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印證開悟(證悟,不是解悟)的聖人,真的還會退轉為凡夫嗎?退轉的標準是什麼呢?為什麼?想不明白:一個人破參開悟了,那可是有證悟的現量的啊,怎麼會說沒了就沒了的呢?想著有點兒戲。比喻一個人喫過萍果,就算是後來味覺退化了都還是會知道萍果的味道吧,這與沒喫過的人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因為喫過所以知道。不會因為味覺退化了就不知道曾經的味道了吧,除非是失憶了。破參開悟後又退轉了,回到未悟的狀態?除非時光倒流。這真是我等未悟之凡夫想不明白、有點失望的憾事。


開悟的人基本上是不會退轉、但是會有其因緣不積極追求解脫而有所拖延(放逸)。不過,佛陀也很清楚說了,即便初果也會頂多七次天與人間輪迴就證究竟解脫。

初果因為無身見、不會再認為這副身軀為我、或真我在這副身軀中、或我擁有這副身軀,又不再認為感受為我、或我擁有感受(或我無擁有感受)、或感受中有我等。又不再認為念頭是我、或念頭是我所產生的、或我擁有念頭、或念頭中有我等。又不再認為任何身、語、心的有為是我、或我有身的有為、我有語的有為、我有心的有為,或以諸有為或其中一為中有我等。亦不再認為識是我、我擁有識、識中有我等。簡單來說,他不再有以「我」這觀念出發,所以這樣的情況、他基本上不能自我、失去了自私、在世俗上欲貪的追求上是沒什麼衝勁的。雖然他還有欲貪,但是欲貪也非常短暫、或過於簡單。對於嗔恚也變得很短暫。

他肯定不會無端端變回有身見。除非他身壞命終,輪迴他世,但是他已在過去世已(證初果)見道了,他必然也會再他世再次見道(證初果)然後繼續他還沒完成的解脫道路。如果他在這狀態緩慢的、不積極去證解脫,那麼他在解脫道路上很自然會有所耽誤。因為他見道了,他很清楚只有解脫道路纔有作為的、其它的事情都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在其它事情上他都很難積極地追求)。在這流流長的七個輩子的時間上,無論他多不積極,最終他也會完成這條道路,因為他清楚的知道那是他唯一能做的實事。


沙門四果都是不會退轉的,否則果位就沒有意義了。事實上,在經藏中,你找不到任何一位明確證果的聖者退轉的案例。

在經藏中,世尊描述初果聖者的語言一般都是:

於地獄已盡,畜生界已盡,餓鬼界已盡,苦界、惡趣、下界已盡,我是入流者,不墮惡趣法、決定、以正覺為彼岸。

其中,「決定(niyata?)」的意思就是不退轉,菩提比丘的英文譯文是 fixed in destiny,即「固定了命運」。對於初果聖者而言,最多人天七返就會解脫,這就是命運,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AN.9.12中記載了當年世尊第一次對初果必然解脫的開示。從經文中可以看出,其實本來世尊一開始並不想把這個事實說出來,但是因為外道謠傳凡是「行有餘依」(個人理解是沒有無餘涅槃的阿羅漢)的死者,最終還要輪迴三惡道的。因此世尊為了闢謠,才開示了「初果最多人天七返解脫」的著名定論。

所以從以上經文的內容上看,初果聖者不會退轉,並沒有什麼可質疑的。

不過這種問題如果世尊不說的話,估計也沒幾個人能搞清楚。即使是初果聖者,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否退轉。比如在SN.55.21和SN.55.22中,一個初果聖者諮詢世尊,如果自己死亡的時候忘失了佛法和僧伽,結果會如何。世尊明確的回答他,對於初果(對佛法僧凈信,具備戒行)而言,最終的命運必然是傾向於解脫。


以佛陀的教法來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不會退轉的,即使是最低的初果,也不會再墮入惡趣,也不會有第八次投生,必定在有限的時間內徹底解脫。

就像,一朵蘋果花結成蘋果後,不可能再退回花的狀態。


佛說過,複雜的道理應該用譬喻來講,我今天試一試哈。

就好比有個人,後來殺人了,於是他成了「殺人犯」(由A→B)。然後你問:殺人犯還會退轉成不是殺人犯嗎?是的,問都不許這麼問。因為殺了人才被叫做殺人犯。

同理,所謂的「開悟」,嚴格來說叫做「見道」,它還有個異名,叫做「心得決定」。

怎麼通俗的說呢,就是決定不再退了,所以叫做(開悟)見道。如果還有退,那說明還沒有見道,還在見道前的加行位(因為還未得心得決定,所以有退。而未得遍滿的心得決定是因為有疑未斷盡,由此判定在加行位)

補充一點,有一類阿羅漢叫做退法阿羅漢,此等阿羅漢退的是禪定受用,而智慧不退,證德不退,阿羅漢果位不退。


大悟十八度,小悟不知其數。你說的是哪一悟啊?

其實不用開悟,只要好好唸佛,發菩提心求生西方凈土。往生凈土就不退轉了。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