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覺得他好像一個暢銷書作家,儘管他的書到晚年才暢銷。

在哲學史的書裡面,又好像也沒什麼地位,被羅素嘲弄。

梯利的西方哲學史看到有單獨一章介紹。

國內也沒有什麼課程涉及到這位哲學家,都是講的其他的哲學家,也沒辦法讓人去深入的了解他。

感覺就是遊離在主流之外的一位邊緣人。

能看到的譯本我只見過一本商務印書社石沖白的譯本,一些韋啟昌的譯本,還有台灣譯本。再有就只是牛津通識讀本了。

還是我太無知了?


謝邀。

這個問題,就當是普及哲學史知識了。

叔本華是不是哲學家裡面的旁門左道呀?

如果叔本華是」旁門左道「,請問誰是哲學家裡的正道?黑格爾么?黑格爾後來被罵成死狗的哦。

現在看,覺得他好像一個暢銷書作家,儘管他的書到晚年才暢銷。

他的書暢不暢銷,和他在哲學史上的地位關係不大。

在哲學史的書裡面,又好像也沒什麼地位,被羅素嘲弄。

羅素又來了,你要拿羅素的話去評判一個哲學家偉不偉大,我只能苦笑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基本是哲學史里最爛的一本。而且羅素對德國哲學那種不理解,直接決定了他根本無法正確評價叔本華。

哲學入門有哪些書推薦??

www.zhihu.com圖標

梯利的西方哲學史看到有單獨一章介紹。

梯利都給出一章介紹了,我覺得很可以了。

國內也沒有什麼課程涉及到這位哲學家,都是講的其他的哲學家,也沒辦法讓人去深入的了解他。感覺就是遊離在主流之外的一位邊緣人。

國內沒有人專門做叔本華,那只是國內學術界某種趣味的反映,跟叔本華本身沒關係。舉個例子,Leo Strauss在西方也不是非常主流的思想家(非經典化的哲學家),這兩年隨著劉小楓的大力引介,在國內哲學圈引起了熱烈討論(當然,也可以說是爭議),難道就能說Leo Strauss已經成為經典哲學家了?從叔本華的非理性主義角度講,他確實可以說是「遊離在主流之外的一位邊緣人」。

能看到的譯本我只見過一本商務印書社石沖白的譯本,一些韋啟昌的譯本,還有台灣譯本。再有就只是牛津通識讀本了。

港真,國內沒有人翻譯叔本華,導致叔本華很多年都是這些老的譯本,這只是跟國內學術界的趣味有關,當然,也能看出叔本華確實不具備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尼采海德格爾那種」繞不過必須做「,但是怎麼樣都和」旁門左道「沒有半毛錢關係。

當時在北大借出來的叔本華,沒有新版,都是花體字,這本還是洪謙先生的遺贈。

充其量只能說叔本華沒有特別的哲學洞見,不是一個承上啟下、開啟潮流的人物。同時他研究的人類非理性部分,跟當時德國古典哲學也是相背離的,同時叔本華還是在解決康德的問題、並沒有形成一個自己的方法,因此叔本華沒有得到相應重視

1.叔本華不是一個非常有原創性的哲學家。他的學說很多都是建立在康德的基礎上,對康德的修正和發揮。你要讀叔本華,就必須要先讀康德,沒有對康德哲學有一定了解,你談何了解叔本華?

2.叔本華不是一個劃界型的哲學家,他並沒有引領某一股潮流,比如笛卡爾、康德代表了哲學往主體性認識論方向的轉換。所以在叔本華那裡看不到西方哲學一個大概的走向,這樣你會少一點全局觀。或者說,在西方哲學的理性傳統里,叔本華開啟的」非理性主義「潮流,在當時肯定不是主流。

這裡的」非理性主義「傳統我解釋一下

DerIntellekt ist ?Gehirnph?nomen?. aber dasGehirn ist hier selbst als Erscheinung des Willens gemeint, so da? der Intellekt Willensfunktion ist.

