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秦始皇知道了大概的歷史走向以及事件,原本的智慧,氣魄等不會丟失。壽命可以延長,大概2倍壽命吧

秦王,如何解決各種矛盾,找出相對完美的方法,維持統治。

回答盡量有理有據,結合秦朝滅亡原因,合理想。


根據人口史最權威的葛劍雄教授的推論,戰國末期的人口是接近4000萬,秦始皇統一戰爭造成了人口損失,但不大,所以秦始皇統一時的人口增長與損失抵消,停滯在4000萬。

但秦始皇暴政,造成了數百萬人口損失,在秦始皇去世那年,總人口在3000萬~3600萬之間。

然而再結合秦漢考古專家段清波教授的總結,秦始皇所有能被我們一口說出來的戰爭和苛政行為,清一色是從秦始皇三十二年才開始。也就是說,這數百萬人口損失,是集中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到秦始皇三十八年這最後的5年裏。

那麼,在秦始皇三十二年這一年,全國總人口,大概率是高於4000萬。

所以,秦始皇遇到了什麼問題,在最後五年發瘋了?

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自實田。米石千六百。這一年,國家糧食經濟崩潰,其背後應是土地矛盾的尖銳。伴隨的是,以國家分配土地為主要原則的土地管制政策被徹底破功,秦以軍功爵製為基礎的授田制,至此已經崩潰。民間土地交易隨著「自實田」政策而放開。

可這一年開始,秦始皇不再和關東搶「土地」權力,而是瘋狂和關東搶人,不顧當時交通醫療條件,伴隨不小比例傷亡的遠距離徭役的搶人,讓關東人口接連不斷得流入舊秦國地區,以及對北疆和南疆大規模用兵,找各種刁鑽理由貶謫關東人口填充新拓的北境、南境疆土。這是玩嘛呢?疏散關東人口!

秦朝崩盤的根本病因是什麼?尖銳的人口與土地矛盾!秦始皇是暴君,但他的苛政從歷史規律上來看,不是錯在沒有努力治好國家創傷,而是錯在面對國家創傷,開錯了藥方,開了一劑苛政方。他自己又猝死,無知無能的胡亥又加開一劑烈葯,把這種錯方繼續加大劑量,然後秦朝就死了。

能治好人口與土地矛盾的藥方是什麼?讓平民休息,折騰地主!秦始皇搞反了,他疏散人口,遷徙得大多是平民,所以死亡嚴重的,也是平民。

歷史上,但凡讓地主休息,折騰平民的,就會成為春秋戰國,漢末魏晉南北朝,晚唐兩宋,晚清民國那樣實質性的長期均勢分裂。

歷史上,但凡讓平民休息,折騰地主的,就會成為西周,漢朝,盛唐,明清這樣的長期穩定統一局面。

當然,這種局面也會衰竭,最終變成分裂。因為地主階層會重新形成,然後盤根錯節,最終滲入社會肌理,再次牢不可破。

比如,西周封建,打破了由氏族-邦國-方國衍生而來的部族奴隸主。

但是兩周宗親封建下,數百年後,漸漸又形成了強大的世卿世祿的貴族奴隸主,貴族奴隸主在春秋戰國變法浪潮下搖身一變,成為了貴族地主。

秦漢變局,打破了貴族地主的飯碗。短暫的平民時代後,地方豪強漸漸形成,而豪強與儒家經學和漢魏選拔制度結合後,形成了家學壟斷國學的士族地主。

唐宋變革,又逐漸瓦解了士族地主,庶族地主登上舞臺,最終在明清鄉賢政治生態下,形成了縉紳地主。

當然,從部族奴隸主,到貴族地主,再到士族地主,最後到庶族地主,這個社會的中間貴族階層,一直再趨於去規模化和去血統化的。這是人類各種文明的整體趨勢,是生產力發展後的自然規律。

而秦始皇設定的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是順應這個規律的。所以纔有中國兩千年來,屢次登頂世界國土面積排名、人口排名、經濟排名均第一的現象,以及中國文化不斷層不斷代,而且是全世界僅有的幾個未被西方列強整國殖民的獨立國家之一。

