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思考出了,自律者真正自律下去的原因嗎?我認為就是一樣東西,即「前意識」也就是「提前意識」,它介於潛意識和意識之間,潛意識可以看作本我,所有影響自律的行為都可看作潛意識裡發出的念頭。而意識則是自我,自我是具有理性意識的,當一個念頭髮出時,自我和本我就會進行相互對抗。而一個人意志力不夠堅定的時候很容易被本我的潛意識戰勝的。但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前意識會在潛意識剛發出信號時立馬識別出並幫助意識消滅它。所以鍛鍊出一個強大的「提前意識」和樹立一個明確的自控動機才是堅持自律的關鍵!


首先來說,意識系統是控制人類行為的。人們通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獲得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意識。正像你不斷的對人生比較苛求,不斷的自律,就會在你的思想意識中形成。一個強大的意識控制體,它會自動的控制你的言行 ,相當於計算機編製的一個程序一樣。隨著你修行程度的不斷加深,這個意識體也會不斷得到強化。從而使你的自律程度達到一個新的水平。為什麼說多年修行的高僧?自律程度是非常高的,就是上述原因。品德和言行,成為人們的標準和楷模。

當然不好的意識也會形成一種執念。負面的意識是一團陰氣所凝結。就像黑吳天和白吳天之間的爭鬥,有時被負面佔據上風。有時候正面佔上風。這就要求修行的人時時刻刻警醒自己,不斷加深自己的道行。能夠讓正道長存。真心永恆。才能讓自己的自律永永遠遠。從根本上來說,後天之心無論怎樣都無法真正做到一直是正念。,必須得激活,先天元神,當家做主。才能夠做到一心不亂,常以正念當家作主,所行所為,無不合天道!


D.A.克拉克在描述認知行為理論中「自動思維」的概念的時候,也使用過「前意識」這個詞。他認為「自動思維」平常位於我們的表面意識之下,但是如果我們加以注意的話,是可以對它加以識別和理解的。D.A.克拉克使用「前意識」,僅僅是提醒我們「自動思維」的隱蔽性和可以由我們自己識別和理解的特點,僅此而已。

我覺得與其使用「潛意識」、「前意識」、「意識」這三個概念之間誰對抗誰、誰審查誰、誰幫助誰、誰壓抑誰,這樣的說法來思考自律這個問題,不如使用「自動思維」和整個認知行為理論來思考,因為前者太「玄乎」,有點把所有事情強行納入某個構建好的解釋體系內——「為了用這個理論而用這個理論」的意思,而後者解釋起來就清晰自然的多了。

畢竟如果把心理學也當成科學的話,同樣也應該最好遵循奧卡姆剃刀原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也就是簡潔有效原則。

我簡單用「自動思維」以及行為認知理論來解釋一下自律相關的事情,題主感受一下。

可以把自動思維理解成「我們慣常使用的一些看待事情的方式」,它就像是工廠加工產品的流水線,是自動運行的,也就是說它不是時刻處於我們意識的監控和干預下的,只有在我們刻意去檢查它時,我們才能看到並且對它加以糾正。

比如一個在學習方面不自律的學生,他可能具有「學習會使我非常痛苦」以及「我就算現在去學習了,最後也考不好試」或者「如果現在不玩盡興,我就沒法好好學習,效率太低,還不如不學」這樣的自動思維。他大多數時刻都以上面那三點來看待處理事情,從而做出「不學習」的選擇。

只不過這個選擇是在他的表面意識之下自動進行的,他如果對自己的想法和內心察覺能力比較差的話,就會產生「我是個不自律的人,明知道學習對我有好處,我就是可控制不住自己去玩」這樣的認知。

這樣解釋是不是更簡潔明了一些,而且這種解釋體系也提供了明確的方法論——糾正自己不良適應性的自動思維,從而最終改變自己的行為。

另外,我認為「潛意識」和「意識」也不總是對抗和相反的關係。單純的「表面意識」本身也具有相當的複雜性,比如你也可以說一個不自律的人,不光是他的「潛意識」或者本能在阻止他自律,他的「意識」其實也因為考慮地不夠全面和深入,從而得出了錯誤的結論,最終「意識」本身選擇了不自律的行為。

比如說,你可以認為上面那個在學習方面不自律的學生,他其實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他覺得學習不好頂多是考得不好,上不了好大學,自己除了上學還有別的出路,他沒有意識到學習會鍛煉他最基本的思維能力,而這些最基本的思維能力在人生的所有方面,甚至包括「玩」這個方面也會給他帶來提高;或者他沒有認識到壓根就不存在「玩盡興」這回事,多巴胺的機制原理導致,你越玩就越想玩,如果你對某樣東西玩膩了,你也會尋找另外一個玩的東西,直到你精疲力盡,急需休息,所以根本不存在「玩盡興再去學習」這種說法。

所以在某些情況下,你也可以說是「潛意識」和「意識」共謀讓一個人不自律的。這樣就不存在題主說的「潛意識」和「意識」對抗的種種理論。

最後,其實我覺得就連「自動思維」或者認知行為理論也不是最簡潔清晰的解釋方法,它還是引入了太多的概念,分析事情時有時候也存在「為了理論而理論」的情況。

我之前想過一個概念,我認為非常簡潔清晰以及有效地解釋了「意志力」相關的一些問題,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當然我也不認為它就是那個「最終答案」了,它只能在現階段給我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歡迎大家討論。

文章較長,建議先馬再看。

什麼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數人卻沒有??

www.zhihu.com圖標

這原因就兩個字:願意!


