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上對篆書的定義,是指秦代以前的漢字書體,包括商周文字、戰國諸國文字以及秦代的小篆。

系統學習書法,通常建議必學小篆。主要出於兩大理由:

一是小篆的筆畫是均勻線條形態,且字形結構多是對稱結構,這對於控筆能力的要求極高。練好小篆可以很好地提高控筆能力,保證良好的筆畫線條質量,對於其他書體的學習,在基礎上有著極大的幫助。

二是小篆是最為接近漢字造字源頭的書體,掌握小篆的構字原理後,便於理解其他書體的筆畫結構的演化規律,可以更好地學習其他各類古帖。


這個問題可以從用筆和結構兩個方面討論。

先說用筆

邱振中先生認為書寫過程中筆毫有兩種運動方式,一種是平動,一種是提按。

平動就是筆毫在紙面上前後左右運動,這會產生具體的線條。

提按是指筆毫的上下運動,會使線條有粗細變化。往上抬筆線條細,往下壓筆線條粗。

無論硬筆字還是毛筆字,都是具有「平動」的,沒有平動就沒有線條。但因為毛筆的柔軟,所以提按是書法所特有的部分。

那麼既然有兩種運動方式,我們在練習書法初期,水平有限的情況下,就不能直接很好的把握兩者,而是要一步一步進行。

所以我們往往要從「共性」入手,也就是從平動入手,來提高我們對筆毫的控制力。而對於「提按」,我們可以放到後面練習。

對於篆書來說,清代之前的篆書大部分都是線條粗細勻一的,就說明了篆書的線條只需要我們控制「平動」,不需要我們太多關注「提按」,這就使我們能夠先學會基本,在進行提按的訓練。

所以這也是學完篆書,我們往往會學習隸書的原因,因為隸書中有橫向的波挑,這些筆劃中已經加入了一些提按,我們就可以循序漸進的學習。

第二點是結構

我們寫書法的時候需要布白,運用感性思維去控制字內的空間。那麼這個布白的練習也要有一個從易到難的過程。

那麼什麼是「易」?自然就是均勻

什麼又是「難」?便是具有變化

相比較其他書體,篆書(特指小篆)的布白大多均勻,更適合培養我們對空間理解的感性思維,當我們能夠把握均勻之後再去進行變化,才能夠更好的掌握其他書體。

所以綜上所述

我們之所以先學篆書,是因為我們練習書法要從簡單的入手,而篆書在用筆和結構兩個方面。所需要我們具備的能力相對較少,這當然不代表寫好篆書就容易,只不過從練習的角度說,篆書是比較適合作為起手書體來練習的~


空間分割能力,控筆能力,線條的訓練,都離不開篆書


系統學習書法的話,應該學習篆書。篆書到隸書的變化體現了書法應用性的演進,很有意義。


誰說一定要學篆書?

說得難聽一點,當初篆書很可能不是「寫」出來的。

或者說,用毛筆寫字,不是要追求篆書這種字體的表現。

簡帛書,才是目前所知中文最早的書寫型態,而它們並非篆書。


一副好的作品大概可以從,筆法,布局章法,墨法等幾方面來看,但是基礎中的基礎是線條,初學書法,學嶧山碑,三墳記等鐵線篆就是為了鍛煉線條


為什麼選擇篆書作為書法入門?學習篆書,一以追源。有道是追其源而理其流,源遠而流長,源愈深而流愈廣。篆書本身分大篆甲骨文與小篆金文,今天說的篆書沒有特別標識一般指的是五種常用書體中的小篆,由於秦始皇的「書同文」,秦小篆在形態各異的先秦文字中被規定為統一的文字標準,體系…3 贊同 · 2 評論查看完整文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