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超級廣域」的市,還真是我們中國的特色。

眾所周知,城市的管理和農村管理,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方式,正因為這樣,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城市的發展,自然而然就需要一種不同於農村管理的政區出現,——這就是「市」。換言之,「市」的管轄範圍,僅限於城市(以及城市毗鄰的郊區)。

中國最早的作為政區的「市」,是1926年設置的廣州市,孫科任市長。從那時開始,一直到解放初期,中國「市」都是蠻正常的,也就是僅限於對城市(及其郊區)的管理。而城市周圍的廣大農村地區則由「縣」進行管轄。

從五十年代開始,中國有部分市的管轄區域開始擴大,開始將周邊縣域包括了進來,最初是為了統一調配市民口糧而採取的措施。而到了大躍進時期,由於經濟原因,主要是為了便於勞動力的調配,密切城市和農村的結合,於是開始了較大規範的「市管縣」。

但隨即大躍進就失敗了,中國經濟遭受重創,在中央的號召之下,城市人口大量返鄉,而市管縣的嘗試也就此中止,原先好多管轄了縣的市,也紛紛將吞下去的縣又吐了出來。

總得說來,直到80年代初,中國的「市」絕大多數仍舊是點狀政區,管轄範圍僅限於城市。

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經濟的逐步發展,「市管縣」再次提上了日程。

1982年,中央開始在江蘇試點「市管縣」,1983年,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地市州黨政機關機構改革若干問題的通知》,在這份文件裏,中央明確提出,要「實行地、市合併,由市領導縣」。從這時候開始,中國掀起了最大範圍的「市管縣」的浪潮。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中國的市紛紛從一個點狀政區成為了「超級廣域」的政區,數年時間,僅管轄城市的「市」幾乎就絕跡了。到後來九十年代還掀起了一股「縣改市」的浪潮,不過幾年後就被叫停了。

為什麼中央會做出這個決策呢?說到底還是為了經濟發展,由市來管轄縣,正是為了打破城鄉壁壘,疏通城鄉之間資源流通,以地區中心城市為龍頭,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

簡而言之,市只管轄城市、周圍農村由另外的政區進行管理的,這叫做「城鄉分治」。象中國現在這樣的模式,我們中國給起了個名字,叫做「城鄉一體化」。

三十年來的「市管縣」的實踐,利和弊都非常突出,幾十年來爭議不斷,到現在也沒個定論。


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後起國家的客觀需要。

作為後起國家,其城市化、工業化往往是國家政府有意識地推動的,而並非是純粹的市場行為或企業自發行為。

歐美髮達國家普遍是自發產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僅沒有被外界幹擾甚至可以剝削外國。這種情況下,舊大陸中世紀的自治市鎮和美洲殖民者的殖民點,在資本主義自發且健康成長的過程中會轉化產生作為基層行政區且自治性質極強的「市」。

對比而言,後起國家在發展經濟時容易規劃先行,這就必然使得管理城市的行政區成為一個「強力部門」,被賦予很多高級別的許可權。同時,這也必然導致規劃為了打好提前量會把郊區甚至農村地帶劃入這個「管理城市」的行政區管轄。那麼隨著管理規模增長,就不可避免的要讓它設立下一級的行政區。

結果就是市政府權力增大且逐漸由基層行政區變成「二級行政區」,例如中國和日本,日本的「政令指定都市」就管轄了「區」,區是實打實的一級。在人口規模小一號的韓國,甚至出現了「廣域市」(名字就是廣域市,跟類別名稱一樣了)這種直屬中央的直轄市,管轄面積和許可權上更大了。

第二,國情特色。

我國在經濟領域規劃痕跡更重,且由於很多國情原因,要發展城市經濟往往是把不小於城市經濟輻射範圍(當年的範圍)的區域都劃入市政府管轄,這樣方便調配資源、避免地方扯皮、廣大區域共同出資供養出一個相對繁華的城區。

