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蘇聯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玉米帝之將終也,以三核彈賜勳章帝而告之曰:「美,吾仇也;東歐,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蘇以歸美。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核彈,爾其無忘慈父之志!」勳章帝受而藏之於克里姆林。

  方其系布拉格以組,函阿富汗之首,入於克里姆林,還彈玉米,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服,天下已定,葉利欽呼,亂者四應,倉皇分裂,未及見敵而紅軍離散,總統書記,不知所歸。至於緊急狀態委員會,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gcd宣言》曰:「資招損,社得益。」無私可以興國,走資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美、中、歐、日,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獨地圖頭葉利欽困之,而身未死,國已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修正,而智勇多困於右傾,獨布爾喬亞也哉!


說道蘇聯是如何衰落的,就首先要知道蘇聯強盛的時候是怎樣的。

蘇聯全盛時期,領土面積達到2240萬平方公里(1970年)[1],其勢力範圍滲透到中東、非洲和東亞等地區,擁有的核彈頭數量世界第一(1985年,其核彈頭數量達到了巔峰時期的45000枚,大約是同時期美國數量的兩倍)[2]

全盛時期的蘇聯

全盛時期蘇聯勢力範圍

其巔峰時期的GDP,因為其核算方式不同而存在爭議,但大約是美國的50%左右(1975年)[3],其在鋼產量、石油、化肥、水泥、紡織、棉花、捕魚等產量均已超過美國。[4]

說完了蘇聯的強盛,下面就要看看蘇聯的衰落。

蘇聯為什麼會衰落?原因很複雜,如果詳細討論,估計可以出一部專著了。我們只能在這裡簡單的分析一下:

一、地理位置遠離亞非拉,難以進行有效投送(這一點要特別感謝 @Soviet 提供的觀點)

蘇聯是典型的大陸國家,其有12個接壤鄰國和瑞典、加拿大、日本、丹麥(格陵蘭島)、冰島、保加利亞、美國等7個臨海國家。

蘇聯的陸上和海上鄰國分布

而蘇聯的領土面積雖大,但其核心力量卻集中在烏拉爾山以東的歐洲部分,亞洲部分領土面積雖大,人口分布卻很少,更缺乏具有控制力的大城市。

俄羅斯人口分布圖,可以看到其重心位於其歐洲部分;此外在中亞和遠東靠近朝鮮、日本部分分布一定數量的人口

這樣的結果就導致其國家的核心部位,除了距離西歐、中東區域較近之外,其對(撒哈拉以南)非洲、東亞及拉丁美洲(及亞非拉地區)的距離過遠(而這些區域之前多是西方世界的殖民地,無論是基於現實,還是基於意識形態,都是蘇聯最應該爭取的地區之一),對其力量的投送造成嚴重限制。關於這一點,我們還會在下文詳細展開,這裡只是指出其地理影響。

蘇聯力量的中心——莫斯科距離北京約5600公里

蘇聯力量中心——莫斯科距離最近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首都,蘇丹的直線距離約為4500千米

蘇聯力量中心——莫斯科距離最近的拉丁美洲國家首都——古巴距離約為9600km

如果說,蘇聯尚能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向中國投送力量的話,那麼對於非洲與美洲國家的話,蘇聯孱弱的海空軍無法支撐起其投送力量,當然這也與蘇聯的海外軍事基地嚴重缺乏有關

相比較而言,美國的戰略環境要比蘇聯優秀許多,美國的陸上鄰國只有加拿大和墨西哥,而這兩個國家都無法對美國構成威脅。整個美洲孤懸在「世界島」(既陸地相連的亞歐非三洲)之外,區內大國只有美國一家,因而美國早在19世紀就確立了對美洲的控制。而由於二戰的緣故,美國順利的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滲透到西歐,並通過與英國驅逐艦換島嶼[5],佔領日本在太平洋島嶼(如塞班島、瓜島、沖繩)等方式,獲得在大西洋與太平洋等地的軍事基地,並依靠自身強大的海空軍彌補了原本自身戰略投送力的不足。

