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落的時候會深深的自省,和自我剖析,這時的自我懷疑和否定,是對自己真實的認知嗎,是出於理智的分析嗎


西方哲學把人的認知活動分為三個層面:感性層,知性層,理性層。

感性層就是我們直接可感知的東西。包括我們眼見耳聞的外部事物,以及我們自身的情緒。

知性層就是我們通過感知,形成了一些基本概念。通過觀察測量,總結出來的科學規律,就是知性層的認識。

理性層的內容,我們是看不見,摸不到的。但是我們卻可以認識到它的「存在」。比如,國家,人格,上帝。這時候,我們的思維活動,就進入了「絕對理性」的層面。

蘇格拉底認為,感性層和知性層的東西,其價值都是相對的,在不同條件下,都要發生變化的。最直接的證明,就是他和別人討論什麼是「善」。當你通過日常的行為(停在知性層)討論善的時候,你發現無論如何,都會被蘇老師駁倒。所以,只有絕對理性的知識,才具有永恆的不朽的價值。

說完了這些,那麼這個問題就很好解決了。自我認知就是「知性層」的內容。它本身就是相對的,沒有絕對價值。它肯定不是真實的。

至於中國人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有人已經把「緣起性空」講的很明白了,我就不廢話啦。


真實,到底是什麼東西?

是一團模糊的影子,還是一幅銳利分明的畫像?我們看同一幅畫,聽同一首歌,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心境下,會有截然不同的體會。那麼到底哪一個是真實?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是一個曹雪芹老先生僅僅故弄玄虛的謎語似的繞口令嗎?恐怕不是。

我們高興時候會有點自大,低落時有點自卑,那麼哪一個是真實?你可能會說,都不真實,這兩個都是比較極端狀態的判斷,只有介乎其中,纔是真實。

這個答案看起來是有道理,但是我們仔細推敲一下。有的人天生就比較昂揚樂觀,有的人天生就比較悲觀負面,他倆各自冷靜的狀態下,看待一件事,同一個人,誰的判斷是真實的?

這樣看來,是不是真實就完全相對主義的一個不確定的標準呢?

其實這正好印證了佛家講的性空緣起的道理。

性空緣起講的就是,世間萬物,本來沒有一個確定的本質,或者說真實。本性是空的。

緣起,講的是,當一件事或者一個人,我們去應對它的時候,自然會產生一個看法或者是判斷,這個判斷,就被人在應對的時候,當下產生的。這個產生的過程,叫做緣起。

所以我們的自我評斷以及其他各種評價,並不是真實或者虛假,而是我們在不斷的生活自我評斷中,在每一個當下,不斷產生不斷變化的。是由我們的心產生的,它在當下的一刻,是真實的,然而馬上又是虛假的。

這就叫無常。

能問出這個問題,恐怕是因為體會了無常吧。


人常會高估自己各方面。


低谷時期看自己的成就。鼓勵自己,找你信任的人聊聊


人在低落的時候,自我認知往往是真實偏下的,這是因為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往往會因為某些事產生不自信。但是這樣往往會讓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


人是主觀認知動物,所以無論你在低落還是高調的時候,認知都是過度的。極易過高或者過低評價自身,但總體來說,人生喜憂參半,高潮低谷基本對半,所以通過大數法則來看自評,也就是折中一下,比較合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