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古希臘時代,收入最高的哪一步分人可以當騎兵,收入一般的當重步兵,收入最少的當輕步兵(接近裸奔???),幾乎處於最底層的當水兵。

而兩軍交戰,面對重步兵方陣的矛牆,騎兵怎麼辦?還是說騎兵只適合與騎兵作戰?


有沒有馬蹬都不適合直接撞矛牆。

沒馬蹬的時候該幹什麼還得幹什麼,就是幹什麼都費勁。包括代步,包括射擊。

紀錄片《復活的軍團》有一處莫名其妙的錯誤,說騎兵沒馬蹬不能近戰,」論據」是兵馬俑的騎兵沒帶近身武器。網上常見的沒馬蹬不能近戰的神論可能出自這裡。


還是衝鋒陷陣,弓箭標槍之類的,有謠言說騎兵沒馬鐙就衝鋒不了顯然扯淡

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兵怎麼沖的,騎兵有馬鐙只不過是訓練成本低了,衝鋒容易了,西亞早就發明瞭類似馬鐙可以方便上馬的類似馬鐙但不是馬鐙的東西

如果騎兵沒馬鐙不能打仗的話,古代時代騎兵多了去了比如呂底亞王國的騎兵,波斯人的騎兵,希臘人也有,至於斯基泰人,塞種人,強悍的騎兵多了

至於大草原上的印第安人沒馬鐙人家照樣學會了騎馬與騎馬射箭,騎馬火槍


馬鐙馬鞍很有用,但是這幾年的趨勢是其作用被一些斷章取義的人給無限誇大了。事實上有沒有馬鐙,騎兵該怎麼用就怎麼用

騎兵持槍有三種握法,正握反握和夾槍。夾槍是後來發展出的衝擊威力最高的技巧,正握相對更適合攻擊騎兵,反握更適合攻擊步兵。而重要的是,這三種握法都可以在無馬鐙無馬鞍的情況下使用

作戰方式,題主對問題的描述非常古希臘,那應該知道馬其頓的夥友騎兵…… 那就是無馬鐙的重騎兵,要衝鋒的

除此之外,也有機動到側翼下馬作戰的戰例


很多博物館裡都有漢畫像石展出,漢代有大量這類畫像石出土,主要在各種漢墓裏。

其中非常多就反應了戰爭場景。而一般認為漢代沒有馬鐙。

比如這個,在山東滕州漢畫像石館的文物

展現的是漢匈戰爭的場景。

左邊第一個匈奴騎兵在一邊(逃)跑一邊回頭射箭。第二個匈奴騎兵仰頭,已經被第三個漢人騎兵用戟割到了。第三個漢人騎兵用長戟衝鋒,並且擊中了前面的匈奴人。第四個騎兵在一邊追擊一邊射箭。

可見騎兵對戰沒問題,而且近戰騎兵/衝擊騎兵也沒問題的。

因為研究並不太深,所以沒能看到騎兵對抗步兵陣的圖

然後找下同時期的古文,

漢書·袁盎晁錯傳裏的:

臣又聞用兵,臨戰合刃之急者三(1):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習(2),三曰器用利。兵法曰:丈五之溝,漸車之水(3),山林積石,經川丘阜(4),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車騎二不當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屬(5),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平陵相遠(6),川穀居間,仰高臨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當一。兩陳(陣)相近,平地淺草,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也,劍盾三不當一。萑葦竹蕭(7),草木蒙蘢(8),支(枝)葉茂接,此矛之地也(9),長戟二不當一。曲道相伏(10),險厄相薄(11),此劍盾之地也,弓弩三不當一。士不選練,卒不服習,起居不精(12),動靜不集(13),趨利弗及(14),避難不畢,前擊後解(懈)(15)與金鼓之指(旨)相失(16),此不習勒卒之過也(17),百不當十。兵不完利(18),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裼同(19);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射不能中,與亡(無)矢同;中不能入,與亡(無)鏈同:此將不省兵之禍也(20),五不當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也;卒不可用,以其將予敵也;將不知兵,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予敵也。四者,兵之至要也。

兵法曰:丈五之溝,漸車之水(3),山林積石,經川丘阜(4),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車騎二不當一

各種溝壑 河流沼澤 山地啥的,你得用步兵,騎兵戰車兩個不如一個步兵

土山丘陵,曼衍相屬(5),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

土山丘陵 平原地帶,戰車騎兵打步兵能一打十

所以那會兒騎兵一定可以對抗步兵陣列的。。。心想這不廢話麼,要不匈奴怎麼縱橫北方几百年的。。。


所以你先明白高橋馬鞍優先度是高於馬蹬的。夥伴騎兵沒有馬蹬照樣當衝擊騎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