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大一 大学语文老师问我们你们初中小学是否觉得那些所谓朱自清之类的名篇并没有感觉到多美 甚至没有一些现在的网路写手文笔好词藻华丽优美 老师解释说是因为那时胡适提倡白话文当时并没有好的白话文散文 朱自清鲁迅的文章在当时可谓是好的白话文 所以很高荣誉 而在当今白话文已相当熟练 所以当今作家并不比当时写手差 一代是比一代优秀的 我想问问这种观念对吗


首先不知道贵校中文系水平如何,如果好好读完文学史想必老师不会这样下结论。鲁迅的功过是非虽然没有像正统文学史那么完美,但也差不多。当年鲁迅死的时候,文青们都跟丧失了精神支柱一样。直到现在鲁迅并不过时,村上还说自己受鲁迅影响呢

谢邀。

我国的教材和课堂,有时会错把【历史意义】当成【文学价值】来灌输。

很多语文书上的名篇我都不喜欢。

解决方案有——

1.去读他的书,你可能对他的认识会有改观。

2.不喜欢就不喜欢。明白他的价值就好。作为前浪,他给后来的更高质量的中国文学奠定了基础。感谢他,虽然我不喜欢他。


我觉得,朱自清的文章的确有一些过誉,没有深意。

但是鲁迅先生的确是一个超越时代的人。值得读一读。

2020年书

这个是我多年以前的回答,哪个时候好像是16岁吧,多少年后回来在看这个评论,很大一部分是后悔的,可能是因为我现在长大了吧。

本来想来把这个评论删掉的,但是我想想,还是留这吧,在知乎的第一条评论, 虽然现在看见了有点想笑 我希望能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放这样的小聪明。


我可以这么告诉你,完全没有过誉,你们老师这么说完全是为了能和你们沟通,或者她还没读懂朱自清和鲁迅,这么说吧,朱自清散文大多写景或者写一些家庭琐事,但是其背后却有不为人知的内心酸楚,而鲁迅,大多褒贬时弊,其思想很有见地,二者的散文,没有在文学上浸淫几十年,难以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说鲁迅文章难理解,朱自清散文夸夸其谈。都是自身文学功底的缺失。至于你们老师说,现在网路写手辞藻华丽什么的,那都没有情感,堆砌辞藻的文章,乍一看,好像美得不得了,但是读多了,内心就会有点空虚。再说了,辞藻华丽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作为后人,不懂得前任开路的艰辛,反而有种瞧不起的意思,这本身就是一种亵渎。说了这么多,我也是成了一个教书匠,才能有这么多理解,因为我要给我的学生讲课文,要是我,我会怎么写,但是作者又是怎么写的。他为什么这么写?又表达了什么情感?这是不是语文老师的灵魂三问?也就是我是一个老师,必须对学生负责,一个字一个字的理解课文。我估计也是我刚从事这个行业吧,所以这么认真,可能以后麻木了,就不会了吧?我告诫你一点,没有亲身体会前,不要随便否定一个人,我看很多人说朱自清的散文华而不实,其实非也,其中自有奥妙乾坤,我不想一个一个的辩驳。但是内心还是愤慨,凭什么一群看了几个字的人,就能这样诋毁一个文学大师


朱自清写景有些难副盛名吧。尤其是《荷塘月色》,原本就是一篇小品,后世却当作大作拜读。而且就文采本身来说,实在普通甚至平庸。一连串的明喻很是单调,而且喻象也是含糊不清(翘愣愣如鬼一般?)。整体文学价值远不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本人太过严肃,不适合写景,画面构造比较生硬。个人觉得写景写游记最牛逼的还是郁达夫


鲁迅暂且不谈。他的小说、散杂文、诗歌都含有沉甸甸的思想。阅读时「会对自己灵魂深处剜割」,深刻到我不愿意去读,尽管现在主流教育提倡给学生树立批判社会、介入社会,体验生活的意识。事实上我也没这个文学水平与思想沉淀。

朱自清的辞藻在《荷塘月色》等篇中确实华丽,从写景抒情的角度来看是登峰造极,但脱离我们对此文的思维定式,《荷塘月色》似乎有些故作矫情。阅读时明显会感觉到此文意境的高高在上,但并不贴合自然。

我个人更喜欢平淡些的文章。娓娓道来间叙真情,情到深处催人泪下,自然而不娇柔做作,如《背影》。题外话,《背影》的开头我是很喜欢的。以至于我现在写作文都有一种「如果开头的那几句不影响阅读就直接删去」的癖好。
鲁迅的文章值得人看一辈子,你说他是否被过誉?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说这时我才算把朝花夕拾看懂一点儿了,感觉在这迷茫的时期读读迅哥的作品挺有启发性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