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即將入學讀物理PhD項目的新生,在入學前搜索了學校過去兩年的畢業生去向,發現差不多一半的人接著做博後,另一半的人做了data scientist/quant/少量碼農。似乎在畢業後轉行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但是平時瀏覽知乎看到很多人都提到,如果在剛入學時就抱著轉行的心態,是無法讀完PhD的。

1.本人對學術有興趣,但也常常擔憂未來出路,不知道知乎的前輩們對此有什麼建議?如果在讀PhD期間同時學習CS/金融等相關內容,會不會干擾到做學術?可是如果不思考轉行、畢業後會不會就失業了.....

2.如果走學術路線,請問對於一年級PhD新生有什麼建議嗎?我想在讀博期間鍛煉大腦,多探索,去深入思考一些問題(不太想發水文章...),但常常看到很多人說讀博期間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儘快發文章,對普通人來說publication決定了出路,對此也很糾結...

3.好奇讀博時各位的作息怎麼樣,是一整天都在做科研,還是會有放鬆的時間、有業餘愛好?

謝謝!


如果你容易關心未來,喜歡做計劃,喜歡所有事情都有把握的感覺,那你非常不適合做物理。這些性格特點在大部分行業都是有幫助的,然而物理不一樣。

我們這個時代,認為它不需要這麼多人研究物理。所以,以美國高能理論為例,博士畢業找不到博後的概率是60%,第一屆博後做完找不到第二屆博後的概率是60%,博後全做完找不到教職的概率至少90%。

自學CS不影響科研,對未來的焦慮才會。

能在堅持下來的,基本都是不問出路一門心思做研究的人。當然即使是這種人,更多的情況也沒能修成正果。如果覺得自己不是這種,那還是不要來自虐了。


你這個問題是理想 v.s. 現實

既然已經打算去讀物理phd了,不論是六大也好,普通學校也罷,抓住機會多探索多深入思考是很重要的。畢竟現在不論我告訴你物理phd的未來前途多麼渺茫,你也不會有決心,毅力和驅動力去gap一年轉行申cs master。所以既然已經決定去讀了,就把握好現在的機會,沉下心來多做研究多思考,人生很難再有一次這樣的機會

但同樣也要認清現實,物理phd確實不好就業,僧多粥少是大家的共識,現在能找到position的人,那都是實力(數篇nature science prl)+人脈(大牛推薦信)+運氣(學校正好有你這個領域的opening)。現在六大的錄取率大約是3%,而faculty的錄取率應該低於0.1%,也就是說基本上絕大部分的phd畢業都轉行了,即使有的人做了幾年postdoc,甚至有的人做了幾年ap,也還是最終選擇轉行。能留下來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實力,人脈,運氣缺一不可。

我身邊有很多名校背景的phd,奧賽金牌保送top2,六大phd大老闆,博士期間也很努力,也有很多paper,但因為領域沒落(因為大老闆在做的領域等你畢業後都是沒落的領域),funding減少所以也不得不轉行。有些領域即使六七篇science nature,找不到教職也很正常。轉行的原因有很多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在灣區,做cs碼農工作輕鬆而且工資高,能有時間陪老婆孩子,能付得起家庭開銷。畢竟postdoc的工資是4k到5k,在美國對於一個三十多歲的人來說是低收入了。

千萬不要被一些毫無意義的title所迷惑,不論你有幾篇prl,拿過多少ipo金牌,老闆是不是諾獎得主,只有等上了job market,市場和資本給你的salary的價值纔是你真正的價值。

至於要不要轉行,或什麼時候轉行,那就只能題主自己來定奪了。未來教職的申請難度只升不降是必然的,早一點認清楚現實,早一點想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早一點瞭解遊戲規則,然後再做決定吧


不用問了,發現你就是晚期。

以為自己是喬丹,實際上……


謝邀。

物理看方向,實驗物理也會用Python,跟程序員也有些技能重合。有些學校也允許輔修cs/stat一類master,具體看你們系的政策,一般要系主任批准,cs的課因為非常熱門,不一定選得上,賓大cs的課外系選課還得cs的小祕批准。至於會不會佔用時間,當然會佔時間,畢竟是多修一個學位,看你自己的時間分配了。

不過我覺得重要的還是認清自己,找準心態。數理PhD如果不是一開始就「專心轉行」,而是半路出家,把轉行當備胎的話,即使找到工作,起點也不會比cs master更好。但是有些人心高氣傲,尤其國內top 2出來的一些人,看不上cs master,覺得low。。說實話真想在業界發展得好,而且覺得在數理科研領域5年的時間投入是負資產的話,那就應該立馬quit,去申應用方向的cs phd,尋求往高端研發崗位發展。你總不能說,5年時間主要在做跟業界沒什麼關係的研究,然後一轉行就立馬吊打科班出身一心想去業界的人,僅僅因為你本科學校比對方好。。如果你有IMO金牌的智商也就算了,問題是大部分數理PhD又並不算真的(跨領域級別的)天賦過人。。

另外cs這個行業,確實也存在中年危機的問題,這不是我瞎編,確實是我跟IT業內人士交流過得到的信息。35歲以後如果不能逐步進入管理層,職業上升面臨瓶頸的話,那一直在技術崗位做,確實有被新人淘汰的風險。我之前在想法裏提「窮人心態」,本意不是嘲諷,而是說,當一個人感到經濟安全感受到迫在眉睫的威脅時,他是根本沒有餘力去做長期的生涯規劃,去思考「10年後怎麼辦」的問題。就算知道了中年危機,那又怎麼樣呢?該轉行的不還是得乖乖刷leetcode,海投求offer;「畢業後失業」vs「10年後可能失業」,哪個對當前的你的震懾力更大?

至於繼續做學術的話,實驗物理的情況我不知道,認識幾個領域內的新人,大概還是跟你老闆的能量、資源有關。現在的教職市場,說實話,你就是得做好「有可能在國內不知名學校拿著十幾萬二十幾萬基本收入+一點點福利」的思想準備;如果你找到更好的職位,比如,北美tenure track,你應該把這個當成你的bonus,而不是理所當然認為這就是你應得的。收入方面不同人的期望真的差別太大了。對很多人來說,(非一二線城市)十萬人民幣年薪已經是高薪——知乎上「精神社會精英」太多了,可能不理解廣大人民羣眾的真實生活狀況吧。有些人覺得「只給」二十萬都是對他的侮辱。。所以討論職業生涯之前,先說清楚你的收入期望如何,在經濟安全感方面的底線在哪;如果你的底線明顯超過了學術界能夠提供給你的平均水平,那麼你就應該儘早轉行,即使你發得了兩三篇二三區論文。


性格決定命運,比如現在讓你放棄「不太想發水文章」的想法估計也不現實。少刷知乎估計……也不現實。不過強推一下趁暑假過一下PSI的09/10年的課程,質量高,尤其09年他們請了不少大拿。一方面可以學點東西,另一方面能提前熟悉英語授課氛圍。入學後多參加、組織journal club吧,自己看了跟人講的文章印象會更深些,也鍛煉了讀文章的能力。研一嘛,怎麼開心怎麼過咯,人生難得幾年可以拋開現實認真思考一兩個費米、幾億光年、十幾開爾文或幾個TeV尺度上的現象,畢業後的年薪是中年人思考的事。學點程序對今後的研究有幫助,但物理系學生那點三腳貓的python功夫業界是看不上的。時代已經變了,DS的junior崗位基本只對本專業應屆碩開放,senior崗位需要項目資歷,所以認真考慮轉行的話三年拿個物理碩士就去讀個相關專業的碩士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