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欣賞文學的人在減少,文學的藝術性減弱;另一方面,文學變為一種傳遞信息,博取眼球的商業化的東西了。

隨著現代人物質生活的豐富,好文學的人們也更願意停下來去寫文章,技巧不斷被發掘,大師的文字被不斷復刻。

這到底是文學的進步還是文學的退步?越來越少的文字變成詩歌,是不是和文學的本質相悖呢?因為我認為真正的文學就是自娛自樂的,文學的真正價值,應該是精神上的價值。


不是文學越來越沒有價值。

是有價值的文學越來越少。


文學的價值還是那些,不能認為願意去接受的人少了,就怪罪到文學頭上,這不明擺著是不願意去接受的那些人的問題嗎?

當今社會,哲學家,詩人這些職業都快滅絕完了,但這是他們的問題嗎,這是嗎?

這是時代的悲哀。


絕對價值提升,相對價值下降。

各類學科的蓬勃發展,交叉印證使得內心世界的呈現更為多元,也分散了大眾對純文學的關注度。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文學幾乎是大眾感受人文關懷,獲取靈魂共鳴的唯一方式,也幾乎是從業者自我表達的唯一出口,現在這個唯一性已經早被打破。

個人一直認為電影是藝術的高級表現形式,畢竟純文本的維度有限,而電影可以融合聲音,文字,畫面等多個維度,從傳播的直觀性上遠超純文本,最主要的是純文本可以做到的事情它幾乎都能做。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類的靈魂也拓展出更多缺口,即便電話視頻等信息科技已經十分發達,我們還是會感到十分孤獨,「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依然適用。可以說文學性依然有著極為寬闊的生存空間,我們依然十分需要有人通過文學的角度去探索生命的維度,存在的意義以及人與世界的共處方式。

因此,文學的價值與意義還在延伸,但文學的表現形式可能有所豐富。


要用一種辯證否定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問題,評價這個問題。文學死了嗎?我問你,風雅頌死了嗎?唐詩死了嗎?詞死了嗎?戲劇死了嗎?小說死了嗎?文學本身又死了嗎?

問完這自己些問題,你應該明白,死的不是文學,死的是文學的一些形式,表達的需求沒有變甚至還增加了,對文字掌握的人越來越多了,人們的思想深度和理想信念也在不斷提高。所以文學怎麼可能死了呢?文學沒有死,只不過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我們現在看到的文學,都是文學評論家們界定過無數次的文本,而許許多多剛剛被創作出來的,沒有經過充分鑒定的文學,還沒有呈現在你面前,或者你沒能認識到它們的價值。

再過幾十年,你會發現又有許多作品像今天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這些作品一樣,被呈現在人們眼前,被認可,被接受,包括今天的網路文學的一些作品,也會成為文學的新經典。

你提到,文學的本質是詩,文學的價值是自娛。在這兩個問題上,我都與你意見相左。我認為文學的本質不是詩,而是審美和表達。文學的價值不在於自娛,在於如何實現對自我的超越,如何實現對現實的把握。


文學的價值從未降低過,並且可以說在這個社會上也可以是前所未有的高峯!

對此也許你會感到困惑,那些斯斯文文的窮書生,在社會豺狼虎豹眼裡,不過是一個可以隨便壓榨的員工而已。

談何文學?談何價值?

更不要說文字也變成了商業遊戲,比如某樓盤的房價3000一平方起!

文字變成了QQ看點的標題黨等等。

但是這和文學有什麼關係?

文學在現在這個社會變成了一種稀有品。

想想生活中留給我們飲茶看書的時間還有多少?

留給我們討論書本寫作的精力還有多少?

生活留下的是房貸,車貸,奶粉,子女教育,父母的養老費用,還有牀頭落滿灰塵的書本。

社會上人民的幸福指數越低,文學的精神價值越高。

可惜的是,大家都匆匆忙忙,無暇顧及身邊的書本了。

這也是現在社會的一種趨勢把,生活在底層的社會人民,談何精神自由呢?

文學的價值雖高,但是不被推崇。

滿世界的角落裡都充斥著資本家的味道,隨處都有蠱惑人民消費的廣告,最不乏的還有精神洗腦的毒雞湯。

快餐式的生活節奏,談何飲茶讀書?


反對!

文學依舊存在,文學依舊有價值,或許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有價值,因為現在識字的人是歷史最多。

撫慰人心,安慰你我他,只是改變了形式而已。

可能以前文學是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元曲明清小說等等陽春白雪。現在變成了頭條,知乎,抖音,閱文……上面一句句下里巴人。

文學無論什麼形式,只要能打動人心,就是好文學。

PS:地攤文學也是文學。安慰農民工的網路爽文是文學,教師們研究的詩經楚辭也是文學。


不是文學越來越沒價值,也不是文學越來越少,而是周遭的垃圾越來越多,多的你都分不清哪些是草,哪些是葯。文學向來不是商業化的東西,為商業化寫作的都是垃圾。


文學有價值,對題主而言沒價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