叔本華的「特別」,簡單地說就在於把德國古典哲學的智性Intellekt和」腦部現象「等同了起來,而且試圖在表象和意志中間安插一個」身體「作為中介。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康德以來,是儘力在消解這種個體性的,比如康德不會說智性是某種腦部現象,他會說智性是人類的某種稟賦或者能力。而身體不是作為一個生理學意義上的身體,更多作為某種性質(比如接受性)的載體來談論。一旦叔本華給身體留出了位置,就不再符合德國古典哲學純思辨的傳統了,那就是另一股潮流,也就是所謂非理性主義的潮流,他對於後世尼采弗洛伊德福柯的影響,都要從這裡開始算起。

3.叔本華也沒有對哲學最經典的幾個論域,比如本體論,有自己的獨特發揮。比如海德格爾就把所有問題全部轉化成了存在問題。叔本華的「意志」Wille更多是某種試圖彌合主客體差別的絕對整體,但這個提法並不算特別石破天驚。黑格爾比叔本華更徹底。

當然,叔本華對後世哲學家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比如他論癲狂Wahnsinn,就直接影響到了後來的福柯。只是說作為哲學家而言,叔本華算是一個過渡人物。

在理性主義思辨的傳統里,叔本華當然算不上一個特別牛逼的哲學家。

西方哲學史就是一部思想家思維激蕩碰撞的擂台,沒有一種所謂」正道「的思想,只有」最有原創性「」影響最深遠「的思想,這個意義上,就無所謂」旁門左道「。

下面是叔本華普及時間。

閱讀叔本華的書從哪一本開始比較好??

www.zhihu.com圖標為什麼叔本華那麼討厭黑格爾??

www.zhihu.com圖標為什麼幾乎所有人都不推薦以叔本華的書作為哲學入門?叔本華在德地位如何?是否屬於心靈雞湯級別??

www.zhihu.com圖標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在我們人類社會,其實人與人的差別是可以無限大的,由於各種因緣際會,家庭出身加上後天的養成,這導致了有些人的才學,見識,思維,是遠超於整個人類社會之上的,且基本處於凌駕的水平。對於這樣的人,儘管他在很多方面都很傑出,但相較於那些數量龐大生活在秩序和抽象概念體系之中的人們來說,他是弱勢的,而且是無趣的,這是因為越到高處,風景越是一致,越在低處,越是吵吵鬧鬧。但是無論如何話不能你一個人講,事也不可能你一個人做,欲與天公試比高嘛,但凡一個人類都想與天比,更何況在你面前的知識一個比你強一點的人類。所以當人類社會出現了一個這樣的人,儘管他做出了貢獻,但是由於他也有人的缺點,尤其是有限的生命,所以其餘的人幾乎是本能的就要在這個人身上找出一些問題,以及因其生命之有限導致那些無法完全覆蓋的領域——這些領域不可避免的被這些人所佔滿,且沾沾自喜。

叔本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懂七國語言,家世也很好,品質卓越超群,他不需要為生活低頭奔波,良好的生活環境可以讓他進行純粹的思考,叔本華的哲學清晰、簡潔,誠實,尤其在概念的運用有母親般的小心翼翼,生怕讀者不懂一樣從來不隨便造生詞。

這讓那些依靠解讀別人的哲學來生活的人無法在叔本華身上找到現實的收益,而哲學這個東西,如果沒有實踐的話說到底是鍛煉人的思維,根本無傷大雅,所以你怎麼說都行,關鍵是得有人聽你說,能讓你吃一口飯,至於究竟講了什麼,其實對現實世界根本沒有什麼影響。