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在近代以來,飽受爭議。從晚清被列強欺辱,洋務運動時的質疑,到五四運動全盤西化浪潮開始時,民國進步人士徹底得否定,再到新中國建立時,在民主集中制原則下,取其歷史精華,有所回暖...但至今,仍然是爭議不斷。

批判者,無非攻訐歷史上的中央集權制度,國家萬事皆繫於皇帝一人,或者朝廷一羣人。然而這種視角的最大侷限,就是完全忽略了,在上層統治階層與底層平民階層之間,還有中間地方權貴階層的存在。

中央集權制度的精髓,在於「遠交近攻」。這個遠近,既是距離上的遠近,也是階層上的遠近。

什麼是距離上的遠近?明朝的廣州府距離京師1900公里,明朝的肅州衛距離京師1500公里。

什麼是階層上的遠近?廣州府的平民,距離京師的皇帝,隔著可以細分更多級別的中間地方權貴階層。肅州衛的士兵,距離京師的皇帝,隔著公職體系十幾二十個職銜層級。

真正可以直接盤剝平民財產的,可以直接剋扣士兵糧餉的,是皇帝還是地方官,基層官?而一旦皇帝榨取民力無度,最先受到反抗衝擊的是基層還是朝廷?為什麼中國的貴族社會發展到最後,只有皇帝一家擁有法理上的可血統性傳承的天生貴族身份?因為中央集權的精華邏輯在於朝廷與地方的博弈制衡,在於平民階層能夠與帝國朝堂形成,大象喫老虎,老虎喫老鼠,老鼠喫螞蟻,螞蟻喫大象的制衡鏈閉環。能夠做成這條閉環的王朝,像遷徙豪強,而不折騰平民的西漢,像打壓氏族郡望,而不折騰百姓的唐朝,就很長久。而像秦、隋這種長期亂世結束後,似乎也缺乏較勁的大一統歷史經驗,不剋制使用戰時國家動員能力,驅使統一國家資源,折騰平民的,基本上就會速亡。哪怕它們確實也做了有利國家的工程。

當歷史演進到的明清的庶族地主狀態下,察舉制、官人法這些利於士族地主的選拔機制就已經隨著士族地主時代一起被淘汰了。而科舉制漸漸牢不可破。科舉制發展到最後,不僅有狀元,不僅有進士,也有舉人、秀才。之所以明清會步入超長大一統,是因為皇族不再是士族時代,像北朝隋唐那樣的柱國家族輪流換,而是通過科舉制,越發代表更加原子化,小規模,更替性強,更替頻率高的庶族地主的最高代表。

而中國近現代革命,代表階層進一步下移,是工業時代更加原子化的平民階層,這種階層下沿就是歷史的規律。

清朝滅亡,但北洋政府仍然是清朝的舊官僚,所以它換湯不換藥,代表的是半封建社會。國民政府原本應該承擔進一步革命,推翻整箇舊社會,但北伐之後,他一心做東南買辦資本階級的代表。這個社會升級核心的迭代工程卡了殼,最後歷史規律還是要由能繼續革命的勢力出來繼續完成這個工程,完成這一次洗牌。

從部族時代,到貴族時代,再到士族時代,庶族時代,到原子化的平民時代,這是一個國家權力來源不斷下沉得過程,是人類歷史大趨勢。

秦始皇的改革,有些跳。他卡在貴族地主衰落,而士族地主的雛形豪強階層還沒有形成的時期。

如果他統一之始,就堅定代表戰國士階層為主的貴族地主,推動士族時代快速形成生根,大概他的政權可以穩定一時。但很可能不會有西漢那樣的盛世。因為貴族地主轉士族地主的過程中,伴隨的一定是中央集權能力的衰弱。中國可能會形成強大的貴族社會歷史慣性。而貴族地主壯大,皇族就必須繼續留行分封制,用以制衡貴族地主。那麼,郡(士族)國(皇族)並行,也是大概率的走向。

