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南傳佛教的說法,或者更準確一點,明昆長老根據注釋書所寫的《大佛史》的觀點,不是成就阿羅漢果後「繼續」,而是「放棄」聖果的機會,以凡夫的身份發願成佛,並在接下去的生命裏繼續以凡夫的身份輪迴,積累十種波羅密,永不退縮。

需要注意的是直到最後一世下生時,菩薩依然是凡夫。只有當菩薩最後進入聖道時,才一次性完成四個果位並獲得一切知智,成為佛。在成佛之前,菩薩一直是凡夫;而在獲得受記之前,還不能被稱為菩薩。我們的佛在成為菩薩的那一生叫須彌陀,是個已經出家的隱士。想要成為菩薩,有八項條件,其中兩項比較重要的是:

1.在成為菩薩的這一生,資質已經達到聽完佛陀說關於緣起的四句偈的前兩句就能立即成為阿羅漢(這比舍利弗的資質還高)。

****更正:這一條應當是:在這一生能成就阿羅漢果。「聽兩句偈就能成阿羅漢」是我記錯了。

2.在成為菩薩的這一生,遇到一個活著的佛陀,並在佛陀面前發願成佛,佛用神通力觀察未來發現面前的須彌陀確實可以成佛,於是為他受記,成為菩薩。

所以問題的前半部分,佛不是成為阿羅漢以後繼續修成的,而是成為阿羅漢的同時成為佛。三大無量劫是他成為菩薩後、成為阿羅漢之前所花的時間。

至於問題中說的為什麼要浪費這麼長時間成佛,是因為須彌陀隱士「在看到佛的威儀之後受到巨大的觸動,心底自然地產生不可動搖的崇高願望,希望自己也能成為無上正覺的佛。」

根據南傳佛教的傳統,我們的佛的第七個安居是在三十三天度過的,主要任務是給他母親講阿毗達磨。在最後講完結束時,佛用神通從天上幻化出一個寶石樓梯走下來,此時一切空間都被打開,天人餓鬼地獄眾生全都能互相看見,而所有看到佛的威儀的眾生,無不發願要成為無上正覺。然而,一個能成菩薩的都沒有。

這幅畫描繪的就是上面所講的那個景象。

註:《大佛史》《阿毗達磨》《清凈道論》等著作都屬於南傳佛教,不代表本人觀點。


看看龍樹菩薩怎麼回答...(引用自厚觀院長的《福慧集(一)》)

福慧集(一) 【第二篇 菩薩正行】菩薩為何於無量劫往來生死修學大乘~05

『菩薩為何於無量劫往來生死修學大乘』

(釋厚觀)

一、既然三乘共入無餘涅槃,菩薩為何勤苦修學十地,不如二乘速證解脫?

《十住毘婆沙論》說聲聞、緣覺與佛這三乘聖者都可以斷盡煩惱,同樣都可以得無餘涅槃;於是有人就問:既然三乘聖者最後都是入無餘涅槃而沒有差別的話,那麼菩薩何必於恆河沙等大劫往來生死來修學大乘?

如《十住毘婆沙論》卷1(大正26,20b15-19)雲:

問曰:三乘所學皆為無餘涅槃,若無餘涅槃中無差別者,我等何用於恆河沙等大劫,往來生死具足十地,不如以聲聞、辟支佛乘速滅諸苦?

《十住毘婆沙論》這裡說「三乘所學皆為無餘涅槃」,依《般若經》來說:「三乘都是共入無餘涅槃」的;不過,也有的經論說「菩薩不住涅槃」。有關這個問題,各經論有些不同的講法,在《般若經》與龍樹菩薩基本上都是主張「三乘共入無餘涅槃」的。

有關「入無餘涅槃」,在經論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比喻:入了涅槃,就好像各地不同河川的河水,一流入大海裡,都是同一鹹味。[1]以此來比喻入涅槃以後,已經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不能夠再分別誰的涅槃高、誰的涅槃低了。

