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外顯的意識和內隱的潛意識共同作用的結果,且大部分時間無法意識到的潛意識是掌控大權的「垂簾聽政」者。你所說的習慣,就屬於這種潛意識,它可以在你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左右你的選擇,當然潛意識還有很多,最重要的大概就是思維定勢這個長期形成的思維習慣了,它給我們帶來了許許多多耳熟能詳的思維偏見和謬誤,比如倖存者偏差,錨定效應,樂觀偏見,光環效應,失敗者循環(習慣性自我否定),啟發效應等等……雖然表現和特徵有所不同,但它們都是潛意識快思考的產物,與之相對的是慢思考的理性思維,從古希臘的先賢們提出理性思維和第一性原理問題以來,意識中的理性思維就一直在與人類適應了二十萬年的快思考習慣作鬥爭,但其實不用太過糾結,簡單且需要快速決策的問題,交給大腦的自動駕駛模式,它常常是對的,關鍵時刻還能救命,比如一輛高速行駛的卡車從500米外駛來,你的大腦從加速度到空氣動力學嚴謹的分析一遍,做出卡車司機能否在撞到自己之前成功制動,那可就麻煩大了,啥也別想,拔腿就躲纔是王道。而重要的的複雜問題,那就忍受一下燒腦的痛苦吧,堅決的質疑快思考的答案,嚴謹的啟動理性思維。


瀉藥

如果"自己"是大腦表現出的功能,那麼為什麼要和大腦本身的能力分開看待?

如果不是,這個"自己"又存在於何處?

意識就是大腦表現出的一種行為,是一些組織結構通力合作的產物。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簡單來說就是習慣/過去的經驗在做選擇。

根本不是什麼智力,嚴格來說也不存在什麼「自己」在做選擇。

舉個例子,我最近在買房子,是什麼讓我決定了要買房子?以下的觀點全是個人的經驗,這是我做選擇的前提/假設/經驗。

1、過去十年,中國的房價一直在漲,給了我們房價還會持續漲的感覺。

2、我們確確實實感受到房價在漲。

3、我們認為zf有能力控制房價不跌,zf或者有房者不希望房價跌。

4、zf依賴土地使用權,除非fc稅平穩落地。

也許你覺得以上說法沒什麼新奇的。

假設在這個時候,有人告訴我,日本在30年前,房價一直上升,所有人都以為房價會一直漲,最後房價崩了。

假設在這個時候,有人告訴我,美國在08年的時候,房價一直上升,所有人都以為房價會一直漲,最後房價崩了。

於是,有了這兩個例子的前提下,我變得猶豫了。

如果我分析了中國和日本的調控能力,我覺得中國更強大,不用擔心,那麼我還是會買。

聰明的你會發現,我的決定取決於我接觸到的信息是否真實,是否有邏輯。

所以,做決定很大程度依賴於真實的信息來源,基本的邏輯思維。


更多是經驗積累的非條件反射。


自己是這些因素的總和,所以依然歸到自己選擇。智力選擇則是偏理性,會考慮很多東西;習慣選擇則是以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這裡說的「自己」則是一種近似直覺的東西。


是我們「自己」的思維、行為、生理習性(記憶性的條件反射)在選擇。


看認知水平了。

認知水平低的感性選擇多,情緒也容易受環境影響從而易發生衝動選擇。

認知水平高的理性選擇多,情緒比較穩定,衝動選擇較少。

影響認知水平的因素非常多,主要分為遺傳的智力、後天的實踐所得的經驗。


鄙人似乎覺得:何者勢力強,何者取得指揮權。


「自己」就是自主意識,而智力和習慣都是它長期工作積攢下來的工具箱。任何智力活動,都是以意識警覺開始,並以意識評判結束。


個人認為,選擇本身就是經過了智力,認知和習慣等很多因素的綜合結果。而這些認知和習慣(對於習慣而言,個人傾向於把它歸為潛意識部分)就是我們「自己」本身


如果只有所謂「自己」,那麼其實並不存在選擇這個概念,因為你的判斷沒有條件,存在的只是客觀事實。

而智力、習慣這些客觀條件建立起了所謂的選擇邏輯。你開始根據他們來作出選擇,一切開始變的有跡可循。

那麼還需要「自己」嗎?答案是需要。

再簡單的條件,再一目瞭然的題目也需要一個執行者去完成。「自己」就是這樣一個角色。

如果你認為有些選擇存在不確定性,那只是因為你得到的信息量還不夠,或者說存在著人無法觀測到的信息。

但也正是因為信息的缺失導致的不確定性,這個世界變得有趣了起來,讓所謂的偶然得以出現,讓我們能感受到隨機所帶來的浪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