這就導致了那些晦澀難懂的哲學,語句不清的哲學,反而就特別有市場,尤其有些哲學家一生提出好幾個哲學主張,每個主張的體系都很繁雜,30歲一個主張,50歲轉型了又一個主張,於是研究這個哲學家就比較費勁,死掉的人的理論再精美也比不上一個大活人鸚鵡學舌來的起勁,這個哲學家年輕時一個主張影響了千萬人,年老時又一個主張又影響了千萬人,你不研究他不行,是對是你錯你都得研究。而叔本華從始至終都是一個主張,且十分愛惜羽毛,從不亂髮表文章,亂髮表觀點,因此很好研究,似乎不需要怎麼研究。但是人世間的事情往往就是如此,好研究的意味著沒什麼能研究的,那些混亂謬誤頻出的才需要有人去分門別類,廓清門宇。黑格爾當年寫哲學沒人看,後來看到康德的長短句開竅了,果不其然,學習康德的寫法以後,並且搞的更加晦澀難懂,然後爆紅整個歐洲。

對於這種問題,我自己發明了一個辭彙叫做哲學pua,指當一個人費了千心萬苦讀了一個晦澀的哲學道理以後,即便發現他是錯了,但是由於已經付出了這麼多,那麼也就傾向於認為他是對的了,並且還要傳播開去,告訴別人這就是真理,這是人性使然。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實事求是的活著,人總要受到社會,經濟,政治以及歷史的多方面影響,就以康德來說,雖然休謨打斷他的獨斷美夢,可是至始至終他都沒有擺脫這種獨斷論,因此小心翼翼的創造出十二範疇這樣繁瑣的體系,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但是有的人就可以,叔本華就可以,除了因為這類人的品質卓越,思維超群,以及有著堅韌不拔的不會被任何體系所蒙蔽的精神之外,還因為他們的人生境遇,後天的環境,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要記住,在對於這類人的評價上,一般的世俗的通用的社會體系是無法評價的,這就好比你用薪酬考評體系去評價老闆和股東,去給他們發獎,這是荒謬且沒有意義的。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隨意去對這些人進行評價和理解,就會產生錯誤的認識。

事實上,當你問出這個問題恰恰說明了叔本華的地位。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世人對待叔本華正是如此。


西哲有兩條線。柏拉圖-笛卡爾-康德-馬克思; 巴門尼德-奧古斯丁-帕斯卡爾-克爾凱郭爾-尼采。叔本華是第二條線里的。第二條線涉及西方的猶太-基督精神傳統。國內一般只對第一條線講的多。


利益相關。如同很多人一樣,我是非常喜歡叔本華的哲學的,雖然不可否認的是叔本華的哲學以某些特定標準來看,確實是膚淺的。

叔本華在同一標準下,在歷史上基本可算是哲學家裡面的旁門左道了。無論是對分析哲學傳統,現象學傳統還是實證一點的傳統來說,都是被批判和忽略的對象,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大部分提及叔本華的研究也只是把他的內容當做一個中介,去聯繫其它人罷了。

倘若再針對到哲學思想上,那麼可以得到什麼結論呢?叔本華的就我所知的任何一個針對具體哲學問題的思考,以思想的深度和被磨礪的程度來講,都不具有本質上的重要性。換言之,就是「膚淺性」。

以上就是從一方面出發而得到的確定性的結論。

接下來就是先抑後揚的揚了。

叔本華哲學的重要性在於它若以一門世界觀哲學及哲學人類學來考量,那麼極難找到一本能比它語言更優美、思路更易理解、態度更懇切和綜合性更高的書了。就類似於尼采所說的那句話事關自己思想的話,我會說:叔本華的哲學是人類歷史和未來之中的一類極其重要的世界觀之最好的先聲。

因此,這個論斷不僅解釋了為什麼這本書為後世的文化思想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深刻影響,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給予了它很高的評價。但也同時解釋了,為什麼它在哲學上可被說是膚淺,且普遍地缺乏重視。這是因為它本身沒有就任何具體方面進行更深刻的思想,它自身很容易就被耗盡了。然而這一切都沒有矛盾:它,以它的具體性來說,已經是"過去了"的思想;而以它的普遍性而言,它時時刻刻激勵著人們的思想。


