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會派將田章,配合鄧艾,從劍閣西邊,繞道小路,向江油進發。田章先破蜀伏兵三校,征西將軍鄧艾使章先登,於是長驅直入. 田章和鄧艾兵分兩路進攻江油,這裡的問題是問的是為什麼不和田章一起長驅直入? 要選擇兵分兩路?鄧艾要選擇翻山越嶺?


鄧艾偷渡陰平這麼賣命的主因了,不是忠於朝廷,也不是對蜀漢有多恨。而且被姜維一波騷操作搞得圍堵任務失敗,強行賭一波,妄圖戴罪立功。結果,太TM驚喜了,滅國了(?▽?)


公元263年,魏國舉兵攻蜀,征西將軍鄧艾偷渡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攻滅蜀國。在這場魏滅蜀之戰中,鄧艾和陰平道一人一道大放異彩,陰平道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竟能對蜀國國運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

圖-關中平原至四川盆地蜀道示意圖

曹丕稱帝後,幾代魏國君主一代不如一代,大權旁落,司馬氏的權勢越來越大。262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總攬朝政,決定先滅蜀後滅吳,封鍾會為鎮西將軍,前往關中整軍備戰。

雖然蜀漢國力弱,屢次北伐都沒能成功,但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不是白說的。蜀國的地理位置,決定其易守難攻,相比之下先攻吳反倒更易理解,為何司馬昭要不顧群臣反對先攻蜀國呢?

圖-魏蜀吳三足鼎立局勢圖

司馬昭認為蜀國多年和魏交戰,國力羸弱,兵疲民累,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一旦拿下蜀國,就對東吳有地理上的戰略優勢了,可以從巴蜀順流而下,水陸並進消滅東吳易如反掌。不得不說司馬昭眼光也是夠毒的。

263年8月,魏軍三路出兵攻蜀,第一路由鍾會率領,兵力10萬,分三路從斜谷、駱谷、子午谷而出欲先取漢中,再攻成都。第二路為鄧艾率領,兵力3萬,由狄道(今甘肅臨洮)而出,第三路由諸葛緒率領,兵力3萬,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後面兩路大軍目標是正在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屯田的蜀國大將軍姜維,前後夾擊使其不能回援。

圖-魏滅蜀之戰示意圖

從魏軍的部署可以看出在魏軍眼中,姜維是最大的威脅,是此次攻蜀成敗之關鍵。後來戰事的發展證明確實如此,魏國的攻蜀之戰差點因為姜維的及時回防而功虧一簣。

關中平原、漢中盆地、四川盆地之間夾著秦嶺山脈和大巴山脈,崇山峻岭,激流峽谷,交通頗為艱難。關中到四川主要道路一共有八條,北部關中平原至漢中盆地有5條,分別為陳倉道(也叫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隴南道(也叫祁山道),南部從漢中盆地到四川盆地的主要道路有3條,分別為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

圖-古蜀道示意圖

實際上,從甘肅通往四川還有另外一條小道,就是陰平道,這條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這場戰爭中,鄧艾所走的終結了蜀國的那條道。

由於蜀軍對斜谷、駱谷、子午谷防守不嚴,鍾會幾路並進,很快就攻入漢中平原,奪取陽平關。姜維知漢中不保,欲退回陰平,在橋頭被諸葛緒所阻,後與廖化、張翼合兵,守劍閣(今四川劍閣縣北),阻擋鍾會南下大軍。姜維為何要選劍閣作為阻擊魏軍之地呢?

