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清那邊也一樣,一度人喫人了。

皇太極即位時恰逢天災,後金又被明朝加以封鎖,再加上努爾哈赤奴役漢人的政策造成的惡果,使後金統治區的糧食生產大規模下降,無法滿足大量人口基本需求。

當時遼東地區出現了大面積天災(主要是水患和雪災)造成糧食欠收,滿文老檔記載天聰元年」時國中大飢其一金斗糧價銀八兩。民中有食人肉者。彼時國中銀兩雖多,然無處貿易,是以銀兩賤而諸物昂貴。」,因糧食欠收,甚至盜賊四起,皇太極後不得不「」寬鬆法律,動用庫銀」救濟饑民,同一時期挨著後金的朝鮮義州等地也受災,朝鮮義州官員亦被迫向毛文龍求糧渡災。而明朝那邊在天啟六年記載遼東「淫雨為災」,此後崇禎二年又記載後金「大飢」。從天啟六年開始到崇禎二年,滿洲統治區人口大幅下降瀕臨崩潰。天聰九年滿文檔有一個記載,皇太極對一些在「困苦時期」人口未下降甚至有所增加的牛錄額真進行了獎勵,雖檔案未說明這個「困苦時期」指什麼時候,但結合朝鮮明朝雙方的記載仍然可以推測出,從天聰元年到天聰三年都是後金的「困苦時期」。這個困苦時期,滿洲各牛錄出現了大量人口減少的現象,才導致皇太極需要對增加人口的牛錄進行獎勵。標誌性的事件發生在天聰三年,即崇禎二年,居然出現了滿洲八旗的滿洲將領帶人嚮明朝方向叛逃的惡性事件,幸被發覺,皇太極立即派兵將叛逃將領追回。而崇禎二年袁崇煥也向朝廷彙報不斷收到滿洲女真逃亡到錦州的情況,滿洲的一些人已經開始偷偷逃嚮明朝以求活命。

遼東本就是個三戰之地,薩爾滸之前,明朝處於這個地位,現在地位反轉,輪到滿洲處於三戰之地。佔據遼東的後金同時面對蒙古、明朝、朝鮮三個方向的軍事威脅和封鎖,皇太極不僅需要打破正面明軍防線,側翼也受到蒙古諸部的軍事威脅,背後還有一個雖然欠缺實力,但忠於明朝的朝鮮,更不要說還有個令人生厭的毛文龍也在背後打遊擊。在軍事困境之下,皇太極「彼時國中銀兩雖多,然無處貿易,是以銀兩賤而諸物昂貴。」雖有銀錢,卻無處貿易,無法獲得足夠的糧食和日用品。為了抵消三方軍事威脅,滿洲還不得不常年維持近十萬的常備兵力,這對滿洲的財政而言是一個巨大負擔。此時皇太極面對的財政困難遠超他的對手明朝皇帝。這時的後金如果繼續維持原狀,恐怕不出兩年就會自行崩潰。

好在皇太極破釜沉舟,在受到眾位旗主反對的情況下,頂住壓力,乾剛獨斷,通過繞道蒙古冒險發動己巳之變入關,沒想到一舉成功,徹底扭轉了被動局面,將戰爭引入明朝腹地,並從明朝腹地劫掠到大量物資和人口,解決了本方瀕臨崩潰的局面。

從此,每當滿洲缺錢時,就尋機會破口入關劫掠,滿洲士兵家屬聽到要入關,無不歡呼雀躍。

明清戰爭並不像後來帶清實錄描繪的那麼詩情畫意,充滿神話色彩,事實非常殘酷,帶清從山海關入關時純粹的滿洲人(建州,哈達輝發葉赫這種)死的只有三四萬男丁了。滿洲靠著幾乎把東北亞原住民一網打空入關時才勉強維持了五萬多滿洲男丁。


八旗的經濟日常很困難。

你去看《清實錄》《滿文老檔》就會發現皇太極多關心經濟工作了。

你以為大明的經濟封鎖是白弄的。實在是大明野戰能力不行。

1627-1628是後金經濟最虛弱的時期。一是大明封鎖比較成功,二是大明扛住了後金的兩次總攻,野戰也差強人意。

當時後金的逃人迅速增加,畢自肅都覺得後金藥丸,各種安置逃人。有一波逃人規模不小,明朝計劃給安置延綏,只是在路上負責押送的明朝士兵各種騷擾,事鬧大了,驚動了中央,也就留下了資料。

打半島、己巳之變基本是皇太極的破局戰。之後也是各種安排貿易。


後金打仗,是掠奪人口發展經濟的。所以遼東戰事是在給後金輸血。但是靠搶劫生存畢竟不能持久,遼東被搶得只剩堡壘的情況下,後金也撐不住了,所以要聯合蒙古入關搶劫。

如果說前期後金還能靠搶劫維持產業,那麼明朝則是一直在失血,把本就不多的資源拿去維持純消耗的軍隊和不能喫的堡壘。


因為滿清可以去搶相對富饒的明朝,但明朝能搶誰?


滿清據有遼東時鬥米10兩白銀不止

為了節約糧食殺盡無谷之人

野豬皮反叛之前遼東有女真總人口大幾十萬,漢人六百萬,再加上幾次入侵中原擄獲的人口上百萬不止。最後入關的時候總人口不到百萬,這還沒經濟危機?再過二十年不取關都滅種了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