1.國家策略制定未基於戰略劣勢

面對多鄰國,國力相對較弱的現狀,如果想要進行全球爭霸,那麼他最好的方式就是選好戰略主攻方向,而對其他國家維持睦鄰友好的局面。然而,蘇聯在這方面工作可以說非常糟糕。

面對咄咄逼人的北約,蘇聯在歐洲方向的戰略壓力可以說是非常之大。那麼面對如是情況,蘇聯最好的選擇,就應該是與亞洲國家維持睦鄰友好關係,穩定住後方,才能集中精力對付北約

而事實上,蘇聯在50年代的開局就是如此,可以說是明顯佔優:5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明顯屬於蘇聯陣營,在中國的支持下,北越趕走了法國人,並將美國人成功擋在了三八線。在非洲,埃及奪回了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而阿富汗和印度則遊走在美蘇之間,日本雖屬西方陣營,但還不成氣候,軍隊也極其有限。所以當時的蘇聯,能將戰備前線集中在歐洲方向。

2.古巴色厲內荏,面子上落於下風

然而蘇聯的做法簡直是匪夷所思,1959年,美國分別在土耳其和義大利部署了中程彈道導彈,威脅到了蘇聯的安全。當時蘇聯的核威懾能力是明顯弱於美國的,為了破解困局,蘇聯的對策則是把中程導彈部署到了古巴。(關於古巴導彈危機的詳細信息,各位可以參考知乎另一位大神的文章,已經把前因後果分析的很清楚,我這裡就不多介紹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8209895?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可能有些人會問,既然美國都可以把導彈部署到蘇聯的家門口,那為何蘇聯不行?

不是說真不行,而是蘇聯沒有將這件事做到底的決心,也沒有這樣的實力。蘇聯色厲內荏的特點在之前的柏林危機中就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次又將在古巴危機中再次上演。

美國航拍到的古巴建設導彈基地的照片,讓蘇聯陷入被動

首先,在蘇聯開始向古巴運送軍事物資的開始,美國就警告蘇聯必要運送中程導彈到古巴,而且蘇聯也保證了其不會向美國運送,這樣事後查明蘇聯的所作所為,就在道義上吃了虧。其次,當美國發現蘇聯確實在古巴興建中程導彈基地,並且有情報表明蘇聯正在向古巴運輸彈道導彈零件時,立即採取了備戰措施,並派軍艦封鎖古巴,逼迫蘇聯潛艇上浮。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海軍並沒有像美國海軍這樣的遠洋作戰能力,同時古巴作為一座島國孤懸海外,離蘇聯太遠,離美國太近,在蘇聯勢力難以持續抵達古巴,且做好同美國硬剛到底的準備的情況下,就貿然做出使事態升級之事,實在是個非常不明智的決定。

3.中蘇交惡,失去穩定的後方

蘇聯對中國的「投資」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20年代,蘇聯就全力支持孫中山政府北伐,之後又與民國政府維持較好的關係。在二戰中,正是因為中國人民的浴血奮戰,拖住了日軍陸軍的主力部隊(當然也不能否認蘇軍在諾門坎中的優異表現),使得蘇聯在與德軍作戰最危急的時刻,能夠放心地調集遠東師團援助斯大林格勒。這一點也充分的證明了,中國方面的穩定,對蘇聯的後方安全有多麼重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特別是朝鮮戰爭的爆發,使得中國倒向了蘇聯陣營,中蘇關係進入蜜月期。然而隨著蘇聯內部的變化,再加上綜合實力不斷逼近美國的國力,蘇聯有些飄飄然了。他全然不顧自己國力不足,在與北約的對峙仍然緊張的情況下,與中國交惡。如果說57-59年的交惡,還只是內部矛盾的話,那麼69年的珍寶島戰役,則意味著蘇聯親手將中國推給了西方陣營(3年後,尼克松訪華,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大幅改善)。由於中蘇/蒙邊境有著累計長達12000公里(由於當時蘇聯在蒙古駐有重兵,所以當時中蒙邊境已相當於中蘇邊境)的邊境,因而為防中國,蘇軍不得不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

