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客觀的角度來說當然不等於。但從自我的角度來說:是的,你的世界觀建立在所有你了解的世界範圍內,你就是世界,你也可以等同於你自己世界的全人類代表。


不對,我思考我女朋友為啥生氣,關全人類什麼事。
那得看自我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的哪層了。
我倒是經常站在人類族群的角度上思考問題,然而有什麼意義呢?作為普羅大眾,對人類發展的走向不會有任何影響,所以還是做好自己吧。

自我的高度決定了思考的深度

你把自己擺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

一個國王的角度一個地球統治者的角度都不一樣只有真正想帶領人類的人才會把自身的思考延伸到人類的高度上

我們學習

我們創造我們付出scg向您致意
謝邀,我覺得這決定於你所思考的問題與層次,但絕大多數時候,思考自我往往僅僅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大部分人在窮困時只是去抱怨命運不公,只是以自己為中心,但很少有人能像杜甫一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去思考他人,像范仲淹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去由己及人的思考,或許這正是我們與聖賢最大的差別吧。


謝邀。

廣義上是不對的。個體不能代表整體,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大部分情況下你不能把自己代入別人,所以思考自己永遠只是自我反省。

狹義上可能是正確的,因為每個人即使心態不同,但生理構造總是大致相同的,例如我在思考自己的大腦如何運作的時候,我也在思考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

謝邀。

當我們討論某句話對不對的時候,一般有如下幾種可能性:

1.我們關心這句話作為一個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2.我們想知道這句話適用於哪些場景。

3.我們想了解說話的人想通過這句話傳達出什麼想法。

對於邏輯命題,以及實驗科學的結論等,往往是第一種。比如"地球繞著太陽轉"。

安身立命,人生哲理類,往往是第二種。比如"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我是假設在這裡題主問的這句話是第三種。也就是說話的人所說這句話究竟想表達什麼。

"人在思考自我的時候等於在思考全人類。"我認為,這裡所強調的是,人性的終極問題是可以通過自我反思來獲得一部分答案的。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內在的思考的確可以得出一些有意義的結論。

而"思考自我",如果指代的是"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和其他人有什麼區別","我應該如何行動"等問題,在這裡,"思考自我"本質上是思考人類這麼一個群體的特徵,這些問題會包括人類的共性,而不僅僅是單個個體的特殊性。

我認為這句話是想表達這個意思。
哈?為什麼你能代表全人類?
為發現「我」的特點,認識自我的時候少不了對比外界。個人需要與世界互動,而這個過程中的決斷、表現就是自我的投影。
我認為不對。每個自我都是一樣的,那不就不是自我了。思考自我與思考全人類還是有距離的。
對,宇宙人生都是分內事,心即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