兒子都不在旁邊。所以說,數子就是無子。同樣的,你們看到從前老一輩的人討了好幾個太太,臨終住到醫院幾個太太都不在身邊,任何一個太太都認為反正另外的太太會管,認為丈夫愛的是別一個太太,自己不必去管。結果一個都不去,他最後臨死時身邊一個太太也沒有。這就是「數輿無輿」「數妻無妻」的道理。

所以人生「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玉是石頭中心的精華,把整片大石敲挖說不定有一個如指頭大小的寶石。變成寶石就沒有用處了,寧可還是原始那一塊石頭纔好。所以,人生變成高貴也就是無用了。人類世界很有趣的,金剛鑽有什麼用啊?有一樣用處切割玻璃可以用,其他沒有多大用處,不能喫也不能穿。可是金剛鑽很貴啊!玉石大家都搶著買,那能做什麼用呢?既不能拿來蓋房子,也不能修橋補路。所以,人生搞不清楚道理。

「琭琭如玉」,形容玉的圓潤漂亮。「珞珞如石」,好的石頭雕刻起來極為可愛,雖然可愛,又高貴又值錢卻是廢物一個,沒有任何用處。人生不要把自己變成廢物,還是恢復原始的本來纔是真實。這些是講道之用。

老子的學說後來成為帝王學。甚至於許多人讀道家的著作,在為人處世修道方面所能得益之處大部分都在《老子》的下半部。只不過,下半部的文章反而太容易明瞭。更如此,在下半部討論形而下用的時候,才表達出「道」的意義。總結來講上、下兩部是要合起來研究才對。


這一章前面啟示了天地萬物對待道的結果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後面突然轉折到「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主要啟示道怎樣這麼利害地影響天地萬物,也就是道的運行機制,道是在平衡萬物,也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並以侯王稱謂舉例,萬物如果慾望過高,天道就會來損減,慾望無限,天道就會讓其滅亡。緊接著第四十章就得出道的運行法則意志:「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道意志平衡萬物,道讓萬物自由,但當萬物由強走向反面時,就是道在的運行,相反太弱者,道也會發生作用。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爲天下正。其誡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

這一章最好理解,內容按照現在的話說就是要講科學發展觀,一就是現在人們總說的數學思維邏輯,形式邏輯。認識了天氣變化規律就可以預知陰晴,知道了地質災害規律就可以減災,瞭解了人的思維規律就可以計算機AI,懂得水利水電規律就可以修水庫,萬物遵循自然規律生生不息,統治者按規律辦事兒就國泰君安。

當然,象懂王似的,總想first!那就是犯二,是吧。


第三十九章 尊從道的重要性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èi,「發」通「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jué)。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谷gǔ)。此非以賤為本邪(yé)?非乎?故致數(shuò)輿(yù)無輿。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意譯】

(下面我們就總結一下)過去都有那些尊從了道的第一規律。

天遵循了道的第一規律,天就由渾濁變的清明;

地遵循了道的第一規律,地就由動蕩變的寧靜;

穀神遵循了道的第一規律,穀神就會變的精盈;

萬物(動物植物)遵循了道的第一規律,萬物就會茁壯生長;侯王遵循了道的第一規律,侯王就會真正成為天下的主人。

這些都是尊從了道的第一規律所達到的結果。

天如果沒有尊從道的第一規律,天就不能達到清明,天恐怕就將會崩裂(狂風大作);

地如果沒有尊從道的第一規律,地就不能達到寧靜,地恐怕就將會發生地震、火山和海嘯等災害;

神如果沒有尊從道的第一規律,神就不能達到靈通,神恐怕就將會失去靈性;

谷如果沒有尊從道的第一規律,谷就不能達到盈滿,谷恐怕就將會失去盈盛;

萬物(動物植物)如果沒有尊從道的第一規律,萬物(動物植物)就不能達到茁壯生長,萬物(動物植物)恐怕就將會失去生長的生機而死亡;

