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元前221年,王賁率秦軍滅齊,俘虜齊王建,春秋戰國大分裂結束,公元前207年,秦三世子嬰投降劉邦,持續14年。

2、公元589年,楊廣率隋軍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魏晉南北朝大分裂結束,公元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持續29年。

3、公元1279年,張弘范率元軍滅南宋,陸秀夫負趙昺跳海,五代遼宋金大分裂結束,公元1368年,元順帝逃離大都,持續89年。

關聯問題:為何元朝統治時間遠短於清朝?


這個問題其實很複雜,不能一概而論,認為結束大分裂的朝代就會短命。

先說秦朝,秦朝的崩潰是一種「內憂+土崩瓦解」式的滅亡。

秦朝統一後,秦始皇、李斯的治國路線太過激進:①不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以至於政治資源高度集中;②不對六國舊貴族進行處理以至於眾多心懷怨憤的英雄豪傑時時想著造反;③焚書坑儒,不顧民力上馬各種超級工程,民眾無法休養生息,離心離德,最終鋌而走險;④兵力分散在從南到北數千里的戰線上,不利於迅速集中兵力應對事變。

更可怕、詭異的是,秦始皇突然死去,政權在機緣巧合下落入「趙高+胡亥」這對奇葩組合手中,導致秦朝統治中樞突然陷入秦國自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危機狀態。趙高與胡亥,二人治國能力低下但特別會整人,將秦始皇時代的眾多能臣整死,同時將秦始皇的政治路線繼續往偏激的方向推進,最終形成天下自發的反秦統一戰線。秦朝統治面對這股前所未有的洪流開始土崩瓦解,即便有章邯、涉間、蘇角、王離等名將,也無法逆轉國運。

也就是說,秦朝的滅亡是「內憂(掌握最多政治資源的統治中樞癱瘓)+土崩(民眾無法生存自發暴動,舊貴族的領導)+瓦解(各地官吏見風使舵自發脫離中央統治甚至加入反抗潮流中)」所造成的。

再說隋朝,隋朝的崩潰與秦朝類似,是一種「內憂外患+土崩瓦解」式的滅亡。

本來,隋朝統一後,隋文帝精心治理國家,天下翕然稱治,後世號稱「開皇之治」,隋朝的天下已經十分穩固,幾乎沒有人可以威脅楊家的統治。但不幸的是,隋煬帝楊廣卻是一個比秦二世胡亥還要奇葩的怪胎。他志向遠大到極致但能力卻十分低下,又死要面子,十幾年時間,上馬各種超級工程,進行多次軍事冒險活動,尤其是三征高麗,累得天下民眾已經無法生存(隋煬帝的軍事冒險是非常罕見的),許多人鋌而走險,走上反抗之路。

更重要的是,隨著隋煬帝的失敗,各地頗有威望的地方勢力紛紛趁勢而起,楊玄感、李密、李淵等人相繼起兵,這些人有威望有智謀,迅速將反隋鬥爭推入到一個新的境地。

可以說,隋朝的滅亡是「內憂(有志無才的皇帝)+外患(高句麗太強)+土崩(民眾無法生存後的自發反抗)+瓦解(各地豪強趁勢而起)」所造成的。

再說元朝,元朝的崩潰與之前的秦、隋都不一樣,是一種「土崩」式的失敗(並沒有滅亡)。

元朝統一後,元世祖忽必烈廣行漢法,建立了一套新的統治制度與法則。但與此同時,元朝擴張步伐並沒有停下來,連續發起征伐日本、越南、爪哇、緬甸的戰爭但幾乎都失敗了。為應付龐大的軍事支出,元世祖重用一些理財官員,民間負擔逐漸加重,起義不斷。至元二十年(1283年),江南各族民眾起義凡兩百餘起,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更增至四百餘起。在這前後,還爆發了廣州歐南喜、黎德和福建黃華、鍾明亮等人領導的幾次規模較大的起義。(很難想像,這是元代開國之君統治下的情形)

幸運的是,元世祖之後,元朝沒有出現胡亥、楊廣式的奇葩二代,即位的元成宗類似秦朝的公子扶蘇。他停止對外戰爭、專力整頓國內軍政,採取減免部分賦稅、限制諸王勢力、新編律令等措施,大大緩和了社會矛盾。之後的國君也很少有昏暴之人,治國路線在」漢法「與傳統之間徘徊。魏源就曾評價元朝皇帝「皆英武踵立,無一童昏暴謬之主。」

