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北伐的意思是組成聯軍進行北伐,不是歷史上各打各的,集中一部分形成局部優勢。

比如蜀漢和東吳聯軍,先是在涼州和徐州佯攻,然後組成聯軍從荊州出發,20萬大軍進攻(東吳15萬,蜀漢5萬)


好像看的人有點多,今天再仔細看看當初的回答才發現貌似看錯題目了…那麼再補充說明一下吧。

其一:佯攻到底有沒有用?佯攻意味著兵力投入少,而三國邊境儘是堅城,而三國的密探也不少(石亭之戰有體現),大規模的調動軍隊勢必引發敵方的注意。那麼防守起來也並不困難。

佯攻的運用,應更多是在戰術上,而非整個戰略上。

其二:糧草的問題,東吳還好說,但蜀漢從益州到荊州的糧道誰來保障,曹操在官渡之戰時對運糧的人曾說。

公謂運者曰「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

如果從東吳處借糧,那這筆賬該怎麼算又是個問題。

其三:士氣,參考諸葛恪合肥新城之戰,大軍出動形成僵持局面對士氣勢必有很大影響。


以下原回答:

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實際上,蜀漢和東吳雖不止聯手了一次,但依然沒取得什麼成效。

夏五月,鄱陽太守周魴偽叛,誘魏將曹休。秋八月,權至皖口,使將軍陸遜督諸將大破休於石亭。——《吳主傳》

知道孫權為何想在公元228年搞這麼一出嗎?如果不是編年體史書那還真的容易被人忽略事件的前因後果。來看看那年春天發生了什麼:

六年春,揚聲由斜穀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諸葛亮傳》

而在石亭戰後,諸葛亮知道曹魏東部被重創後,又做了什麼?關中的虛弱,不正是東吳牽制曹魏的結果嗎?

(冬)漢諸葛亮聞曹休敗,魏兵東下,關中虛弱,欲出兵擊魏。——《資治通鑒魏紀三》

再看看孫權稱帝後第一次大舉北伐的前因

夏五月,權遣陸遜、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孫韶、張承等向廣陵、淮陽,權率大眾圍合肥新城。是時蜀相諸葛亮出武功,權謂魏明帝不能遠出,而帝遣兵助司馬宣王拒亮,自率水軍東征。未至壽春,權退還,孫韶亦罷。——《吳主傳》

雖無史料明確記載雙方的通信往來,但這又怎麼能叫各打各的呢?魏軍分兵兩路救援,與吳蜀相約同期北伐所得成效也無異。

當然,題主需要的可能是東吳出兵15萬,蜀漢出兵5萬的大場面。

那麼請看公元253年。

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姜維傳》

恪使司馬李衡往蜀說姜維,欲同舉。」——《漢晉春秋》「五月,吳太傅諸葛恪圍合肥新城,詔太尉司馬孚拒之。 漢晉春秋曰:是時姜維亦出狄道。」——《三少帝紀》「於是違眾出軍,大發州郡二十萬眾,百姓騷動,始失人心。」——《諸葛恪傳》「時吳將諸葛恪圍新城,以孚進督諸軍二十萬防禦之。」——《晉書宗室傳》

可以看到,儘管兩國參戰兵力已達二十餘萬,儘管於公元252年魏國遭遇了甚至慘重到改變禮制的東興大敗,但曹魏仍能徵發二十萬人防禦淮南而關中自守,而這次,是史書明確記載的兩國相約組建聯軍北伐。

你說,這是兩國不聯手北伐的問題嗎?

事實上,從孫權的話來看,東吳對蜀漢在後期應有高度的戰略互信。

步騭、朱然等各上疏云:"自蜀還者,咸言欲背盟與魏交通,多作舟船,繕治城郭。又蔣琬守漢中,聞司馬懿南向,不出兵乘虛以掎角之,反委漢中,還近成都。事已彰灼,無所復疑,宜為之備。"權揆其不然,曰:"吾待蜀不薄,聘享盟誓,無所負之,何以致此?又司馬懿前來入舒,旬日便退,蜀在萬里,何知緩急而便出兵乎?昔魏欲入漢川,此間始嚴,亦未舉動,會聞魏還而止,蜀寧可復以此有疑邪?又人家治國,舟船城郭,何得不護?今此間治軍,寧復欲以御蜀邪?人言苦不可信,朕為諸君破家保之。"蜀竟自無謀,如權所籌。

