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經驗也是一種學習的方式哇


「有一瓶可以消除悲傷的水,你要喝嗎」

喝啊?為什麼不喝?

但是喝了就能快樂嗎?

「快樂這枚硬幣的背面,不就是悲傷嗎?如果這場比賽,你完全不會因為它的失敗而悲傷,你真的會因為它的勝利而歡喜嗎?」

這是反方詹青雲的辯詞。

快樂和悲傷,就像是兩個半圓,缺了哪個都無法構成一個完整的球。我們如何感到快樂?就是因為有悲傷來襯託,因為相比悲傷,我們感到「相對快樂」。

詹青雲在辯論中舉的一個例子:世界上有一羣小孩,他們感知不到痛覺,無論他們受到什麼身體上的傷害,他們都感知不到疼痛。

巧的是,這個例子我曾在小學時就看到過,那時怕疼的我很是羨慕,這是超能力嗎?但當我得知,這羣孩子,他們大多會在成年前就死去,原因是他們由於感受不到疼痛,不懂得保護自己,也不懂得規避危險時,我陷入了長久的沉默和深思。

悲傷,是讓我們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停下,就現在,試想想你此前的人生讓你感到過悲傷的事。有多少是你現在仍在悲傷的呢?大多數,隨著時間流淌,你已慢慢忘卻它的悲傷,取而代之的是,它帶給你的成長。

如若我們喝下了這瓶水,那麼心愛寵物的死亡,至親的離開,戰爭的紛飛,國家的滅亡…這些東西,都不能讓你感到悲傷的話,這個世界,還是一個正常的世界嗎?

正是有了悲傷這種情感,我們懂得憐憫懂得關懷懂得珍惜,懂得把善意帶到人世間。

沒有傷悲,就不會有慈悲

因為我們曾經歷過悲傷,我們才能對別人的不幸感同身受。

我在看影視作品書籍時挺喜歡BE的(即bad end,壞的悲傷的結局),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 悲傷的結局,似乎能讓我更有觸動。為別人的故事,大哭一場,能讓我更積極的過好自己的故事。假如,假如我們都喝下了這瓶消除悲傷水,我們將不再為這些作品而感到悲傷,許多名作將失去光澤,這何嘗不是對文化的一種沉重打擊呢?我們也將失去我們生活裏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ps:之前把be寫成he了 感謝評論不知哪位好心人的指出

每一個東西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我們無法捨棄我們的任何一種情緒,我們為生活喜,為生活狂,為它悲,為它笑。但我們從未停止在人生這條路上的步伐。

我感謝我的任何一種情緒,正是因為它們,我纔是我。

悲傷這種情緒強烈,正是因為它證明我們愛過 恨過 認真過 渴望過,全情投入過。

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裏寫到:「我不要舒適。我要詩,我要真實的危險,我要善良,我要罪惡。我要求受苦受難的權利。」

詹青雲說:「我們最後選擇的是跟自己的悲傷和解,而不是忘卻 。」

「因為那曾經使我們悲傷過的一切,也是我最熱愛過的一切。」

————————————————

運用在哪裡嘛...

寫作文可以用到?

看這個確實讓我學到了許多辯論技巧,還有就是,對悲傷有更深的感悟,可以更積極的面對生活啦!

遲到了一天對8起————


在第七季的第十二期中劉擎老師在奇襲李佳潔的過程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她的論證錯誤——滑坡論證

關於滑坡論證——

滑坡論證,也叫做滑坡謬誤,是指,通過闡述,只要允許事件A發生,那麼與之相關的極端事件B就一定會發生,來表明事件A不應該被允許。

在辯論場上表現為,對面常常會避開辯題的內容不談 而是大談跟這個辯題有著思維上的聯繫,但實際邏輯上很難給出聯繫的另一個內容,以此攻擊對面的論點。

李佳潔說的 「真愛今天為了我就輕而易舉地送走了他的狗狗,明天他也能為了下個她送走我。」就是非常典型的滑坡論證。

而滑坡謬誤究竟為什麼有這麼強的誤導性呢?

