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王翦,神一樣的男人。

他與白起、李牧、廉頗一起稱為戰國兵家「四大天王」,可能是實力太強了,後來更是被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尊為的共同始祖。

這位老王到底何許人也?

據史料記載,陝西人王翦很可能是周靈王的太子晉的後人。

但是這個說法其實很無聊。第一,這個身份是後人考證的,也就是類似於今天的續族譜。第二,就算是,那太子晉也是王翦的十八輩祖宗了(確實是十八世孫)。

所以,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王翦是個普通人。

這裡說的普通,指的是他沒有一個很牛的爹地,但是王翦表示這其實無所謂,因為他從小就有個不普通的愛好。

小王翦不喜歡搖頭晃腦的讀死書,喜歡舞槍弄棒,什麼刀槍棍棒都耍的有模有樣,而且力大過人,據說小王翦九歲時就可以拉開五十石的弓了。

如果僅僅如此,那王翦長大後充其量就是個莽夫。然而,王翦還有第二個愛好,讀兵書,並從中悟出了精深的謀略。

這為他日後的戰神之路奠定了基礎。

史料並沒有記載王翦是如何發跡的,之所以沒記載,最大的可能性是,王翦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也沒有什麼值得大吹特吹地方。

這是每個小人物的常見狀態,畢竟爆發是需要時機的。

公元前236年,王翦的機會來了,他帶著自己挑選的精銳以少勝多,一舉攻破趙國的九座城池,一戰成名,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將居然硬是擊垮了強大的趙國。

這一戰,引起了尚未掌權的嬴政的注意,嬴政斷定,這個王翦會是個好幫手。

「待我些日子,我們一起開創一個大大的帝國」。

於是乎,秦始皇開始主動肅清異己,將嫪毐和呂不韋一網打盡。嬴政為什麼敢動這兩人?

不僅因為他是嬴政,更是因為他提攜的王翦已經掌握了兵權。多說一句,正是在王翦的建議下,呂不韋才被賜死的。

有了嬴政的支持,王翦的表現如何呢?

只見王翦帶著大秦鐵騎出現在了其他五國的土地上。這麼說吧,除了他沒有參與滅韓之戰,其他五國的滅亡均有王翦的身影。

這裡說個插曲,戰國兵家「四大天王」,王翦的排位恐怕是要比另一位天王李牧高的。公元前229年,王翦大戰李牧,王翦並未在戰場上與之一較高下,而是玩起了謀略,用一招反間計除掉了李牧,最終滅了趙國。

隨即李牧揮師東進,雖然燕國派出了荊軻,打算刺殺嬴政,但是王翦還是勢如破竹,公元前222年,燕國被滅了。

隨即,打破楚國,魏國投降。

楚國是戰國時代的超級大國。

李信向嬴政表態「不需20萬即可滅了楚國」,嬴政大喜過望,於是把王翦給擼了,派出李信和蒙恬對戰楚國項氏一族的項燕。

彼時的李信太自大了,以為20萬人馬能對抗楚國的40萬人馬,結果項燕「以退為進」,奇襲李信,大破秦軍。

這時候,嬴政才後悔,這才主動請王翦出山。

畢竟是老闆多次低頭了,王翦沒辦法,只好重出江湖,不過他有個要求,必須給自己配置60萬兵馬。

嬴政先是一驚,隨後還是答應了。

為什麼王翦要那麼多人?這可是秦國一大半的兵力啊,是因為對手是名將項燕!俗話裏講的「老將出馬,一個頂兩」其實是錯的,棋逢對手時候,兵力必須多多益善。

為什麼嬴政會「一驚」?王翦有了那麼多兵馬,萬一起了反心可如何是好?

