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這一章,不想要注釋,我想要的是理解,你怎麼理解這一章的內容


可以分三個層次理解:文本理解,通俗理解,科學理解。

1、文本理解是用道德經理解道德經。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可以解釋有物混成。道不是單一的,而是由物質混成。混成是物和質,物體和道,有和無,混為一體。惟恍惟惚,就是寂兮寥兮,看不見的意思。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等等。

這個東西沒有名字,老子勉強取名為道。勉強的意思是雖然不大合適,也可將就用。這就是名可名,卻不是常名,即道這個名字可變,有合適的可以改換。

這一章前半部分的內容可以在道德經其他部分得到印證。後半部分是新說法。

總之,道是小到看不見的物質,天地萬物的誕生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遠到逝,從逝到反(返)。這樣反覆億萬年,最後是人的誕生。按照出生順序是道,天,地,人。這四個都是大,也就是說,都是道派生,但是有個母和子的前後順序。所有的法都出自於道,而道的法是自然。自然的意思是獨立不改,周行不殆,本來如此。

2、通俗理解。

道是看不見的,無形的母親,萬物都是她所生。道像一粒小到不能再小的種子,天地萬物和人都是從種子長成參天大樹。人可以是大,但是人的大來自天地,天地的大來自於最小的道。道最小也最大。天地萬物和人都可以毀滅,而種子不滅,道不滅。

3、科學理解。

宏觀宇宙角度,道可以理解為一個黑洞中心的奇點。黑洞物質極度壓縮,奇點極小,是最基本的物質粒子,由物體和能量混成。奇點大爆發,黑洞形成星雲,物質大,遠,逝,返,不斷分裂融合,形成以恆星太陽為中心,地球等行星圍繞的太陽系。這就是天和地的誕生。天和地生萬物和人。這一切都是自然規律,即萬有引力定律和相對論。

微觀角度,道是構成物質的本源,基本粒子,如原子。當然原子還不是最小,物質的最小單位姑且叫量子。一切物質由寂兮寥兮,惟恍惟惚的基本粒子,量子,道混成。這是微觀物理。

我們可以看到,道名可變。我們道可以是奇點,粒子,原子,量子,萬有引力,相對論。實際上,老子哲學和科學,宏觀物理和微觀物理可以統一於道。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主要內容是:道的定義,人類文明的基本邏輯:道法自然。

本章對大道進行了定義和描述:客觀、週期、永恆、循環往複、物極必返。根據大道的特徵,道德經提出「道法自然」的人類文明邏輯準則,人類文明要符合自然規律的要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道治國,道從何來?「道法自然」,道從觀察、思考自然而來。道法自然是中國文明的基本邏輯,觀察自然就可以得到治國、修身的原則。道德經因客觀、自然而科學。

晝夜交替、寒暑相繼、月圓月虧、萬物枯榮,從中可以認識到循環往複、物極必返的客觀規律,可以升華到有無相生的大道。

天地無私生養萬物,中國先哲從中認識到無私、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而弗居的道德原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民為本,無為而治。

(一)大道的定義、特徵,老子規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有」和「無」的辨證關係,是最大的辨證關係,涵蓋一切。「有無」相剋相生、循環往複的「道」,是最終、最大的「道」,老子將其命名為「大道」。大道是對世界的智慧思考,是陰陽八卦學說的提高和升華,是世界萬物的概括和總結。老子對「大道」進行了定義和描述,也是中國先秦時期,對世界的抽象理論認識。大道具有如下特徵:

1)客觀性、獨立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

2)運動性、永恆性、週期性,「周行而不殆」;

3)廣泛性,「大」,有、無是涵蓋一切的辨證關係;

4)變化性,「遠」、「逝」;

5)辨證性、對立性,「反」。

現代科技證明天體運動、微觀粒子、大氣、水、海洋、生物的運動都是週期性的、周而復始、辨證統一的運動。

「周行而不殆」,是東方道德文明世界觀的最為精鍊的描述,揭示了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短短的五個字揭示了世界的終極真理:「周行」:物質運動的週期性、辨證性;「不殆」:物質運動的客觀性、永恆性。老子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物理學家,該規律可以稱之為「老子規律」。

哥白尼的「日心說」,是不是受到道德經「周行而不殆」的啟發?

牛頓晚年沉迷於在宇宙中尋找耶和華的住所,耶和華是永恆的,怎麼可能「周行而不殆」?