圖-劍閣一帶地形示意圖

漢中盆地進入四川盆地的三條主要道路中,金牛道是唯一一條可以直接通往蜀都成都的道路,魏軍大兵壓境志在滅蜀,必然要走這條最快捷的道路。這條道是戰國時期秦國滅蜀時所修的進軍之道。

劍閣因其所在有大劍山、小劍山聳立,地形險峻,山高谷深路又狹窄,易守難攻,尤其是從廣元到陝南寧強的這段,「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說的就是這裡。姜維據劍門關而守,可以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魏蜀兩軍在劍閣相持了很久,魏軍始終寸步難進,鍾會萌生退意。

這個時候,該我們故事的主角上場了。鄧艾建議出奇兵走更為艱險的陰平道,繞過劍閣,直插姜維後方。若姜維退兵,則劍閣可取,若姜維不退兵則直攻成都。這個想法說實話真是步險棋,搞不好自己反被包了餃子。

圖-陰平道和陰平小道示意圖

陰平古道起於陰平郡(今甘肅隴南文縣的鵠衣壩),途徑文縣縣城,翻越青川縣境的摩天嶺,經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今南壩鄉),全長約265公里。

陰平道上最險要的去處是摩天嶺,位於大巴山的西段,海拔2730米,摩天嶺北面坡度較緩,南面則是峭壁懸崖,無路可行,有詩云「山高如雲表,玄鶴尚怯飛」,可見陰平道是多麼的險。

鄧艾從這裡進軍奇襲,實際上和敢死隊差不多,一旦失手將無路可退。鍾會也是這麼說的「陰平小路,皆高山峻岭,若蜀以百餘人守其險要,斷其歸路,則鄧艾之兵皆餓死矣」,真是一點也不誇張。

圖-三國時期蜀地地形圖

鄧艾率軍到達摩天嶺的時候,前方懸崖峭壁,不但沒路,連修路都修不了,欲哭無淚啊。魯迅先生曾說過:世上本無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可是這裡幾乎無人走,怎麼辦?那就滾唄!鄧艾就是鄧艾,沒有大意志成不了大事,已經66歲的老將帶頭裹毯滾下,克服無法想像的困難之後的魏軍成功繞過劍閣到達江油。

正是因為陰平道如此險峻,蜀國在此並無守軍,想不到魏軍竟然敢走此絕路,以至於鄧艾軍出現在江油關城下的時候蜀軍以為神兵天降,直接懵了,不戰而降。

圖-劍閣縣、劍門關位置示意圖

鄧艾宛若一把尖刀,直插蜀國心臟。連克涪縣(四川綿陽東)、綿竹、廣漢、直逼成都。劉禪開城投降,蜀漢滅亡。

魏攻蜀之戰從263年八月開始至十月蜀國滅亡,整個戰爭過程只持續了3個月左右的時間。魏能這麼快滅亡蜀國,鄧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的奇兵大縱深迂迴穿插的戰術,在戰爭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正面剛不贏我只能冒險走陰平小道了,實際上鄧艾走陰平小道是有風險,首先陰平小道只是據說可以繞過劍閣關,但是實際情況鄧艾是不知道的,萬一小道繞不過去,或者有戒備部隊,或者堵口的江油關沒投降。鄧艾都要GG。鄧艾為什麼要風險賭那,其實就是魏軍內部矛盾爆發了。魏軍伐漢的主要戰略目地是要把我姜維在沓中屯田的主力部隊消滅,免得曹魏西部戰區常年收到侵擾。其次就是為司馬家代替曹家樹立戰功,至於能不能消滅季漢的主力,以及佔領漢中,以至於滅漢,這不是司馬昭所考慮的問題。司馬昭想的是季漢主力不在漢中打一波。只要不虧就是勝利。因為上一個想伐季漢立功壓制反對勢力的人已經被他爹砍了。所以司馬昭想的最多也就是殲滅季漢主力,佔領漢中。而鍾會領會了司馬昭的意圖。知道司馬昭想幹什麼。反而鄧艾在我把主力帶回劍閣後明白殲滅季漢主力這一主要戰略目標失敗後必然會被背上黑鍋才決心冒險走陰平小道的。