侯王如果沒有尊從道的第一規律,侯王就將會失去他的高貴,侯王恐怕就會失去太平的天下(天下就會大亂)。

因此,(根據道的基本規律:「相對變化」即道的第一規律。)

高貴以低下為根本,高貴以低下為基礎。

(如果侯王自以為自己很高貴)這樣以來,侯王就自己把自己當作了孤家寡人,就不會考慮卑賤和低下而處於低谷的民眾。

這不就是(要求侯王)以賤民為根本,難道有什麼不正當嗎?不可以嗎?(表達了老子無奈的心情)

所以,(侯王如果能尊從道的第一規律)就會得到百姓最高的榮譽,無須自己讚美稱譽。

(侯王如果能尊從道的第一規律)就不會要琭琭晶瑩的寶玉,而是要珞珞堅硬的山石。

【感悟】

本章老子用列舉的方法論述了遵循道的基本規律的重要性,以及君王遵循道的基本規律的迫切性。

1.本章的「一」指的是道的第一規律,就是老子在第二章所論證的,道的第一規律即「相對變化」的基本規律,這一章老子所論證的是規律。這裡的「一」並不是「道生一」中的「一」,因為「道生一」中的「道」指的是物質,是「道」的第一層含義,而本章的道是規律,是「道」的第二層含義。所以本章的「一」是指道的第一規律。這裡老子為什麼要用「一」呢?是因為這個規律是他在《道德經》中提出的諸多規律中的第一個規律,所以老子用「一」來表示。我們後人很難理解,但是在老子的腦中很明確,很清楚。

2.老子通過列舉的論證方法得出:尊從道的第一規律的重要性。

3.老子通過列舉的論證方法得出:不尊從道的第一規律的惡果。

4.老子通過論證得出:君王需要遵循道的第一規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5.老子提出:高貴以卑賤為根本,高貴以低下為基礎。

6.老子提出:高貴和卑賤不是君王自己說的,是百姓說的,是百姓認同的。這裡也充分體現了老子的民本就是今天的民主,而孔子當時提出的民本,不是今天的民主,而是在封建等級制度下的為民,孔子的為民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為民。這種為民的結果,就是魯迅所說的那樣「百姓就只有兩種存在時代,一個是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一個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魯迅看的非常清楚,描寫的也非常精闢。所以老子提出治國要以民為本,這就是老子的民本思想。


7.對孩子的教育,要培養孩子遵守紀律的良好習慣,讓孩子知道,自由是建立在遵守紀律的基礎之上的自由,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使孩子形成正確的自由思想。


原文: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jué)。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

非乎!故致數譽無譽。

不欲琭琭(lù)如玉,珞珞(luò)如石。」

本章講述一生道,道始於一。得一即可得道。所以聖人以賤為本,以下為基,見素抱樸,抱一守中,不追求光鮮美玉的表象,而追求質樸無華如石般的品質。老子的本意是要人返璞歸真,回歸初原之狀態。

本章雖然文字頗多,但一直在重複表述自己的觀點,將「一」字深入象徵在天地之間萬象中。以「清」、「寧」、「靈」、「盈」、「生」、「貞」來表述其在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間的作用。

譯文:

自古得道的有:

天得「道」而得以清明、虛空;地得「道」而得以寧定、安靜;神識得「道」便有了靈性,

河谷得「道」才得以充盈;萬物得「道」才得以生生不息。君王得「道」才得以成為天下之首領。

推而言之,因為它們都各得其「一」,才得以清、寧、靈、生、貞。

如果天不清明恐怕就會崩裂,地不安寧恐怕就會坍塌;神識沒有靈性就會消散;河谷沒有水就會幹涸;

萬物不生恐怕就會滅亡;君王不能保留王位恐怕將會垮臺。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而君王都自稱自己為失德、寡德、不善之人,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