(二)人本、科學、道法自然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先秦時期,中國已經建立客觀、自然、人本的世界觀,人和自然規律、天、地一樣重要。

《尚書.泰誓上》「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黃帝陰符經》「天發殺機,鬥轉星移;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中國道德文明是人的文明,「一人為大,二人為天」,人才是人類文明坐標系的原點和中心,中國文明沒有神的位置。

世界客觀無情,生物更根本的生存在經過生物改造的世界上,陸地布滿植物、大氣中充滿氧氣,這都是生物的作品。經過數十億年的進化,出現具有高度意識的人類,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人也更根本地生存於人所改造的世界上,人類各種所需更根本地是人類勞動的產品。人具有高度的智慧,能夠掌握自然規律而改變自然,成為世界萬物變化的重要因素,成為世界「四大」。

現代社會,人類道法自然、獲得了強大的改變自然的力量:種植了大量的作物;養育了大量的動物;製造出繁多的產品。天空有飛機、人造衛星;海洋有各種船隻;陸地有龐大的城市、大壩、道路,極大地改變了自然的面貌。人類製造了多種超級武器,可以毀滅地球很多次。從理論上講,人類最終可以重新創造宇宙,扮演神的角色。

人的行為要遵循自然規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科學是對宗教的否定,同時是對道德的發展和延續,科學和道德並不矛盾,道德經仔細思考了客觀規律的定義、性質、屬性、特點、意義,道就是客觀規律,德就是遵守客觀規律。道德文明是科學的文明。

「道法自然」是東方道德文明的基本邏輯,也是現代人類文明的基本行為準則。天地無私,萬物生長,道德文明效法天地,提倡無私,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而弗居的天地大德,提倡以民為本的國家治理原則。

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中國留下了燦爛的精神財富;萬裏長城、大運河、都江堰,中國有眾多的、造福萬代的古代工程;郡縣制、中央集權、文官政府、科舉制,中國有領先世界的制度進步;陶瓷、絲綢、茶葉,中國有行銷世界的產品;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可以用於宗教、戰爭,成為西方推崇的四大發明。

人本的古代中國光輝燦爛!中國文明,圍繞人展開,沒有神的位置,世俗、人本、理性、客觀是中國文明重要特徵。

(三)宗教文明的對人的否定

神是人的無限擴大,進而否定人性。

世界其它古代文明都是宗教的。西方先知冥思世界,認為神創造世界,世界是神的私產,只有服從神的安排,人類才能苟且一時。神是宗教文明的標準。聖經是西方一神教國家人們的行為準則。

西方宗教文明認為:神創造世界,人因智慧、慾望而有罪,世界是耶和華的監獄,人是有罪的囚徒,人服從神的教導而卑微地活著,小心翼翼的等待世界末日的到來,等待神的審判。人生的意義在於死後的天國,中國人稱西方人為「鬼子」,大概沒有太多的錯誤。

西方的居民點市大都圍繞教堂分佈,西方的節日大都是神的,西方的經典和歷史大多是歌頌神的,西方流傳至今的古老的建築大都是宗教的。古代西方的七大奇蹟,除了亞歷山大燈塔有實際的用途外,其它都是敬神的。西方日常生活,文藝作品大都圍繞神展開。

在公元1500年之前,宗教的歐洲除了歌頌神、相互殘殺,沒有產生值得稱道的思想、文化、科學、藝術作品,被現代西方人稱為黑暗的中世紀。

(四)文藝復興,西方文明的東方化

近代歐洲文藝復興,背叛宗教,提倡理性、人本,更跟本地是接受中國文明人本主義思想的結果。

眾神的後代,奴隸制的希臘、羅馬怎麼會產生民主、平等、自由的精神?荒涼、貧瘠、分裂、戰爭頻繁的半島,如何產生深遠、宏大、成熟的智慧。在消失2000年之後,歐洲人如何重新發現古希臘的文明?

羅馬人自稱是戰神的後代,以戰爭征服、奴役天下,迦太基、猶太、埃及、高盧、希臘等國家和民族都被羅馬毀滅了;羅馬人戰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劫掠財富、人口,為羅馬的奴隸制莊園提供奴隸;羅馬的內政血腥殘暴,偉大的凱撒死於謀殺,皇帝尼祿焚燒羅馬,在公元三世紀的短短一百年中,西羅馬帝國有三十多位皇帝被刺殺、殺害。羅馬人的娛樂是在競技場觀看奴隸們自相殘殺,競技場是羅馬城市的重要遺址。奴隸制的羅馬,殘暴野蠻,那裡有人的文明?

基督教的勝利是羅馬文化殘暴、野蠻的結果,耶穌的眼中,到處都是罪惡。耶穌消滅了希臘、羅馬的眾神,也就消滅了希臘、羅馬的文明。

人的文明只能建立在客觀、自然、人本的基礎之上。

蒙古人西征,殘暴野蠻,但是成為促進西方變革的重要原因。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制度落後,小國寡民的歐洲基督教諸國,遠遠落後於東方國家。蒙古人帶來了掠奪和奴役,也帶來的技術、制度、思想,導致西方封建農奴制的瓦解。蒙古將東方介紹給西方,西方帶著對東方財富的嚮往,開始了大航海時代,西方和東方聯繫加強。巨大、富饒的東方長期是西方的榜樣,東方的思想在西方廣泛傳播,最為顯著的證明就是:宗教文明的世界觀轟然崩潰。

背叛宗教、提倡客觀、自然、理性、人本,在思想上「中國化」;西方國家廢除軍事貴族封建制、農奴制,採用郡縣制、推行文官政府、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上「中國化」;提倡民本、民主、平等、自由等治國理念,是以民為本的現代表達,是國家治理理念的「中國化」。