而且很可能不會過度到西漢那種重啟中央集權。為什麼呢?答案在秦漢之際的接連戰爭中。

有些公知說起來秦朝,抨擊統一,就說秦朝統一,讓人口從戰國到西漢,損失了三分之二。這種人總是隻說一半,遮掩一半,似真似假的迷惑人。

葛劍雄在研究秦朝人口時,也沒有替秦始皇的苛政和造成人口損失做辯護,但立場比較客觀。按他的研究,秦始皇死的時候,人口是3000萬~3600萬,而八年之後,漢朝建立時,人口是1500萬~1800萬。最慘烈的人口損失,是發生在滅秦戰爭和楚漢戰爭期間。

所以,按照這個說法,戰國中期時,人口總數達到4000萬,但戰國中後期,包括秦始皇的統一戰爭,造成人口的損失也只是讓人口沒有增長。而秦始皇的苛政造成了數百萬人口的損失。但秦朝滅亡前後的一系列戰爭,卻集中在幾年內造成了一兩千萬人口的損失。

我們可以理解,秦始皇的統一戰爭,並沒有秦漢之際那麼慘烈。只保持了戰國國戰的一般水平。這是各王族之間,作為舊封建貴族之間的體面,而不是後來各路軍閥對平民無度得掠取與殘殺。

也正是因為這種體面,秦朝建立時,並沒有抽空關東地區的社會中間階層,也就是大大小小的封建貴族地主。

但秦始皇太跳,他沒有消滅和鎮壓這個優勢階層,卻堅持軍功爵制,其實本質就是國家授田制,以國家分配為田產所有權的合法來源。他本可以代表既有的貴族地主階層,他沒有去代表,他代表了一個他秦國在亂世時期產生的選拔機制並不健全的新興地主階層。那麼他既然沒有給關東貴族地主階層足夠的安全感,就應該下狠手搞掉這個階層。但他為了追求「初一泰平」,又放過了這個他已經得罪的羣體。而他的軍功爵授田制度,選拔制度只適合於戰國,從歷史方法上講是不成熟的,軍功地主階層,其實沒有歷史長期成長的條件。故而秦始皇有一步跳到代表庶族地主階段的傾向。那麼,他本該依靠關中軍功地主,把像律簡陪葬,把秦律當成人生信仰的喜一樣的法家軍吏集團,去挑動和打壓這個關東舊貴族地主階層,但他也沒有武力針對和人身消滅,甚至沒有設法剝奪他們的土地和財產...為了維繫表面的和平,不發生內戰破壞他作為統一創始者的形象,他不土改,不折騰地主,反而是折騰平民...我可以理解他面對棘手問題的急迫,而且他是想解決問題,只是他面對尖銳的土地矛盾仍貪圖軟著陸解決方案,僅僅是把人口從土地供應短缺的地區疏散出去。但這個成本其實也很高,而且沒能解決實質問題。他的方向我認為是不對的,起碼他的沒有足夠的歷史視野,他不知道他自己設計那個制度,早已與先秦社會的基層生態完全不同,如臂使指的官僚體系下的驅民成本,反噬作用,相比層層封建的宗法體系,將是異常高昂的。歷史也給了他和他的王朝巨大的教訓。

可以想見,關東大大小小的士階層貴族地主,祖上在列國建功立業,為子孫掙下了富闊的田產,但秦朝統一後,這些貴族地主並沒有秦朝的爵位,在授田制中,自己繼承祖輩的巨額財產,與自己的爵位不匹配,故不被這個新生的統一政權所承認合法...

你有很多套房子向外出租,卻拿不出來包括房產證在內的任何證明,表明這些房產屬於你...現在只是處在一個國家默認繼承事實,但不知道政策未來會怎麼變,這些財產最終是否屬於你的結局...這種不安,就是關東地區不斷攻訐秦朝廷,攻擊中央集權制度,希望重啟封建,落實地方自治,明確既定產權格局的需求。