難道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誇讚。

因此得道者不追求琭琭晶瑩的寶玉,而追求像石頭那樣堅韌質樸的品質。


老子三十九章,是德經三十九章 司殺

「若民恆且不畏死……則希不傷其手」

至於硬要說道德經三十九章是德經第二篇的,自己去看馬王堆老子帛書本,我是以這個為依據的。


我們在哪兒?我們到底在哪兒?我們在「道"裏。我們在的這兒叫「道」,這是中華民族的古人給我們這兒起的一個獨特的名字。兩千多年前的老子把「道」作了評細的介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大意是:我們所在的這兒,也就是這個「道",有…0 贊同 · 3 評論查看完整文章

39章有什麼特別的嗎?

解讀看歷代注本就可以了。王弼,陳鼓應題主應該知道


以下是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昔之得一者」無始以來合一的。「天得一以清」天因為一體性而清明。如果天是分裂的不同的,大家想想它會是清明的嗎?那它就是亂了。「地得一以寧」地因著一體性纔是安寧的。我們以為這個天地世界是嘈雜的、複雜的,實際上不是,整個宇宙實際上是非常安寧、非常寧靜的,不安寧的是你那顆分裂的心。因為你只去關注聲音,關注那些變化,所以你以為宇宙裏是嘈雜的,其實它是非常統一,非常安寧的。

「谷得一以盈」谷是指虛空,虛空是因為一體性而滿盈的。這個虛空是不可分割的,正因為它不可分割,所以它無處不是無處不在,無處不是滿滿的,沒辦法讓它分割,沒辦法把它漏掉,因為它是一體無法分割。這個一體性只有一個,我們最後是要歸於唯一的一體性,而不是天的一體性,地的一體性。這個性從哪裡來?這個性誰的性呢?那就是道,它的母體是我們的道,是一體的。所以這個道本來是母體,才生出了一(這唯一的覺性),也就是祂的用。

「萬物得一以生」,萬物也是靠一體性而生長、而展現的,這個一體性就是這個道啊,如果它不是靠道,就沒辦法展現它的生生滅滅。大家看這個屏幕,屏幕就是道,我們在屏幕上看一部戲,看一棵花,一棵草在屏幕上生長了,要靠屏幕來展示。這個一體就是指屏幕,那麼萬物的生長靠的是什麼?包括你的眼睛能夠看見萬物生生滅滅的這個生滅,都靠道的一體性。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侯王是用來比喻人的總代稱,也就是小我的總代稱,也代稱我們修行人。侯王因為與百姓融為一體,而正確治理天下,這裡就是說他能夠正確的看待天下,所以能夠正確的治理天下。這是在比喻修行者隨時都站在一體性這裡,而且向著一體性這個方向努力,他就重歸了道,也就重歸了上主,也就重新獲得了上主的主權。因為在沒有往一體性這裡走時,你認為你是個虛幻的個體,所以你(上主)的主權是被小我奪走,小我一直在帶著你瘋狂失常的的亂竄。當你往一體性走,就開始把你的主權歸還上主,上主是你的本來真相,是本來道,是讓你清明的這個本體。

「其致之也」其就是指清、寧、盈、生這些現象,這些現象達到了極致都是因為一體性。本來就是一個整體,也就是道在承載。我們要來看這個一體性,我們要來看合一的這裡,而不要去分別,不要去比較。一往分裂比較處走的話,我們就看不見道,就看不見它的真相,我們也就得不到道給我們的力量。

「天無以清將恐裂」前面老子說了,天是因為一體性才清明,就像奇蹟課程說的,上主是清白無辜,清白無罪,是因著一體性,因為只有上主存在,也就是說天靠一體性(道)。道展現了天,展現了地,展現了世界,都是因為一體性,因為道讓它展現出了清明。你要想著這個一體性就是道的屬性;講到一體性,你就要去想到上主,想這個真相就行了。天是因著道的這個屬性而清明,一體性就是祂的屬性。如果天沒有一體性的清明,恐怕早就四分五裂了,這只是一個假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