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藝術類在所有學科中真是最奇葩的存在,與自然(數學物理等)和人文(歷史社會等)學科構成了近乎「三足鼎立」的局面。學習藝術的方法和規律,與人文和自然學科都很不一樣;有人說「藝術是文化課不好才會去學的」,然而也有人說「在文化課沒有頂尖水平就根本學不懂真正的藝術」;也有人嘗試用學藝術的方法來學自然/人文學科,或反之。

那麼,從各位知友的學習體驗和所知,藝術學科的學習和自然/人文學科的學習有哪些異同呢,又如何看待這些異同之處呢?


就拿鋼琴來說吧。

練琴為了一個技術難點不斷練習,就像學文化課為了一個知識難點不斷刷題一樣,都有很強的目的性。「技術是否過關」和「知識是否理解」還是或多或少可以量化的,即有一個「標準答案」。

但是,彈琴如果到了「音樂性」「樂感」這一層面,就屬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一類了。此時鋼琴老師只能盡量引導你去感受音樂,而根本沒辦法教你「標準答案」,因為它不存在!比如彈琴的音色,想彈出飽滿的和絃,老師會告訴你「將整個身體的力量傳到指尖」等等。這顯然都是很模糊的概念,難道你真的能做到「將整個身體的力量傳到指尖」嗎?這其實只是在描述一種感受,具體的施力感覺還要你自己在琴房琢磨、體會。再比如,我的老師說肖邦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中,鋼琴的第一個和絃要彈出「不容侵犯但高貴」的感覺,我至今沒能找好感覺 /笑

沒有兩個人的演奏是一樣的。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會產生不同的感情。鋼琴學到最後真的就靠「自學」,老師給出啟發性地指引,給出一個大致的方向,具體的演奏處理就靠個人理解了。

而文化課的學習,數學的「標準答案」就不用說了,甚至「語文」這種富有藝術性的學科,也都有了「標準答案」,有了「答題模板」。當然,現在討論只是在校的學習階段,畢竟「文學創作」也是一門藝術。文化課的授課,老師會詳細地教給你每一個知識點,然後你通過做題等方式鞏固,但彈琴就不同了,很多內容必須去用心感受。畢竟,藝術離不開情感的表達,更需要「感性的思考」。而我認為藝術「沒有標準答案」的特點,能促使人去思考、嘗試,與文化課相比更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創造力。

在校學習階段,鋼琴演奏和文化課都是要考試的,文化課判卷,一張卷子頂多兩三個老師判吧?但一個人的鋼琴演奏,需要十個左右的老師同時評判,這正是因為藝術沒有標準答案。

但在另一方面看,藝術學科與文化課是相通的,這根【語文和數學是相通的】是類似的。為了彈好一首曲子,需要去了解它的歷史背景,甚至文學來源,有些音樂都是有文學的背景的。豐厚的文學情懷能使演奏更加富有感情、富有表現力。除此之外,還需要理性的分析曲子本身,它的和聲、曲式、結構等等,這一切都會使演奏更有內涵、更有邏輯。很多現代的樂理知識,是離不開數學的。藝術精品還是要經過「嚴謹性」的打磨。理科也是這樣,你能說數學沒有藝術嗎?

樂理、和聲、復調等等,這些就算是音樂中的「理科」了,它們不但能用到作曲中,還能對鋼琴演奏提供極大的幫助。到了鋼琴演奏中,這些「理科」就變為「文科」,比如和聲,你不但要分析和聲,還要「聽到」和聲、「感受」和聲,讓你的演奏跟著和聲的發展走,在有趣的和聲處找到適合的音色表現等等。所以我認為鋼琴演奏的學習,不能只練琴,還要全方位學習,也決不能丟下文化課。好的音樂生一定是專業課與文化課都不差的。


題主自答,拋磚引玉。

藝術學科跟人文自然學科最大的不同就是,「無限的隨意空間」。「沒有你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 你說「地球是方的」、「1+1=3」,不會說你錯,反而還會鼓勵你這樣做。

除了藝術之外,從來不會有任何一類學科裏的「高層次」內容是可以不依靠「低層次」內容為基礎,而純粹憑藉貌似「無理由」的「感覺」、「直覺」去直接攻破的 —— 就如,有相當多的現代動漫畫手不必懂得最基本的色彩構成、素描和透視知識,也可以畫出栩栩如生的動漫來;在國內的一些鋼琴網路社團(如流行鋼琴網和蟲蟲鋼琴網)有大批業餘音樂創作者,他們有的甚至只有十幾歲,完全不懂樂理只會彈鋼琴,但靠大量的聽覺經驗,可以寫出逼真的印象派和現代派音樂作品來。