秦始皇統一貨幣,但奇怪的是,歷史記載的秦始皇在臨死那一年才增發了一次秦半兩。之前發行秦半兩,還是秦惠文王時期。秦半兩太重,而且供應嚴重短缺,所以秦朝長期物賤錢貴,貨幣問題嚴重。這說明,秦始皇統一之後,雖然實施統一貨幣,但真正驅逐了六國貨幣,是統一之後十幾年,是非常晚的。為什麼秦半兩供應嚴重不足,秦始皇卻統一十幾年都不敢增發貨幣呢?三十一年米石千六百,他可能一直面臨著嚴重得通脹壓力。關東地主和關中朝廷的經濟戰,恐怕打了不是一兩年。

而秦始皇直到三十一年,也只是令黔首自實田,允許民間進行自實田,但並沒有放棄軍功爵制。這是放開了土地交易,但明顯,依然是傾向於已經擁有民爵,但國家沒有足夠的土地以授田,鼓勵擁有爵位得人私下對擁有田產而爵位不匹配的舊地主進行交易。

這應當是激烈社會矛盾的導火索,是秦朝依託于軍功爵制與授田制的法家軍吏階層,與關東舊貴族地主階層的階層衝突和對撞。當然,這兩個都屬於新興的地主階層,他們都是有錢人,只不過前者是平民上升上來的,後者是祖上傳下來的。一為新興勢力,一為保守勢力。

秦始皇又以吏為師,明顯拉偏架。保守勢力原本惶惶不安,現在更是咬牙切齒,煽動關東輿論。但這個時候,保守勢力仍然是期待秦始皇死,對關東持懷柔傾向的公子扶蘇能繼位。畢竟,秦朝沒速亡,誰也不知道十年前剛剛統一全國的鐵血強秦這麼不經打,秦始皇才死了三年就能垮。能不通過戰爭解決,就不戰爭,這肯定是正常的邏輯。

他們盼秦始皇死,也是有盼頭的。因為秦始皇用方士煉丹藥,尋長生,所以方士很瞭解秦始皇身體的真實情況。而方士懼怕秦始皇追責,又一直與關東貴族地主保守勢力合作煽動反秦輿論,所以方士肯定會把秦始皇的身體情況散佈開。因此,秦始皇最後幾年,關東總出現秦始皇死地分的讖語和神祕事件,應為保守勢力策劃。而且,博浪沙刺殺,蘭池宮刺殺,暗箭也一直在放。

秦始皇晚年疏解關東人地矛盾,就是把人口往關中與南北邊疆等外圍地區遷徙,方法包括貶謫,軍屯,徭役,邢徒...然而,他遷得大多是民,而不是關東地主。當然,他也遷過包括六國王族在內的十幾萬人到關中,但顯然,力度遠遠不夠。

漢朝成立時,關東社會的中間階層被抽幹了,政治阻力變小,軍閥立國的劉邦,才讓劉敬狂遷關東貴族地主到關中陵邑。西漢之後的君主,也都通過陵邑制度遷徙豪強,極大延緩了士族形成的歷史進程。但這是基於西漢人口已經只剩不到兩千萬,慘烈的戰爭,馬爾薩斯陷阱,已經替西漢統治階層,抽空關東中間社會階層的天然歷史條件做基礎。秦朝顯然沒這個條件。

秦始皇根本沒抽空這個中間階層,所以秦朝的人口與戰國保持一致,甚至可能在秦始皇三十二年以前,還有所增長。人地矛盾,就愈發激烈。秦始皇晚年,就開始走高壓政策的亂招了。

我以前分析過秦始皇的學術取向,在初期很有可能是黃老道家。這個與呂不韋的政治啟蒙有關。包括秦始皇最欣賞的韓非,《史記》中都明確列入黃老大家,但東漢時,被已是官學的儒家《漢書》當裁判又當運動員,掃進純法家之中。而法家真正的代表,李斯所倡導的比如罷用廷議制度等建言,秦始皇始終沒有採納。

仔細想想,在秦始皇三十二年以前,秦始皇大有無為而治的風格。除了統一,他本人早年並沒有後來那樣,發動南征北戰,大搞世紀工程的執政風格。秦始皇在三十二年以前,只有鄭國渠和統一,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內政上其實沒有過多可以說道的東西。