那麼蜀漢對東吳又如何呢?可從下文窺知一二。

孫綝秉政,大臣疑貳,績恐吳必擾亂,而中國乘釁,乃密書結蜀,使為併兼之慮。蜀遣右將軍閻宇將兵五千,增白帝守,以須績之後命。——《施績傳》

吳太傅諸葛恪以初破魏軍,大興兵眾以圖攻取。侍中諸葛瞻,丞相亮之子,恪從弟也,嶷與書曰:"東主初崩,帝實幼弱,太傅受寄託之重,亦何容易!親以周公之才,猶有管、蔡流言之變,霍光受任,亦有燕、蓋、上官逆亂之謀,賴成、昭之明,以免斯難耳。昔每聞東主殺生賞罰,不任下人,又今以垂沒之命,卒召太傅,屬以後事,誠實可慮。加吳、楚剽急,乃昔所記,而太傅離少主,履敵庭,恐非良計長算之術也。雖雲東家綱紀肅然,上下輯睦,百有一失,非明者之慮邪?取古則今,今則古也,自非郎君進忠言於太傅,誰復有盡言者也!旋軍廣農,務行德惠,數年之中,東西並舉,實為不晚,願深采察。"——《張嶷傳》

可以說,兩國在後期戰略協作上並無問題,北伐曹魏也並不是簡單的兩國聯手就能成功。

當然,至於吳軍進攻能力不足的毛病,已不是本題所探討的了。


不要談為什麼不合軍進攻,哪怕是歷次蜀、吳出兵都很難協調到同一個節奏,哪怕是吳國本國多路出兵都未必能協調好,以當時通訊能力,你要用現代戰爭的謀划水平代入過於想當然。

諸葛亮首次北伐,計劃的是孟達、諸葛瑾、陸遜對魏國多路牽制,這跟從前劉備、孫權讓曹操從漢中、合肥來回奔跑一樣。結果,孟達在正月既已兵敗,蜀、吳對孟達的援軍亦被魏荊州軍擊退。諸葛亮同時進攻三郡,只在春天時候亦因馬謖失街亭而敗退。孫權因謀劃周魴詐降,到八月份才跟魏軍打起來。諸葛亮趁著吳軍石亭大勝,於冬天襲擊陳倉,同時陳式等於第二年春天拿下了武都、陰平。

雖然這些聯動有一定效果,但整體協調出了很多差錯,如果行動再緊密一些,石亭與取三郡發生在同時,而孟達亦有備而叛,能讓魏國長時間陷入多線戰鬥,拖垮魏國的勝算會更大。可以看出這樣大規模進攻是從兩年前曹丕去世就開始謀劃,尚且不能做到周密,就更別談是讓蜀軍進入吳國境內共同出兵這種複雜的問題,光後勤都是一筆扯皮的賬。

241年,曹叡死後兩年。孫權和蔣琬可能也謀划過同時出兵,吳臣殷禮獻策,讓蜀軍出隴右,吳大帝孫權出淮北,在極西與極東牽制魏國。諸葛瑾、朱然圍襄陽,陸遜、朱據(原文記載是朱桓,當時朱桓已死)攻壽春,這兩路才是主攻。那時曹叡病逝,曹爽與司馬懿爭權,魏國內部確有不穩因素。如果兩國能像早期一樣發動總攻,確實有很大破局的機會。

但孫權可能傾國出兵被打出陰影,否決了殷禮的計策。同時孫權因呂壹案後與陸遜等人有矛盾,似乎不願讓陸遜挂帥,只是讓諸葛瑾、全琮、諸葛恪、朱然兵分四路打個意思,魏國的襄陽、壽春戰線還是相當吃緊,荊州都督夏侯儒甚至不敢與朱然交戰,只是在一旁放音樂騷擾吳軍,眼看著襄陽外圍被攻破。後來司馬懿趕到,對朱然造成了「斬獲萬餘」的傷害。朱然要敗的那麼慘,他手下的朱異、呂據就不會在戰後還陞官了。

芍陂戰線,孫禮亦因初期兵力不足,被打到死傷過半,好在王凌不像夏侯儒那麼慫,果斷與全琮激戰,最終魏、吳官方都說自己打崩了對方。話說回來,如果這路主將是陸遜,王凌可能就要吃癟了。

最後打不下去也有許多意外因素,其中一路主將諸葛瑾途中病逝,坐鎮武昌的太子孫登又病逝,於內於外,吳國當時都沒法再打下去。況且芍陂方面軍還存在全琮一族與孫休、顧承之間的矛盾。孫登一死,這事就徹底炸了。

可惜,吳軍四月出兵,五月交戰。蔣琬和費禕十月還在商議出兵,但他企圖從漢水出兵襲擊魏國荊州的方案遭到了費禕、姜維強烈反對。實則,如果是早幾個月與吳國同時出兵,魏國主力真沒什麼時間救援上庸等地。兩國的交通和財政情況不統一,很難做到戰前籌備與戰役同時進行,這不像早期諸侯混戰,打一郡數縣就完事。

