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對生命的不珍惜來自於現在很多基本生活資料來得太容易,年輕人無法獲得任何成就感。比如食物,以前都需要付出千辛萬苦,從春季播種到秋天收穫,這個過程充滿辛苦和汗水,但是收穫總是會來,這種收穫會給農夫以很高的成就感,看到金黃的稻穀捧在手中,讓自己認識到生存的價值。但是如今,大米可以在超市輕鬆獲得,讓人認為是天生就有的。而年輕人追求和努力的東西變成了讀書和事業,而這兩樣確不是那麼容易成功的。20%成功者,80%失敗者,這些失敗者就很容易沮喪抑鬱。成功的獲得越來越難,比較也越來越數字化單一化,壓力就越來越大。試想種田時,你會和鄰居家種豆的人比較嗎?即使都是種稻穀,你收500斤,他收550斤,你會沮喪嗎?差距非常小,無所謂。只有他收5000斤時你才會嫉妒和不快,但是一塊田是不可能種出這個收成的。大家都沒壓力,吃飯後坐在河邊聊聊天,哪裡來的壓力。

成功的獲得越來越難,努力也不一定有收穫,比較簡單粗暴,年輕人自然自然活得異常辛苦,也沒有任何快樂和成就,嫌棄自己的生命就很正常了。


如果特指學生的話,我認為跟喪文化是無關的。

其實學生是最具有激情和對生活最有憧憬的一個群體,他們不會像我們這種被社會強草了十多年的中年人的一樣,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和期盼。

這個群體的自殺,應該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導致的,「寧願自己活的辛苦點,也要餓死同行」的惡性競爭思想,從成年人中轉移到學生群體中,無休無止的同類競爭,加上父母,親戚,周邊朋友和學生自我施加的精神壓力,如果沒有正確的宣洩渠道,崩潰是很自然的事。

競爭這個東西,如果由整個社會來強制施加給某些群體的話,那麼總會有那麼一群個體適應不了而被拋棄,就像某些公司的末尾淘汰制一樣,無論這個群體多努力,多拚命,總有人要被放棄,即使這個被放棄的人,已經盡了全力了。

這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即使你拼盡了全力,但是社會依然冷漠的告訴你:你太沒用了,配不上這個群體,你活該被放棄。

學生群體在初高中這段時間裡,處於長時間的精神緊張狀態,如果一直被灌輸自己如何不中用,不重要,沒出息之類的負反饋的話,弦斷人終也不是不可想像的。


反對前面掏革命前輩當擋箭牌的回答。有人說現在年輕人不能吃苦,首先要明確的是社會進步就是為了讓人能夠不再吃苦,前輩們爬雪山過草地是就是為了現在的年輕人能夠天天吃飽喝足。然後,現在年輕人的煩惱早就不局限於生活必需品上。學生有學生的煩惱,他們是沒有怎麼挨餓,但是吃飽顯然不是學生的目的。目前教育環境下內卷嚴重,但凡想要考大學的高中生都明白高考是要命的。雖然考差了(比別人差)不會死,但接下來的二十年都沒辦法好好活。父母雖然到了考試時總會說別緊張,別有壓力,但這是不可能了。我高中整整三年都在焦慮中度過,每天晚自習結束後都在想為什麼別人會做的我不會,今後怎麼辦。誠然,是有不少學生的確是心理承受能力差,比如之前那個考試作弊被抓就跳樓的。但是又有多少學生是因為學業壓力而尋了短見?我同學高考失利沒能考上重點,父母逼他再來一年,結果還是失敗了,父母打算讓他三戰的時候他患上了抑鬱症,現在就讀於普通一本。不要以為給學生充足的物質基礎保障後學生就沒有壓力,學生是人,不是機器。當然,知乎上都是雙一流的尖子生,對他們來說高考真的是小菜一碟,可惜,世界上還是普通人居多。如果你不了解年輕人有多累,沒關係,也不影響你的生活,但是別去踩上一腳,高呼「現在的年輕人真是溫室里的花朵」,沒必要。


不是啊,只是原來沒有互聯網,死了好多人你不知道而已。


年輕人自殺是因為社會給人的壓力太大了

喪文化本身就是對抗社會壓力的消極手段

所以從因果上看沒關係。從關聯上看可以說有點關係。能喪的就活下去了,喪不了……

具體到年輕學生,是因為社會壓力過大,受到的鼓勵支持關愛嚴重不足。而且本來最該給孩子提供無條件鼓勵無條件支持和無條件關愛的家長反而成了最大的壓力來源。因此會帶來嚴重的挫敗感,孤獨感和絕望感


安心啦,真正喪的人只會做鹹魚,沒有那個血性和衝動去自殺的,相對比較佛系的。現在的年輕人,壓力大,競爭激烈,看不到未來,沒有精神信仰。這個社會浮躁不安,我們沒有安全感,但是不是我們把這個社會變成這樣的,卻要我們去承擔這個後果,想解決這個問題怎麼辦?除了重新投一次胎,我也想不到還有什麼其他辦法。不過萬一運氣不好,可能重新投胎投到一個更差的命運呢?所以還是算了吧。


無關的,喪人都想活下去,極少有想自殺的


有,前者引發了後者。

另外,不同意樓上某位老哥的言論。其用對老一輩的對比來掩蓋當今年輕人的現狀。實屬偷換概念,不但沒能論證其的看法,同時暴露了其水準的低下。


日子太好過了,我們的祖輩刀山血海中出來,在亡國亡族之中絕望比我們小?是的我不能去否認每個人的活法以及ta存在過的價值,但死了就是死了何必多言ta們又不能來回復你的問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