第三,「統縣政區」長期缺位導致的報復性反彈。

自東漢末年以來,我國一直是三級制,儘管很多開國之君都希望恢復秦漢的二級制,但都以失敗告終。

以我國的人口、面積、地理狀況和經濟事務總量,不可能實現二級制。總是需要三級制,一級向中央負責,一級面對基層,還有一級要位於前兩者之間,也就是所謂的「統縣政區」。

民國初年,官方認為清代存在冗官弊政,一拍腦袋把所有統縣行政區包括府、直隸州、廳、州全廢除了,讓省直管縣。每個省直接管理數百個縣,這顯然是胡鬧。所以北洋政府設置了「道」作為統縣行政區。

蔣家王朝不服氣,廢除了「道」,再次宣佈省直管縣。結果發現真管不過來,旋即設立「行政督察區」來管縣,名為督查區實際就是行政區,數量還比北洋設置的道多了去了。

可惜我們也沒吸取教訓,明明接收了蔣家王朝的行政督察區,卻不打演算法律上將其做實,只不過改名叫「行政專員轄區」,也就是「專區」。我國法律開始明確規定「省縣鄉」三級制,雖然也是三級制但這個設計存在巨大漏洞。省直管縣帶來的管理壓力讓專區承擔,事實上做實了專區。縣變成法律上的二級行政區導致了其有了自我機構膨脹的能力和許可權,而建國初期嬰兒潮配合極差的交通通信能力、廣袤的國土和分散的人口,又產生了縣的管理壓力,變相推動力「縣轄行政區」的大量出現和增長,甚至是「疊牀架屋」。很長一段時間內,縣管區公所、區公所管鄉鎮、鄉鎮管行政村,管理鏈條極長。也就是說,過分削減層級反而會導致層級報復性增長。

正是因為統縣行政區的長期缺位,縣和市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本來就不應該設在一個級別卻被強行平級,這就導致被賦予了更高許可權的市必然成為省府的得力助手,省政府就更不願意直接對接縣了。鄉權小事雜編製少,縣大事多權不夠經濟也不行,省權大活多派給誰?派給縣,縣有許可權承辦嗎?涉及廣大地區的經濟建設、大型工程、市場政策都難以依靠一個縣去落實。因此,隨著「地市合併改革」,市政府與地區行政公署合併,統縣行政區事實上「借屍還魂」了。


有的答案說的不錯,我擴展一下。市只是個叫法而已,法國的省大小也就和我國地級市差不多大。

在現有生產力和技術水平下,為了行政效率層級增加是趨勢,越是大國尤其是中央集權強的國家越會如此,就連小國也會,只不過名字各有特色,不一定都叫地級市。

ps:被評論點撥了一下,發現自己的想法是見山是山了。簡單來說,地級是合理必須的,縣市分離也是可以的,原因在於職能與區劃混淆,最後有說到。


比如2000年俄國開始設立的8個聯邦管區,類似西漢的刺史部,說是一級行政區劃但又不是正式權力實體,更像是監督機構,之後隨著不斷擴權難保不會成為真正的行政區劃。

如果按照中國叫法,聯邦區是省,州是地級市,區市是縣,區管市縣是鄉鎮,再往下還有,一樣是多層級。


法國1956年正式出現大區,和俄羅斯一樣起初只是行政派出機構,權力有限。1982年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之後中央不斷下放權力,至今本土已有13個大區。

按照中國叫法,一級區劃的大區是省,二級區劃的省纔是地級市。再往下是省區,更像是清代道臺,不是完整的行政區劃。往下的市鎮就是縣級市,但市下面也劃有市區的。


德國有16個州,按照中國劃法州就是省,大點的州下面設有行政區,又是類似道臺。行政區和小點的州下有縣,就是我國的地級市。再往下就是市縣,就是我國的縣級市。


以上是歐洲大陸國家的典型區劃,西班牙義大利都是如此,省纔是我國的地級市,之上往往有更高一級。相比之下英國比較複雜,但也是上面的大致設置。

其邏輯基本上是規避分封為了集權,又因為各自的分封歷史在集權之後又要放權。

其實很多人羨慕歐洲區劃,仔細觀察會發現歐洲的行政體制其實很簡陋,層級複雜性高於我國,比起幾千年磨礪下來的成熟甚至有點腐朽的官僚體制是很低效的。畢竟西方的官僚體制學的就是我國,如今也不過幾百年。