兩線作戰,這是軍事上的大忌,無論是拿破崙、希特勒、日本軍國主義、還是同時處於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美國,都是無法承受的。蘇聯自然也不例外。失去了中國穩定的後方,就意味著牽制了蘇聯極大的軍事力量,蘇聯的由攻轉守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二.對「內」暴力鎮壓

前文中已經指出,相比美國,蘇聯的對外投送能力相對較差,而蘇聯真正令西方國家趕到恐怖的力量投送則是精神上的——馬克思主義——的投送。而基於世界上成功創立社會主義國家現實,以及毛澤東思想來看,社會主義革命往往容易在相對落後的國家更容易成功。但是蘇聯的區位條件有利於社會主義國家的初步建立,但是並不利於社會主義繼續向外擴展,俄羅斯離西歐和非洲都太遠,難以將自己的影響力直接輻射過去,如果想進行推動社會主義運動必須和其他國家的共產黨合作聯盟(分片包干),如中國是整個東亞、東南亞社會主義運動的領袖。蘇聯同時可以考慮在非洲、拉丁美洲扶植共產主義運動(輸出經驗、派遣專家為主,物資支援為輔),通過當地共產黨的摸索建立適用於自己國家的制度(參考中國革命的成功),並向周邊輸出革命,從而實現多點開花,讓西方陣營疲於奔命(將內線作戰轉換為外線作戰),從而實現戰略優勢。

事實上,蘇聯也曾利用過共產國際,指導世界各國的共產主義運動(詳情可以參考「第三國際」),但蘇聯在1943年鑒於反法西斯鬥爭的現實形式,解散了他(當然,以蘇聯大國沙文主義的對他國內政指手畫腳的一貫態度,共產國際的繼續存在,給蘇聯帶來的也未必是好事)。社會主義本質是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支持的,

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毛澤東

而蘇聯放棄了自己真正的能和西方陣營鬥爭的王牌,轉而在自己處於相對劣勢的綜合國力,與整個西方陣營對抗,那是一定不行的,是自毀長城的行為。

對外保持軟弱,但對內卻非常強硬,在面對自己的自己的「同志黨」時,蘇共往往將對方看為兒子和奴才。其中匈牙利十月事件、中蘇關係惡化和「布拉格之春」,都可以看作這一現象的具化。對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出兵行為,導致了這些國家(包括波蘭)對蘇聯的離心離德。而中國加入西方陣營,更是撕開了蘇聯遠東地區的大口子。

當蘇聯選擇在阿富汗大出血的時候,蘇聯面對歐洲前線必然處於守勢。而蘇聯在歐洲方向部有重兵的時候,都只是勉強壓下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的反對勢力,那麼當蘇聯的主力被拖在阿富汗戰場的時候,這些國家的反彈,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蘇東劇變形勢圖

帝國的崩潰,往往是從帝國邊陲開始的。隨著東歐國家共產黨政權紛紛倒台,連鎖反應逐漸滲入到蘇聯內部的加盟共和國,併入蘇聯時間最短,且與蘇聯素有仇恨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先後獨立,拉開了蘇聯解體的大幕。有了先期的成功例子,蘇聯反對派蠢蠢欲動,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三、對外窮兵黷武

阿富汗

面對歐盟和中國,消耗了大量國防力量的蘇聯,又在79年入侵阿富汗。阿富汗是一個自然資源極其貧乏的國家,其中山地和高原佔據了國土面積的80%。而阿富汗又是典型的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降雨十分稀少,所以這20%極為稀有的平原,也都多為荒漠,開發程度低,開發難度大。[6]

蘇軍進入阿富汗之後,不僅無法得到資源的給養,相反陷入到了當地人民的游擊戰爭之中,再加上蘇聯當時已同時得罪了中美,導致中美暗中支持阿富汗人民的游擊戰爭,讓蘇聯在阿富汗耗盡了大量的精力和鮮血。

