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某天全世界的人都思考哲學,沒有農民和食品行業的從業人員。


這個題目認為人可以在「道」和「器」之間自由選擇,在加上流俗意見中「哲學」與「餓死」的天然關聯,搞出了一個哲學大興=全人類餓死的荒誕結局。

其實思考哲學不只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權力。當你沒有實現物質上的存在,即肉體的存活時,思維的存在是無所立足的。哲學思考必然以物質生產為前提。但是幾千年來,「道」和「器」之間的劈分如此清楚?為什麼哲學彷彿取得了脫離物質生產的獨立性?

因為社會權力——支配他人勞動的權力。

思考哲學的前提就是閑暇,就是物質生產的體力勞動被別人承擔。只有受他人供養的人才能夠脫產成為專業的哲學家(或者其他形式的腦力勞動)。這樣,一部分人成了「大腦」,一部分人成了「身體」。如果「身體」妄想擅離職守,做「大腦」該做的事,他就會餓死。

馬克思強調,只有在社會分工表現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時,它才真正成為分工。

分工就是一種社會權力(Social Power)。支配他人勞動的權力。也就是私有財產的權力。在階級社會、私有財產存在的剝削社會,只有能夠支配他人勞動的人,才有資格思考哲學而不會餓死。所以你擔心的事情不會發生。當然,這樣的社會中,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少數人可以思考哲學、創作音樂、進行科研等等創造性勞動,而大多數人一生都在為溫飽奔忙。

我們馬克思主義者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哲學家、成為一個自由的勞動者,「上午捕魚、下午打獵、晚上做批判」而不必被自然分工也就是被他人的權力強迫、一生從事同樣的枯燥勞動。

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消滅私有制,消滅人對人的統治權力,從而消滅自然分工、消滅分工的自發性,讓分工從強制必然性成為自由選擇。讓所有人從事生產,生產為所有人服務。最大限度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把必要勞動降到最低限度。在這個社會裡,社會財富由人的閑暇時間衡量,而不是由工作時間衡量。

這樣,在每天四個小時或者兩個小時的工作之後,全人類都可以在有興趣的時候思考哲學,或者自由地從事任何一種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業,而不至於餓死。

也只有在那時,脫離物質生產而獨立的「哲學」被消滅,哲學本身——哲思,對自由自覺的生活自由自覺的反思——才能真正「大興」。「不消滅哲學,就不能實現哲學」。人類將從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脫離人類歷史的史前狀態,真正自由自覺地創造自己的歷史。在那時,剝削社會無法想像的人類智慧和文明的成果將不受束縛地迸發出來。因為全人類的智慧都被解放了。


這個問題有些滑稽了。似乎要表達哲學無用的觀點,但該問題的核心不在哲學,把哲學換成心理學、社會學、法學,也是可以在理論上成立的。

然而這個假設僅僅是在理論上成立而已。題主描繪的現象是理想中的理想,完全忽視了社會的發展情況,其出現的概率可以媲美太陽從西邊升起的概率。

首先,社會上沒有純粹的「哲學家」這個職業

「哲學家」不是一個專門的職業,也沒有以「思考」為生的人。斯賓諾莎貧困潦倒,以磨鏡片為生,終生不忘哲學事業;康德成名前也是以家庭教師為職業,潛心學習哲學。現在的哲學家都是以大學老師、作家或學者的身份存在,如果有人只「思考」而不從事任何職業,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愛思考的無業游民罷了

其次,職業不會通過這種方式而消亡

《荀子·王制篇》有言:

「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

人是一種社會性的群體,與動物的區別不僅在於人有意識,更在於人與人之間可以建立分工合作的關係,每個崗位都必須有人去填補,可能出於興趣、可能出於責任,這是必然的,不可能因為精神層面的追求和滿足而放棄日常生活的需求。

最後,哲學真有機會大興嗎

哲學目前屬於冷門專業,就業前景不會很樂觀,思想內容晦澀難懂,怎麼可能大興呢?現在講究實業興邦、講究提高GDP、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影子若隱若現,又有多少人能在浮躁的世界中靜下心來思考?哲學始終固守著一方土地,來者是客,去者不留,感興趣之人自然會駐紮此處,別有用心之人自然不會久留。

倘若真的有題主設想的那一天,「朝聞道,夕死可也」,那應該是人類史上最悲壯的場面吧。


若有幫助,希望能點贊、收藏加關注哦。


古往今來哲學就沒有大興過,只不過那些名垂千古的哲學家備受重視,碌碌無為的人就被歷史遺忘罷了

您是不是覺得古希臘出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幾個大牛,就代表那個時期希臘全民都在思考哲學呢?

您是不是覺得德國出了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海德格爾幾個大牛,就代表德國人上上下下全都沉迷於思考哲學呢?

你不也就只認識這幾個人嗎,其他那些不研究哲學的希臘和德國普通人你認識嗎

整個歷史上根本就沒存在過您說的這個問題

所以我就覺得您的這種提問很無厘頭,毫無意義。說白了您不就是瞧不起哲學這個學科,甚至瞧不起整個人文學科嗎,以為什麼都是科學專制就完了,太年輕了

提點無厘頭問題誰不會呢

假如人類有一天突然都住進森林裡去了,重新回到原始社會。那麼七十億人,應該如何在森林裡存活下來?

