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在三國志中說趙雲「灌滕之徒」「無功緣奇數」。趙雲在劉備時期一直是雜號將軍。雖然看似很倚重趙雲,卻始終不肯給予實質性的任用。


題主說的,陳壽在三國志中說趙雲「灌滕之徒」「無功緣奇數」

是很看不起灌嬰和夏侯嬰嗎。我之前在下面的回答里說的,有些人就因為陳壽把趙雲和夏侯嬰類比,硬生生地說得好像夏侯嬰這輩子只是靠撿劉邦扔的小孩名留青史一樣。

包括在這個問答下面也有人說「說的是黃忠趙雲兩個人,對應黃忠灌嬰斬將,趙雲夏侯嬰救主。」歷史話題下的回答者連史記都沒看過這種事真的挺荒誕的了。

去看史記里夏侯嬰的傳記,你唯一的感覺就是:「我電腦怎麼卡了?」怎麼滿屏都是

「以兵車趣攻戰疾」「以兵車趣攻戰疾」「以兵車趣攻戰疾」「以兵車趣攻戰疾」

「奉車從擊XX」「奉車從擊XX」「奉車從擊XX」「奉車從擊XX」

史記里,光夏侯嬰輔佐劉邦起兵這一段,就這樣樸實無華且枯燥,哪裡不服碾哪裡(物理),畢竟都帶的車兵。夏侯嬰不僅以救主顯功,他是漢初最屌的車兵將領之一。

陳壽把黃忠、趙雲,灌嬰、夏侯嬰四人兵列。共作「爪牙」的評語。另外三個都是典型的衝鋒陷陣所戰必前的猛人,就趙雲一個人是湊三缺一過來給下家喂牌的,你信么?

至於「無功緣奇數」,不是的。趙雲無功緣偶數(閉嘴)

這個應該是「李廣無功緣數奇」的誤作。陳壽沒說過這句話,這句話也不是說趙雲。應該是題主記混了。再說趙雲在蜀國的地位。

說地位,首先要排除掉一些人的官本位思想。

例如在一些表文里,許靖之流的排位是很靠前的。當然,你可以認為這是地位的一種反映。但是事實上,許靖這種,官職給的很高,但是其本人又被劉備看不起,只是個活招牌而已。

又或者,劉備的元從里,很多才幹略有不足的,劉備都高官厚祿養著,糜竺簡雍之類的,地位也超然。糜竺班位還在諸葛亮之右。但是要說糜竺地位比諸葛亮高,那就搞笑了,對吧。

這種官高地位低的典型就是劉琰。劉琰的官職、班位都是頂格,只在李嚴之下。按理說,李嚴被廢以後,劉琰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二人之下,萬人之上。實際上呢,只是個花瓶角色。一單和真正做事的人頂起了牛,後來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

那麼地位這種事情,怎麼去界定呢?趙雲見了許靖,固然要先低頭行禮問好。但是許靖如果跟趙雲不對付,跑去說趙雲壞話,你猜劉備會不會拿個手戟插許靖臉上?評價趙雲的地位,以他作為將領的身份來說,是最受劉備重的將領之一,僅次於關羽、張飛。而戰功上來說,則還要次於黃忠。別的沒了。考慮到馬超有很多驍勇善戰的名聲,包括在投靠劉備之後的。雖然史書沒記載很多馬超在蜀的戰績,但是還是可以推斷馬超領軍有能的。但是以史載而論,馬超在任用和戰績方面都次於趙雲。但從官職來說,則馬超地位超然,當列趙雲之前。

我不愛用官本位去評價古人,因為覺得這樣太蠢了。但是所謂「雜號將軍」說也是十分可笑的。

首先,如果論「雜號」,但凡不常置的將軍號都可以被稱為是雜號,包括曹操想刻在墓碑上的征西將軍,關張馬黃的前後左右,都是雜號。而馬援的伏波將軍這種更是要往後排。以「雜」字貶低古人,多少有點拿現代的語義偷換概念,這算盤打的有些卑劣。

而哪怕從官職來說,趙雲的官職履並沒有很多人想得那麼不受重用。
  • 赤壁戰後,趙云為桂陽太守(封賞)
  • 入川,趙雲領軍(任用),破成都,為翊軍將軍(封賞)
  • 劉備占漢中,趙雲領軍(任用),劉備封漢中王,趙雲沒有封賞記錄
  • 劉備稱帝時,沒有封尚趙雲的記錄,章武年間,趙雲受封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賞)
  • 劉備東征,令趙雲督江州,直到劉備敗退(任用)
  • 劉禪登基,先封為都亭侯,然後實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封賞)。
  • 諸葛亮北伐,趙雲領偏師(任用),軍不利,貶職