王翦不止是一流的戰將,更是一流的謀士。

他知道嬴政的顧慮,於是他幹了一件事,不斷的向嬴政要良田美宅。究其原因,其實是為了麻痹和安慰嬴政。

嬴政生性多疑,自己有著秦國的大半兵馬,多要良田美宅,正是為了消除嬴政的顧慮和擔憂。

畢竟,王翦已經有擁兵自重的資本了。

公元前225年,王翦對陣項燕,最終以多勝少,滅了楚國。他被尊為武成侯,被秦始皇尊為老師。

隨後,名將王翦退出了歷史舞臺。

王翦是古代名將中為數不多的得到善終的人。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的很清楚: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陳勝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

秦二世在位時,王翦和王賁就已經死了,但是他的孫子王離依然為秦國效力,後來兵敗被項羽俘虜。

即便如此,戰國「四大天王」,王翦真的見到了大一統時代的來臨。


「戰爭的藝術無他,不過就是擴大對我們有利機會的藝術而已。」—— 拿破崙

王翦是在白起之後,通過軍事、政治、心理學手段聯動推進統一六國的傑出代表。

王翦滅趙、楚、燕三國的故事大家可能都知道,細節我會根據讀者朋友們的興趣酌情補充。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王翦在滅楚後仍能深入百越,是打通五嶺道路、「控蠻荊而引甌越」的第一人,縱深非常人能比。

《史記·卷114·東越列傳》:「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王翦在前222年平定江南後分兵深入百越地區,百越首領都投降了,也就是說,王翦一次性打擊了西甌、南越、取閩越,秦始皇得以收閩越為秦郡縣。此外,會稽也全是王翦打下來的。

相比之下,號稱八百年的大楚帝國,直至滅亡,都沒有實質性滅亡越國。句踐之越滅於秦始皇時期。楚威王昭陽通過反擊戰擊殺越王無疆,越國失去山東、蘇北的領地,嚴重衰退,但是還保有江東。楚懷王朝召滑攻取江東:【大王嘗與吳人戰,五戰而三勝,陣卒盡矣;偏守新城,存民苦矣】,號稱滅越,其實是慘勝。

王蘧常秦史

王翦駕馭大兵團的能力也屬於超一流。在沒有現代通訊設備的古代,大兵團作戰對統帥的調度、將官和士兵的交流、後勤線的設計都有極高的要求。《孫子兵法》也表達了對以多打少的推崇: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孫子兵法·虛實篇》 。敵人分為很多部分,而我軍兵力集中,那麼我軍在局部可以形成「我眾敵寡」的兵力優勢,局部的敵人會變得很少,因無法分兵、軍陣缺乏靈活度而陷入被動。

王翦的秦滅楚之戰,是以多打少滴水不漏的優秀代表。王翦獨自滅趙、楚、燕三國,每次都是一錘定音。當兵力人數是優勢時,你放著己方的優勢不用,非去蜜汁自信以卵擊石,那不成傻杈了麼?滅楚行動不是一場小規模的局部戰爭,不是為了求得一城一池,而是一場滅國之戰,一場能把整個楚地徹底納入秦國統治版圖的全面戰爭。為了這些,秦軍就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正面殺敵、後方防禦、保護糧道、探測敵情……楚國的特色就是地頭蛇多,60萬不可能平鋪開來。如果僅憑二十萬人,還要照顧楚國這麼大的國土縱深,恐怕再強大的軍隊也分身乏術。王翦的滅趙之戰則是教科書級的「以正合以奇勝」,把李牧正面壓制在井陘是位正,分兵包夾趙國是為奇,並輔助外交手段反間計配套反制措施,最終滅趙之戰大獲全勝。

[番外:很多人以為王翦只會靠兵多?更多人不知道,情況合適時,他兵少也ok,運用之妙在乎一心。第二次閼與之戰,秦王給王翦十萬人,他十中選二,二萬人破十八城。滅趙時,王翦只靠上郡守軍,就讓李牧龜縮井陘。《秦始皇本紀》也有記載:「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也就是說,秦滅趙只出動了三個郡兵力,關中主力軍根本沒出動。王翦在井陘牽制住牧傲天的同時,小兄弟楊端和瀟瀟灑灑圍了邯鄲]

綜上,王翦是戰國晚期將「上兵伐謀」運用得爐火純青的第一人、戰略縱深第一人、大兵團作戰第一人。


若論大秦帝國第一名將,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殺神白起,但是如果再挑選出一名可與白起相提並論的名將的話,我相信王翦是最合適的。

王翦和白起同為戰國四大名將,但是如果說秦昭襄王時期是白起的時代,那麼秦始皇時期便是屬於王翦自己的時代!他將親手拿起寶劍,蕩平了一座座城池,斬殺了無數的頭顱,終於達成了之前無數名將無數軍事家都沒做到的最大目標最高的榮耀!

