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史書之後,發現羅貫中所寫大量事迹除了華容道三笑之外大多在史書中均有其原型。如呂伯奢全家被殺,借糧官頭,夢中殺人等。

三國演義的曹操相比後漢書資治通鑒等書中的曹操非但沒有被污衊,反而頗多溫情及人性上的閃光點。比如在刺殺董卓,關羽叛逃劉備一事中的表現,功業一點沒漏不說重大污點如吃人肉,坑殺降卒,屠城等還隱匿了不少。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比史書中的曹操形象明顯更少偏向邪惡陣營,為什麼會有曹操被污衊的說法?

注意,我問的是史書形象和三國演義形象。

不是問的嘉靖版三國演義或者其他什麼版本三國演義和毛版三國演義的區別。


因為有人喜歡發明歷史啊。

孫盛異同雜語云: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嘗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這種東西就敢一本正經當正史用。

如果只是說說,也就算了。非要強調是正史,拿來駁斥後漢書、資治通鑒,這不存心來操蛋嗎?

沒什麼意思。

歷史上曹操把兗州、徐州屠的人口只有南方一個郡的人多,直到晉初都沒有恢復。而三國演義里曹操甚至連城都沒破,屠個毛線。

三國演義里粉曹操黑劉備的地方比比皆是,甚至能把呂布把劉備攆去小沛這種事,張冠李戴給劉備攆呂布,特意說出來都沒什麼意思。


謝邀。

首先,我聲明我是《三國演義》的擁躉,我對歷史的興趣全都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最早接觸三國,是小學從一套48本的連環畫開始的,然後是看白話版的,然後高中看120回全本的,然後看《三國志》(比較難懂,陸陸續續地看,看明白多少是多少。沒事就翻兩章看看。)。最喜歡的單機遊戲是光榮《三國志》(從版本5玩到13),最喜歡的桌游是《三國殺》。這一切,均源於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所以,對於這麼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作品,但凡有任何負面意見,我都要參合一下,羅老他不在人世了,沒機會為自己說話,不過估計活著也不屑為自己辯護。就有我們這些粉絲代勞了。

請了解,《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是文學作品,是文學作品!!! 在圖書館裡是歸在 I 這類的,歷史類作品是 K大類的,請不要走錯地方。 但凡文學作品,免不了進行藝術加工、具體化生動化。歷史學家對《三國演義》的評價是「七實三虛」,一部文學作品符合歷史的已經佔到70%了,你還不滿意?而且,羅貫中寫書,書中的情節除了來自正史的,其他就是來自於野史、民間故事、戲曲等,完全自己瞎編的情節微乎其微。「我只是個故事的搬運工」。當然,羅老對這些搜集來的素材,極盡添油加醋之能事,這才有了這麼部吸引人的作品。

具體到曹操這個人物,文學作品塑造人物,都要給每個人物設定鮮明的性格特徵,簡單地說,就是人設。曹操的人設,就是「奸雄」,整部書都是圍繞這個人設來寫的。說,污衊曹操,我覺得完全沒有的。

具體地分析下,三國演義中不是光黑曹操,對曹操的正面描寫也不少:正直有擔當(刺董)、忠於朝廷有責任感(十八路諸侯討董的表現)、識人善用(一遇劉關張便知非等閑之輩,「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愛才惜才(對關羽的態度、對徐晃、典韋的態度、三哭郭嘉)、從諫如流(多次戰役都是採納了正確的建議從而取得了勝利、不聽建議失敗的也有但大都進行自我批評認錯)、機變(用簡便的方法解決難題,曹操小時候通過裝病使曹嵩不信任別人講曹操的壞話,望梅止渴的故事,被呂布截住馬上一指騎黃馬的是曹操。當然這也可以做負面解讀,欺騙不擇手段)

負面的描寫當然也不少:挾天子(這是政治鬥爭需要)、好色、殘暴草菅人命(殺呂伯奢、徐州屠城)、嫉賢妒能(殺楊修,但這個和愛才有矛盾不合理),多疑(夢中殺人,殺華佗),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殺糧官),奸詐(和許攸的對話,離間馬超韓遂,當然也可做正面解讀--兵不厭詐)

總體而言,和歷史書上的曹操並沒有大的不同,除了嫉賢妒能這條有點無中生有之外,其他寫曹操多少是有點根據的。文學作品總要添油加醋,再說了「尊劉貶曹」也是迎合當時的統治者和廣大老百姓的口味的做法。為了拔高劉備,自然要對比出曹操的不堪。

總之,確有貶曹的傾向,但談不上污衊,基本都是用的有來歷的素材,只是細節中顯露出曹操的這些負面特徵。正因如此,這個人物是刻畫的栩栩如生。三國演義中,除了劉備和諸葛亮之外,費這麼多筆墨來描寫的,曹操這個人物應該可以排第三了。


因為吃瓜群眾歷史素養並不高,他們多數的歷史碎片知識,來自於另一群和他們相差不多的吃瓜群眾分享的碎片信息,傳播途中經過了個人加工,會傳成啥樣不得而知。


一些網文為了吸引眼球唄!畢竟大家都是從《三國演義》名著開始讀的,來為曹操翻案和懟名著吸引眼球還是很不錯的,畢竟大多數人都不怎麼讀史書,可以給人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


三國演義里曹操怎麼能叫被污衊呢,曹操刺董歷史上哪有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