自然學科,雖然學科內領域不同會有一定影響,但基本上都是,如果不掌握「低級」知識,是不可能掌握到「高級」知識的,因為「高級」知識中的定義幾乎會引用到相應「低級」知識的方方面面。例如數學,不懂加減乘除就不可能學會微積分,不懂集合就領會不到離散數學(近世代數與更多)當中的許多基本概念,等等。

自然/人文學科的技能與理論是統一的。然而藝術中卻沒有低級與高級之分,是呈橫向發展的。著重技能,是分離的。因為還存在,可以靠「經驗積累」,「感覺」,這種東西。完全不懂,的人,可以秒殺一大批精通理論的碩士、博士,除了這方面以外,還有什麼不一樣?此外,我們應該從中得到些什麼啟示?

藝術學科和自然/人文學科最大的不同,就是 自然/人文學科中,技能與論理是相互依存的,而藝術學科中,技能與論理往往不同程度地分離:在藝術中,業餘和專業其實是個偽概念。《二泉映月》的盲炳,是業餘中的業餘,然而他的曲子專業中的專業也寫不出來。所謂「業餘」和「專業」應該替換成:「接觸淺」和「接觸深」,個人體驗是首要標準,職業、學歷的成就很多都只是表面的。 ?(註:雖然阿炳是以二胡賣藝為生,演奏可說是專業的,但阿炳對作曲知識的學習程度為零,因此從創作上看是實打實的業餘中的業餘。)

因此藝術類專業的研究生文憑(碩士和博士)也分為兩個類別: 藝術專業碩士(MFA - Master of Fine Arts),音樂/藝術專業博士(DMA - Doctor of Musical Arts):授予。雖然就業前景在各公司分配任務的部類下也許會比較樂觀,但其實質只相當於所謂「藍翔技校的升級版」。這種方向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比較會做東西」而已,例如油畫,就是比較會畫畫;鋼琴,就是比較會彈琴;視覺設計,就是能夠勝任比較複雜的廣告等設計項目等等,僅此而已。 而如果深入探討理論問題,他們可能一問三不知。 文學碩士的藝術類(MA - Master of Arts),學術研究性博士(Ph. D - Doctor of Philisophy)則是授予文學碩士學位,他們跟專業類學歷的能力是相反的,可能他們精通理論,卻不懂做事。 不過基本上講,現在的大學都比較著重應用。按理來說,如果學術上的修為已經可以達到勝任高等音樂研究課題的程度,輕鬆秒殺一首好的流行歌應該簡直易如反掌。然而,由於藝術學科的特殊性,創作作品更多是依賴「靈性」,與學術精神大相徑庭,各程度各藝術領域存在不同程度的與學術路徑與本質的分離,註定了「純學術試圖秒殺藝術」的失敗(至少以目前人工智慧還沒發展到那個水平的現況而言)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分離?這歸根結底是因為人腦的非線性本質,這事實經常被忽略例如,教科書中劃定的「初等」音樂語言雖然稱為「初等」,但不代表它們出現的時代落後於那些「高等」的,也不代表它們的特質能在創作中被挖掘出的潛力少於那些「高等」的。所謂「初級」技法,只是代表他們在當今音樂中最常用到,需要在較早的階段進行教學而已。其實在如今被教育體系掩蓋的背後,擺著這樣一個事實:在藝術面前,其實學術有種不可迴避的絕望感,因為總能湧現出新的藝術現象,讓學術研究分析束手無策。

其次,藝術不需顧及正確性,強調存在即合理。規範藝術的是社會正確,而自從人文開始,越來越依靠真理正確。我中學的一個同學(John Zhongyang Cao)現在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生物化學研究室做癌症研究,他在六年前的一個聚會上對我說過,「藝術是不會有好壞的,也沒有失敗。然而科學的研究是要承擔失敗的後果的,而且可能的巨額經費損失需要由科學家自己來承擔。