我在知乎上有看到這樣的解釋:

滑坡性的思維,根源在於人們偏好於相信循序漸進的趨勢本能。人作為一種高級智慧生物,會有一種本能的秩序偏好。人們會特別喜歡談趨勢,談走向,喜歡在變化與成長背後找出規律。因此,循序漸進這種事,往往會產生一種莫名的吸引力,以至於只要看起來是漸次延伸遞進的關係,就會有天然的說服力。

然而也正是因為漸進的秩序感有這樣的魔力,我們才更要警惕,避免被這種偏好帶勁溝裏。

所以,為了避免出現滑坡謬誤,正確的方法就是回歸議題本身,集中在議題本身去討論,而非討論它背後的延伸遞進。


以上就是我在奇葩說中學到的知識點—


《奇葩說》間歇性狂熱粉,這次想分享在一下第五季第14期「TA真的很努力是不是一句好話」中我學到的知識。(之前有同學分享的董婧觀點,可以去看看)比較刺激的一場,平局後又加賽了。 提醒!!!看奇葩說少開彈幕!!!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辯題,沒有看那個小片之前,和李誕的想法不謀而合。就是「飯圈」經常見到的:「哥哥已經那麼努力了你還要黑他!」(當然這個現在大多是披皮黑在用,也就是黑粉假裝粉絲為愛豆辯解,實際透露著惡意諷刺。)

不過和李誕不一樣,我毫不猶豫站到反方......畢竟自己在聽見這句話的時候,會很不好受。自己失敗的現實被殘酷地揭開,對方好像對你帶有一點同情、可惜,站在第三視角去評價你的失敗,像是一種無效的安慰。我已經很努力了,可還是失敗了,說明我的努力並沒有對結果產生影響,於是就出現我是不是很沒用這樣負面的想法。它當然不是一句好話。

「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

「不確定是傾聽者的宿命。」

奇葩說第五季第14期反方三辯陳銘

陳銘真的很強,這次他用到了他的專業知識傳播學。(前幾天武大學長分享時也有提到新聞學院陳銘老師)也是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知識。我一開始被我們舍友調侃「不會說話」,有點不服,於是我們開始計數比較,到底誰最不會說話(好無聊╮(╯_╰)╭)。

他在闡述過程中引入了一個概念「雜訊」,原來不止是單純意義上聲音有分雜訊和樂音,一句表達也可能待有雜訊。在傳播學中,所謂噪音,就是傳播過程的幹擾。是會防止人們接受訊息、引起歧義、增加傳播不確定的東西。當一句話出現雜訊,會讓很多人對它產生誤解時,可能我們應該去改變這句話,而不是去期待聽這句話的人 轉換成積極的態度。不然雙方之間會引起各種猜測和誤會,阻礙交流。

陳銘告訴我們,當你想要照亮一個人身上的點,去表示讚美、評價時,應該去形容結果而不是過程。如果說的不是 很努力 ,而是 做的很不錯,有很大進步了,在XX方面真的表現很讓我眼前一亮,不過...... 是不是會更委婉一些呢?

或許我們交流時不需要用到陳銘老師的那麼多專業的知識,但我們都應該去學習表達的藝術,如何讓交流更舒適。比如學會陳述和示弱、誇獎細節、做一個傾聽者、忍住建議欲、提建議前先表示認可(語文課說過哈哈)、在對方認真分享時表示感興趣......

「語言只是一種工具,通過它完美的意願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們靈魂的解釋者。」

希望大家在交流過程中盡量不傷害別人,也不被別人傷害。

適用範圍:自我表達,語言的藝術

——————分割線——————

在這一期裏,我們也能學到一些辯論的技巧。比如如何去破題,幾乎全場偏離方向的時候,陳銘直接點出辯題中的"TA",而不是"你"。另外他的應變能力也很強,其他辯手也有給出很多值得思考的觀點,具體可以看看視頻。每個人對辯手水平和觀點的看法都不一樣,歡迎交流

(*^ワ^*)

最後放一個第七季裏我覺得給我感同身受的東西

黃執中"熱情可以讓我們看得更多,而不是更少"?

m.weibo.cn


在《奇葩說》第一季裏,「舉報作弊我錯了嗎」辯題中,蔡康永老師的「有考試就會有作弊,有作弊就會有舉報,這是世界的規則」這一觀點打動了我,因為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些超出規則的事,人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這成為了一種「潛規則」,而如果有人反對這種「潛規則」,就會被認為不講人情,多管閑事,然後被聲討孤立等,就像辯題中所說的考試作弊舉報一樣,久而久之,大多數人都會對破壞規則視而不見。但是,規則是這個世界的重要保障,有人破壞規則,就會影響到其他人,比如一個人辛苦學習,而另一個卻靠作弊贏得了高分,顯然是不公平的,這讓那些遵守規則的人怎麼辦呢?作弊本身是錯誤的,並不會因為其他的因素而改變性質。是錯誤的,就會有人反對,反對本身也沒有錯,只是反對的方式會導致結果的不同。要怎麼做是個人的選擇,反對錯誤並沒有錯,不管是舉報還是視而不見,都是個人對遵守規則的理解,不應該因為環境而被判錯。有錯誤就必然會有反對,這是正常的,也是世界的規則。

