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如果换上外国演员说英语,就是标准的好莱坞大片。

好莱坞科幻片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披著科幻外衣,煽情消遣为主,如黑客帝国、终结者、盗梦空间、各种灾难片、外星人入侵片等等,另一种才是硬科幻,主要是反思烧脑为主,如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12只猴子、火星任务、火星救援、普罗米修斯等等。前者如流行歌曲,后者如美声唱法,一般前者票房远高于后者,毕竟看电影图的是轻松,不费脑子。主动花钱去电影院受教育的观众越来越少了。

《流浪地球》叙事清晰简洁,很好地表现了父子情、兄妹情、战友情等等,当然还有少不了的个人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迷途知返、舍身取义、冰释前嫌、劫后余生等观众喜闻乐见的情节,全是好莱坞大片标配。


我一向不赞成对科幻进行「软」、「硬」划分,因为国内对所谓「软科幻」有误解和若有若无的歧视。我更倾向用设定强弱来划分科幻小说。传统「硬科幻」指科技强设定。而科幻小说中还有社会学/世界观强设定作品,其中有不少经典之作,被一句「软科幻」概括未免太屈辱人了。

强设定是指设定细致完善,而不是给个大致框架,让读者自己脑补。小的方面是某项科技发明(所以有玩笑科幻小说总是离不开科学家);大的方面是世界观架设,常见于长篇。

请注意:设定强弱不以真实性、写实性、预测性为标准,只要构成自洽世界即可。我一再强调科幻作品不以预测未来为己任。

科幻小说中有一种区分,一种是「设定小说」,以设定架设为主,类型化不明显,故事性较弱。典型代表,短篇有特德-姜(虽然我认为他的后期小说不能称为「小说」),长篇有「火星」三部曲和「尼安德特人」三部曲。一种是类型小说带有科幻元素,但科幻设定或世界架构详细,短篇有何夕复出后的短篇如《异域》、《六道众生》,长篇有迈克尔-克莱顿的「高科技惊悚」小说、「武-科瓦奇」系列和《时空折叠》。《巫师3》中,杰洛特穿梭时空,来往各种异界,看到这我就想起《时空折叠》中某个桥段。

我曾经写过一篇回答哪些长篇科幻小说让你震惊且念念不忘?,不妨以此举例说明。

《火星编年史》。老雷是典型的弱设定作家,但经典无数。论科技设定之细致,《火星编年史》不如「火星」三部曲,甚至不如青少年YY小说「火星崛起」系列。论社会学/世界观设定,老雷笔下虽然经常出现极权政府,但也就顺嘴提一下,完善度远不及《使女的故事》——是的,《使女的故事》可视为强设定科幻小说。

《荆棘》。罗伯特-西尔弗伯格和老雷类似,他们是「作家」,而不仅仅是科幻作家。所以设定对于他们并不重要。

《废园天使》,典型的世界观强设定。《废园天使》有讨巧之处:先构造一个虚拟空间,这是基于现实的;虚拟空间中的世界观则是「奇幻」的。归根结底,《废园天使》是科幻小说。有网友说这种世界观构造方式类似《刀剑神域》,不过《废园天使》的世界观比《刀剑神域》变态离奇多了。

《发条女孩》,「双强」型作品。从小的方面,《发条女孩》有科技方面的设定:发条枪、人力驱动的电梯、巨型变异大象,等等。大的方面,它塑造了全球化经济崩溃后异域般的曼谷。这座城市充满细节,栩栩如生。《发条女孩》作为强设定小说是顶尖的,代价则是小说需要大量笔墨描述世界观,再加上作者拖沓的文风、「黏糊」的叙事节奏,劝退了不少路人。

《路边野餐》、《遥远的彩虹》。有一种科幻小说,世界观设定很牛,但缺乏细节描述,需要读者脑补,如果能get到就觉得极好的。《路边野餐》和《遥远的彩虹》就是这样的作品。类似作品后面还会提到。

PKD的一大堆作品。很难用几句话概括PKD其人和作品。没错,他的作品中会塞满「点子」,他也会设定新奇世界,典型如《高堡奇人》中被纳粹占领的美国。但这些都不重要。PKD关注点永远是「人」,人的焦虑人的痛苦人的无奈,设定只是人的背景。

——PKD中文版传记即将在国内出版,粉丝们不来一本吗?

「赌王若昂」三部曲。典型的强设定,而且接近科学奇幻,科幻和奇幻界限模糊——《光明王》的设定和它比太小儿科了。《废园天使》用虚拟空间作为科幻基础设定,「赌王若昂」用遥远的未来和超人剧变作为科幻基础设定。

「神经浪游者」系列,「双强」型作品。这么说吧,《发条女孩》是它众多徒子徒孙之一。

「海伯利安」系列,科技弱设定(较不得真,尤其「用爱发电」那段……),世界观强设定。本质上,「海伯利安」是太空歌剧,现实感较弱。第一部六个故事使用六种设定,第二部统合到同一世界观,不服不行。

「遗落的南境」系列。氛围塑造非常厉害,但世界观得靠读者脑补。

「沙丘」系列。典型的社会学/世界观强设定。很多读者因为它的科技设定而称其为伪科学,却忽视作者围绕香料,为厄拉科斯星构造了包括宗教、语言、生态、科技水平、社会阶层等一整套完善翔实的世界观。这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吗?唯一的缺点,「沙丘」写得太赶客了!