一種病態吧,一般只要堅持做什麼事,都會被說:這人有病!


2020.11.8三改


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是慾望

慾望分兩種

一是人們常說的熱愛,而熱愛又分兩種。

第一種是因為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熱愛

這種熱愛是因為在這件事上曾經成就過。或許是在乎的人一句表揚,或許是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然後人就會建立一種反射,看到這件事,就會反射到高興,就是一種「哎,又是你這個小妖精」的感覺。甚至對於感性的人來說,會有一種和這件事建立了羈絆的感覺。結果就是,在所有事物中總是一眼就關注到它,所有和它有關的東西都會更感興趣。心裡藏著做好它的自信和決心,當沒做到傑出時會有一種不甘心,想盡辦法去做到頂尖。

這裡多說幾句,我覺得這樣的自律就像,在茫茫人海中你和某人建立了羈絆,你拼勁全力去守護和加深這份羈絆,讓你每次看到他時,都會有一種愛念的感覺。隨著時間的流逝,再看到它時更會有回憶的加持,那裡面有你曾為了這份羈絆所做的努力,有你為他熬過的夜,刷過的題。我覺得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所以我是贊同鼓勵教學的,因為你隨意的一句表揚,可能就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了羈絆,他未來會更加留心這件事。

第二種是找到自己人生使命和天賦所在後的熱愛。

就拿我自己作比方。我高中時很熱愛物理,我現在回憶才明白,不是我喜歡物理本身。是因為我是物理課代表,我們物理老師要求我物理比別人好,我在物理上下了苦功後拉開了別人一大截,那種別人都在感嘆物理好難而我覺得很簡單的優越感讓我更加愛物理。還有我的物理老師對我很好,而且他是我們班班主任,常常當著全班的人偏愛我,他從不叫我的名字,都是喊我「課代表」(除了他生我氣的時候就會叫我的大名……),而我喊他「班主任」。我享受於這份與眾不同 ,並把它加在了物理上。而直到大學我才慢慢開始接受我在物理上沒有天賦,我可以「學好」這門學科(以績點為評判標準),但我明白,我永遠也無法成為像德布羅意那樣具有那麼大膽前衛想像的物理學家,永遠也無法成為像楊振寧那樣世界前列的理論物理學家。我只能學習,無法創造。

但同時,我也找到了我自己真正的天賦所在,我熱愛表達,我喜歡把抽象的問題一點點剝離出來,我喜歡把抽象看似不可解的生活問題系統地有邏輯地解答出來,我喜歡探求行為背後的深層邏輯,我喜歡思考宇宙和人生哲學問題。我這時才知道,這是我來這個世界的使命,我要去找到真正的自我。彷彿有些東西在指引著我,我在做這些事時,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我在一步步向我想要的樣子靠近。

二是廣義上的慾望

慾望,不就是很想得到某事嗎?

我就是想要成為全院第一!

我就是想要成為什麼都做的很完美的人!

我就是想要變優秀了吸引優秀的人靠近我!

我就是想要之前瞧不起我的人都看看!

我就是想要成為別人仰望的人!

我就是想要暴富過上好的生活!

我就是想要有錢可以吃遍中國

這些慾望不斷刺激著我們……

就像我高考那年,我刷理綜卷子刷到想哭的時候,我就會單曲循環聽《苔》這首歌(是的,就是經典詠流傳那首),我會一遍一遍告訴自己,雖然現在我還很不行,但我也有向陽生長的渴望,中國千千萬萬的平凡考生和我一樣在堅持著,渴望變得更好,我們也一定會變得更好。

最後,我覺得自律的根本原因就是慾望,就是我想!

附加一句,我認為最高級的自律就是形成習慣。

所以,想要得到你想要的嗎?把計劃落實在每一天!一種目標配套養成一種生活習慣!你每天怎麼做,一輩子就會怎麼做。這樣日子的積累就會讓你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

慾望是在你想放棄的時候堅持下去的動力,是每天從被窩裡起來學習的驅動力。這是一個人堅持自律的源頭。但堅持自律,也不能少了方向。你知道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知道自己為這個目標要做些什麼,知道把這些任務落實到每天要做什麼,這樣,生活就會像打怪一樣,一關一關得過,而同時收穫的還有能力和滿足感。這些滿足感和慾望,會陪著你,一直走下去,將自律變成生活習慣。

而你也要明白,生活不是二次元,你追夢的日子不是像動漫里那樣,有熱血的BGM,每天都閃著光。大部分時間,你會覺得枯燥重複。但請你一定要記住,去發現生活的美好,帶著這些你收集的美好,繼續上路吧~

最後的最後,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這個三個階段,從單純得要考年紀第一的慾望,到因為外界環境產生的熱愛而去努力,最後在途中找到真正的自己,歸於平靜,生活趨於一種平靜又向上的狀態。


看到了生命無常、不生不死之本體真相之後,就知道當下的慾望想法追求執著,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造作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