雖然,以蘇聯的強大實力,摧毀阿富汗政權不在話下,但在掌控時,卻遇到了大麻煩。

俄羅斯和阿富汗太過疏離的地緣關係,俄羅斯文明很難輻射到阿富汗,再加上阿富汗惡劣的自然條件,使得其在經濟上與俄羅斯的可融合程度又低。經濟和文化融合都不順,阻礙了俄羅斯對該地區的有效控制。這樣一來,在政治和軍事上的高壓統治,便成為了蘇聯控制阿富汗的最終手段。既然經濟和文化上不能融合,阿富汗也就沒有必要依賴和認同俄羅斯。這也就導致了阿富汗人強烈的反抗意識。阿富汗山地為主的地緣結構,也大大提高了蘇聯有效掌控該地區的難度。阿富汗人可以憑藉複雜的山地地形,來削弱蘇聯的軍事優勢。[7]

西歐

除了阿富汗,蘇聯也沒有忘記向其他地方投射力量。在西歐方面,蘇聯舉辦了令北約膽戰心驚的西方-81軍演,號稱8天橫掃歐洲,不待美軍增援部隊趕到,蘇軍一線部隊就已推到大西洋沿岸了。在當時,蘇聯已經大規模裝備了最先進的T-80坦克,數量高達近萬輛。而當時歐洲各國唯一能跟T-80坦克相抗衡的,便是西德的豹2坦克,但是數量竟有一千輛,完全擋不住蘇聯的鋼鐵洪流。[8]

星球大戰計劃

有觀點認為,星球大戰計劃將蘇聯拖入到軍備競賽的深淵之中,加速了蘇聯經濟的崩潰。這在學術上目前還有爭議,我在這裡不展開討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閱讀參考資料。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345169?

zhuanlan.zhihu.com圖標優酷視頻?

v.youku.com

四、國際油價暴跌

如果說,之前這個理論多少還有些陰謀論成分的話,那麼俄國吞併克里米亞以來,國際油價近年來的持續低迷,則為這個理論提供了最新的註解。不能否認的是,蘇聯實力的消長,與當年油價的波動情況息息相關。

最近五個月(指2014年下半年,作者注)來,國際原油價格暴跌近四成,給俄羅斯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作為僅次於沙特的世界第二大產油國,能源佔俄羅斯出口總額的70%,俄羅斯過半收入源自石油和天然氣。受原油價格暴跌的影響,該國經濟正面臨嚴峻考驗。美國《紐約郵報》發表評論稱,自6月以來盧布已經貶值近40%,這大幅提高了通貨膨脹,也讓俄羅斯企業難以償還債務。除非能源價格反彈,否則俄羅斯將陷入痛苦的衰退和預算危機。

此情此景令許多人想起上世紀80年代的國際原油價格急劇下跌,那次危機成為了摧毀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更有人指出,幕後人為操縱,是造成那次原油價格下跌,以致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9]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1978年11月-1979年6月伊朗革命、1980年兩伊戰爭,均導致了原油的減產,世界油價經歷了史無前例的上漲。在高油價下,蘇聯通過石油出口獲得了巨大的外匯儲備。石油和天然氣出口獲得的巨大硬通貨收益,為維繫失敗的體制提供了決定性的金融資源。蘇聯經濟狀況不用任何經濟改革就得到了改善,可以大量購買外國先進設備和消費品,還保障了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的財政基礎。但是其他部門的情況則堪稱一片蕭條。從50年代的6%、70年代的4%到80年代的3-3.5%,蘇聯經濟持續20-30年增速遞減,甚至增長停滯。蘇聯從1975年變為糧食凈進口國,糧食進口激增。1970年凈出口350萬噸,1974年糧食進出口持平,1975年進口上千萬噸。1984年僅從美國和加拿大進口糧食達2680萬噸。1986-1988年,食品短缺約為210億盧布(在食品生產總額為1360億盧布的情況下)。除大量進口糧食外,1989年進口肉類60萬噸,奶油24萬噸,植物油120萬噸,砂糖550萬噸,柑橘50萬噸。可以明顯看出,蘇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已經嚴重依賴石油出口,在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蘇聯甚至陷入了用增產維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1980-1982年間,世界經濟已經出現連續衰退並伴之以石油價格下降時,蘇聯沒有人預見到這一情況將給蘇聯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在80年代,蘇聯一半以上的外匯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匯支出用於進口糧食和食品。因此,蘇聯經濟狀況直接取決於世界油價和穀物價格的波動。更要命的是,蘇聯此時的原油還出現了開採量下降和成本上漲問題。80年代初期,佔蘇聯石油產量25%的薩莫特洛爾油田的產量已經出現下滑,西西伯利亞其他巨型油田的產量也在下降。巨型油田中,易采而便宜的石油已經枯竭。西西伯利亞稍小一些的複雜油田則需要巨額投入。為了維持原來的產能,需要有更多的金融和物資投入,但國家預算中沒有錢來進行這些投資。這就將導致一個結果:當原油價格下降時,蘇聯將越來越難以用增產來維持穩定的外匯收入。蘇聯人已經一再地失去了彌補的機會,最後的結局便不難想像了。