綜上所述,可以對藝術下一個結論:以音樂來比方,不應該給音樂(藝術)語言分三六九等。例如,音樂上認為雙調性和多調性的作品比單一調性的作品要更(所謂的)「複雜」、「先進」,這種想法的本身正確性就需要商榷。其實雙調性也好,單調性也罷,它們都是人類本性的藝術創造的實在,本來就存在在那裡,跟無調性等等的概念,它們所謂的「等次」其實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後來被理論家發現並歸納出來整理成書後,單一調性被列入了「傳統,初等」的範疇,而雙調性和多調性被列入了「高等」範疇而已。


本文只是一篇隨筆,部分表述可能不嚴謹;但這些想法都是實實在在本人的想法,供大家參考。

~ 完 ~


我學的是電影專業,用電影藝術來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最為貼切,因為電影這門藝術是最後被歸為「第七藝術」的,所以說明它在被歸為藝術範圍內的初期,也是飽受過爭議的,那麼它應該是和自然、人文等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才讓人難以分類。

我曾經的電影理論老師,給我們上第一堂影評課的時候,就告訴過我們,電影分析不單單只是畫面分析,如果你的文章只能寫出畫面,說明你還停留在普通影迷的角度。

一個好的電影分析,大致要從:電影鏡頭、電影色彩、電影音樂音響、電影構圖、電影表演、電影劇本、電影背後的社會文化、電影政治、電影工業製作、電影經濟等等的角度。

那麼前面的我們都好理解,因為部分也屬於美術和音樂的藝術範圍,我們來講講後面。

如果說要和人文學科的相同關係,那範圍真的海了去了,首先電影表演和電影劇本與戲劇和文學領域非常接近,說白了一個好的電影劇本創作,背後肯定來源於一個作家或者編劇的文學功底與文字創作能力。

再說一部電影背後的社會文化和所包涵的政治領域,這和很多人文學科都有相似之處,一部能夠流傳下來的優秀電影,它必定是有深度的,它的深度絕大部分並不是來源於運鏡和美麗的構圖畫面,它的深度大部分一定來源於背後的社會符號和文化意義。

如果說電影劇本文學和電影政治文化和人文學科有相同之處,那麼電影工業、電影經濟和電影部分理論和理科類學科又有異曲同工之處。

我周圍有不少學習影視製作和電影工業的同學,他們共同要修的課程還會有偏向電影範圍內的經濟學科,曾經由於電影工業的原因,在電影初期,很多理論家想把電影歸類為理科範圍,想必正是因為它們有相似之處,才促成了這樣的想法。

在部分電影理論中,其中不乏包括佛洛依德心理學、癥候學電影研究、電影接受美學、電影精神分析學、格式塔心理學理論等等,這些和理科心理學非常相似的內容。

我以上僅僅通過自己所學專業的部分認知,舉了一點點電影這門藝術和自然人文學科的異曲同工之處,至於它們的不同之處,我覺得不用舉例也是顯而易見的,畢竟所有的理由都抵不過它終究是一門藝術,這也就是它當初在爭議之中依然被歸為藝術的原因。

我看提問者有提到過,很多人有偏見,覺得學習不好纔去學藝術,我真的想為真心熱愛藝術的學生或者大眾辯駁幾句,我始終相信任何一門藝術的美還有它所包涵的深度,都是隻有熱愛它們的人才能看得到,藝術的價值不單單是社會的需要,更是人類的精神需要,我更願意相信學習藝術或者是僅僅喜歡藝術的人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一定比他人有趣的多。


謝謝提問~

作為一個理工科的音樂美術愛好者試著答一下,我覺得在現實中(我這裡主要指國內的情況,國外我只在網上看到,具體不大清楚),理工科主要是大班上課講授理論比較多,作業往往有標準答案和參考答案,也有開放課題和大作業類,但往往只給一個分數,較少的能得到老師的點評,主要靠自己做題來學習參考答案來學習。藝術類大班的理論課相對少,開放課題大作業比較多,有導師帶,靠專家對你作品的評論來提高審美趣味和創作水平。作為理工科大多可能要等論文答辯纔能有很多教授給你點評修改的機會,而像建築,作曲等專業的學習本身的主要學習方式就是很多教師對你的作品進行的點評和修改,很能激發個人的思考和創造力。藝術的學習有大師課,大師對你的演奏或創作進行點評,並做示範,我覺得是非常好的學習方式,而理工科往往由於資源的所限,答案相對標準化,往往很少有機會能得到大師的點評。