從原始佛教以來,經典對涅槃的解說,大部分都是用否定詞,如「不來、不去,不有、不無,不生、不滅」等,用烘雲託月的方式來說明「涅槃」,而不直接去表顯涅槃是什麼樣子。因為一積極地表顯,眾生很容易就產生執著,會再去想像涅槃到底是什麼。所以一般而言,涅槃已經是不可思、不可議了。不可思,你想像不到;不可議,你無法用言語表達。涅槃是有這樣的特性,所以不論是聲聞、緣覺、佛,共入無餘涅槃的話,是無法比較了,不作高低的差別。若一定要說聲聞、緣覺與佛有差別的話,一般會用另外的語詞來表達,一個是「涅槃」,這是共三乘的;另一個是「無上菩提」,這是大乘不共的。既然是無餘涅槃,它本身是沒有差別的。

  所以就有人問:如果無餘涅槃中沒有差別的話,我們何必於恆河沙等大劫往來生死?一個大劫已經夠長了,若再像恆河沙那樣的大劫,那就更多啦!要在這樣的恆河沙等大劫往來生死,修學菩薩十地[2],那太辛苦了、太難了,不如以聲聞、辟支佛乘速滅諸苦,早得解脫!

二、一切聲聞、辟支佛皆由佛出,若無諸佛,何由而出?

《十住毘婆沙論》(大正26,20b19-c23)接著說:

答曰:是語弱劣,非是大悲有益之言。若諸菩薩效汝小心,無慈悲意,不能精勤修十地者,諸聲聞、辟支佛何由得度,亦復無有三乘差別。所以者何?一切聲聞、辟支佛皆由佛出,若無諸佛,何由而出?若不修十地,何有諸佛?若無諸佛,亦無法、僧。是故汝所說者,則斷三寶種,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聽察。所以者何?世間有四種人: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共利,四者、不共利。是中共利者,能行慈悲饒益於他,名為上人。……如是聲聞、辟支佛、佛煩惱解脫雖無差別,以度無量眾生、久住生死、多所利益、具足菩薩十地故,有大差別。

龍樹菩薩的回答很嚴厲,他說:「是語弱劣,非是大悲有益之言。」如果諸菩薩都跟你一樣發小乘的心,沒有慈悲意,不能夠精勤修學菩薩十地的話,那麼,諸聲聞、辟支佛怎麼能得度呢?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的話,正法從哪裡聽聞而來?大家都只求開悟,那誰來弘法?如果大家都各管各的,那佛法怎麼延續下去?

龍樹菩薩說:「一切聲聞、辟支佛皆由佛出,若無諸佛,何由而出?」聲聞,是聽聞音聲而悟道的;辟支佛,雖然說在沒有佛的時候能無師自悟,但一般的講法是:他在佛世的時候已經種下得度因緣,因為當時沒有得解脫,隔了幾世以後才得解脫,得解脫的那個時候,佛沒有出世,就是辟支佛。所以,基本上辟支佛也是從菩薩處種下得度因緣而得度的。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無師自悟,嚴格來說,也是獨覺的根性,但是如果看釋尊的種種本生,如被燃燈佛授記等,多少也可看到釋尊也是從以前的佛、菩薩種下得度因緣。

從這個意義來說,總要有人願意捨己為人來弘揚佛法;如果每一個人都是隻顧自己,沒有慈悲意度眾生的話,那麼大家如何得度呢?假使沒有辦法聽聞佛法,不能夠懂解脫道的話,當然也就沒有聲聞、沒有緣覺、沒有菩薩,就沒有三乘的差別了。

菩薩是發菩提心,漸漸修學十地而成佛的。如果沒有菩薩來修十地的話,當然沒有佛啦!如果沒有「佛」的話,當然也沒有人體悟無上妙「法」,更沒有人去組織「僧團」了!所以,沒有佛,也就沒有法、沒有僧,那就沒有三寶了。因此龍樹菩薩說:「是故汝所說者,則斷三寶種,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聽察。」這個話講得滿嚴厲的,意思是說:如果照你這種說法,大家都跟你一樣不發大菩提心的話,佛法的傳承將因此而斷絕,輪迴中的芸芸眾生又該怎麼辦呢?