事實上,光看第三、第四點,是很多人認為趙雲不受劉備重用的主要原因。

首先我還是要說,後世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當以他的事迹為先,而非以官職評判。

但是就官職而論,趙雲的職官本身也並沒有問題。

劉備攻克漢中、史書沒有記載有對趙雲的加封。也許有人認為這是慢待了趙雲。但是這個時期,同樣沒有記載封賞的甚至還有諸葛亮。所以說一次沒有封賞又如何呢?

同樣的,劉備在稱帝以後,也沒有對趙雲加封的記載。但是當劉備去世、劉禪登基的時候,趙雲已經是征南將軍、中護軍了。這一點在《三國志》本傳中有所歧義,結合《華陽國志》中相應事件的記載,可以確定趙雲封中護軍、征南將軍是在劉禪登基加封之前。這裡顯然是三國志漏記。

另,《三國志》蜀書對眾人官職記載缺漏的地方非常多,僅《廢李嚴表》一文:吳懿曾遙領荊州刺史;吳班曾封后將軍、在綿竹侯之前曾封亭侯;鄧芝曾為督左部;姜維曾為護軍、征南將軍,等等升遷事迹都不見記載。

基於此,我認為在官職升遷上,三國志沒有記載並不能排除漏記的可能。當然這也不意味著後人就可以憑空加戲。

但就算僅僅以有記載的官職而言,趙雲的地位也並不低下。

總結來說,在將領之中,到趙雲去世為止:綜合任用、功績、官位,趙雲當在關張黃馬之後,和三國志相應傳記一致。

諸葛亮、李嚴、法正等不常領兵,不在討論之列。但是地位都在趙雲之上。

題主問,趙雲在劉備集團的地位如何:

我的回答是,從任用、功績、職官各個角度看,都是實打實的重臣。

其在世時,綜合地位比趙雲更高的,沒有幾個。

題外話: 一些不想作無意義反覆爭論的牢騷。沒必要看。實在閑的蛋疼的話,牢騷在右邊。可以滑動過去隨便看我說幾句。 有些人喜歡硬拿魏延和趙雲比較,我認為這沒有必要。如果拋開三國演義給魏延加的戲,光看三國志的話,顯然魏延是劉禪後期的將領。當與王平爭先。他本身和趙雲事迹沒有重合,沒什麼對比的價值。僅僅硬要說的話,無非是說劉備破格提拔魏延守漢中的事。事實上,魏延在漢中的時候,尚未有機會作出功績。以「事迹、功績」的評價體系去看,真的沒有討論的價值。我又不想讓話題陷入純粹官本位之爭,然後抱著蜀書缺漏頗多、上下不分的職官體系去跟人爭個沒意義的高下。
只希望在討論趙雲的話題下,不要刷別人刷的比正文還長。


單以地位或官職而論,趙雲在季漢政權當中確實算不上高,趙雲最高擔任過鎮東將軍,終生未能觸碰到四方將軍的職務,單著並不是說趙雲在季漢就不重要,趙雲從加入劉備集團以後,雖然不是必不可少,但絕對是非常重要的拼圖。

《三國志·趙雲傳》:【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

《三國志·先主傳》:【時先主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

幽州烏丸雜騎,這說明這些人是到公孫瓚的地盤招募的,而趙雲是從公孫瓚那裡過來的將領,所以負責帶這些騎兵比較合適,所以成為了執掌騎兵的將領,再一次出現趙雲職務變動是當陽之戰。

《三國志·趙雲傳》:【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

《三國志·先主傳》:【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三國志·曹純傳》:【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

這一仗劉備非常狼狽,帶著張飛、趙雲就跑了,沒來得及顧及老婆孩子,趙雲又折返回去,救出了甘夫人和劉禪,被晉陞為牙門將軍,這是趙雲第一個正式官職。

專門說一下,趙雲並不是保鏢,或者專門負責劉備的家屬安全。因為此時此刻,陳到已經加入劉備集團,保鏢是陳到,他是在劉備到豫州的時候就加入的,一同加入的還有甘夫人和一個叫劉琰的人。

另外,當陽戰役,劉備的兩個女兒,被曹純給抓了,如果趙雲的任務是保護家眷,那他估計不會陞官。既然你的任務是保護家眷,那你救回了劉禪和甘夫人,只能說完成了職責最多獎勵一下,沒有必要專門創立一個牙門將軍來升遷,說明確實是意外之喜。