那麼從整體上,我是怎樣看待藝術學習和理工科的學習方式的異同呢?圍棋是創造與分析的極簡結合,我就想拿計算機圍棋做一個比喻:第一類境界是傳統大班教學的學習方式(理工科居多,藝術有但較少),類比圍棋就是用分析的方法設計計算機的圍棋程序,這種思維類似於傳統的理工科,就是把人類總結的什麼金角銀邊草肚皮,死活,算目的這些道理交給計算機,把種種人類經過生產實踐的經驗(理論、工程規範),教給計算機(理工科學生),從而它就學會了這些分析,以後就按著這些前人的經驗去下棋(類比於工程實踐)。第二類的境界是向優秀作品學習,自己創作專家點評的學習方式(理工科較少,藝術學習居多),類比圍棋程序就是alphago出現了,這個方法是不告訴計算機怎麼下棋,而是把古今往來優秀的棋譜輸入計算機(學習優秀作品),讓計算機自己去探索,去悟,去總結,去發明新的下法,讓已知優秀的演算法去評判你(專家點評),計算機學會了這些從人類優秀作品中直接「悟」出來的道理,是可以吊打第一類的學習方式的。第三類的境界是直接探求自然的原理,這是少數潛心探索有悟性的大師才能達到的境界,在這種層面上理工科和藝術是統一的,類比alphago zero,它也不要人類已有的經驗,而只是從圍棋(自然)的基本規則出發,尋求每一步的「最優一手」,我想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繪畫、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賦格的藝術,司馬遷的《史記》,孔子的儒家哲學,埃菲爾鐵塔等等都是因為探求審美和理性的統一,追求藝術與科學的統一,感悟了天人合一之境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第三境界也是吊打第二境界的。最後,應當還有第四境界,對應於圍棋(自然)之謎被解開的時候,每一步都是「神之一手」,第三層境界我已是高山仰止,第四層好比宇宙星辰,只知其影,不知其意,也就不敢妄言了。

總之,我覺得藝術類居多的小班開放課題專家點評是挺好的學習方式,優於理工科居多的大課教學,隨著網路的普及,很多理工科大課可以以網課的形式來上,而理工科應當多借鑒藝術類的課程設計,多採用實際項目小班研討專家點評的方式進行教學。

進一步的如果要感悟自然的原道,真正的有所創造,我想是需要真與美的統一的,這個層面上在各行各業(無論藝術,人文還是科學)做到頂尖的人其實有很大的相似,他們都不拘書本,觸摸到了自然之原道,而科學與藝術本身只是觸摸自然原道的一種媒介。

以上是個人的淺薄的認識,自己對很多內容也是一知半解,例子也可能不大恰當。拿出來拋磚引玉~


藝術學科的學習,一旦達到一定深度,也和自然、人文學科的學習一樣。

都需要深入到規律內部,都需要大量的重複性工作、針對性訓練。

比如繪畫,理解了色彩的構成,光影的關係,甚至反射光被視神經接收後大腦的處理方式,都會對繪畫本身有利。而要理解這些原理,離不開科學的基礎和系統的學習。

依據此原理構建的畫面,才能產生更深刻的共鳴。

如果不懂這些原理,只會硬性的模擬,也許可以,但是走彎路是肯定的。

為什麼有些名畫你看了之後,會覺得,這個畫面你似乎見過。雖然畫面所描述的地方你絕對不可能去過。

這就是藝術的真實,喚起了你記憶中的類似場景的主觀記憶。在你看畫的那一刻,藝術的真實和你的主觀真實發生了共鳴,於是,這幅畫便打動了你。

比如,米勒的《拾穗者》

這些人,我從來沒見過,那個地方我也沒去過。但是,拾穗這個活動,我參加過,我身邊的拾穗者,我是見過的呀。

我的外婆,彎腰拾穗的時候,就是右二女士那個樣子;她探身去撿遠處麥穗的時候,就是左一女士的樣子;她手按膝蓋,稍微直起身子讓自己的腰歇息片刻的時候,就是右一女士的樣子。

光線照在收割後的麥田再反射到拾穗者身上,和直射後反射的光混在一起的感覺,就和小時候外婆帶著我拾穗時我見到的那種感覺,一樣。

一瞬間,畫家想要表達出的對拾穗者的同情、關愛、頌揚,你都能體會到了。

藝術,從某種程度來說,最高的讚譽就兩個字「準確」。除了外形的準確,還有抽象的準確。

所以,藝術,其實也是一門技術。或者,是在「對美的理解」的支持下的技術。

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的學習與自然、人文,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都是需要艱辛、汗水與靈感的支撐,都是融合了痛楚與狂喜的旅程。


