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秦論》到《戰國策》,還有司馬遷的秦始皇本紀,都是寫於西漢時期,且都把秦始皇當做反面教材


首先說明一點:跟後世儒家不同,西漢人不怎麼愛罵秦始皇,他們更愛罵秦二世、趙高們。無論賈誼還是司馬遷,都沒有把秦始皇當作最重要的反面教材。賈誼筆下最大的反面教材是秦二世、子嬰、章邯等人,司馬遷筆下最大的反面教材是秦二世、李斯、趙高。對秦始皇,他們是承認其功業,「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賈誼),同時指出其不足:主要是沒有及時轉型國家政策,由進攻轉為守成,善待舊功臣,以仁義鞏固人心。而這些,還不足以導致秦的滅亡,真正致命的還是二世們的騷操作。

建議一:再仔細讀讀《過秦論》,完整的,不要只讀第一部分。看看賈誼的具體觀點。

建議二:再仔細讀讀《秦始皇本紀》,再和《李斯列傳》等篇對比閱讀。看看司馬遷眼中誰應該為秦亡承擔主要責任。沒錯,司馬遷是寫了秦始皇的幾次殺人,但是,論殘酷程度,還不及漢武帝時那幾個酷吏。而李斯歌頌秦始皇的刻石頌詞,司馬遷一再引用。使得《秦始皇本紀》讀到那幾個段落,彷彿有種史詩之美。盡顯新生大一統帝國氣象。至於散見於其他列傳中秦始皇禮賢下士的描寫,就不用說了。

西漢人,包括劉邦那一輩,從來也沒想過要把秦宗室徹底滅族,或者完全批倒批臭。劉邦數項羽「十大罪」,其中一項便是「殺秦降王子嬰」,另一項是「詐坑秦子弟新安二十萬」。如果劉邦們想徹底批倒秦宗室,不會這麼幹。而且既然作為項羽之罪公佈天下,說明這些也是天下多數人的共識。

而且,劉邦晚年,為秦始皇置守冢二十家,以奉祭祀。西漢人會不會只「把秦始皇作反面教材」,而不肯定其功業,顯而易見了。

另:反思前朝歷史教訓,是新朝代的必然。不僅僅是為自己取而代之尋找合理性,更重要的是引為警戒、汲取教訓。

有些朋友認為西漢人批判秦朝就是為了給本朝貼金,找合法性,其實不然。

西漢人批評本朝的文章更多,賈誼的文章裏,最重要的 ,其實不是《過秦論》,而是《治安策》,看看裡面是怎麼批判文帝時代的現狀的。「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陛下何忍以帝皇之號為戎人諸侯,勢既卑辱,而禍不息,長此安窮!」這批判的力度,放在後世一些朝代,是會被當成誹謗罪殺頭的。

司馬遷《史記》中,批判本朝的內容,更多了。不僅僅司馬遷。請看桑弘羊為漢武帝行平準均輸之法時,卜式卻建議烹了桑弘羊。可知當時批判本朝時政,並無後世如清朝那般忌諱。

建議三:多讀讀漢代文章政論,不要僅看批判秦朝之失的部分。

反思秦朝也好,批判本朝也好,歸根結底,是因為在西漢時,大一統帝國的政治體系和措施,以及面對當時內憂外患的形勢,應對方法,還在探索中。而第一個大帝國秦朝因為短命,沒能解決很多問題,留待漢人去逐步解決。在這個過程中,西漢繼承了不少秦朝的東西,自然也需要反思秦朝的許多不足。後來的「強漢」,也就是一步步對秦和自身不足的改進中所成就的。


因為要吸取秦朝失敗的歷史經驗,找出其失誤所在,不在同一個地方再摔一跤。

一味地堅持「後人必定抹黑前朝」纔是搞笑。指出不足≠抹黑,說前朝沒有不足倒不是抹黑了,可一個完美的王朝又怎麼會二世而亡?