雲別傳當中提到,南下征四郡時,趙雲曾經升遷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但是無佐證的資料,這裡視為存疑,故而不做評論。

然後雲別傳提到趙雲在劉備入蜀時代,曾經擔任留營司馬,後來二次救了劉禪,關於留營司馬,沒有資料佐證,故而不作為可探討的部分,但是趙雲確實二次救主,找到了其他方面的佐證資料。

《雲別傳》:【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

《漢晉春秋》:【先主入益州,吳遣迎孫夫人。夫人慾將太子歸吳,諸葛亮使趙雲勒兵斷江,留太子,乃得止。】

再一次出現趙雲的升遷,是在入川作戰的時候,趙雲獨自領兵,打下了江陽和犍為這兩個郡,被升遷為翊軍將軍,一直到這個時候趙雲的名字,還經常和張飛、諸葛亮他們在一塊提及。

《三國志·趙雲傳》:【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

《華陽國志·卷五》:【趙雲自江州分定江陽、犍為,飛攻巴西,亮定德陽。巴西功曹龔諶迎飛。】

諸葛亮拿下德陽,這是歷史上真正的武侯首次用兵。張飛表現最佳,拿了這裡提到的兩個郡不說,還有拿下巴郡招降嚴顏。趙雲表現緊隨其後,拿下兩郡之地。

也就是在這以後,趙雲在劉備集團的上升勢頭,開始被遏制住,許多人後來居上,慢慢的開始在官職超過趙雲了,比如魏延、黃忠都是如此。

但在入蜀以後,黃忠討虜將軍、魏延牙門將軍,還未超過,但到了劉備進位漢中王以後那就不一樣了,黃忠成為後將軍,魏延則是鎮遠將軍加漢中太守。

所以有必要看一看,這段時間在趙雲身邊發生了什麼。

《雲別傳》:【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

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

當然,我說過《雲別傳》的資料,必須要找到輔助材料才能用,只有它這裡有的話,一般都是按存疑處理。

不過雖然沒有直接的記載作證,但有一些資料從一個側面佐證了,在這個時期,劉備集團確實是有類似問題。

《三國志·張飛傳》:【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其餘頒賜各有差。】

《三國志·先主傳》:【進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領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谷帛。】

《零陵先賢傳》:【初攻劉璋,備與士眾約:「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及拔成都,士衆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巿。」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這個事情我們捋一下,攻下成都以後,蜀地物產豐富,先主大擺筵席犒勞將士們,拿出成都倉庫中的金銀賞賜給將士,把穀子、布匹發回當地的百姓。

有一個還回谷布給老百姓的行為,說明此前確實是有過一些掠奪,但是劉備很夠意思,拿出國庫的錢給那些將士,把穀子和布匹買回來,再還給老百姓,既保證了浴血奮戰的將士利益又保證了民心。

與此同時劉備還在大力獎勵有功之臣,國庫自然是撐不住了,所以劉備問計於劉巴,該怎麼辦呢?

劉巴向劉備建議道:「此事很容易就能解決,只需鑄造鑄值百錢的銅板通行,統一物價,並實行公賣制度就可以了。」劉備聽從了劉巴的建議,果然在數月之間,府庫得以充實。

但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人的慾望就像高山上滾下的岩石,一單開啟便無法停止,分了動產以後,肯定會有人想到不動產,《雲別傳》當中提到的情況是完全可能發生的。

但是考慮到《雲別傳》對趙雲美化不少,所以肯定沒有紙面上的那麼簡單,應該是一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雙簧」。

從劉備懟許汜那件事就足以看出,劉備對這些喜歡搞房地產的人沒什麼好感,但是現在身份變了,不能直接當壞人,所以他需要一個老資格,且有實際戰功的人,由他來當壞人,然後劉備借坡下驢就行了。

人選就四個,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黃忠和魏延資歷不夠,劉琰戰功不夠,還有很多是才投奔的,僅就當時而言並不一定是可靠的。

然後,關羽鎮守三國交界的荊州,張飛鎮守巴蜀北大門閬中,北面直接面對來自曹操一方的壓力,諸葛亮和劉備要完善各種政治工作,諸葛亮還馬上要和劉巴、法正、李嚴、伊籍共同制定製定《蜀科》,奠定季漢政權的法制基礎。