況且意外因素又來了,蔣琬因病重退回了涪城。

一旦考慮到舉國大戰要籌備一年半載,兩國通訊情況,國內財政與君臣關係,再到最不可測的主將病重,全都是困難。

別看孫權早期動不動就十萬十萬出兵,自從《走馬樓吳簡》研究越來越多,可以看出吳國對百姓剝削很嚴重,陸遜與孫權有矛盾,其中一原因就是前兩年陸遜上奏讓孫權改善國家施政,陸遜不主戰也是沒有挂帥原因之一。可見孫權頻繁十萬對國家財政損害很大,導致後期積蓄殆盡。後來諸葛恪取消大量賦稅,在不到一年時間就獲得極高聲望,可見孫權晚年的民心多糟糕。

《孫子兵法.始計篇》真是理解一切戰爭的基礎,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能完美算出各國作戰的基本條件,再發動戰爭,離勝利都不遠了。

不說蜀吳在一地聯軍,能夠做到同時出兵牽制,能取勝的機會就夠多了,只是辦不到。


因為歷史證明了東吳是不可能與任何人長期聯手合作的。他遲早要捅一刀子。

如果你要問我是哪一段歷史,我只能說是每一段歷史。

東吳幾乎是絕無僅有的超級背叛王朝,他們的眼睛永遠都在盯著盟友的背後。其實呂布跟東吳比都不算啥,因為呂布背叛次數雖多,畢竟家裡就他一個。東吳卻是朝朝代代的統治者都有背刺記錄。

接下來就給他們一代一代的掰扯掰扯,看看我是不是無腦黑。

1.孫堅潛伏篇:

其一:

長沙市市長孫堅帶兵去會盟討董。因為他覺得上司的荊州省長王睿平時有點輕視自己,於是在路過王睿駐地時候藏身在行伍中,讓部下去說「物資不夠用,長官賞賜些唄」。

好心的王睿就親自下城,帶著他們去倉庫拿東西,突然發現孫堅竟然藏在人群里對他獰笑。

孫堅(拔刀):嘿嘿嘿~,我這不是下克上哦。我是奉朝廷矯詔,取爾首級!

王睿:我,我做錯啥吧,這麼對我?

孫堅:呃,這個——你的罪過不就是不知道犯了啥罪!!(秦檜:前輩v5)

王睿:啊————!

有意思的是吳國人自己也知道孫堅這一手實在太不道德了,在吳書里把這次明顯是突襲暗殺的行為愣是寫成了王睿自殺,強行洗白我只服東吳。

(順便一提,接替王睿的荊州刺史的就是劉表....真是冤孽,你說你不害人家劉表會害你嗎?)

其二:

殺完省長後,孫堅又經過南陽,又問同僚南陽市長張咨借糧。張咨表示大家都是市級的軍隊,還都要討董,我還缺糧呢咋能借你呢?

孫堅氣得……就是那個氣啊,氣的都病倒了,奄奄一息。部下各營都掛了孝,嗚嗚的哭。孫堅臨終遺言表示我不怪張咨不給我物資,現在我被他氣病了就要掛了,但討董大業一定要有人干,我掛了後就把兵馬交給了他接管吧。

張咨聽了以後百感交集,屁顛顛去了孫堅大營探望孫堅。結果一進帳卻看到孫堅好端端那那喝酒摳腳丫。

孫堅:刀斧手滴出來,殺他狗頭搶他東西。

於是,孫堅這一路下來宰了荊州兩頭大肥羊,討董前倒先為董卓去掉兩個敵人。

孫堅:我們都是白蓮花,每一份友情都坑到一頭肥羊。

真不知道這幾年孫堅這種人這幾年是怎麼吹起來的,莫非是暴力借錢的人變多了?

2.孫策創業篇:

其一:

話說孫堅掛了之後,大兒子孫策投奔了孫堅的主子袁術。袁術對孫家班都是極好的,一乾親戚都位居高位,袁術地盤上的州郡長官孫家親屬就佔了一半。

後來孫策的舅舅吳景,堂兄孫賁被袁術派去攻打揚州刺史的劉繇,連年未克。於是孫策去找袁術說要去支援。

另外袁術給孫策調了一千親兵,還有數千丹陽兵。(孫策部隊行軍到歷陽,增至五六千,並有周瑜到丹陽看望太守周尚,後帶兵投奔孫策的記載。可以肯定周瑜帶的兵是屬於丹陽郡的,屬於太守周尚,照樣是袁術的兵)

孫策這下意氣風發,帶著幾萬大軍攻打江東。五六千+吳景孫賁沒幾萬能信?所以別說什麼袁術對孫策不好,只給了1千。這些兵力+軍需物資全是袁術的。

於是勢力成熟,袁術稱帝後孫策立刻造反。

由於袁術過度信任孫家,地盤瞬間蒸發一半,直接從群雄第一跌落谷底。隨後被自己一手養大的孫策嚯嚯磨死,嗚呼哀哉。

其二:

袁術死後,當時袁術部下的廬江太守劉勛還堅挺著,孫策立馬把主意打到了這個地上。

孫策馬上給劉勛寫信:劉兄,雖然以前你搶了我打下的廬江,但我沒有怪你的啦,我們要放下成見,同舟共濟,巴拉巴拉……所以弟弟我對上繚那地方很有興趣,您就幫我去干下來唄,弟弟也會配合你的還會給你豐厚的回報,您不是對大喬……咳咳咳~

劉勛是心軟的,看完信後眼淚花都下來了,直撲上繚。

於是孫策順手又拿下了廬江...