說一點個人的體會。最近有讀者問我為什麼提的問題不給標準答案,讓他不知道自己對不對。其實可以說是故意的,因為音樂怎麼寫、和聲怎麼配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表達是相當個性、相當發散的,這不正是藝術的魅力麼?爵士即興尤其如此,同一首曲子每個人、每一次都可以不一樣。尋找各種參考版本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學習,能鍛煉信息檢索和判斷能力,畢竟現在網上樂譜的質量參差不齊,需要學會鑒別。

而我們從小在學校學的各自然/人文科目,幾乎就是不斷做題、不斷考試、不斷對答案,好像已經形成習慣,沒有答案心裡就沒底似的,無形中培養了「等靠要」的依賴性,覺得只要符合答案、能得分就算學會了,忽略了進一步思考的可能,成績越好的反而越容易陷進去。用這種思維來學藝術,無異於捨本逐末,個人感覺相當不可取。畢竟理論還是要用到音樂上,不是用來做題、考試、對答案的。


藝術學科最大的不同在於需要實踐。不懂得實踐是無法知道美在哪裡。只會伏首理論,不懂得相對應的實踐,只能停留在表象無法深入。

這是與純理論研究所不同的。


學物理的,業餘彈吉他的(沒組過樂隊,自己彈著玩兒沒事幹出去擺個攤),學過油畫。

異:前者在學習時除了基本內容,並沒有什麼嚴苛的限定,目的是表達情緒or信息。後者在學習時走的每一步都需要有較為嚴謹的邏輯鏈接。

同:兩者在學習初期都需要對基本工具熟練掌握,並且在學習過程中目的性都比較強。

題目補充裏的什麼自然科學學不好纔去學藝術或者這些我是不贊同的,雖然身邊家長都這麼認為,但這個情況不是由藝術或者什麼學科造成的,是政策造成的。

練琴和畫畫時,我更注重的是表達自己對這個曲子和場景的感覺,歡快就是歡快 抑鬱就是抑鬱,唱的or彈得or看著自己舒服就好。編曲的時候也是這樣,更留意當下的感受與想要表達的信息。學習一些額外的技巧也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一些自己的感受。

我想要做什麼什麼...並沒有什麼嚴苛的對與錯之分(可能是因為我一直都是自己玩兒,自己爽就對了)。

然後學習物理課程與思考一些專業上面的問題時,更注重的是我做的東西符不符合實驗現象,能不能簡潔明瞭而又不失嚴謹地解釋這個問題。

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尋求的是一個解釋or答案。

所以在我的學習過程中,我更注重音樂與繪畫得到的結果,而非更深更雜的東西。比如說個某某吉他大師的名字或者某個複雜和絃的調製要注意什麼什麼流派歷史這些東西,我是真的懵。

學習物理的時候我會更注重那個「因」以及「因」與「果」的關係。

題目補充中:

也有人嘗試用學藝術的方法來學自然/人文學科,或反之。

這個我不太清楚怎麼個解釋,因為方法這種東西因人而異吧,可能有些人學習方法就適合藝術and其他,而有些人的學習方法就只適合學習藝術or其他。

我見到的更多的是將不同學科上的概念彼此借鑒,因為很多學科研究的領域都有交叉,概念相通而促進學科發展是很好的一種現象。

學習不同學科,先思考一下這個學科是個什麼,對於自己的意義是什麼,應該有助於自己選擇適當的學習方法。

以上是來自菜鳥的一點感受,大俠勿噴,有問題歡迎評論。


只稍微學習過一些音樂

相同的部分很多,大多是宏觀上的,堅毅的意志品質、持久不懈的知識積累等等。

不同的部分我覺得更多是微觀上的,以音樂為例,學習音樂可能需要兩雙耳朵。

一雙音樂愛好者的耳朵,很多並非科班出身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對不同歷史時期內的西方古典音樂如數家珍,同時又對同一作品的二度創作的不同版本有著深入研究;很多戲曲票友只聽第一個字就知道是該劇種的哪一流派......這種由熱愛產生的對音樂的敏感度是音樂學習者必備的

一雙識別音樂的耳朵,這可能需要加以訓練。在對音樂的學習過程中,具體到動機、旋律、和絃、配器,宏觀到作品結構、和聲進行,都需要一雙敏銳的耳朵加以識別。

有了這兩雙耳朵之後,完全可以進行音樂方面的學習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