三、從智慧、悲願、斷習氣與具足的功德來看二乘、大乘的差別

因此,聲聞、辟支佛與佛,雖然在「斷煩惱、得解脫」上沒有差別,但是從另外幾個角度來看,還是有些不同的。

(一)從「智慧」來說:三乘聖者皆斷我執,證得「我空」,所得的「般若慧」差不多;然而度化眾生的「方便慧」,當然是菩薩比較善巧;因為二乘比較著重在「共相」的解脫,而菩薩除了深入瞭解共相之外,因為要度化各種不同的眾生,所以必須對「別相」(自相)的應用上多一點善巧。

(二)從「悲願」來說:雖然也有阿羅漢證悟之後隨緣度化眾生的,但是因為阿羅漢三界煩惱都斷盡了,一旦入滅之後,便不會再來三界受生了,即使他非常積極度眾生,頂多也只是一生一世而已。而菩薩則發願於無量劫久住生死,以大悲心度無量眾生,比起二乘來說,時間特別長,度化眾生的量也大多了。

(三)從「斷煩惱、習氣」來說

聲聞、緣覺雖斷盡煩惱,但習氣未除[3];佛不但斷盡一切煩惱,更斷盡一切習氣。

(四)從「具足功德」來說:佛具有十力[4]、四無所畏[5]、十八不共法[6]、大慈大悲等功德,這是二乘所不及的。

總之,「同樣是出三界得解脫的話,菩薩何必那麼辛苦花無量劫來修學大乘法」,這是很多人會提出的問題。我們從龍樹菩薩的回答中,可以體會出他的悲心,為了「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大家共同發大心吧!

[1](1)印順法師《學佛三要》〈佛教之涅槃觀〉p.230:「得了涅槃的,如大小冰塊的溶入於大海,豈可再分別是什麼樣子!到達涅槃,便是融然一味,平等平等。經上說:「滅者即是不可量」。涅槃(滅)是無分量的,無數量的,無時量與空量的。平等法性海中,不可分別,不能想作世間事物:一個個的,有分量,有方所,有多少。」

(2)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96:涅槃是超越凡情的,沒有能所相,沒有時空相,沒有數量彼此差別相(近於某些神祕經驗),是不能以心思語言來表示的。……從涅槃、真如、法界等即一切而超越一切來說,沒有任何差別可說,所以說「不二法門」,「一真法界」。……以譬喻來說:「萬川四流,各自有名,盡歸於海,合為一味。」(《須真天子經》卷4,大正15,111a)「如種種色身,到須彌山王邊,皆同一色。」(《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1,大正8,369c)

[2]《華嚴經》菩薩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燄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3] 參見《大毘婆沙論》卷16(大正27,77a24-b4),《大智度論》卷27(大正25,260c2-25)。

[4] 十力:(1)處非處智力,(2)業異熟智力,(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4)根勝劣智力,(5)種種勝解智力,(6)種種界智力,(7)遍趣行智力,(8)宿住隨念智力,(9)死生智力,(10)漏盡智力。參見《大品般若經》卷24〈四攝品第78〉(大正8,395a10-18),《大智度論》卷24(大正25,235c22-241b),《大智度論》卷25(大正25,245c6-246a13),印順法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421。

[5] 四無所畏:(1)說一切智無所畏,(2)說漏盡無所畏,(3)說盡苦道無所畏,(4)說障道無所畏。參見《大品般若經》卷24〈四攝品第78〉(大正8,395a18-b13);《大智度論》卷25(大正25,241b-c20),(大正25,246a13-22);印順法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422。

[6] 十八不共法:(1)身無失,(2)語無失,(3)念無失,(4)無異想,(5)無不定心,(6)無不知已捨。(7)欲無減,(8)精進無減,(9)念無減,(10)慧無減,(11)解脫無減,(12)解脫知見無減。(13)智知過去無著無礙,(14)智知未來無著無礙,(15)智知現在無著無礙。(16)身業隨智慧行,(17)語業隨智慧行,(18)意業隨智慧行。(參見《大智度論》卷26(大正25,247b-255b25),印順法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422。