那麼可供選擇的,用於阻攔所有人財路的人選,那麼就只有趙雲了,趙雲也是很多年的老臣了,忠誠也不會有問題,所以個人認為趙雲後來官運就出事在這個地方,不過想來趙雲這種人也不會有什麼怨言,這種任務也足以說明趙雲進了劉備的核心圈子,是組織上在關鍵時刻,絕對可以相信的人。

隨後趙雲參加了漢中之戰,大概是在劉備成為漢中王以後,趙雲成為征南將軍,然後在劉備稱帝之後兼任中護軍。

《華陽國志·卷六》:【立皇后張氏,車騎將軍飛女也。封丞相亮武鄉侯;中都護李嚴假節,加光祿勛,封都鄉侯,督永安事;中軍師、衛尉魯國劉琰亦都鄉侯;中護軍趙雲,江州都督費觀,屯騎校尉、丞相長史王連,中部督襄陽向寵,及魏延、吳懿,皆封都亭侯;楊洪、王謀等關內侯。】

《歷代兵制·三國》:【蜀置五軍,其左、右,將軍、督、護一人;其中師,監、護、典、參軍各一人;其前師,將軍、監、護、督軍各一人;其後,督、將軍兼一人。】

趙雲在劉禪繼位時已經是中護軍,結合本傳內容可知,趙雲在劉禪繼位後以征南將軍兼中護軍身份,升遷為鎮東將軍,並且受封為永昌亭侯。

然後考慮到季漢的中護軍是劉備立國以後的官職,然後得出的結論,趙雲應該是在劉備為漢中王時成為征南將軍,但是這個時候趙雲官職上已經落於黃忠之後,甚至遜色於魏延,而且趙雲再也沒有機會趕上去了,就連之前提到的劉琰,也已經位於趙雲之上。

從勸進劉備進位漢中王的表來看,趙雲的地位也並不高,所以趙雲在漢中之戰應該是立有戰功,然後才能得到機會升遷,這就不得不提到那場,雲吹和雲黑都高度關注的北山之戰了。

《雲別傳》:【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

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斗且卻。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還是老規矩,得找輔助資料,不能《雲別傳》說有他就有,比如生擒夏侯蘭這種,還有在桂陽的事迹,找不到輔助材料的一概以存疑論處,作為不足為信材料。

《後出師表》:【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

《水經注·沔水》:【其城南臨漢水,北帶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觀其遺略,厥狀時傳。南對定軍山,曹公南征漢中,張魯降,乃命夏侯淵等守之……水南導巴嶺山,東北流。水左有故城,憑山即險,四面阻絕。昔先主遣黃忠據之,以拒曹公。】

結合各方面資料,再捏干水分以後,趙雲的北山之戰基本上可以還原了。

黃忠是這個地方的總指揮,所以他可以直接調走趙雲的部隊,然後黃忠時間很長都沒有回來,趙雲帶人出去尋找,遇到了曹操的一股部隊,前鋒或者偏師,然後趙雲且戰且退撤回山上。

根據《水經注》的說法,山勢險要,那麼這一部分曹軍不可能一擁而上,而且趙雲只有幾十人有沒有必要一塊追過去,而是由偏師再派出一部分人追擊,考慮到他們可能還有自己的任務,最多也就分個幾千人追擊,所以趙雲才敢擺空營計應對,並且藉助這一心理戰術擊退了對人。

雖然只是一場小勝,但季漢官方可以大力宣傳一下,然後劉備再順坡下驢給趙雲提拔一下,畢竟是個幾十年的老忠臣。

再往後,劉備繼位為帝,趙雲作為征南將軍兼任中護軍,而魏延已經是四鎮之一還有漢中太守的位置,黃忠已經死了,劉琰接任了後將軍,在官位上明顯高於趙雲,寧可讓沒有功勞的劉琰接,都不讓趙雲接,可見那一次背鍋造成的影響,過了這麼幾年還在,也可以看出季漢政權的官職,很多時候有政治上的考量。

然後在《雲別傳》當中提到,劉備東征孫權的時候,趙雲曾經督江州,但無輔助資料可趙,但趙雲確實沒有參加伐吳,所以趙雲應該是持反對意見被留在了後方,然後劉備考慮到趙雲的忠誠沒有問題,就讓他留在江州那裡,保證自己的後路,然後《雲別傳》大概是出於美化,直接就寫為督江州,但實際趙雲應該是沒有類似職務的。