王翦畫像

公元前237年,已經23歲的秦王嬴政看著眼前的地圖,眼神中滿滿的都是興奮,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他不僅粉碎了傳說中命根子能轉動車輪的嫪大鳥的篡位陰謀,還擺平了專權十餘年的仲父呂不韋,甚至連國內的不安分力量如長安君成蛟這些人也擺平了,國內一片欣欣向榮,而眼前地圖中的東方六國,個個都是肥肉,個個都是待宰的羔羊,成就感爆棚的秦王政深吸一口氣,終於把磨的鋥亮的殺豬刀對準了深仇大恨的老熟人趙國。

公元前236年,趙國和燕國發生戰爭,秦國借著幫燕國忙的名義派王翦和桓齮率大軍分別夾擊趙國,先後攻破多座城池,統一戰爭拉開了序幕。

但是秦王政不怎麼開心,因為打贏趙國之後他又派桓齮繼續率大軍進攻趙國,想一舉乾死趙國,卻沒想到趙國最後的希望李牧居然打敗了桓齮,最操蛋的是桓齮這傢伙怕回來被收拾居然投奔了燕國!這對大秦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所以他滅了桓齮的九族,又懸賞百萬兩要買桓齮的人頭,可是心情還是有些不爽。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看著已經變成自己狗腿子的韓國,心想韓王這傢伙都成這鳥樣了還有心情享受,為了韓國的臣民們能儘快融入秦國的大家庭,直接送韓王去天堂安安心心享福算了,於是他派遣內史騰(注意,內史是官名,這哥們名字叫騰,姓氏不詳,所以稱為內史騰)直接進攻韓國都城,沒費多少力氣就俘虜了韓王,至此,統一戰爭全面展開。

公元前229年,王翦率大軍進攻趙國,可是李牧居然大大的出乎他的意料,李牧這哥們的軍事能力太強,導致王翦拖了一年都無法攻破李牧的陣地,彷徨之下,他忽然想起了長平之戰,想起了白起與廉頗,似乎長平之戰又在眼前上演,所以他上奏秦王,再次施展反間計,結果不長記性的趙國再次上當,不僅臨陣換將,並且直接誅殺了李牧!這對王翦來說簡直是天大的好消息,所以他奮勇向前,只用了三個月就拿下了邯鄲,俘虜了趙王遷,滅亡了趙國,只有趙公子嘉跑到了(今張家口蔚縣)這個地方稱王,史稱代王。

俗話說脣亡齒寒,趙國完犢子了,燕國就感覺褲襠涼颼颼的,似乎大秦的目光已經把自己看光了,深思熟慮之後,燕太子丹派出了荊軻準備去刺殺秦王,而荊軻進獻秦王的禮物呢,便是之前秦王政懸賞的桓齮的人頭。

公元前227年,荊軻刺秦王失敗後,王翦出征要收拾燕國這臭不要臉的,燕國和代國聯合到一起抗秦,統帥就由燕太子丹統領,代國就是趙嘉跑到代稱王后的小地盤。

燕太子丹很鬱悶,前幾天在易水河畔送別荊軻時自己還那麼英姿颯爽,沒想到才這麼點時間自己就率大軍在這裡與秦國交戰,並且對面還是王翦!這場戰爭開始的突然,結束的也很快,王翦直接拿下了燕國都城薊,燕王跑到遼東,燕國可以說是已經完了。

就在王翦攻城略地的時候,他的兒子王賁也沒閑著,公元前225年,王賁率大軍進攻楚國,拿下楚國和魏國邊境的幾座城池之後突然與楚國議和,然後他兵鋒一轉,直接將大軍開到了魏國都城大梁之下。魏王認為大梁城堅牆高,王賁沒有那麼容易攻破,誰知道王賁就沒怎麼攻城,他直接挖通溝渠,利用黃河水直接衝垮了大梁城,梁王無奈,只好投降,魏國也完了。

秦滅六國路線圖

秦王政這時候的心情可算是好了一些,所以他召集羣臣商量滅楚的事情,可是王翦居然說滅楚需要六十萬大軍!聽到這裡,秦王政的心情沉到谷底,心想我前幾天才剛打敗楚國,這些南蠻已經嚇破膽了,你居然還需要六十萬大軍?正巧這時候大將李信開口了,他認為滅楚最多二十萬人就夠了。李信的話終於讓秦王政的臉上露出了點笑容,於是他趕緊拍板讓李信和蒙恬一起率大軍二十萬出征滅楚,結果旁邊的王翦不開心了,他說自己又老又病要辭職,秦王政想都沒想就同意了。