3.孫權鐵面篇

....荊州基本可以略過了,誰都知道他乾的那檔子破事。吳粉成天越描越黑。

我就說個冷門點的歷史。

話說諸葛亮去世後,孫權立刻興奮了,猜猜他幹了什麼?沒錯,兵壓白帝城,準備趁諸葛亮去世的關口奪下四川.....

於是蜀漢也派兵準備防禦,僵持之下最後蜀漢派宗預和孫權開會談話。會談開局是這樣的:

孫權:我們東吳蜀漢一家親,你們幹嘛在邊境增兵啊,你們不講武德欺負我一個六十歲的老同志,這好嗎?這不好。。。。

宗預:⊙?⊙?

(電話:後主啊,我可以扇這傢伙一巴掌嗎,就一巴掌,很輕的那種)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及亮卒,吳慮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萬人,一欲以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聞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預將命使吳,孫權問預曰:「東之與西,譬猶一家,而聞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

~

附孫尚香拐賣篇:

這個人本來是不該專門說的,可是因她出色的表現基本斷絕了蜀吳聯姻的可能性。能把本來應該是封建時代最牢固的政治紐帶毀成永不通親,這種人才也是相當的罕見。外加她偷阿斗很可能是孫權的計劃,就放一塊講了。

演義洗的最白最白的人沒有之一,幾乎把非洲酋長洗成了伊麗莎白。真實的孫尚香其實是二十多歲女青年,在當時屬於大齡剩女或者離婚再嫁人士,且是太妹人設。擅長買買買和雞飛狗跳的撕13闖禍。劉備娶她後立刻知道來者不善,安排趙雲二十四小時監控——如果不是正史上明明白白的記錄,誰會相信劉府夫人需要專門安排一個大將去長期監視???

事實證明劉備的判斷是對的,趙雲果然抓住她試圖拐走阿斗的犯罪行為。孫家人真的厲害,把退役太妹塞人家裡就算了,好歹能給丈夫生個孩子增加點人丁吧。她不僅不生還試圖給丈夫減少人丁(看她那精氣神應該不是疾病,而是故意避孕不生)。古代社會道德是講究出嫁從夫的,夫家是女子最大的依靠,連隔壁曹節都知道護著獻帝懟哥哥,你這一出是怎麼回事?想表達你是個兄控?

咱就不扯有的沒的了,單就這個拐賣綁架兒童罪,擱現在直接進去改造個十年再說。

不過後面看到孫魯班的高端操作,似乎問題出在孫家家風上。孫尚香出嫁後還在為家族出力拐賣兒童,孫魯班也能以皇妹身份參與朝政,可見孫家和傳統的儒家大族迥然不同,他們在婚嫁觀念上認為自家女子嫁人後也是自家人,有權力也有義務全心全意為娘家服務。最後把女兒們都教育成了,額,現代伏弟/哥魔?

孫家出身破落,如此家風也不是來自名門正派,目測應該是自己發明的土製產品。「不惜一切護衛孫家」應該是孫家家風宗旨,大概是孫家在底層社會摸爬滾打時形成的家風。

當然,這種家風和女權是毫無關係的,因為東吳娶親和嫁女也一樣令人咂舌。孫堅曾向一大家小姐求親後遭到女方拒絕,他懷恨到不知做了什麼,最後嚇得對方為求免災不得不嫁女兒給他。也就是說孫家人認為不僅嫁出去的依然是自己家的人,自己求親對方還必須答應。如果你不遵循他這套強盜邏輯就是看不起他,孫家人就會發飆。所以即使有孫尚香綁架阿斗的前科在前,孫權依舊有臉向關羽求親。

簡而言之就是,寧可我賺天下人,不可天下人嫌我。我嫁過去的人是你們的定時炸彈沒錯,不過炸了就炸了,你們可別開不起玩笑。

但是關將軍,要是你敢因此拒絕我的求親,那我就得搞死你。

於是孫吳最終也沒有和盟友蜀漢修成秦晉之好。因為秦晉之好的本質是利用姻親關係確保彼此牽制互不侵犯,可娶進嫁出都是東吳的人,甚至還可能有額外危險。加上東吳翻臉如翻書,說不定嫁過去女兒就直接變成了人質。

請問這門親事誰敢走?