到了劉禪繼位以後,終於做到了鎮東將軍,這也是趙雲擔任過的最高職位,只不過非常的可惜,在這個職務上唯一的一次大規模作戰,就是一伐,趙雲作為偏師吸引火力,他的失利是不可避免的,又被貶了三級。

《三國志·趙雲傳》:【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穀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

不過這一次北伐,同樣也有雲吹和雲黑高度關注的點,那就是趙雲的損失。

《雲別傳》:【亮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

趙雲失利以後,居然沒有被重創,有人認為是趙雲能力強,有一部份人認為是吹水的故事而已,但這件事其實答案跟這兩個,都不太符合。

《與兄瑾言趙雲燒赤崖閣道書》:

【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一百餘里,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於水中。

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彊也。】

趙雲先是指揮部隊斂眾固守,然後在撤退的時候,燒掉了赤涯以北的閣道,所以曹真的大軍無法進行追擊,只能夠返回。

這次北伐雖然失敗了,但趙雲可以吸引到魏國的主力,這也是趙雲社會認可度的一種體現,換成王平、吳懿這些人,對面是否會相信真的是主力,還是個未知數。

順帶一提,這封信,也是第一次出現趙子龍這個稱呼。

不過趙雲是否就以鎮軍將軍終老,個人認為還有待考證,《三國志》當中雖然沒有寫出來,但趙雲的軍事活動並沒有停止。

《瑾言大水赤崖橋閣悉壞書》:【頃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橋閣悉壞。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緣崖與伯苗相聞而已。】

趙雲一伐結束後,和鄧芝又到過赤崖。信中提到是去執行屯田任務,這說明並不是一伐之後的撤退,而是一伐之後去的,而且還是長期任務,除了屯田以外,自然還有修復閣道之類的任務。

《三國志·諸葛亮傳》:【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

《三國志·趙雲傳》:【七年卒,追謚順平侯。】

趙雲應該是二伐前後開始出發的,所以二伐打陳倉,以及三伐打武都、陰平,都沒有趙雲參加。

然後再看楊戲的《季漢輔臣贊》:【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贊趙子龍、陳叔至。】

楊戲《季漢輔臣贊》裡邊,稱呼趙云為征南將軍,我們看這裡邊,單凡提到某個人物,都是提擔任的最後一個官職,所以趙雲應該是建興六年到建興七年,干出了一些實際成果來。

諸葛亮以此為由,升遷兩級,又提升到了征南將軍,甚至很有可能就是諸葛亮故意給的機會,讓他去賺功績,作為一伐被貶職的一種彌補。

最後再看趙雲傳記末尾的一部分內容

《三國志·趙雲傳》:【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謚。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謚;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謚。

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謚,時論以為榮。】

我們如果弄一個《新世紀50大傑出人物》,把娛樂圈裡的那些偶像人物弄進去,就比如說肖戰吧,我們國家的老百姓,會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好的榜樣呢?

以上,一家之言。


先說結論:趙雲在劉備時期是小一號的關羽、張飛;到了諸葛亮時期,趙雲和魏延成為諸葛亮的關羽、張飛。

先說劉備時期

看趙雲的經歷會發現,趙雲幾乎在按著關羽、張飛的成長軌跡成長起來的。

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卧,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雲別傳》)

先主入益州,雲領留營司馬。(《雲別傳》)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關羽傳》)

關羽、張飛在劉備初起時擔任別部司馬統帥部曲,而到了官渡之戰時期,關羽、張飛已經成長為統兵將領,統帥部曲的任務於是由趙雲接手。部曲的主要職責是平時保護主將安全,主將衝鋒陷陣時跟隨左右。這也與趙雲在當陽時保護甘夫人、劉禪(主將家眷)的記載相合。

劉備入蜀時,趙雲以留營司馬身份留駐荊州,應該是統帥留守荊州的劉備部曲,主要是保護劉禪。

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雲別傳》)

孫夫人這個肘腋之患確實不得不防。張飛為南郡太守,趙云為留營司馬,兩人一內一外,杜絕了孫夫人變生肘腋的可能。

換個角度看,部曲作為主將的親兵,是比普通士兵更加親近的部隊,那麼部曲的統帥自然也當是其核心親信。以劉備入蜀留趙雲守家,劉備東征又留趙雲守後路(江州)來看,趙雲確實是劉備的核心親信。

當然,很多人會疑惑,既然劉備非常信任趙雲,為何趙雲卻始終是雜號將軍,甚至還比不過歸順時間比較晚的黃忠。

我個人覺得,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可能就在於劉備太過信任趙雲,這導致劉備常常把守家重任委託給趙雲,因此趙雲與奪取益州等大功失之交臂。