貝克萊說「儘管只有少數人在思考,但人人都得有一個意見。」放叔本華身上,儘管大部分人可能也就看過《人生的智慧》和《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這麼兩本叔本華的書,但好像就多麼了解叔本華哲學了似的。更多的是連《作》都沒看過讀了一些掛著叔本華名字的摘抄散文就開始夸夸其談的。

之前那個 黑色筆記本 的回答讓我笑出了聲音,他懷疑第一個提出康德純批一二版本區別的人,第一個提出康德倫理學的內衣是基督教的人,把整個哲學都以康德哲學為基礎的人,是否看得懂第一批判......劉秩 的回答其實也挺可笑的,頗有當代一些一竅不通的哲學學者把兩個對立的學派放一起,各打三十大板再提出什麼中庸之道。柏拉圖雖然這樣這樣啊,亞里士多德也有他的道理啊。黑格爾這個地方太偏激了啊,叔本華那個地方太過極端了啊。事實上我覺得還不如 黑色筆記本 那種對叔本華純粹的鄙視,因為欲揚先抑之間所說的東西根本不對等。做哲學做成和事老是一件很噁心的事,他的回答完全缺乏叔本華的氣質。叔本華最寶貴的不僅是他的哲學理論,還有那種治學的誠實態度,用尼採的話說就是「叔本華為了誠實甘願受苦」。你在叔本華那裡絕對看不到任何想要討好某一方的廢話,這也是霍克海默崇拜叔本華的原因「就拿康德和休謨來說吧,他們在信上經常簽下您最謙卑和恭順的僕人等字樣,然而同時卻在暗中搗毀神殿和祭壇的基石。」

我主要回復一下題主的問題補充:

現在看,覺得他好像一個暢銷書作家,儘管他的書到晚年才暢銷。

暢銷的是他的散文,不是他的哲學。絕大多數看他散文的人看不進去《作》。即使是那些慕名去看《作》的人,也大都是連《充分根據律的四重根》都沒看過、康德哲學都不了解就開始當散文讀了。

一個哲學家的散文能夠暢銷,說明了這個哲學家文筆優美讓人閱讀舒服,思路清晰能被大眾理解,難道還是缺點?即使是《人生的智慧》這本國內最暢銷的叔本華散文,也並不是很多人以為的暢銷毒雞湯。法蘭克福學派的創始人霍克海默正是通過這本書進入了叔本華哲學,法蘭克福學派中的悲觀主義有一部分就是由通過霍克海默帶來的。因此,就像叔本華說的那樣,由於每個人幽閉於自己的意識之中,在所有的客體中看到的究其根本無非是自己罷了。

在哲學史的書裡面,又好像也沒什麼地位,被羅素嘲弄。梯利的西方哲學史看到有單獨一章介紹。

哲學家比皇帝還稀少,能進入哲學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羅素嘲弄叔本華的是叔本華的為人,而不是叔本華的哲學。在一部從泰勒斯寫到現代的哲學通史中,羅素不會因為一個人值得嘲弄給他一章。你不理解在羅素的哲學史中獲得一章意味著什麼,而且羅素對叔本華的總結在我來看是很中肯的,叔本華開啟了一些哲學上的新角度。至於羅素本身的譴責,可以說如果羅素像研究萊布尼茨那樣研究叔本華,就不會發出那樣的責難,至少會提一下叔本華本人的自辯:哲學家就像雕塑家,雕塑家雕塑美人,但不需要自己是美人,要求哲學家是聖人是一種奇怪的要求。

國內也沒有什麼課程涉及到這位哲學家,都是講的其他的哲學家,也沒辦法讓人去深入的了解他。

黑格爾-青年黑格爾派-馬克思,這是一條支流,共同特點是宏大敘事,關注國家。叔本華-尼采-存在主義,這是另一條支流,共同特點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關注個體。一個哲學在本科幾乎等於哲學史的國家,要怎麼宣講一個「想通過歷史來做哲學比登天還難」、「個人傳記很多時候比歷史更有價值」、「哲學應該不問從哪來、到哪去、為什麼,而只問是什麼」的哲學家呢?然而,不僅因為國內的意識形態問題,即使在國外叔本華的課程也不多,因為叔本華本身足夠清晰,對他哲學的二手書遠少於那些一句話可能會有大量歧義的哲學家。叔本華本身就是反對大學哲學的,學校和國家從來不會為真理服務。叔本華也是反書本哲學的,他認為真正的哲學出自對生活的認識,而不是對哪位哲學家的書上的那段話的認識。