4.孫休完結篇:

很多路粉不知道這人是誰,我還見過有人把他和曹休搞混的。他做的最出名的事迹是在蜀漢快要亡國的時候,舉著吳蜀一家親的旗子,大義凜然地舉全國之力前去——幫助隊友?

no,還是攻打白帝城。

孫休這一戰,可以說綜合繼承了東吳歷代皇帝的所有特徵:十萬大軍,偷隊友,不要臉,被極少數人吊打吃癟,並順手捧紅了敵方守將(只可惜孫休本人沒親自領兵)。

拜孫休所賜,白帝城守將羅憲成為了三國中唯一一個在新降之國持假節的將領,這陞官速度比張遼關羽他們高到不知道什麼地方去了。如果說張遼關羽是坐直升飛機的,那麼羅憲就是發射衛星。

(想升官發財嗎?不一定要去合肥!也不一定要孫權本人!請隨便找個孫十萬要打的地方守好就行!)

~

現在我們復盤一下孫吳集團,算上桓王孫策一共六代皇帝,分別是孫堅孫策孫權孫亮孫休孫皓。除了孫亮是早逝的傀儡皇帝,孫皓無隊友可坑,可以說每一朝皇帝都有陰損隊友的惡性事迹,連皇女都不例外。

縱覽五千年中華歷史,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鐵一般的事實告訴我們,做孫家人的盟友,比做他們的敵人危險的多。跟這樣的好鄰居合作,能有什麼事辦不砸。


這個問題有點蛋疼,因為季漢和東吳在歷史上是開展過聯合北伐的,奈何孫氏日常拉胯。

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湘水之盟後,一度岌岌可危的孫劉聯盟暫時并力北向,在建安二十年至二十四年(217-219)這段時間裡,跟曹軍進行了持久的聯合作戰。在此期間,孫權雖毫無建樹,並因逍遙津的重挫背上了「十萬」的污點,作戰卻無疑是堅決的,因此得到了曹操的重點關注,並間接為劉備在西線的反攻爭取到了時間。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擊退曹操率領的數十萬主力,佔領漢中和東三郡,復令關羽經略襄樊,東吳則再臨合肥,這也是季漢跟孫吳第一次聯合北伐。

《正議》: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

然而相較於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大放異彩,孫吳方面則純以策應為主,規模不大。魏史對此役一筆帶過,吳史乾脆隻字不提,時任揚州刺史溫恢更是輕蔑的表示:「此間雖有賊,不足憂」。戰役後期,在襄樊朝不保夕,張遼傾巢而出的情況下,孫權不去攻佔對於進取中原至關重要的合肥,反而曹昂附體,向隊友打出了王炸,事後還覥顏乞媚的表示「先王以權推誠已驗,軍當引還,故除合肥之守,著南北之信,令權長驅不復後顧」,甚是為人不齒。而孫劉交惡,遂使天下三分,曹氏獨大。

《蜀書 先主傳》:(二十四年)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

《魏書 武帝紀》:(24年)秋七月....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魏書 溫恢傳》: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攻合肥。是時諸州皆屯戍。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不足憂,而畏征南方有變。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蜀書 關羽傳》:二十四年(秋),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魏書 武帝紀》: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魏書 張遼傳》: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魏略》:文帝即王位。權乃遣浩周為箋魏王:「先王以權推誠已驗,軍當引還,故除合肥之守,著南北之信,今權長驅不復後顧。」《後出師表》: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

二、建興十二年(234年)

季漢和孫吳復盟後,諸葛亮出於統戰的需要,捏著鼻子承認了「二帝並尊」,本來指望十萬能在東線牽制曹魏精力。但建興十二年漢吳再次北伐,在畏蜀如虎的司馬懿龜縮不出的情況下,同期出兵的十萬竟在合肥城下被曹睿嚇得聞風先遁,聯合作戰就此折戟沉沙。

《漢晉春秋》:是歲,孫權稱尊號,其群臣以並尊二帝來告。議者咸以為交之無益,而名體弗順,宜顯明正義,絕其盟好。亮曰:"權有僣逆之心久矣,國家所以略其釁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便當移兵東【戍】伐,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未可一朝定也。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辭匈奴,先帝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忿者也.....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權僣之罪,未宜明也。」"乃遣衛尉陳震慶權正號。

《蜀書 諸葛亮傳》: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魏書 明帝紀》:夏四月,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馬宣王率諸軍拒之.......五月,孫權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將陸議、孫韶各將萬餘人入淮、沔。六月,征東將軍滿寵進軍拒之。寵欲拔新城守,致賊壽春,帝不聽,曰:"昔漢光武遣兵縣據略陽,終以破隗囂,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縱權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諸將堅守,吾將自往征之,比至,恐權走也。"秋七月壬寅,帝親御龍舟東征,權攻新城,將軍張穎等拒守力戰,帝軍未至數百里,權遁走,議、韶等亦退。《吳書 吳主傳》:夏五月,權遣陸遜、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孫韶、張承等向廣陵、淮陽,權率大眾圍合肥新城。是時蜀相諸葛亮出武功,權謂魏明帝不能遠出,而帝遣兵助司馬宣王拒亮,自率水軍東征。未至壽春,權退還,孫韶亦罷。

