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單挑,騎槍佔優勢。因為騎槍攻擊距離更遠,可先發制人。而且單挑情況下雙手運槍比單手夾槍更有威脅,因為騎槍比馬刀長大沉重,單手是不可能靈活使用騎槍格鬥的。夾槍衝鋒戰術,集團衝鋒很恐怖,但是在單兵格鬥中侷限很大,因為是一鎚子買賣。容易被格擋、撥開、抓住槍桿。跟超長槍方陣類似,集團戰時,陣型不破就很牛。一旦被標槍、弓弩、劍盾等破了個缺口,就任人宰割了。

文藝復興時期,十六世紀騎士比武圖譜

馬上武藝:中世紀騎士的騎槍使用技藝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8516333?

www.bilibili.com

菲奧蕾的馬上武藝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4821878?

www.bilibili.com

騎兵混戰,馬刀佔優勢。但是這個優勢在十分密集的混戰時才能顯現,比如下面這種情景。

【馬上武藝】1931年南非騎警混戰訓練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3126346?

www.bilibili.com

在進入上面這種密集程度的混戰前,肯定有個遠距離衝鋒的過程。而在集團戰衝鋒時,騎槍仍然佔優勢,至少第一波衝鋒可以戳爆馬刀騎兵。另外,槍騎兵一定會配刀劍、錘斧之類的短兵器,以備近身作戰。

槍騎士腰上佩劍,這是基本配置

騎兵牆式衝鋒,衝擊步兵方陣

不同於超密集混戰的情況

唐代騎戰圖

蒙古騎戰圖

同樣是描繪蒙古騎兵戰鬥的圖

近代歐洲騎戰圖,以下同

古代有一部分精銳騎兵,具有極其高超的騎術和馬上武藝,據我所知主要是亞洲的騎兵。有雙刀揮舞的,有雙槍衝鋒的。有揮舞偃月刀、斬馬刀、薙刀和大太刀的。有使用二丈四尺(漢尺23.1釐米,南北朝尺24.5—29.6釐米)馬槊秀技術的,有雙持異種兵器的。有避槊、奪槊跟玩一樣的。

朝鮮《武藝圖譜通志》裏的馬上雙刀,此書與明朝軍旅武藝又很深的關係。萬曆援朝之前,朝鮮承平日久,士兵只擅長射箭,所以被日軍碾壓。

朝鮮古畫中的清朝騎兵,看樣子雙刀騎士屬於少數精銳

《武藝圖譜通志》中的馬上偃月刀

伊朗畫師筆下的蒙古騎士

揮舞大太刀的猛將真柄直隆

不知名的薙刀武士

中國史書記載的部分猛將的馬上武藝

《晉書 劉曜載記》——安與壯士十餘騎於陝中格戰,安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近交則刀矛俱發,輒害五六。遠則雙帶鞬服,左右馳射而走。平先亦壯健絕人,勇捷如飛,與安搏戰,三交,奪其蛇矛而退。會日暮,雨甚,安棄馬,與左右五六人步逾山嶺,匿於溪澗。翌日尋之,遂不知所在。會連雨始霽,輔威呼延清尋其徑跡,斬安於澗曲。曜大悅。

安善於撫接,吉凶夷險與眾同之,及其死,隴上歌之曰:「隴上壯士有陳安,驅幹雖小腹中寬,愛養將士同心肝。聶驄父馬鐵瑕鞍,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十盪十決無當前。戰始三交失蛇矛,棄我聶驄竄嚴幽,為我外援而懸頭。西流之水東流河,一去不還奈子何!」 曜聞而嘉傷,命樂府歌之。

《晉書 石虎載記》——石琨及張舉、王朗率眾七萬伐鄴,石閔率騎千餘,距之城北。閔執兩刃矛,馳騎擊之,皆應鋒摧潰,斬級三千。琨等大敗,遂歸於冀州。

閔所乘赤馬曰朱龍,日行千里,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擊之,斬鮮卑三百餘級。俄而燕騎大至,圍之數周。閔眾寡不敵,躍馬潰圍東走,行二十餘裏,馬無故而死,為恪所擒,及董閏、張溫等送之於薊。俊立閔而問之曰「汝奴僕下才,何自妄稱天子」閔曰「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俊怒,鞭之三百,送於龍城,告廆、皝廟。