劉備奪取益州過程中,黃忠大放異彩。

隨從入蜀。自葭萌受任,還攻劉璋,忠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益州既定,拜為討虜將軍。(《黃忠傳》)

靠著這份功勞,黃忠獲得了劉備的信任與肯定,迅速從一員降將成長為劉備麾下的統兵大將。

反觀趙雲。益州之戰,趙雲起初留守荊州,沒有參與最艱苦的初期戰鬥。

後呂岱從蜀還,遇之白帝,說備部眾離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吳范傳》)

從呂岱所言可見,劉備剛開始時並不佔優,甚至可能會被劉璋所滅。黃忠正是在此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因此才得以迅速升遷。

乃使黃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徑至關中,質諸將並士卒妻子,引兵與忠、膺等進到涪,據其城。璋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拒先主於涪,皆破敗,退保綿竹。(《先主傳》)

等到趙雲隨諸葛亮入蜀時,劉備的情況已經完全逆轉。

璋復遣李嚴督綿竹諸軍,嚴率眾降先主。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先主進軍圍雒;時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先主傳》)

黃忠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衝鋒陷陣,自然功勞較大,說他是平蜀第一功也不為過。而趙雲在情況已經有利於劉備時才參與平定各郡縣,自然功勞就不如黃忠。此消彼長之下,作為親信的趙雲便和較晚歸順的黃忠成為了同級將領(同為雜號將軍)。

益州既定,拜為討虜將軍。(《黃忠傳》)

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趙雲傳》)

此後,漢中之戰,劉備親統主力與夏侯淵爭奪漢中,黃忠則作為劉備主力軍團的重要將領繼續大放異彩。

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遷征西將軍。(《黃忠傳》)

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先主傳》)

可以說,黃忠就是劉備手上的一把尖刀,瞅准了就往敵軍腹心捅。而黃忠也不負所望,給了夏侯淵致命一擊,為劉備奪取漢中立下頭功。

而趙雲在此戰中的表現存疑。《趙雲傳》無載,《雲別傳》中記載則過於突顯趙雲(順便拉踩黃忠),導致許多人因為此段記載而全盤否定《雲別傳》的真實性。

我個人認為,《雲別傳》肯定有誇大、粉飾趙雲功績的情況,並且還可能存在錯漏。不過不能因此完全否定其內容。

具體到漢中之戰,我覺得趙雲相較於張飛、黃忠而言沒有太突出的表現,《雲別傳》記載的奪糧事件可能確實發生過,但戰績應該是被刻意誇大了,交戰規模和對全局影響也比較低。

總體而言,黃忠靠著斬夏侯淵的戰績再奪頭功。於是黃忠得以超越趙雲,躋身關羽、張飛之下。

值得注意的是,漢中之戰後,魏延升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已經隱隱超越趙雲。劉備稱帝後魏延為鎮北將軍,地位已然在趙雲之上。

關於魏延,他是劉備部曲出身,可能曾經是趙雲部下或者副手。

奪取益州後他被提拔為牙門將軍,應該是接替趙雲(升為翊軍將軍)成為第三代部曲統帥。

奪取漢中後,魏延又被越級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地位與趙雲可能超越趙雲。

劉備稱帝後,魏延又升為鎮北將軍,地位已在趙雲之上。

從履歷看,魏延前半段和趙雲相似,後半段則超越了趙雲。這也是不少人認為趙雲不受重用的原因。

實際上,這一時期超越趙雲的可能不止魏延。

漢中王勸進表中被明確記載了名字的有十一人,其中武將有馬超、關羽、張飛、黃忠、李嚴五人。

馬超是來降諸侯,屬於吉祥物,可以不論。關、張與劉備同為一體,是季漢陣營超一線將領;黃忠如前述是益州、漢中兩戰的頭功。他們三個在趙雲之前可以理解,唯有李嚴也在前列比較值得討論。

另外劉備養子劉封也可能超越了趙雲。劉封和趙雲一樣是跟隨諸葛亮入蜀,此後跟隨劉備參與漢中之戰。其戰功如何不太清楚,但劉備稱王后命他到上庸統領孟達。孟達此前是宜都太守(接替張飛),之後攻入新城郡,不太清楚他是否保留了太守職任,也不知道他是什麼將軍號。但劉封能統領孟達,也可說明劉封地位不低。