三、延熙十六年(253年)

十萬去世後,主持吳政的諸葛恪挾東興大捷之勢,欲效叔父諸葛亮大志北伐,遣使邀請姜維並舉。曹魏大將軍司馬師舍合肥而就雍涼,命郭淮、陳泰傾二州之兵抵禦姜維,聽憑諸葛恪率二十萬大軍圍攻合肥。當時合肥守軍不過三千,但就是這種八輩子難遇的富裕仗,吳軍也依舊慘遭戲耍。損兵折將的諸葛恪歸國後也因大失人心遭到誅殺。

《蜀書 姜維傳》:(延熙)十六年(253)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維糧盡退還。

《吳書 諸葛恪傳》:恪以十二月戰克,明年(253)春,復欲出軍。諸大臣以為數出罷勞,同辭諫恪,恪不聽。中散大夫蔣延或以固爭,扶出。恪乃著論諭眾意曰:"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王者不務兼并天下而欲垂祚後世,古今未之有也.....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也。夙夜反側,所慮如此,故聊疏愚言,以達二三君子之末。若一朝隕歿,志畫不立,貴令來世知我所憂,可思於後。"眾皆以恪此論欲必為之辭,然莫敢復難..於是違眾出軍,大發州郡二十萬眾。《漢晉春秋》:恪使司馬李衡往蜀說姜維,令同舉,曰:"古人有言,聖人不能為時,時至亦不可失也。今敵政在私門,外內猜隔,兵挫於外,而民怨於內,自曹操以來,彼之亡形未有如今者也。若大舉伐之,使吳攻其東,漢入其西,彼救西則東虛,重東則西輕,以練實之軍,乘虛輕之敵,破之必矣。"維從之。《漢晉春秋》:是時姜維亦出圍狄道。司馬景王問虞松曰:"今東西有事,二方皆急,而諸將意沮,若之何?"松曰:"昔周亞夫堅壁昌邑而吳楚自敗,事有似弱而強,或似強而弱,不可不察也。今恪悉其銳眾,足以肆暴,而坐守新城,欲以致一戰耳。若攻城不拔,請戰不得,師老眾疲,勢將自走,諸將之不徑進,乃公之利也。姜維有重兵而縣軍應恪,投食我麥,非深根之寇也。且謂我并力於東,西方必虛,是以徑進。今若使關中諸軍倍道急赴,出其不意,殆將走矣。"景王曰:"善!"乃使郭淮、陳泰悉關中之眾,解狄道之圍;敕毌丘儉等案兵自守,以新城委吳。《吳書 諸葛恪傳》:恪從其計,回軍還圍新城。攻守連月,城不拔。士卒疲勞,因暑飲水,泄下流腫,病者大半,死傷塗地。諸營吏日白病者多,恪以為詐,欲斬之,自是莫敢言。恪內惟失計,而恥城不下,忿形於色。將軍朱異有所是非,恪怒,立奪其兵。都尉蔡林數陳軍計,恪不能用,策馬奔魏。魏知戰士罷病,乃進救兵。恪引軍而去。士卒傷病,流曳道路,或頓仆坑壑,或見略獲,存亡忿痛,大小呼嗟。

四、延熙二十年(257年)

延熙二十年五月,在忠於魏氏的王凌、毋丘儉等人被殺後,心不自安的諸葛誕起兵反抗司馬專政,是時姜維與孫綝均北伐響應。這回吳軍兵不血刃就闖過了大皇帝一生夢魘的合肥城,並順利到達了以往遙不可及的壽春,但精銳盡出的他們依然在內外兩線屢戰屢敗,最終壽春派遣軍盡數覆沒,孫綝慘敗而歸,并吞江淮的天賜良機最終化為泡影。西線的姜維獨力難支,次年亦退還成都。

《魏書 諸葛誕傳》:誕既與玄、颺等至親,又王凌、毌丘儉累見夷滅,懼不自安.....朝廷微知誕有自疑心,以誕舊臣,欲入度之。二年五月,徵為司空。誕被詔書,愈恐,遂反。召會諸將,自出攻揚州刺史樂綝,殺之。斂淮南及淮北郡縣屯田口十餘萬官兵,揚州新附勝兵者四五萬人,聚谷足一年食,閉城自守。遣長史吳綱將小子靚至吳請救。吳人大喜,遣將全懌、全端、唐咨、王祚等,率三萬眾,密與文欽俱來應誕。