問這種毫無意義毫無可能性的問題誰不會呢

今天心情煩躁。這兩天都煩。現在逐漸改正


從這個問題上我感到某種深深的惡意。當然,這種惡意並不罕見,在知乎各種打著哲學標籤的問題里,你經常能感受到這種惡意,但是,為什麼會有這種惡意呢?

就拿這個問題來說,同樣的說法,如果全世界都去搞文學、經濟學、數學,那全人類也會餓死,甚至全世界都去搞計算機、搞航空航天、搞建築機械,那全人類也會餓死,但我們並沒有看到類似的問題,只有問哲學。

所以我猜大概在提問者眼中,學哲學就等於餓死吧。

可能學哲學是不太好找工作,但畢竟我也不是哲學系畢業,具體有多難找沒有發言權。不過我想既然同樣是高考這種正規途徑考進去的,我國各大高校斷不至於開一門專教人餓死的課程。此外我們現在是全面小康社會,把人活活餓死的可能性也不太高。而且說一千道一萬,就算有人想餓死自己那也是人家的人身自由,除非你是他孝子賢孫,否則我覺得在這件事上沒有太多發言權。

所以就像學了計算機不一定保證進BAT,餓不餓死只是種個人行為,和一門學科不太搭邊。但當然,哲學是不如計算機那麼有用,還有其他很多學科,比如化學讓我們用上了肥皂,物理學讓我們坐上了汽車,建築學讓我們住進了高樓大廈。換句話說,即便和自己的本職專業無關,但我們或多或少都從這些學科里得了些好處,自然對其心生崇敬加以讚美了。

而在這方面哲學明顯佔了劣勢。我聽過兩個關於古希臘哲學家的故事,第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位年輕人向某個哲學家請教:「學哲學對他有什麼好處?」然後哲學家說:「給他一枚金幣,他居然想從哲學有什麼好處。」說完就打發走了年輕人。第二個故事說的則是有一位整天抬頭看星星的哲學家,一天掉到了井裡遭到周圍人嘲笑。他咽不下這口氣,於是根據星象判斷明年的橄欖要減產,囤積了一大堆橄欖油然後好好賺了一筆。

第一個故事告訴我們哲學家的外強中乾,趕走了那個大膽質疑的年輕人,活像被小孩拆穿了新裝的皇帝;第二個故事則告訴我們哲學家的卑鄙虛偽,明明利用了氣象學的知識,卻還要歸功到哲學的頭上。

所以哲學不是一門那麼「有用」的科學,這似乎也是某種必然。巴門尼德區分了真理之路與意見之路,而柏拉圖區分了現實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在那以後似乎所有的哲學家都有一個羞於啟齒的想法:那就是在我們這個紛繁複雜的表象世界背後還有另一個世界,而後者才是真正重要的。

但是結果呢?蘇格拉底反對教授「有用的學問」的智者,結果在監獄用毒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我們現在看著滿大街教你「好好說話」的新媒體課程,會覺得笑到最後的,是蘇格拉底,還是智者們呢?

而在現在,哲學又面臨新的問題,原本哲學的組成部門,包括科學、倫理學、心理學等紛紛獨立成為了新的學科,不斷接近著各自的真理。而哲學作為母體,卻面臨內容不斷空洞的危險,於是越發遠離日常人的生活。

可這一現象並非哲學獨有,絕大多數人也不會理解文學或者歷史學研究是在幹什麼,但類似這個問題般的詰難卻偏偏落在哲學頭上,這種惡意又出自哪裡呢?

我猜在於「哲學」這個名字吧,「哲,智也。」在中國語言中「哲」是個分量很高的詞,先哲、哲人、聖哲,連帶著「哲學」這個詞也變得高大上了起來。而「哲學」的原詞也是「愛智慧」的意思。於是乎,人們可能想當然得認為學了哲學就能世事洞明從此高人一等一般。

但是,並沒有哪個哲學家給你保證過這種話,也沒有哪門哲學,甚至沒有哪門學科給你保證過這種東西。所以失望在所難免,更何況絕大部分人對哲學的理解不會超過高中和大學的政治課本,即當你滿懷欣喜和期待想要得到人生的至高智慧,結果只學了一堆屎。

當然,從哲學角度看那確實是一堆屎,所以你這麼感覺也沒錯。

所以哲學到底是什麼?

在我看來,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往哪裡去?哲學家會問你這三個問題,門衛也會問你這三個問題,但是哲學家和門衛的區別,就是對哲學家和門衛來說,這三個問題的意義是不一樣的。而這個不一樣,也就是生活方式的不一樣。

那麼,哲學有用嗎?

沒有用,至少我不知道該怎麼去評判一種生活方式是有用還是沒用。沒有哪一種生活方式高於另一種,所以我不會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學哲學,更不會認為懂哲學是某種值得驕傲或者需要自卑的事。

那為什麼還有人學哲學呢?

不為什麼。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你的出生、你的成長、你所經歷的一切塑造了現在的你,你就是你意識到的以及你所意識不到的一切的總和。所以有的人會學哲學,有的人則不會,佛家講「佛度有緣人」,就是這個道理。

不過有時候我覺得普及下哲學還是有用的,起碼每天刷知乎的時候,能少遇到點這種無聊的問題吧。


哲學這玩意,得吃飽了才會去想。而且即使吃飽了,不同的人也會走不同的支線。

就好像你玩rpg,現在LV1,會考慮最終BOSS怎麼打死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