《南史 羊侃傳》——車駕幸樂遊苑,侃預宴。時少府奏新造兩刃槊成,長二丈四尺,圍一尺三寸。帝因賜侃河南國紫騮令試之。侃執槊上馬,左右擊刺,特盡其妙。觀者登樹。帝曰:「此樹必為侍中折矣。」俄而果折,因號此槊為折樹槊。北人降者,唯侃是衣冠餘緒,帝寵之逾於他者,謂曰:「朕少時捉槊,形勢似卿,今失其舊體,殊覺不奇。」上又制《武宴詩》三十韻示侃,侃即席上應詔。帝覽曰:「吾聞仁者有勇,今見勇者有仁,可謂鄒、魯遺風,英賢不絕。」

《舊唐書 尉遲敬德傳》——敬德善解避槊,每單騎入賊陣,賊槊攢刺,終不能傷,又能奪取賊槊,還以刺之。是日,出入重圍,往返無礙。齊王元吉亦善馬槊,聞而輕之,欲親自試,命去槊刃,以竿相刺。敬德曰:"縱使加刃,終不能傷。請勿除之,敬德槊謹當卻刃。"元吉竟不能中。太宗問曰:"奪槊、避槊,何者難易?"對曰:"奪槊難。"乃命敬德奪元吉槊。元吉執槊躍馬,志在刺之,敬德俄頃三奪其槊。元吉素驍勇,雖相嘆異,甚以為恥。及竇建德營於板渚,太宗將挑戰,先伏李勣、程知節、秦叔寶等兵。太宗持弓矢,敬德執槊,造建德壘下大呼致師。賊眾大驚擾,出兵數千騎,太宗逡巡漸卻,前後射殺數人,敬德所殺亦十數人,遂引賊以入伏內。

《舊唐書 白孝德傳》——白孝德,安西胡人也,驍悍有膽力。乾元中,事李光弼為偏裨。史思明攻河陽,使驍將劉龍仙率鐵騎五千臨城挑戰。龍仙捷勇自恃,舉右足加馬鬛上,嫚罵光弼。光弼登城望,顧諸將曰:"孰可取者?"僕固懷恩請行,光弼曰:"此非大將所為。"歷選其次,左右曰:"白孝德可。"光弼乃招孝德前,問曰:"可乎?"曰:"可。"光弼問:"所要幾何兵?"孝德曰:"可獨往耳。"光弼壯之。終問所欲,對曰:"願選五十騎于軍門為繼,兼請大軍鼓譟以增氣勢,他無所用。"光弼撫其背以遣之。孝德挾二矛,策馬截流而渡。半濟,懷恩賀曰:"克矣。"光弼曰:"未及,何知其克?"懷恩曰:"觀其攬轡便辟,可萬全者。"龍仙見其獨來,甚易之,足不降鬛。稍近,將動,孝德搖手示之,若使其不動,龍仙不之測,乃止。孝德呼曰:"侍中使餘致辭,非他也。"龍仙去十步與之言,褻罵如初。孝德息馬伺便,因瞋目曰:"賊識我乎?"龍仙曰:"誰耶?"曰:"我,國之大將白孝德也。"龍仙曰:"是何豬狗!"孝德發聲寔啖,持矛躍馬而搏之。城上鼓譟,五十騎繼進。龍仙矢不暇發,環走堤上。孝德追及,斬首,攜之而歸,賊徒大駭。

《宋史 呼延贊傳》——召見,令之作武藝。贊具裝執鞬馳騎,揮鐵鞭、棗槊,旋繞廷中數四,又引其四子必興、必改、必求、必顯以入,迭舞劍盤槊。賜白金數百兩及四子衣帶。

果然,藝術源於生活,源於歷史,源於文化。。。


單純騎兵對決,槍槊騎兵好於刀劍騎兵,一個是攻擊長度優勢,另外槍槊騎兵還帶刀啊


直線對沖,玩刀的幹不過玩槊的

近戰混戰,玩槊的幹不過玩刀的

既然是決鬥,為什麼不能先用馬槊對沖,接著拔刀對砍呢?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全都要。

再看看近代騎兵發展史,馬刀逐漸取代長桿武器,戰場上也不以個人勇武決定勝負,而是團隊的配合協調。


人類早期到晚期戰場所使用的武器長度變化主要因為社會生產力對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導致的社會心理學的綜合效應,我們可以從騎兵的武器變化來一窺其邏輯例證。