感覺就是遊離在主流之外的一位邊緣人。

沒錯,叔本華哲學如果能成為主流,那這個世界就要毀滅。叔本華哲學中有一種「反宇宙」的傾向,這是他自己承認的。正因如此,後世不會有叔本華派哲學,只會有從叔本華的立場出發,得到一些肯定這個世界的哲學;或者利用叔本華的方法,來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些舊的問題。一些答案認為他勸人自殺,其實他是不認同自殺的,因為個體的自殺並不能阻止什麼,自殺不僅不是否定意志反而是肯定了意志的力量。他的哲學就像他對自己書的評價一樣,只是靜靜地等待少數人。「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

能看到的譯本我只見過一本商務印書社石沖白的譯本,一些韋啟昌的譯本,還有台灣譯本。再有就只是牛津通識讀本了。

叔本華的譯本少是真的,最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卷至今都沒有中文版,全集更是遙遙無期。這裡面有諸多原因,在此篇幅限制不贅述。

還是我太無知了?

是的。如果你想體會一下叔本華,在你無法正面消化叔本華哲學的時候,我建議通過側面對照閱讀感受一下。

讀一下波普爾著作中關於叔本華的描述,特別是在他那些科學哲學而非政治哲學著作中提到叔本華的時刻。後者可能有意識形態黨同伐異之嫌,但前者則純粹是治學上的尊敬了。波普爾和叔本華同屬於清晰程度甚至掩蓋了深刻的哲學家。與跟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針鋒相對命名的《歷史決定論的貧困》不同,提出「證偽理論」的那本《科學發現的邏輯》原標題是《知識理論的兩個基本問題》,是波普爾用來致敬叔本華《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的。

讀一下尼採的《教育家叔本華》《道德的彼岸》。前者可以讓你了解一下作為學院學者的尼採為什麼寫出來的作品毫無學究的味道,以及叔本華的存在對於尼采來說意味著什麼。後者作為尼采最有原創性的著作,有能力的話你可以分析一下論證的基礎是什麼,提出論點的方法又是什麼,這些在叔本華那裡又是怎麼被表達的。

讀一下維特根斯坦的《戰時筆記》《邏輯哲學論》。《戰時筆記》可以讓你感受一下維特根斯坦在充滿壓抑和死亡的戰場上思考的哲學問題是怎麼回應叔本華的,是的,根本不需要分析,很多句子已經完全是對話了。《邏輯哲學論》可以讓你看到維特根斯坦怎麼通過邏輯的工具達到同一個神秘的否定境界。這是早期維特根斯坦,後期維斯根斯坦哲學與叔本華的關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幾乎等於零,但誰要是從語言學的角度讀過叔本華的書,誰要是研究過叔本華的概念圈,叔本華的語言觀,就不可能認為後期維特根斯坦和叔本華毫無聯繫。

還有美學、政治哲學、宗教哲學等更多視角,我在這就不列舉了。叔本華可以說是哲學史上最後一個體系哲學家,從這個意義上完全歸入德國古典哲學家之中,他的現代性更多是因為對理性本體論地位的反駁和對個體的關注。至於哲學之外,那就更多更大以至於提不過來了。

另外我要說是,通過百科了解哲學家是件非常愚蠢的事,哪怕是斯坦福哲學百科也是一樣。對於一個嚴肅認真的人來說,即使是做分析哲學的,一個哲學家百科頁面最有用的地方也只有著作列表。跳著翻閱一個哲學家的著作也比一個該哲學家的百科能提供更多且更真實的東西,不要通過網路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