按上座部的說法,人修到阿羅漢果就算到頭了,沒有再修成佛的說法。佛只有釋迦摩尼一位。所以這裡不討論上座部。按大乘的說法,不是羅漢要去再修成佛,而是羅漢在他的果位上呆不住,只好去成佛。因為按大乘的說法,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法身無明一念幻化出來的,眾生實際是在使用同一個法身心,只不過因為被無明覆蓋,分隔成了一個個區域,每個區域對應一個眾生,誰也不認識誰了。於是,每個眾生錯認那個被分隔的區域為自己的真心,區域對應的幻化出的形狀為自己的身體,在這個幻化的世界不斷地變換形體,體驗一個又一個故事,形成輪迴。所謂阿羅漢,就是對世界上的所有故事都不再感興趣了,那這個區域的心就不會再在這些故事裡輪迴了。但是這部分心也沒有發現自己和法身心是一體的,還是會認為這個區域是獨立的存在。但問題是他不是獨立的,法身心(法身佛)無時無刻不在喚醒這些區隔從無明中醒來,如果這區隔還沒有阿羅漢果位,還沉迷於一個個故事,到可能聽不見這呼喚聲。但達到阿羅漢果位的區隔,已經不沉迷故事了,當然更容易聽到這聲音。一旦聽到了,發現自己是法身心的一部分,那就會發現還有其他區隔沉迷於各個故事。這時怎麼辦?不叫醒那些區隔,他自己也還是不完整的。所以只能跟著去叫醒其他區隔,這就叫:眾生無邊誓願度。其實,想不度也不行呀。有一眾生不得度,他自己也不能真正解脫。


問得好

因為佛和阿羅漢的區別沒那麼大,但被有的人理解成很大,不同稱呼而已,一個是自己找到道 解脫,一個是聽了道 解脫…

另外注意:修到阿羅漢不是可以涅槃,而是即是涅槃…徹底的證悟解脫涅槃…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8382345?

zhuanlan.zhihu.com圖標https://zhuanlan.zhihu.com/p/276946235?

zhuanlan.zhihu.com圖標大小乘佛教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

www.zhihu.com圖標

阿羅漢與佛所入的無餘涅槃是一樣的。

按唯識五種性觀點,只有極少數阿羅漢纔有能力不入無餘涅槃,回小向大成佛。

~~下引《瑜伽師地論》卷八十的觀點:

問迴向菩提聲聞。為住無餘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為住有餘依涅槃界耶。答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者何。以無餘依涅槃界中。遠離一切發起事業。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問若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羅漢等尚當無有所餘一生。何況當有多生相續。答由彼要當增諸壽行。方能成辦。世尊多分依此迴向菩提聲聞。密意說言。物類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餘一劫餘一劫者。此中意說過於一劫。彼雖如是增益壽行。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極成遲鈍。樂涅槃故。不如初心始業菩薩。彼既如是增壽行已。留有根身。別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現。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由此因緣皆作是念。某名尊者於無餘依般涅槃界。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實身。即於此界贍部洲中。隨其所樂遠離而住。一切諸天尚不能睹。何況其餘眾生能見。彼於涅槃多樂住故。於遍遊行彼彼世界。親近供養佛菩薩中。及於修習菩提資糧諸聖道中。若放逸時諸佛菩薩數數覺悟。被覺悟已。於所修行能不放逸。

問若阿羅漢迴向菩提。便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何因緣故。一切阿羅漢不皆迴向無上菩提。答由彼種性有差別故。所以者何。諸阿羅漢現見種性有多差別。謂或見有諸阿羅漢俱分解脫。或復見有唯慧解脫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故當知由彼種性有差別故。非一切阿羅漢皆能迴向無上菩提。

複次迴向菩提聲聞。或於學位即能棄捨求聲聞願。或無學位方能棄捨。由彼根性有差別故。所待眾緣有差別故。

如迴向菩提聲聞由遇緣故。乘無上乘而般涅槃如是。菩薩設為如來及諸菩薩之所棄捨。因棄捨故。若遭尤重求下劣乘般涅槃緣。應乘下乘而般涅槃。然無處。無容諸佛菩薩如是放逸。棄捨於彼。定無是處。

複次迴向菩提聲聞。若隨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即同如來。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問迴向菩提聲聞。從本已來當言聲聞種性。當言菩薩種性。答當言不定種性。譬如安立有不定聚諸有情類於般涅槃法性聚中。當知此是不定種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