我覺得之所以在劉備稱王前後出現至少魏延、劉封、李嚴等人超越趙雲的情況,可能與此時劉備的用人方針有關。

此時劉備麾下的核心將領如關羽、張飛、黃忠等,都已經是五六十歲的老將了。一旦這些一線老將病逝,劉備將面臨無人可用的局面,所以此時劉備開始有意識的提拔重用年輕一代將領,以便在一線將領退出歷史舞台後頂替其位置。

趙雲和關羽、張飛他們是同一代將領,年齡也可能在四五十左右,顯然不屬於少壯派將領,所以沒能趕上這波提拔,並因此被其他少壯派將領超越。

不過,雖然趙雲的官位沒有得到升遷,劉備對他的信任並沒有絲毫減少。

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雲別傳》)

可以說,在劉備心中,趙雲自始至終都是可以放心將後背託付給他的人。

再來說一下諸葛亮時期

很多人說,趙雲一輩子沒有混到四方將軍,所以地位不高。

但我覺得,雖然趙雲最高只做到了鎮東將軍,他在諸葛亮一伐時期也是季漢軍方第四人。

關於這一點,我們先來看看廢李嚴表裡的官位排名:

行中軍師車騎將軍都鄉侯臣劉琰,使持節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前將軍都亭侯臣袁綝、左將軍領荊州刺史高陽鄉侯臣吳壹、督前部右將軍玄鄉侯臣高翔、督後部後將軍安樂亭侯臣吳班、領長史綏軍將軍臣楊儀、督左部行中監軍揚武將軍臣鄧芝、行前監軍征南將軍臣劉巴、行中護軍偏將軍臣費禕、行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臣許允、行左護軍篤信中郎將臣丁咸、行右護軍偏將軍臣劉敏、行護軍征南將軍當陽亭侯臣姜維、行中典軍討虜將軍臣上官雝、行中參軍昭武中郎將臣胡濟、行參軍建義將軍臣閻晏、行參軍偏將軍臣爨習、行參軍裨將軍臣杜義、行參軍武略中郎將臣杜祺、行參軍綏戎都尉盛勃、領從事中郎武略中郎將臣樊岐。

按照這個排名表,季漢軍方將軍號排名大致為:比公將軍-雜號大將軍-四方將軍-諸征與偏裨雜號將軍。

此排名中無四鎮

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趙雲傳》)

據此可推知四鎮略大於四征、雜號,次於四方。

將這個排名邏輯代入諸葛亮一伐時期可以看到:

此時季漢無比公將軍,地位最高的將軍是前將軍李嚴,次為後將軍劉琰,再次為鎮北將軍魏延,再次為鎮東將軍趙雲。

魏延位在趙雲前,一則其為四鎮資歷早於趙雲,二則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當高於趙雲的「中護軍」。

同一時期,四方無左右將軍、四鎮無鎮西(輔匡可能在此時為鎮南將軍,但具體情況不明)故可知李嚴、劉琰、魏延、趙云為此時季漢軍方排位前四。

同時,考慮到李嚴是諸葛亮副手,留鎮江州,未參與北伐;劉琰是純熬資歷的吉祥物,並無實權。故可知,魏延、趙雲是諸葛亮北伐軍中排名前二位的實權將領。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趙雲單獨領兵出斜谷。按照排名,魏延、趙雲均有資格別領一軍,但斜谷軍為疑兵,屬於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而魏延想要獨立領軍以求建功。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魏延傳》)

這與斜谷軍的戰略目的相悖,故諸葛亮任命相對老成又勇猛善戰的趙雲單獨領軍,而把魏延留在中軍。

同時,這個排名也解釋了為什麼趙雲能夠與關張馬黃同傳。

按正常邏輯,趙雲當與李嚴、劉琰、魏延合傳。關、張、馬、黃是劉備時期排名在第一線的將領,而李、劉、魏、趙則是諸葛亮時期排名在第一線的將領。這兩組將領的功能定位上也相似。關張是劉備手下的絕對一線主力,魏趙則是諸葛亮手下的絕對一線主力,所以我一直認為魏延、趙雲就是諸葛亮的關羽、張飛。馬超是劉備時期的政治吉祥物,劉琰則是諸葛亮時期的政治吉祥物,李嚴介于吉祥物和實權將領之間。