1985年8月,沙特的石油出口從不足 200 萬桶/日猛增到約 600 萬桶/日,秋末更達到900 萬桶/日。11 月,國際石油價格從30美元/桶一路下跌,在不到5個月之後跌至12 美元/桶。這使得蘇聯在一夜之間損失了超過100億美元的硬通貨,幾乎是其硬通貨收入的一半。按照蘇聯能源部官方統計,1985-1988 年世界油價下跌,從 1984 年的 212.6美元/噸下降到 1988 年的 93 美元/噸,下降了129%,致使該國四年間共計損失400億盧布。這令本已問題嚴重的蘇聯經濟雪上加霜,並成為了蘇聯最終解體的重要因素之一。[9]

可以看出,一個將經濟命脈放在資源出口的大國,一個將糧食安全放在進口來保障的大國,是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的。這也許算作是資源的詛咒吧?

一口一口又一口俄羅斯堅果列巴吐司核桃仁全麥麵包淘寶¥ 26.80去購買?

都讀到這裡了,要不要考慮俄式美食?這個麵包我親測味道很好

俄羅斯巧克力進口食品愛蓮巧大頭娃娃純可可脂黑巧淘寶¥ 39.90去購買?

俄國巧克力,甜度有點高

五、缺乏市場競爭

蘇聯的經濟模式是國家高度集權下的計劃經濟模式。計劃經濟的優勢是能充分的調動社會資源,全力進行政府最為需要做的事情,同時也能通過計劃消除經濟周期所帶來的波動(經濟危機)。但計劃經濟的缺點也顯而易見。由於人的行為存在偶然性和隨機性,並且人還會受到外界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行為,這就導致了像經濟學這樣的研究人的學科,不能長時間通過同樣的數學模型進行預測(這也就是為何採用量化投資的基金,要根據市場的調整,不斷調整自己的演算法一樣)。而研究一個大國的全部人口的生產和消費的行為,則是更加複雜的,這就導致了經濟的計劃無法做到盡善盡美,而且效率較低

有人會拿出一些例證,來反映蘇聯的生產效率並不算低,有些工業製品和農產品的巔峰時期產量甚至超過了美國。這些數據並沒有錯誤,但這並不代表蘇聯的生產效率可以全面超過美國。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可以拿中國舉例,我國的鋼產量早在1996年就超過了一億噸,並在這前後超過了美國,然而彼時我國仍然會大量從西方國家進口鋼材。為什麼呢?主要是一些高端鋼材我們缺乏生產能力,達不到要求,因而只能進口。

可以看到,即便我國目前的鋼產量一騎絕塵,但每年進口鋼材金額還在百億美元以上

與蘇聯相似的中國如此,蘇聯當然也有類似的缺點。我們看到的是一些農副產品及工業原材料、初級產品的產量,蘇聯可以超過美國,那是因為這些數據是很容易去做計劃的,完成與否也很容易,而完成物的質量,特別是高技術含量的民用產品的質量究竟如何,則難以通過計劃確定標準,而這樣的標準,通過市場競爭的自然選擇,與生產企業的長期打磨,往往才能逐漸加以改善,最為典型的就是蘇聯的汽車和飛機工業。在蘇聯時代,也曾經有過諸如伏爾加、高爾基、利哈喬夫、莫斯科人等乘用車汽車廠,生產高中低檔轎車,而且當時蘇聯人均轎車擁有量仍然很低,擁有一輛轎車是不少蘇聯家庭的夢想。甚至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北方許多城市仍能看到不少俄國品牌車輛行駛在街上。可如今,我們卻再也沒聽說哪個俄國汽車品牌了,在國內也基本見不到俄國生產的汽車,相反的是,不少國產汽車品牌通過出口或建廠的方式,在俄國銷售。曾經強盛的俄國汽車品牌,為何突然消失了呢?