除此之外补充几部作品。

厄休拉-勒古恩是典型的社会学强设定作家,《世界的词语是森林》、《黑暗的左手》、《一无所有》、《塞格里记事》、《变化的位面》等等作品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设定文明体系。更重要的是,她的作品不是干巴巴的设定说明,依然保持小说的文学性。

今年看过的最满意的科幻小说是《莱博维茨的赞歌》。

它的世界观类似「辐射」系列:核大战后文明毁灭,美国崩溃,各团体各自为政,匪徒、变异人横行——别忘了这是1960年出版的小说。但小说并没有对后启示录般的世界进行详细描述,故事发生地多局限于一座修道院。换言之,世界观依赖读者脑补。

科幻小说设定强弱并不决定小说质量——我不止一次批评干巴巴硬梆梆的设定说明。请注意,「人物」在科幻小说中是最重要的。上述提到的作品,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或者深入的人物刻画。即使刻板人物也胜过面目模糊的人物!

最后,奇幻小说也有强设定作品。如果再有人说「科幻小说设定比奇幻小说严谨」之类的废话,你可以用加起来超过一万页的「玛拉兹英灵录」精装本小说打爆他的狗头。


问题和描述风牛马,居然还被锁定了。

《黑客帝国》系列好歹是较有哲学深度的科幻电影,居然被描述成「披著科幻的外衣,煽情消遣为主「?

《终结者》系列虽然后来被玩坏了,但1984年《终结者1》是卡梅隆的成名作,《终结者2》是封神之作,居然也是「披著科幻的外衣,煽情消遣为主」?

问题是不是应该改成:

【《流浪地球》是古往今来最牛B的科幻电影】?

这和软硬有什么关系?

反正流浪地球软硬通吃,不分国界,冲出太阳系了都。


@王晋康 先生早就说过了

就是你把一个科幻概念从这个作品中抽离,如果它还成立,它就不是核心型科幻

说白了科幻是点子文学

另外说句不好听的

看题主的类比

题主的问题不是不知道啥是核心科幻啥不是

而是题主有点儿中二,长大了就好了


噗,可别在这丢人现眼了,黑客帝国是煽情消遣?我都怀疑你没看懂黑客帝国。


我不知道软硬科幻的定义是怎么来的。首先,所谓的硬科幻也可以有所谓的软科幻的人文哲思,而所谓的软科幻也可以有很强的所谓硬科幻的基础设定,但这个设定并不是体现在技术和科技层面,而是表现在社会的构造,政党的设计等方面。但是要是说硬科幻比软科幻高一等那就是在说梦话。

科幻小说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类是设定的精妙,另一类是故事的巧妙设计。同样是时间穿越题材,有的就可以通过时间穿越来与当时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相结合,来很好地让读者感到对这段历史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有的通过反复地时间穿越来达到迷惑读者的目的,而有的就只能通过时间穿越来谈情说爱。而另一方面,同样是对火星社会的描述,对火星的设定,《火星编年史》没有多少著墨,对火星生活的描述远不如《红星蓝调》,但并不妨碍《火星编年史》成为经典,因为《火星编年史》的故事性强。

科幻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人物驱动型,一种是设定驱动型。人物驱动型,顾名思义,通过人物推动故事,而设定驱动型就是设定推动故事。人物驱动型,这类的科幻小说多讨论同一科幻设定下不同人的反应,设定成为一个背景板;而设定驱动型则是讨论这个设定对人的影响,这个时候的设定一般会直接或间接对主要角色产生交集。比方说同样是太空歌剧类别的小说,《基地》系列就是围绕心理史学来展开的,可以说是设定驱动型小说,而《银河英雄传说》就是围绕杨威利和莱因哈特展开的。

从长短篇来看的话,短篇科幻一般都会围绕一个点子来写故事,最典型的就是PKD。PKD的短篇作品基本上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点子但是又有新浪潮时期对于传统科幻的解构,并加入了严肃文学所关心的对于人以及社会的讨论。这导致了PKD经常挥霍自己的点子,这是其他人学不来的。

而长篇故事围绕一个设想来展开的话,需要构建的肯定不是几个人的反应,而是需要建立一个社会,最典型的社会设定代表就是《沙丘》系列。《沙丘》围绕香料建立了关于一个星球的文明、历史、职业、社会制度、种族、生物。当然,这也可以说不是一个设想,而是围绕一个想法而补全其他设想,成为一个完备的世界。而科学设定代表可以是《龙蛋》,通过描写中子星里的奇拉文明演化来展现过硬的设定,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中子星文明演化全史。

更多的,有些小说通过过强的设定来拖动剧情塑造人物,也有的小说空有完备的设定但是剧情却一塌糊涂。也有的小说设定了了但是情节引人入胜。这也导致了有的科幻小说阅读门槛高,因为一堆作者自己设想的专有名词让读者晕头昏脑;也有的科幻小说读起来行云流水,让人倍感亲切。

另外,因为新浪潮的缘故,科幻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小说,有的表现形式是访谈,有的是纪实,有的是编年史,有的是新闻,有的是演讲稿,这大大扩展了科幻的广度,但是科幻的深度是无止境的,这不仅仅是科幻的问题,也是当前整个文学界的问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