1政治正確

2秦朝的確存在很多問題


其一、漢朝政權是從秦朝手中奪取的,為了證明漢朝自身的正確性和順應天意跟民意的合法性,你需要說明為什麼你要推翻秦朝。如果秦朝沒有那麼糟糕,你不是成了亂臣賊子?

其二、兩者採用的治國之道不同,雖說漢承秦制,但無論漢朝一開始用的黃老之道也好,還是到漢武帝之後的儒皮法骨也罷,從根本上還是跟秦朝那剛硬的法治之道截然不同。兩者做法上有著這麼大的差異,那肯定是因為後者對前者是否定的(哪怕僅僅是部分否定),也必然要發聲,指摘前者的「不足之處」

其三、秦朝是真的有問題。始皇帝的功業雖然不可否定,但其謬誤之處也不需要遮掩。天下歸一兵戈止,不是應該天下民眾可以修養生息過過小日子了麼?然而始皇帝的立業之心卻使得各種大型項目紛紛上馬。那些剛剛老婆孩子熱炕的小民一下子就涼了。到了秦二世胡亥,更是花式作死,屠戮親族,任用宦官,失德不說,也失去了朝臣們的支持和天下民心。再加上其聽信趙高之言,進一步把秦朝的法令修改的更加嚴苛,這天下人的日子更沒法過了。本應該把那套戰時法制修改的溫和一些,順應歷史扭轉的秦朝,不僅沒有這樣做,反而來個反向操作。要說秦朝的不足之處,我想可以寫書了,但總的來說,是真的糟糕,糟糕透頂……就算不站立場和態度,客觀評價,也足以被一通狠批。


因為秦朝真的⑧?


現在不也都狠批民國嘛?很正常啦。


難道本朝批M國的文章少了?


功績也是司馬遷等人記下來的,不然除了依靠現在零星的考古,你啥都不知道。


我要說,其實並不多。你覺得多隻是因為那些文章質量比較高,所以你有機會讀到而已。不信你去翻翻《全漢文》?

之前也看到一個提問,說西漢的政論家幾乎都是儒家出生,出於意識形態的關係故意貶低、打擊秦朝。其實這都是因果倒置。批秦的文字多是策論,可分三種:其一是賈誼《過秦論》那種總結教訓的,其二是賈山《至言》那種借秦打比方的,其三是董仲舒《天人三策》那種,直接敘述毫不客氣的,說秦接周,漢接秦,一個比一個玩兒的爛,雖然董仲舒說的不太好聽吧,倒也不是針對秦,畢竟他還在策論裏說漢是朽木和糞牆。

其實看漢朝留下的著作,很少有提到秦的。就像董仲舒在策論裏說的很不好聽了,但是他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八十多篇幾十萬字,就只順嘴提了一次秦朝「周無道而秦伐之,秦無道而漢伐之」而已。


漢朝人喜歡《過秦論》,本朝人鍾情於寫《過清論》,不過人家吧總結出來仁義不施,則攻守之勢異也,而現代網路「博士」倒是總結出血緣是決定一切的根本。陳勝吳廣知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當下人喜歡富貴傳代,恨不得把社會資源全部壟斷。


現在為什麼罵民國罵gmd?不一個道理嘛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過秦論》

《過秦論》與《史記》雖有個人情感因素在內,但其寫作目的就是為了總結前朝過失,為當朝統治提供借鑒。對秦始皇的評價基本是肯定其統一之業,貶斥其施政之策,即使過了二千年來看,也基本還算允當。若是一味歌頌,反倒是不正常的了。

至於《戰國策》,本是為策士立傳,所有的君王都是襯託策士的智謀機辯罷了,談不上反面不反面。


因為無論是政治家,政論家,抑或先進分子都在為當朝尋找出路,這個時候需要立一個反面典型,為自己的理論主張提供支撐,故,不是秦朝的屎盆子也得扣在他頭上,誰讓他不會說話了,後人那些死讀書,讀死書的人也就跟著想當然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