但是自從進入80年代開始,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升的要求,以及計劃經濟的局限性,各汽車廠技術幾乎毫無革新,隨著歐美汽車技術的一次次升級換代,蘇聯汽車技術原地止步不前,逐漸落後於時代,而隨著蘇聯解體,讓其汽車工業受到了致命的一擊。[10]

民用工業品,由於始終都是按照需求進行生產,就導致了雖然計劃經濟不會導致因經濟周期波動和重複建設造成的浪費,但沒有浪費也就意味著市場始終處於賣方市場,各產品之間不存在激烈的競爭,不存在激烈的競爭,也就意味著產品缺乏根據顧客需求不斷改進的動力。這種差異在開始時往往十分微小,但當過了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後,這些微小的差距累積起來,就逐漸變得難以追趕。當計劃經濟的工業品與市場經濟的工業品進行充分競爭之時,也往往就是計劃經濟企業產品面臨滅頂之災之日了。

在與西方爭奪國際市場的過程中,蘇聯人顯然有所參悟。20世紀70年代初蘇聯曾組織代表團以購買波音747為名訪問美國波音公司,除了與波音747總設計師喬薩特交流一些技術問題外,最讓蘇聯人興奮的就是聽說波音公司工程技術團隊曾詳細制定過一份《747飛機設計目標和標準》的工程文件,作為整個研製工程的先導和指南(該文件匯總了數千條波音747需要滿足的各種要求,其中既有航空公司提出的,也有波音和FAA的意見,還包括實現這些目標的技術手段,在波音公司內部被譽為《聖經》)。蘇聯人立即提出索取這一文件,甚至表示願意出價100萬美元購買。

雖然這一要求未獲滿足,但反映出蘇聯人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程度。然而僅僅是意識到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蘇聯國有的民用航空運輸機構,無法真正從商業航空運營角度提出具有競爭力的參考意見,蘇聯民用飛機也不能從國內和社會主義陣營市場收集足夠有效的商業運營反饋經驗。更為關鍵的是,蘇聯對民用客機的認識更多停留在產品而不是產業層面,對銷售飛機的熱切程度,超過了對全壽命維護保障服務效益的獲取。這樣的理念,讓蘇聯民機喪失了最有利的競爭力改善時機。雖然蘇聯航空工業不斷努力提出更新銳的設計方案,但在與西方產品競爭方面,卻似乎總是「不對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航空工業希望改弦更張,重拾民機雄心,卻發現首先面臨的,仍是數十年前同樣的話題。自古英雄出市場,這是全球商用飛機領域多年競爭的箴言。詳盡參悟市場並將其融合到設計理念,通過一系列技術指標加以實現,這一道考題,對於任何國家民機產業都沒有免考證。[11]

這樣的結果,蘇聯的汽車工業經歷過,我國的汽車、家電等行業也同樣經歷過。在計劃經濟時期,工業品普遍處於短缺狀態,像「上海」「紅旗」等轎車,「熊貓」「牡丹」等品牌的家電,」海鷗「等品牌的手錶,以及「蝴蝶」牌相機,都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然而隨著改革開放之後大量西方的公司和產品的湧入,這些曾經引發國人羨慕與搶購的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紛紛敗下陣來,其中部分產品雖然如今又煥發了「第二春」,這也是在他們面臨打擊之後不懈的調整及努力,才逐漸緩過來的。在我們國家,歷經成功的改革開放,尚且有這麼多企業受到了打擊,更何況經濟轉型並不成功的蘇聯呢?