按照德法西意的實際規模,相當於我國中大型省份,大區實際上就是地級市。但地級市下面的縣級區劃卻是省,省下面還分級,這次不拖沓嗎。

只不過是西方先開始工業化強化了組織度,加上地方自治和高福利掩蓋了這個窘境。


反觀儒家文化圈,反而都和中國不一樣,也是一件奇特的事。

韓國一級區劃是道,二級區劃是韓國的郡和市,郡類似我國的縣。韓國這裡就沒有地級市,而是直接的市縣分離。


日本也是市縣分離的典型,一級區劃是縣,二級區劃是市町村。


越南一級區劃是省,二級區劃就是市縣,同樣是市縣分離。越南可以說非常奇葩,前兩大宗主國都加設一級了,真是不知道越南中央怎麼管得過來。


臺灣恐怕是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一級區劃直接就是縣市,二級區劃就是市區和鄉鎮。


其實就算這幾個地方,區劃設置的原因歷史也各有不同。

很多人反感地級市,覺得吸血和降低效率,其實在現有技術水平下,行政區劃有一個閾值,不是簡單直筒子劃分就有利於集權和扁平化管理。

但凡說區劃,都鼓吹扁平化,不是多劃幾個省,就是撤銷地級市,然後說這纔是有高效,地級市就是吸血。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要是這麼說那還要啥組織,直接皇帝一個人直領全國得了。

根據各國區劃劃分,大概能判斷出行政效率的閾值在30個區劃以下,超過30個就會降低行政效率,除非像美國那種實行地方分權自治。

對於省級區劃內部也是一樣,河南省17個地級市,1個省直轄縣級市,21個縣級市,83個縣。加起來比越南區劃還多,不設地級市要逼瘋省中央,除非分權管理。這就是大區劃和小區劃的區別,中國太大了,勉強劃出三十個出頭,每一個省還是大,就只能繼續劃。

韓國的道明顯是像德法一樣,方便實行集權,實際規模屬於國內中型省,韓國的道實際就是地級市。日本有地方分權自治傳統,反而不便再加一級。越南不太瞭解,但必然存在自治體系。

臺灣是太小,才真正有條件搞市縣直轄,同樣類似的就有海南,10平方公裡面積以下的省級除了寧夏都做到了直轄市縣。


有說到民國,其實臺灣現在是這樣,在大陸時好像也是二級區劃,實際上早就準備往三級走了。

民國北洋廢府置道,實際上恢復了三級區劃。但很難說是不是打算為廢省做準備,否則這麼做就是多此一舉。

那麼袁世凱恐怕是打算搞小省制,反正地方各省自治強,又管不過來,還不如把它們徹底肢解。以後中央集權加強,可以再設大區。

而且看實際區劃,基本就是按實際山川形便和人文聚居區來劃,比省份這種戰區式劃法更為貼近現實。許多現在政區劃分想像愛好者,其實也就是和這個接近。


但現實是並沒有出現廢省,反而道也沒了。KMT這個親美親日政權雖然也有地方分權,好歹比北洋軍閥混戰好點。而且充分學習美日區劃,他們都是市縣直轄,我們也要市縣直轄。

只是他們也知道現實,所以在市縣之上加了一個行政督察區,就是建國後的專區,後演變成地區,再演變成地級市。

這個過程和漢代刺史變州牧,法國大區演變是一個歷史客觀過程,不因人為意志而轉移,我們看看民國的督察區和地級市區劃差別有多大?