《蜀書 姜維傳》:二十年,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反於淮南,分關中兵東下。維欲乘虛向秦川,復率數萬人出駱谷,徑至沈嶺。時長城積穀甚多而守兵乃少,聞維方到,眾皆惶懼。魏大將軍司馬望拒之,鄧艾亦自隴右,皆軍於長城。維前住芒水,皆倚山為營。望、艾傍渭堅圍,維數下挑戰,望、艾不應。景耀元年,維聞誕破敗,乃還成都。《吳書 孫綝傳》:魏大將軍諸葛誕舉壽春叛,保城請降。吳遣文欽、唐咨、全端、全懌等帥三萬人救之。魏鎮南將軍王基圍誕,欽等突圍入城。魏悉中外軍二十餘萬增誕之圍。朱異帥三萬人屯安豐城,為文欽勢。魏兗州刺史州泰拒異於陽淵,異敗退,為泰所追,死傷二千人。綝於是大發卒出屯鑊里,復遣異率將軍丁奉、黎斐等五萬人攻魏,留輜重於都陸。異屯黎漿,遣將軍任度、張震等募勇敢六千人,於屯西六里為浮橋夜渡,築偃月壘。為魏監軍石苞及州泰所破,軍卻退就高。異復作車箱圍趣五木城。苞、泰攻異,異敗歸,而魏太山太守胡烈以奇兵五千詭道襲都陸,盡焚異資糧。綝授兵三萬人使異死戰,異不從,綝斬之於鑊里,而遣弟恩救,會誕敗引還。綝既不能拔出誕,而喪敗士眾,自戮名將,莫不怨之。

所以對於孫吳而言,聯手是不可能聯手的,這輩子都不可能聯手的。攻城又攻不下,野戰又戰不過,只有干背刺隊友這種事情,才能維持得了生活的這樣子。諸葛丞相要是接到孫氏聯手從荊州出兵的邀請,第一反應恐怕是背後一涼。

————————————————————————————————————

即使孫吳痛改前非,雙方從荊州聯合出兵的可行性也不大。因為荊州在孫氏的治下已經淪為限江自保的輔助,不復以往大殺四方的作用。

劉備入蜀後,荊州在關羽、諸葛亮的共同治理下,兵精糧足,城堅器利,不但有力支援了劉備奪取西川的軍事行動,還有餘裕對抗來自曹魏襄樊方面的侵攻,並在與樂進、曹仁的對抗中逐漸佔據上風,軍政中心也從公安遷移到江陵城。在建安末年的襄樊之戰中,關羽所向披靡,離補全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藍圖僅有一步之遙。

但關羽的輝煌勝利卻遭來了東吳的忌憚。吳將呂蒙素來對關羽陰圖不軌,一直宣傳灌輸劉備君臣「居國上游,其勢難久」的季漢威脅論,並給十萬畫了一張同時奪取白帝和襄陽,「何憂於操,何賴於羽」的大餅。於是在一頓猛如虎的操作後,關羽飲恨麥城,然而呂蒙的暴斃使得佔領白帝和襄陽的計劃成了紙上談兵,所以孫吳除了得到江陵,實際收益非常有限。

《蜀書 諸葛亮傳》: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吳書 呂蒙傳》:蒙乃密陳計策曰:"令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

後來在曹丕發動的江陵之戰中,呂蒙的繼任者朱然雖然憑藉關羽打造的城防抵禦住了魏軍的猛攻,但江陵一帶基本被打殘,北部的臨沮、旍陽等地亦被攻佔,江陵直接暴露在曹魏荊州軍的威脅之下,季漢苦心經營十年的心血毀於一旦。

無力與之爭鋒的吳軍只能把南郡治所遷至南岸的樂鄉,江陵成了一座純粹的要塞都市。曹魏方面也好不到哪去,由於襄樊一帶被關羽打殘,不得不把主將駐地設在更靠北的宛城。從此襄陽至江陵之間成了雙方堅壁清野的軍事邊防區,駐軍稀少,專於警戒。於是不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的機遇期自此完全喪失,江陵也沒了以前足使「洪河以南,非復國家有也」的戰略地位。

更糟糕的是,由於背刺關羽引發的連鎖反應,原本歸屬季漢的東三郡被曹魏奪還,導致孫吳的夷陵地區也處在魏國新城郡的威脅之下。為了苟到底,孫權只能把荊州劃分為西陵、樂鄉、武昌三個防區,專於龜縮,並終年在千里江防間疲於奔命。這種消極防禦雖然一時固若金湯,但隨著魏吳國力的此消彼長和陸遜、陸抗等卓越將領的去世,荊州防線最終成了紙糊的牆。