因此,這兩組將領各自合傳是正常安排。奈何李、劉、魏三人全是作死小能手,生生把自己作進了蜀書十,跟劉封、廖立等其他作死小能手合傳。這就導致趙雲找不到合適的人合傳,其他知名北伐將領如廖化、王平等在同期地位不如趙雲,沒資格與趙雲合傳;趙雲功績又不足以獨傳(《三國志》中獨傳的殊榮只有蜀書的諸葛亮和吳書的陸遜),但要把他列入其他人的附傳又顯得過於憋屈。所以趙雲才不得已只能與關張等同傳,畢竟趙雲是河北時期就跟隨劉備的老將,又是一直是一二線將領,與關張等人的屬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

當然,可能有人會覺得李嚴、魏延他們沒有資格和趙雲合傳,因為趙雲合入關張等人傳記還有一點在於他得到追謚。但我覺得,如果李嚴、魏延沒有作死的話,也大概率能獲得追謚。

李嚴是諸葛亮的副手,算半個執政,理當得到追謚。按照其他知友考證,景耀年間追謚武將主要是想凝聚人心,為接下來的北伐輿論造勢。那麼作為諸葛亮北伐的代表性人物,魏延也理當得到追謚。

唯獨劉琰這個吉祥物不太好說,畢竟不是實權派。不過也有知友考證,趙雲得到追謚可能與其子虎賁中郎將趙統運作有關。照此考慮,李嚴、劉琰、魏延都是地位頗高的將領,如果他們善終的話,其子嗣靠父萌在季漢混到中高層應該不算太難,那麼靠兒子運作得到追謚也似乎說得通。

因此,李嚴、劉琰、魏延如果得以善終的話,大概率是能與趙雲合傳的。

總而言之,趙雲在諸葛亮一伐時期是比肩關羽、張飛的超一線主力將領。之所以如此,當是與諸葛亮面臨的困境有關。

諸葛亮接手季漢時,劉備時期的一線將領已經全部亡故,而東征失敗則導致大量二三線將領陣亡。換言之,諸葛亮面臨兩項困境:第一,軍中缺乏能打能用的將領;第二,軍心士氣不振。

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提拔重用趙雲這樣的老將就成為其破局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趙雲和劉琰這種純吉祥物不同,趙雲是能打的,給只部隊他就能直接上戰場作戰,這對於缺乏軍事指揮官的諸葛亮來說極為重要,畢竟從零開始培養軍事指揮官不僅耗時長,而且風險高(參考培養失敗的馬謖)。另一方面,趙雲在軍中素有威望,提拔重用他能夠起到穩定軍心,提振士氣的作用。

綜上,趙雲在劉備時期是次於一線將領關羽、張飛的二線將領;在諸葛亮時期,隨著一線將領亡故,他與魏延一起升為一線將領。


類似許褚之於曹魏


官職不高是確實不是特別高。

受重用也確實是蠻受重用。

兩者並不矛盾。

前者原因在於漢朝的官制本身就是比糊塗賬,位高權卑平常事,何況三國亂世,實際權力和名頭毫不相干也是常事。

但要說低,也不見得,以趙雲的功績、能力,官職基本到頂,剩下能加的也就是封爵,這事後來劉禪也追封了。

然後說重用,這就要先弄清楚趙雲是什麼樣的人才。

其實很簡單,世之猛將,忠誠,勇猛,果敢,嚴謹,自律,仁義,聽從指揮,兢兢業業,誠可為先鋒,可為護衛,將才。

但為帥並不厲害,獨領一軍的時候表現中規中矩,以劉備的識人能力,趙雲跟他這麼多年,比你我清楚多了。

而內政方面,趙雲曾經做過太守,卻沒什麼事迹記載,考慮到之後劉備就再也沒讓他擔任政務方面的職位,可見這方面能力也並不優秀。

綜合來說,就是世之猛將,陳壽的評價很到位,而對於這樣的人才,劉備的任用也沒有什麼問題,出則為先鋒或中軍護衛,入則保衛中央,可謂人盡其能,再怎麼重用也已經到頭了,談不上屈才。

而且看得出來諸將領之中,劉備父子最信任的除了關張也就趙雲,感情深厚,若非趙雲能力確實如此,不會捨不得放出去獨當一面。

相比之下曹孟德就不一樣了,獨當一面的必須是親戚,沒能力也可以上,大不了完蛋了罵一聲白地將軍。

最後總結一下:趙雲在劉備集團中實際職權雖然不及後來因為功勞或者才華而陞官的如黃忠、魏延;官爵不如靠名望或者資歷上去的如馬超、許婧、簡雍等。但作為深受劉備信任的元老,一直統掌精銳軍隊,人脈廣闊,受人尊敬,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始終是蜀漢政權前中後期備受信任的一線將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