秦始皇三十三年開始,他是變臉了。戰爭,工程,驟然發起內外高壓政策。目的就在於疏解關東人口,緩解繼承自戰國歷史週期律的關東人地矛盾。

然而,他錯了,起碼我認為他錯了。因為我可以事後諸葛亮,我可以開上帝視角,看到他看到以及看不到的歷史。

同樣起自關中,西周為什麼能八百年國祚?只靠武王伐商?武王贏得太快了,借商紂兩線作戰,根本沒來得及解決關東龐大殷商部族的軸心力量。西周能夠坐穩天下,更要靠周公平定三監之亂,進一步二次血洗關東,通過禮制設計,進一步解決掉殷商部族的人口分佈威脅。

同樣起自關中,唐朝為什麼能近三百年國祚?因為唐朝像西漢一樣,是帝國繼承者。

秦漢作為中華第一帝國,秦朝的統一根本沒有解決戰國的歷史週期律,使關東糜爛而孱弱的尖銳土地矛盾,秦朝只是暫時掩蓋住了,沒有解決。解決的,是秦末漢初的一連串戰爭,是人口減半。

隋唐作為中華第二帝國,隋朝的統一根本沒有解決南北朝的歷史週期律,北周滅齊太輕鬆了,隋代北周滅陳,太輕鬆了。使關東和江南糜爛而孱弱的尖銳的土地矛盾,隋朝只是暫時掩蓋住了,沒有解決。解決的,是隋末唐初的一連串戰爭,是人口減半。

甚至唯一從南方統一中國的明朝時,面臨的也是被元朝活活整爛得,人口只剩南方七分之一的北方...

壞空成住,不破不立,大亂大治,歷史的規律很殘忍,英雄只能玩轉一時而已。

如果秦始皇是通過懷柔性質的統一,靠一個國家的軍事優勢兼併,卻未能解決真正拖垮六國的資源危機,那麼,滅六國者,關東土地也,滅秦者,關東土地也。

如果秦始皇選擇代表關東舊貴族保守勢力,或者他順利讓扶蘇繼位,實現郡國並行制,我以為,孱弱的集權,複合制的統一,會讓秦朝更像是士族崛起後的魏晉南北朝,每個階段國運大概在50年。

也就是說,秦朝統一,可能最多會維繫50年,而且還是亂局不斷的那種,連西漢初期的平靜都難有,更像魏晉。而運氣好,50年後再來個半壁江山,再維繫個50年,或者像持續裂變。運氣差,可能就沒了。

當然,這也很理想態了。因為魏晉南北朝的裂變態,還是基於人民嚮往大漢四百年大一統的文化心理之下,中央集權制度已經深入人心的基礎上。而秦朝,沒有這個條件。

也許,秦始皇只會是像羅馬的君士坦丁大帝那樣,攜個人統一之威,擁有暫時壓住二十多個羅馬軍團的聲望,維繫一人一世之統一。這是屬於征服者的強人政治,而不是屬於統治者的王朝政治。如同君士坦丁死後那樣,羅馬迅速分裂,朝著最終的不斷裂變,一去不復返...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然而,合不久,永遠分,在世界歷史中才是常態。

所以,唯一能讓秦朝成為超長大一統朝代的方法就是,秦始皇放下他從統一戰爭中不斷強調的「初一泰平」。他是既要統一,還要泰平,藐視歷史週期律和馬爾薩斯人口陷阱等自然規律。

結果,搞得怨聲載道,又轉頭去對外徵戰,對內徵發,玩高壓政策...

其實,不要折騰老百姓,一開始,就釣關東舊貴族,釣保守勢力造反。來一波戰爭形式的,對地主階層及其附庸的人口大清洗。把2000萬人口留給兒子,就可能像漢朝那樣,成為二百年的王朝。當然,也僅僅是可能而已。說起來很殘忍,但歷史就是這樣規律,你不血洗,三十六路諸侯血洗,劉項血洗。