《魏書 王基傳》:吳嘗大發眾集建業,揚聲欲入攻揚州,刺史諸葛誕使基策之。基曰:"昔孫權再至合肥,一至江夏,其後全琮出廬江,朱然寇襄陽,皆無功而還。今陸遜等已死,而權年老,內無賢嗣,中無謀主。權自出則懼內釁卒起,癰疽發潰;遣將則舊將已盡,新將未信。此不過欲補定支黨,還自保護耳。"後權竟不能出。

《魏書 王昶傳》:孫權流放良臣,適庶分爭,可乘釁而制吳、蜀;白帝、夷陵之間,黔、巫、秭歸、房陵皆在江北,民夷與新城郡接,可襲取也。《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

諸葛亮亦深知東吳戰力孱弱,純以江防隔絕中原,因此對其定位僅是牽制曹魏力量。而孫權實無天下之志,黃武三年,他在擊退曹丕後,對趙達「吳衰庚子歲」的讖言流露出「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的消極態度,亦對孫吳終將滅亡的結局心知肚明。

這就決定了孫大帝的主要軍事行動大都圍繞著自保這一目的。而終吳之世,全軍不過二十餘萬,指望他拿出大半家底出兵北伐是絕不可能的。後來諸葛恪雖看出孫吳危局,奈何志大才疏,又兼為時已晚,終難力挽狂瀾,自己也落了個身死族滅的下場。

《晉紀》:魏人自江西望,甚憚之,遂退軍。權令趙達算之,曰:"曹丕走矣,雖然,吳衰庚子歲。"權曰:"幾何?"達屈指而計之,曰:"五十八年。"權曰:"今日之憂,不暇及遠,此子孫事也。"

《漢晉春秋》:今議者咸以權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晉陽秋》: (王)濬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後宮五千餘人。《吳書 諸葛恪傳》:恪乃著論諭眾意曰:"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王者不務兼并天下而欲垂祚後世,古今未之有也。昔戰國之時.....越小於吳,尚為吳禍,況其強大者邪?昔秦但得關西耳,尚以并吞六國,今賊皆得秦、趙、韓、魏、燕、齊九州之地,地悉戎馬之鄉,士林之藪。今以魏比古之秦,土地數倍;以吳與蜀比古六國,不能半之。然今所以能敵之,但以操時兵眾,於今適盡,而後生者未悉長大,正是賊衰少未盛之時。加司馬懿先誅王凌,續自隕斃,其子幼弱,而專彼大任,雖有智計之士,未得施用。當今伐之,是其厄會。聖人急於趨時,誠謂今日。若順眾人之情,懷偷安之計,以為長江之險可以傳世,不論魏之終始,而以今日遂輕其後,此吾所以長嘆息者也。自古以來,務在產育,今者賊民歲月繁滋,但以尚小,未可得用耳。若復十數年後,其眾必倍於今,而國家勁兵之地,皆已空盡,唯有此見眾可以定事。若不早用之,端坐使老,復十數年,略當損半,而見子弟數不足言。若賊眾一倍,而我兵損半,雖復使伊、管圖之,未可如何.......今恪無具臣之才,而受大吳蕭、霍之任,智與眾同,思不經遠,若不及今日為國斥境,俯仰年老,而讎敵更強,欲刎頸謝責,寧有補邪?今聞眾人或以百姓尚貧,欲務間息,此不知慮其大危,而愛其小勤者也。昔漢祖幸已自有三秦之地,何不閉關守險,以自娛樂,空出攻楚,身被創痍,介胄生蟣虱,將士厭困苦,豈甘鋒刃而忘安寧哉?慮於長久不得兩存者耳!每覽荊邯說公孫述以進取之圖,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也。"


一、理念信念不同:蜀漢的目標是「光復漢室」,孫吳的目標是「篡位稱帝」。這導致最有可能聯合北伐,改變歷史走向的機會——「水淹七軍」,孫吳選擇了最下下策的戰略,從此失去了統一的機會,在三國中孫吳一直被認為是偏安之賊也因此而來。

二、聯盟基礎不牢:劉備弱時入股,在孫吳的看法中,赤壁是孫吳打贏的,荊州也應該是孫吳的,劉備就應該是鹹魚,哪知道變成一條蛟龍,還「霸佔」了荊州四郡。

三、本土勢力龐大:孫策早亡,孫家在江東基礎不牢,不得不跟當地門閥士族妥協,所以孫權一直不停的邊打壓邊拉攏當地門閥士族,又不斷培養自己的親信,可惜最後還是失敗了,最後晉朝一鼓作氣下江東也有這原因;蜀漢那邊也是,不過處理得比較好,劉備雖然是外來戶,但是畢竟是國姓,早期用法正清洗,可惜劉備早亡,諸葛亮不得不以「公正」來平衡,就算到後期,當地士族門閥也只敢在下面搞小動作(諸葛瞻也是沒辦法,不然鄧艾那麼容易就到錦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