從上面得知從新中國建立後主流就是省管專區和市,並沒有直管縣。只不過那時市管市比較少,主要以地區管市為主。

5060年代是專區,70年代變成地區,80年代逐步變成地級市,也算是一脈相承。兜兜繞繞又回到府管縣格局,其實中國從來沒變。


以上回答是見山是山的回答,有些關於東西方的評價應該是有問題的,權當參考,不必當真。

前面回答總結的是地級區劃的必要性,我國真正的問題源於區劃和職能混淆,關鍵就在於市的亂用。

可能是西化原因,北洋首次正式用市的區劃,近現代對於市的理解不足,以及歷史變遷過快來不及細想地區這個臨時區劃的安排,纔出現地級市這種存在。

城市就是工商業職能的代名詞,和鄉鎮一樣。地區和縣就是區劃,但我們把縣當成了農村,地區當成了城市,出現了混亂,也纔出現地區地級這種沒有文化底蘊的名詞。


一市多用簡單來說好處就是層級扁平化,有利於城區市的集中發展。地級區劃首長兼任城區市長,直轄城區,有助於工業化。

反之就是市簡單化,去區劃化。可以學習德國或韓國,縣級作為區劃名稱而存在,市就是城市縣,縣就是鄉鎮縣,或者乾脆用市和郡來區分。

這樣地級首長不直轄城區,只直轄縣,不設區的市,設區的市。壞處是層級增加,不利於中心城市吸血,官員等級不好處理。好處是一碗水端平,也能增加轄區,理清名稱。

比如一些地級市十幾個縣級區劃,一多半是城區。地級與市分離,地級政府只是駐在中心城市,這樣地區轄區就只剩幾個,完全可以進行地區合併,進而節省省級資源。反過來又可以推動省級兼併,節省國家資源,提高行政效率。

又比如鎮級市問題,就是因為市的概念不清才會出現。地區統管下鎮級市可以直接升級成地區直轄市,級別不用升。


當把區劃與職能分離的時候,直轄市也可以叫做城市省,就不會出現混亂。

70年代的時候有過試驗,比如同名市同名縣,但80年代的地市合併明顯急功近利了。

如今木已成舟,其實再說這個問題也於事無補,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三種不同的紅色和liu bowen兩位知友

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了我國地級市存在原因

關於地區消失,地級市增加直至成為一級行政區

基本是兩種方式

第一種:撤地建市。也就是直接翻牌子,某某地區直接翻牌子改名某某市。地區行署駐地所在的縣級市(有些甚至還是縣)改市轄區,個別因為轄區面積大,會拆分若干市轄區。

例如:臨沂地區行署駐地臨沂市(縣級)被拆分為蘭山區、河東區和羅莊區。

例如:山東16個地級市(曾經17個),無地市合併情況。

從上述圖片可以看出,臨沂、德州、聊城、菏澤、濱州就是典型的翻牌子,也就是撤地建市。80年代的煙臺、濰坊、濟寧、泰安也是翻牌子。

濟南、青島一開始就是地級市(後來副省級)。

濟南:省會,江北歷史名城。青島:清末發展起來的工商城市,民國時期一度直轄市。淄博:清末發展起來的工業城市(淄博算是第一個翻牌子的,淄博專區成立淄博市(期間有個礦物專區過度))。棗莊、東營,因礦設立的地級市(棗莊基本析置於濟寧地區,東營基本析置於濱州地區(惠民地區))。日照、威海、萊蕪,分別從臨沂地區(五蓮縣屬於濰坊市)、煙臺市、泰安市析置的地級市。

==================================

第二種:地市合併。也就是存在同名的地級市和地區。地區撤銷後,地區所屬的縣(縣級市)併入同名的地級市。

例如:河北省轄11個地級市,其中除了廊坊市、衡水市是撤地建市,秦皇島市是唐山地區析置新設立外,其餘都是地市合併。

唐山地區情況特殊一些,唐山地區一部分併入唐山市,其餘是以秦皇島市(縣級)為基礎,成立地級秦皇島市。

廣西的崇左市、來賓市也是這樣,甚至現在崇左和南寧共用一個區號,來賓和柳州共用一個區號。

從上述圖片可以看出,河北省除秦皇島市、廊坊市、衡水市之外,其餘都是地級市和同名地區存在。(1992年前,廊坊地區已經翻牌子成為廊坊市)。唐山地區一部分成為秦皇島市,一部分併入唐山市

1992年後,同名地區併入同名地級市

所以河北在一段時間內,只有廊坊和衡水兩個單市轄區市,廊坊在安次區析置廣陽區(2000年)。河北的單市轄區地級市就剩下衡水一根獨苗,直至冀州市撤市建區,成立冀州區。