但是,刺激關東在自己活著時就反了,秦朝的平叛大概率會成功。胡亥如同低能兒一般,如果說秦始皇開錯了方子,有副作用,胡亥加到的劑量,簡直就是鶴頂紅。把二次血洗交給低能兒,秦朝不亡纔不正常。秦始皇身邊沒有周公,那麼他就應該自己同時做周武王和周公。但秦始皇卻走第二條路,不刺激保守勢力造反,而折騰平民和保守勢力搶人口。他違背了中央集權下,皇帝應該與平民階層「遠交近攻」的宗旨,打擊削弱中間階層,讓基層保持清平的使命。當然,他出身上古貴族,驅民是貴族慣有思維,也不止秦一家,沒有這種經驗和意識。

秦始皇雖然有苛政之責,但深入歷史去看,我們又能看到他對「初一泰平」的統一初心,他不想再有內戰...但這個初心,不夠換取更長久泰平啊。

在拋去其他因素,理想態下,我的個人腦洞推想就是:

秦始皇不二次血洗,3000萬人口+扶蘇,50年。(如西晉)

秦始皇二次血洗,2000萬人口+扶蘇,200年。(如西漢)

秦始皇不二次血洗,3000萬人口+胡亥,3年。(現實)

秦始皇二次血洗,2000萬人口+胡亥,20年。(如隋)


其實秦始皇已經把能做的都做了。

就算秦始皇給了地主階級再多的優越條件,同時對他們進行了再多的敲打,但秦廷本質上仍屬於舊式類奴隸主貴族政權…

就戰國時期的政治潮流而言,嬴姓政權能夠支撐到公元前207年,既沒被「x家分秦」,「x氏代秦」,也沒鬧出「秦王x讓國」的政治醜聞,已經夠不容易的了…


早立太子,同時最好立個皇后

秦國的滅亡就在於秦始皇於沙丘去世太突然,出現了權力真空

要是秦始皇早立扶蘇為太子,同時有皇后挾制,不會讓李斯趙高有機可乘

為什麼後世大臣帝王對立太子如此敏感?大臣無不希望皇帝早立太子?

還不是被沙丘政變嚇住了……


我認為的秦朝滅亡原因:秦廷內部矛盾和皇位繼承危機

武王伐紂看起來很順利,武王剛死就是三監之亂,打了三年才平定。

漢朝建立看起來很順利,但馬上就是異姓王叛亂,苦的老劉季,土都埋到眉毛了還要親自打仗,活活累死。完事又是七國之亂,差點把漢朝也埋土裡了。

那麼結論就很明確了,一個新的統一王朝建立後,一定會有一波或者好幾波大規模叛亂。

嬴政滅六國後,遷移六王入關,認為從此天下太平,抽空兵力北上南下,這是非常幼稚的。

在他有限的認知裏,六國滅了,等於所有的敵人都被消滅了。

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六國只滅了形,基礎卻沒滅,

六國的舊貴族後裔還活著,

六國的權貴階層還好好的,

六國的官吏,搖身一變換身衣服就是大秦的官吏……

這個天下只是看起來統一了,實際卻是一個火藥桶,你東巡個八十趟,也改變不了現實:

六國之民,不服秦法。

六國貴族,不服嬴政。

實際他應該做的,和秦國歷代先君做的區別不大:在關中勵精圖治,耕戰為本,籌集更多的糧草,整備更大規模的軍隊,虛外實內,準備打一場規模更大的第二次滅六國戰爭。

既然關東必反,那就讓他們反。

這場戰爭預計要比第一次更宏大,滅六國需要十年,平六國之亂講不定可能就要打三十年。

第一次滅楚要六十萬兵力,第二次滅楚講不定可能就要一百二十萬兵力。

之後可能還有第三次滅楚,第四次滅楚……

來來回回滅他個十次八次的,舊勢力就徹底斷了根了,沒打死的也耗死了。

等到曾經見過六國的老人都死了,新一代人生在秦國,長在秦國,所有人都是秦人了,這纔算真正的天下一統。


秦朝是毀在秦二世之手!

秦始皇若不是在巡視中得急病而死秦朝沒那麼快滅亡。

考古不是挖到秦朝一個小官員的墓,裡面隨葬的秦典並沒有什麼殘暴的法典。所以也只是為了當世的合理而去說前朝殘暴而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