元朝最大的問題是政治制度不完備和治理粗糙。首先是帝位繼承缺乏明確的制度規定,再加上缺乏分權制衡的禁軍存在,每一次最高權力的交接幾乎都伴隨著血雨腥風的政治內訌;其次是宰相的專權,由於中書省這個龐然大物的存在(也缺乏分權制衡),元朝宰相對帝國的影響力巨大,皇權與相權的衝突頗為激烈;在地方治理上,元朝的統治更是粗糙不堪,官吏最大的職責就是收稅,對民眾敲骨吸髓。最終,在天災人禍的衝擊下,爆發了反元大起義,天下呈現土崩的局面,一發不可收拾。即便如此,元朝皇帝依然擁有巨大的威望與影響力,元朝最終是在朱元璋這個政治強人一次次派兵北伐過程中才滅亡的(先後進行了8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總結這三個朝代,秦朝、隋朝的滅亡都帶有巨大的偶然性,尤其是胡亥、楊廣這樣人群中罕見的人竟然能掌握最高權力,在極短的時間內導致天下出現土崩瓦解的局面(這實際上很不容易,尤其是隋朝,隋煬帝簡直就是強力自殺式執政,短短十年左右就斷送父親留給他的大好局面,給唐初君臣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教訓),更像是一種冥冥之中的」天罰「。相比之下,元朝的統治主要是政治制度與社會治理除的問題,若能在開國之初吸取唐朝、宋朝的經驗,建章立制,精細治理,並將其形成一種強大的慣性,國祚絕對不止89年。(反倒是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的經驗,特別重視制度建設、分權制衡和社會精細治理,連宰相制度都被他廢除了。)


前面兩個都是革新了一時代,改革力度太大,所以亡國,我大元自然不一樣,創新「皇權不下省」,地方地主巴不得元朝萬世長存呢


這個題目太大了,我答不好,只能試著說說。

一個王朝的滅亡,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地緣政治、氣候等等多方面的原因,不過題主這三個王朝滅亡有相似性,就是不同於兩宋、明朝被外來少數民族覆滅,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內部分崩離析導致的。被內部推翻的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個人感覺應該是朝廷掌握的中樞力量的由強變弱,中樞力量弱了,鎮壓不住地方勢力,王朝就面臨滅亡。

秦王朝滅亡最快,雖然秦統一後在削弱地方加強中央方面是狠下了一番力氣的,如收繳兵器遷移富戶修建馳道之類,但是秦在削弱地方的同時把中央軍事力量組建了兩個戰略集團一南一北派了出去,等於削弱地方的同時中央軍力也嚴重空虛了。直接導致當陳涉、六國舊貴族造反的時候倉促之間無兵可調,中央極其空虛,在戰國史百年僅被六國攻破一次的函谷關在短短時間就被突破兩次。而且當時軍隊組織、兵器水平還比較低,揭竿而起的起義軍能夠很快就在戰力上追平國家控制的軍隊,章邯在打敗周文、陳涉以後,對上項梁麾下的項羽劉邦是一直吃敗仗的。造反的門檻不算太高。

隋煬帝楊廣本來中央的軍事力量是很強的,軍事實力高度集權與皇帝手中,中央十六府幾十萬常備軍足以壓制的當時已經逐漸強弩之末的世家勢力不敢覬覦神器,但是隋煬帝是個喜歡順風浪的主,三征高句麗把自己的中央精銳給幾乎折騰沒了,尤其是第一次,一下子送掉將近三十萬人,世家發現隋朝中樞力量已經是個紙老虎了,當然就不再客氣,紛紛獨立半獨立不再效忠隋朝。實際上隋朝在第三次征高句麗以後基本就名存實亡了。

元朝滅亡也來自與自己中樞力量的下降,元朝在元成宗去世以後中樞就一直處於動蕩之中,政變頻繁,軍事攻殺不斷,而元朝執政能力本身很低下。原來對漢族人依靠彎刀快馬的軍事優勢因為佔據中原以後開闢了大片草場,導致本來缺戰馬的漢人在造反以後也能迅速獲得大批戰馬資源,紅巾軍和朱元璋的軍隊都有大批騎兵,而蒙古軍隊和探馬赤軍的戰鬥力比之開國之初大大下降了。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時候,元朝中樞已經沒有太大威權和力量,主要靠察罕(堪稱蒙古曾國藩)、李思齊等地方軍閥強行給蒙古續命,滅亡也就是遲早的事了。


沒有什麼必然關係

元朝的問題是在於沒有貫徹執行漢化,蒙古貴族希望按照蒙古傳統——大汗輪流坐,但問題是一個穩定中央集權封建帝國是不接受權力者如此爭鬥。


個人覺得秦、隋是亂世到盛世的過渡,元繼承了宋的安逸。(純粹一家之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