以上知識點可用於關於個人選擇或規則的作文,用來闡述對選擇或遵守規則的態度。


【我不合羣,我要改嗎】

我比較喜歡反方辯手顏如晶的發言;

一、為什麼選擇顏如晶

顏如晶辯手的表現亮眼,而且打動了我。並且邏輯清晰,思路嚴謹,語言生動(後面會具體舉例說明,大家不用著急吐槽我水字數......)

二、關於反方的辯論

& 1.辯題「我不合羣,我要改嗎」,我對其理解分析:首先,存在錯誤/不足,要改正。其次,改正,那就是改正成合羣了。 2.那麼,反方辯手應該完成的任務就是: [1.否定不合羣有不足或是錯誤/ 否定合羣的正確性。 2.完成對不合羣和合羣的定義,可以是中立的,但是應該突出不合羣,既反方觀點認同強調的好處。 3.需要完成「為什麼不選擇合羣」「為什麼不合羣有優勢」「不合羣的人羣的集體的需要」

&

辯手第一步做的事是表示否定,表示【自己是不合羣的人】 「這是歧視你知道嗎?」。

然後提出反問:「為什麼辯題不叫『我太和羣了,我要改嗎?』」,巧妙地把辯證的方向引向了原來辯題的反面,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否定合羣了。

但是顏如晶辯手的做法是先定義不合羣與合羣;並且合羣的定義為:我知道我要的是什麼。我個人覺得這是非常巧妙的一個點,她說的是我知道的我要的是什麼,而不是「我總是在別人做他們的都在做的事情的時候做不一樣的事情。」(相信大家能理解我的意思) 接下來進入了上述提及的否定合羣,顏如晶舉例了三個例子,分別為:喫飯時我總是跟著別人選,看電影時我跟著別人選,玩的時候我也跟著別人玩。

她把上述的人都稱為「烏合之眾」

並且在舉例合羣的人的行為時也舉例了不合羣的人的有自主見識的做某些事。(十分巧妙,因為她說的不是別人在做這些事的時候 我要做這些來達到特立獨行

然後她提出合羣是假象的快樂,並且觀點為:一羣人其樂融融,但其中必定有一些人為了迎合他人而受委屈。 「一家人喫飯,排骨不夠所有人分,但是最後會剩下來一塊,而且最後一家人會把這塊夾給年長的人,那麼那個沒喫到排骨的人就是受委屈的人,但是大家是其樂融融(的樣子)」

最後她總結,之所以有合羣與不合羣的人的存在,是因為他們看到的世界不同。而且這兩種人之間存在的不同是:合羣的人總是想著要不合羣的人改變自己,變成合羣的人。但是不合羣的人並沒有要求合羣的人改變。

並且她最終以動物的點來結束辯論,「旅鼠會跟著同伴成羣跳海,非洲野牛總是看著前面同伴的屁股走,生怕走丟。」

「不合羣,只是表面孤獨」

「合羣了,就是真的內心孤獨」 三、辯手技巧

1.對於問題的轉換,將原本的辯題轉變為了為什麼不合羣,找到不合羣的正確性。

2.語言在整個論述中邏輯性非常強,幾乎在合羣專向不合羣的論述的時候都用上了但是。 3.接地氣的例子,舉例詼諧易懂。 4.最後一句話如果辯題變成我們要怎麼讓不合羣的人享受不合羣的快樂」; 那麼請仔細看上述這最後一句話。它已經完成了對於原來辯題的否定,「我們要怎麼讓不合羣的人享受不合羣的快樂」原辯題為:我不合羣,我要改嗎

這最後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已經接受了有不合羣現象的存在,不應該改,而是該想想怎麼享受快樂。

或許你可能只是單純的認為這最後一句話是正確的,(因為它怎麼聽都沒錯,就和「我們要發展經濟讓人民更幸福」是一樣的)但是你就已經在無形中默認了她的辯論是正確的了。(請仔細思考)

[關於上述引用的語言我都有概括過,大家可以去看看原話,比較長一點]

「我希望這個世界可以讓野牛也看一看日落(而不是看同伴的屁股),也可以休息一下,不用跟別人一起走,躺在草地裡面看星空這纔是一個自由又孤獨的野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