實際上鄧艾即使成功滅漢之後也被幹掉的原因正是他為什麼要冒險走陰平小道的原因。首先他是寒門出身。司馬昭伐漢的幾路軍隊的領軍人物只有他沒得後台。再次鄧艾在朝中和同僚的關係相當糟糕。他被鍾會誣告 結果沒人幫他喊冤,最後在鍾會謀反的混亂時期一拼被幹掉可見一般。最後鄧艾在西北戰區立功太多。司馬家就是在西北戰區中對抗諸葛丞相北伐才成功發跡。鄧艾明顯復刻了司馬家的發跡過程。司馬昭跟著老爹怎麼久自然曉得。

所以鄧艾不冒險走陰平小道,那麼這次司馬昭伐漢失敗的黑鍋遲早要摔到他頭上。就算這次伐漢把漢中佔領了,也是鍾會的功勞,你鄧艾圍堵姜維不力,導致最主要的戰略目地不能達成。伐漢失敗這個鍋請背好。


這個問題我也有一點兒好奇。橙線從劍閣城逆河而上,到竹園鎮轉今天g5京昆高速路線,一路上地勢還算平坦,為啥不走這條路,而去綠線繞一大圈,綠線那條路好像也沒好走到哪去啊。

而且三國志記載,鍾會派出田章支援鄧艾,從劍閣西徑出江由,如果田章去的是江由關(平武縣南壩鎮),那條路可比橙線這條路難走多了,而且部分路線重合,路程也更遠。鍾會敢讓部下走那條路,為啥不走橙線,而是走綠線跟姜維在劍門關死磕。

有沒有當地人賞臉指教一下?

鄧艾為啥走小道倒是容易理解,因為如果走大路沿白水江白龍江下行,就走到廣元去了,要入川,還是得拿下劍閣。

另外,我覺得不必把古人的地理知識想得過於貧乏。鄧艾在隴西也有不短時間了,他會不知道那條陰平小道通到哪?完全不可能。出發之前連行軍路線會走到哪裡去都不知道,這樣的將領早死多少回了。鄧艾這招是冒險,但絕不是送死。而且這條路上有江由關和青溪古城(建興年間廖化屯田的地方,圖中唐家河自然保護區南邊不遠),就證明古人清楚這裡可以行軍,而且很可能以前就有人干過。


因為別人認為小道不能走。


咱們來肆意揣測一下古人的心理。

(有道理看道理,沒道理圖個樂子)

鄧艾:當初說好三三,三路伐蜀,鍾會這老老老小子,居然想當大大大大元帥?諸葛緒個傻啊子,真讓他並?

老子不不管,老子就西線——一路走到黑了。沒路老子跳崖也不和鍾會走一路。

菜雞鍾會,老子去打野。

(嗯?好像混入了奇怪的畫風)


個人看法核心在於兩個問題。鄧艾知不知道小道會到江油?江油到劍閣外圍是不是有路?如果鄧艾不知道那鄧艾就是在行險開闢戰場。如果鄧艾知道且江油到劍閣有路,那鄧艾就是在搶功,因為從劍閣外圍進攻江油更輕鬆安全,鄧艾如無必勝把握冒的軍事政治風險實在太大。如果鄧艾知道且江油劍閣無路,一樣是行險,而且風險奇大。


因為在當時鐘會的魏軍主力被姜維阻於劍門之外了,久攻不下,鍾會甚至都有退軍之意了。

所以正路攻不進去,鄧艾就選擇了奇襲。但沒人想到的是,他成功了。


姜維守在劍閣,根本打不下來,這場戰爭應該就快結束。如果曠日持久,東吳也會有所動作,司馬昭剛殺過一個皇帝,內部也不太穩,一個漢中足夠交差了。

問題是打完仗鄧艾會得到什麼。這回鄧艾是偏師,奪取漢中的是鍾會(雖然還沒完全打下來),功勞沒有多少。鄧艾在西北苦戰多年,多次打退姜維,這次又拖住了姜維救援漢中,付出了多少辛苦。但這下會有很多人說,鄧艾就是不行,鍾會一出馬就拿下漢中了,鄧艾在西北奮鬥多年的努力就會付之東流。平民出身的鄧艾註定會不如世家出身的鐘會。

與其這樣,不如賭一把,陰平,出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