李信浩浩蕩蕩的出發了,但是楚國的反應有些出乎他的意料,楚國居然集合全國之力由項燕率領四十萬大軍對抗自己。

項燕大家都知道吧,項羽的爺爺。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

秦王政聽到李信兵敗的消息後大為震怒,不過越生氣他的心情反而越發的平靜,因為他想到了王翦,所以他趕緊親駕馬車奔向王翦的老家,不僅向王翦道歉,並且同意王翦的所有請求,這才換得王翦出山。

王翦率大軍六十萬準備出征了,秦王政親自去為他餞行,誰知道酒還沒喝王翦居然提了一個有些過分的要求,他想讓秦王賞賜他幾百畝土地,留作子孫用。秦王政雖然不太高興,但是還是答應了他。誰知道王翦還沒出關,他的奏疏卻又上到了秦王政的面前,不是一封,而是五封!每一封奏疏都是索要良田,並且越要越多,多的有些過分。秦王政本想發火,可是念及如果滅楚成功那功勞與這點土地比又算的了什麼,所以他還是答應了。

但沒想到更讓秦王政上火的還在後邊,王翦大軍到達楚國國境之後,沒有急著打仗,反而全軍駐紮起來,就連項燕挑釁他也不肯出戰,甚至還每天組織士兵們比賽投石為樂,大有來這裡度假之勢頭,而持續時間也不長,也就歇了有一年的時間吧!

秦王政的肺都快氣炸了!六十萬大軍每天消耗的糧食都得用噸計算了,更何況是整整一年!這過程中他有沒有要求王翦出戰史料沒有記載我們無法得知,但我們知道的是王翦確實沒出過戰。

王翦有這個底氣度假,可是對面的項燕卻鬱悶到家了,楚國現在的國力比不上秦國,四十萬大軍消耗的糧食國家都快拿不出來了,可是王翦比他人多,他又不敢強攻,現在的楚國已經經受不住這些失敗了。

終於就在大軍快斷糧的時候,項燕撐不住了,他率著大軍要向東調動,趁著這個時候,王翦突然發動全軍出擊技能,一舉打敗了楚國大軍,甚至還乾死了項燕,至此,楚國已經沒有還手之力,王翦很快就將整個楚國蕩平,楚國正式滅亡。

乾死楚國沒多久,王翦的兒子王賁率大軍深入東北地區,徹底蕩平了燕國趙國殘餘的勢力,至此,東方六國已經只剩下現在還做夢當東帝的齊國了。王賁沒讓齊國做多長時間的夢,掃平東北的第二年,他就率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直接打到了齊國都城臨淄,二傻子齊王建嚇的直接投降,至此,大秦終於完成統一基業。

而王翦的故事到這裡也就結束了,統一之後他的事情史料沒有記載,但大部分人都認為他急流勇退了,想想可能性還是蠻大的,他在滅楚出征前不停的向秦王要錢要土地,身邊人都感覺他有些太過分,王翦對他們說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多疑,現在秦國主力士兵都在王翦的手裡,現在只有盡量不要臉的向秦王多要錢多要良田多要賞賜,纔可以表明他除了金錢以外別無所求,才能消除秦王對他擁兵自重的擔心。所以通過這件事就能看出,王翦的政治智慧也很豐富,在統一之後已經功高蓋主的他是不會不知道自己繼續領兵的下場的,所以急流勇退是他最好的結局。

最後再說個題外話吧,還記得滅楚時的楚國將領項燕嗎,他被王翦乾死,後來他的孫子替他報了仇,公元前208年,項燕的孫子項羽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終於擊敗了統率長城兵團的王離,而王離,就是王翦的孫子,王賁的兒子。


一個字,穩。 因為沒什麼花哨操作。歷史上並不推崇他。 但他就像兵書裏走出來的一樣。 拿現在的話說叫覺醒了。 他能看清戰略和戰術核心,他能看清政治和軍事核心。他不傲慢也不卑微。 看似平淡無奇卻無懈可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