早期人類的作戰意志較低,不需要經歷一定時間,具有一定強度的混戰Melee Combat,其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騎兵由弓的抵近射擊轉向了持槍作戰,早期中東,近東以及西方騎兵由:

1,偏混戰型騎兵,裝備1標槍,另1標槍/矛用作混戰。

2,偏投射型(即不具備混戰需要的戰鬥技能和作戰意志)騎兵,裝備2標槍,另1標槍/矛用作混戰。

轉向了長騎槍(長度往往在4米左右)的作戰。

從邏輯上來看,長弓/標槍/標槍數量,到騎槍的各自的使用效能,顯然不存在邏輯認知上的難度,因此我們可以推斷,是因為作戰環境的變化導致了投射武器在主要戰場(混戰職能的戰場)被長桿武器完全取代。因為攜帶投射武器似乎沒有劣勢,從完全取代這個邏輯又可以導出,攜帶投射武器對混戰作戰時間的延遲的劣勢要小於投射其殺傷敵方的優勢,而因為延遲的時間較短,我們又可以推斷出,投射殺傷的效能很低,基於此,我們又可以推斷出,人類早期主要戰場強度(有效作戰需要的對有生力量的殺傷和時間)較低,因為較低的殺傷效能即可滿足作戰需求。同時,當時存在的兩種分工,攜帶不同數量的標槍的騎兵也可以同樣地說明瞭這一點。

由一個平行的對比,我們即可得到:

職能上:抵近射擊的日本長弓相當於標槍,而它們相似於更長長度的騎槍,而從近代來看,例如18世紀的法國,即使是因為受到外來影響而產生的作為槍騎兵Lancer的武器長度也縮短到了2.75米。這也是如上述的同樣的邏輯例證之三。

同樣的,自20世紀以來,騎兵直劍不可避免地大規模地被軍刀取代,從19世紀初的拿破崙時代的重騎兵的武器選擇可以看出,衝鋒的重要性逐步下滑,而混戰的重要性逐步提升,這是是因為人類人均教育水平提高,訓練程度加大導致的戰鬥強度的提升導致的。

因此,我們得出了結論:

1,標槍/抵近射擊的長弓,長騎槍,短騎槍,直劍,軍刀,是武器由短時間,遠距離作戰也就是衝鋒職能向長時間,近距離的高強度作戰也就是混戰職能轉變而導致的武器形制和作戰模式的改變。

2,人類主要戰場的時代演變,是作戰強度的提高,是因為生產力提高導致的軍事投入增大導致的軍事訓練效能和時間提高以及人均教育水平提高導致的軍事技能掌握程度以及作戰意志的提高。

推論:

從現代生產力的水平來看,以人類作為載體,武器效能的排名是:

標槍/抵近射擊的長弓&。所謂「一寸長一寸強」的錯誤理論廣為流傳的原因是羣眾沒有考慮到古代戰場存在生產力導致的一系列約束效應方纔使得長桿武器大規模流行,同時現在的各種形式的冷兵器格鬥或擊劍運動也是基於古代戰場的這一條件而形成的模擬或給定規則的體育運動,真實的戰鬥中的武器效能是需要考慮武器在各種約束例如各種情況發生的條件,代價以及發生的概率下的期望停止作用的


中國傳統的騎兵戰法,按與敵人的相對位置分出三種情況:分騌,對蹬,抹鞦。

分騌(分鬃、分劈)是我與敵人對沖,這種情況下騎槍是最優秀的武器,因為誰的兵器長,誰就能先攻擊到對手。但在這種情況下,誰的馬速度快誰就有利,馬慢的一方就算刺中對手,手裡的長槍也會形變,甚至折斷。

(陸桴庭的《石敬巖傳》裏,寫石敬巖的死因是"槍力不及、賊馬又強。"並認為鐵槍可以在分鬃面對馬力強的對手時,避免折斷。)

而在對蹬(我跟對方平行)、摸鞦(我和敵人追逐)時,顯然長槍就沒有絕對的優勢了,刀劍和弓箭會更好,尤其是在雙方近距離的時候。

馬上雙劍、雙刀、雙捶、雙鐧等武器,實際使用時是系在兩手上的,可以空出兩手操縱韁繩,把敵人逼到對蹬和摸鞦以後,再持刀劍斬殺對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