所以河北的滄州、邢臺、邯鄲的市轄區面積小,人口相對少。還有就是存在承德市、承德縣;邢臺市、邢臺縣;滄州市、滄縣;邯鄲市、邯鄲縣(已撤銷),這種高比例的市縣同名的現象(4/11=0.36)。

全國地市合併分佈圖(截至1999年)

全國地市合併分佈圖(截至1999年)局部-全國地級市調整分類統計表

題外話

1、第一個消滅地區的省份應該是江蘇省,再次是遼寧省

2、現在還有地區的省份:黑龍江(1)、新疆(5)、西藏(1)、內蒙古(3)(盟也屬於派出機構)。截至2019年4月份。

其中黑龍江的大興安嶺地區作為地區,行署駐地不是縣級市,也不是縣,而是區,市轄區的區(設置加格達奇區人民政府)

加格達奇區政府?

www.jgdq.gov.cn

加格達奇區和松嶺區在行政區劃上,仍屬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但是實際行政管轄權上,不但歸大興安嶺地區管轄,而且是和鄂倫春旗平級的區(市轄區建制)。

大興安嶺地區共轄4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2個縣。分別是:加格達奇區、松嶺區、新林區、呼中區,漠河市,呼瑪縣、塔河縣。

大興安嶺地區的特殊現狀的前世今生:

加格達奇為什麼地理位置在內蒙古行政管轄在黑龍江?歷史原因是什麼呢??

www.zhihu.com圖標

侵刪

內蒙古的盟屬於派出機構,行政機關為行政公署,但是行政首長不是專員,而是盟長

3、曾經存在唯一一個地區的省份是青海省,省會西寧是地級市、除海東地區外,均是自治州。

4、地區基本都是省政府的派出機構,但是新疆有兩個地區是自治州的派出機構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派出機構:塔城地區和阿勒泰地區,曾經還有伊犁地區,不過伊犁地區撤銷,所屬縣(縣級市)由自治州直管。

行政公署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圖標撤地設市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圖標

這只是一個叫法而已。現在中國的市分成三種:直轄市、地級市和縣級市。

直轄市是直屬中央的,相當於省。地級市是從以前的「地區」演變而來的。縣級市則是相當於縣。不管是省、地區還是縣,都是廣域行政區劃,也就是說現在的市代表的並不是城市,而是一個可大可小的行政區劃,所以它自帶廣域屬性(除非你的城市面積足夠把它完全填滿)。

市這個概念和城市的關係,在於只有市有資格擁有「主城區」——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城市。不管你是設區的市(直轄市或者普通地級市)還是不設區的市(直轄鄉鎮的直筒子地級市或者縣級市)。而縣是沒有資格擁有城市的,只能擁有城鎮。

舉個例子,長沙縣是華中地區最大最富裕的縣,離長沙市中心只有10公里,但是長沙縣也沒有資格叫做城市,長沙縣的縣城只能叫一個大城鎮。而辛集市則是河北省的一個普通縣級市,離石家莊市中心68公里,GDP只有長沙縣的三分之一,但是它是縣級市,所以它就有資格擁有城市。

美國的「市」,其實約相當於中國的「鄉」。但是美國的縣和市是互不干涉的,市並不一定要隸屬於一個縣。而且美國的市可大可小,小的像劍橋市(馬薩諸塞州),只是波士頓都市圈裡的一個小城市,歸屬米德爾塞克斯縣,市內有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大的像紐約市能橫跨五個縣。

日本的市町村也差不多。日本面積狹小,因此日本只能搞兩層行政區劃,都道府縣(一級行政區劃)和市町村(二級行政區劃),前者相當於中國的省(面積上相當於中國的縣),後者相當於中國的鄉,也就是說日本比中國少了一(三)級區劃層級(理論上只少了縣級,實際上是少了地、縣和村級,但是中國憲法規定行政區劃只有省縣鄉三級,所以只能先這麼說)。

每個國家有自己的地理情況,不能拿外國的行政區劃生搬硬套。中國當年搞省縣鄉三級體制,結果發現一個省管一百多個縣實在太累了,迫不得已加上了專區行政公署來代管縣,結果專區成了地級行政區的前身。一個完整的行政區劃體制,肯定是經過不斷的試驗和修改才最終落實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