現代西方文明,提倡科學,發揚光大的是東方的客觀、自然、人本的思想,是古代西方宗教文明的異教徒,西方早已東方化。

1840年,英國的戰艦出現在東方的海岸,中國人面對的是以戰爭理念引導的、吸收了東方思想和制度的西方國家,動搖了東方文明的世界觀。

科學昌明,現代文明可以表達為「道法自然」。科學是道德的現代表達。


老子這章通章在講他對道的理解,一段一段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這一段有幾個角度,第一個角度講道是獨立於萬物的存在,我理解中獨立這個說法其實不是太準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道是不依賴於萬物存在而存在,萬物對道沒有影響,但道「影響」萬物;第二個角度,道本無名,姑且稱之為道;第三個角度,道很大,但這個「大」與我們常用的形容詞大的含義不同。

這裡再講一點,就是這個有物混成這個物字,其實這個物非現實世界的物質。因為老子之道,由形而上貫穿至形而下,道處於形而上的狀態時,無法用語言描述,也未必是某種物質。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這一句是解釋「大」,這裡的「大」為超越時空之「大」,非物理世界的形容詞大,還有另外一個屬性:反。這個反,是反覆的反,也可以理解為返。即道體之大超越時空,卻周而復始,循環反覆,具有「閉環」屬性。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寰宇之內,除道之外,具備有道之「大」屬性的事物還包括天,地,人。但這個「人」,我理解不是指你,我,他,而是指人類整體或者人類之王的個體。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如何成為人類之王?請按這樣的步驟去提升和修鍊自身:

法地。如何效法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做到法地後,下一步法天。如何效法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做到法天后,下一步法道。如何法道?順天命而歸自然。注意此自然非大自然之自然,而是道的基本屬性之自然。

整篇看,老子不僅關注道之體,更關注道之用,解釋道時體現出「體用一體」的思維方式,通俗的講,老子是在觀天道推演人事,觀人事歸納天道。


談談個人的理解,

這一段算是老子對宇宙規律的一種探索,就像是現代物理學家總結出四種基本力(後來整合成3種),生物學家發現生物是由四種鹼基組成的基因來決定的。

現代的科學家藉助工具,可以在微觀方面探索宇宙世界,古代人全憑自身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來探索歸納這些宇宙法則。

有物混成,天先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ye 道,

用現代的視角看,講的是宇宙大爆炸,先形成地球外太空,後形成地球,那時候啥都沒有(主要指沒有生物),但是在某種規則的控制下,周而復始的不斷進化發展,這個規則(道)非常的龐大複雜,而且涉及的深度也是不可測,涵蓋萬物(天那時應該是指自然現象包括星象,月相,氣候等等,地包括山川河流,動物植物等等),天地人(人的意識)都是非常複雜的,人受地的影響,地受天的影響,天受宇宙法則影響。

沒上幾天學,純屬閑來無事瞎逼逼,見笑


原文其實不是人亦大,是王亦大。

何為王呢,三橫為乾卦,代表天,中間被一豎斷則是坤六斷,代表地,而中間那一豎代表人,王就是天地人合一者。

法天地,有兩層意思,一是修持者得法身,法身的核心特徵就是自我與虛空萬物合一,二是道曰反,反就是逆的意思,這個逆是指追尋到事物萬物的源點。形象點,譬如人隨地轉,地球圍著太陽轉,太陽圍著黑洞轉,黑洞按著自然規律轉,當然這只是譬喻。

道德經,怎麼說呢,不不修持到明心見性是看不懂的。

如專氣致柔能嬰兒乎,這是指達到胎息境和佛家四禪八定,初禪的標準就是無口鼻二識,是一樣的。

再如,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意思是出陽神。


理無專在,學無止境!


這一段流傳甚廣,尤其是「道法自然」那句。老子探尋出宇宙萬物的規律,並且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做「大道」。在老子看來,道是比天地萬物都要高一級的存在,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有人誤解說是自然比道還要大,其實是不對的。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大自然,而是指自然而然、本該如此的意思。道是客觀存在的,本就該那樣,不會因為人的主觀意願而轉移。所以自然不是一個單獨的存在,不然宇宙中就不是四大,而是五大了。


說不好別罵,所謂道,道德經整體看,指的是世間萬物,而天指的是萬物運轉,地,指的是萬物生長需要的養料,人,指的是思考,而道大,是無邊無際不可想像,天大,是萬物運轉不可捉摸,地大,指的是厚德載物的意思人大,指的是思想境界,後面指的是以人的思想去合世間萬物,理解萬物運轉,思考人性,如果能思考到一定境界,你看什麼都不會被外表所迷惑,而去思考它的本質,這是我個人的理解。道德經你問別人沒用的,這是一種思想境界的書,他不教人去怎麼怎麼去做實踐的事,只是去教你怎麼去凈化洗滌自己的精神,讓你看待事物的一種方式吧,道德經沒有答案,聖人之書,不到聖人之境,理解不了到底是啥意思,後人解讀出來的,只是個人看法,只不過有的人名氣大解讀出來的就成了真解,今天的你去讀道德經和一年後的你去讀道德經,解讀出來的就不一樣,因為你經歷過往想法不一樣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