六、上層腐化墮落

這一點屬於意識形態類別的,但對共產主義國家來說,這一點也是最為致命的。

有一句話十分經典:「誰都可以腐敗,但Communist Party不行,因為共產黨是代表人民的,是解放全人類的」。因而如果執政的CP政權放任腐敗橫行,其下場必然是亡黨亡國,蘇共及蘇聯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幹部的特權雖然在斯大林就開始出現,但問題的嚴重化還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靠工資誰也養不活」

如果對於蘇聯的衰落以及最終的解體有更深入研究下去的興趣,那麼戈爾巴喬夫的回憶錄也是值得一讀的,你可以從蘇共高層的「末代領導人」視角,得到更加詳實的資料。

電子書蘇聯的命運:戈爾巴喬夫回憶錄作者 戈爾巴喬夫會員專享¥ 27.99去查看?

(持續更新中)

參考

  1. ^百度百科-蘇聯 https://baike.baidu.com/item/蘇聯/199168
  2. ^核彈頭數量多少才夠?美蘇冷戰核競賽能帶來一些啟示 https://news.sina.com.cn/w/2020-05-16/doc-iircuyvi3354060.shtml
  3. ^預測下當中國GDP超過美國時會發生什麼影響?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599035
  4. ^1980年美蘇之間經濟實力對比 https://bbs.tiexue.net/post2_8611601_1.html
  5. ^二戰期間英美間的離奇交易:驅逐艦換島嶼 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5/0812/c372327-27451384.html
  6. ^阿富汗到底有什麼厲害的?為什麼蘇聯和美國都搞不定它?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876117
  7. ^阿富汗到底有什麼厲害的?為什麼蘇聯和美國都搞不定它?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876117
  8. ^西方81軍演,北約為何膽戰心驚,蘇聯又為何敢號稱8天橫掃歐洲?  https://dy.163.com/article/EDNES1OH0517TDFA.html
  9. ^ab1980年代油價暴跌拖垮蘇聯是美國的「陰謀」嗎?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jieshi/special/youjiabaodie/
  10. ^俄羅斯作為一個工業大國,為什麼沒有世界性的汽車品牌? https://www.sohu.com/a/203992513_115822
  11. ^蘇聯客機不行,真的是體制問題 https://www.sohu.com/a/167491532_628944


蘇修背叛了社會主義道路,違背了歷史潮流,走了資本主義道路,,,


蘇修在帝國主義中爭霸失利


70年代末80年代初,蘇聯達到了鼎盛。1989,東歐劇變,蘇聯輸掉了冷戰。

1991,蘇聯解體。

說什麼蘇聯亡於斯大林模式,亡於勳章萬曆帝都是太歷史虛無主義了。

國際關係來說蘇聯的衰落:冷戰開局,美蘇聯手瓜分了歐洲殖民勢力,可以說當時的世界格局並非兩極爭霸,而是兩大極兩小極爭霸,分別是美蘇中歐。老牌殖民國家的心血被美蘇瓜分完了,只能抱團取暖聯合對抗美國或者蘇聯,比如法國率先和中國建交。但是隨著蘇聯的強盛,在地緣政治上引起了歐盟和中國的畏懼,畢竟美國贏了冷戰最多今天這個格局,法國還能拿回北非殖民地的勢力範圍,蘇聯要是贏了冷戰大家今天大家一起說俄語吧。正是美蘇爭霸中蘇聯逐漸佔了上風,反而使得歐盟和中國倒向了美國,冷戰後期的格局變成了蘇vs美中英法西德日本韓國的爭霸,而東方大國把自己弄殘了也要拖死蘇聯,在越南和阿富汗不停給蘇聯放血。最後在80年代末蘇聯逐漸頹勢了,中日韓馬上就又和蘇聯改善關係。

說到國內,什麼民不聊生什麼經濟形勢都是放屁,再慘能慘過美國金融危機石油危機的時候?說到底,連著死了三個領導人,幾個老將軍一個接著一個死,最後一群無能之輩把國家玩的自爆了。

蘇聯的衰落是地緣政治的悲劇,這個國家一旦強盛到吞併周圍的強國,就會引來其他國家全部倒向美國與其爭霸。至於什麼經濟弊端,思想變修了,都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只有地緣政治,蘇聯要贏冷戰只有單挑贏下半個世界。

一如當年蒙古汗國的倒下,某東方大國出了最大的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