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晚年出山,一統天下的豪傑。因為他自己的遊俠、門客、亭長、野人、長者經歷,讓他政治水平出道即滿分。

在整個秦末戰爭中,幾乎把大多數人玩的團團轉(除了雍齒守豐、陳豨守代、白登之圍、貫高謀刺、攻豐不下、小黃城失母、雒陽不利、函谷關之失、彭城之敗、滎陽之圍、刻印之過、廣武之射、固陵之敗、丁季之戹窘、魏豹之叛、韓信請齊、彭越不如約、韓王信叛逃、燕綰通匈奴、中流失等一系列事件,幾乎算無遺策)。無數人傑俯首稱臣,他的政治能力也一直是廣為大家認可的。其人又深得太公兵法的精髓!

那為什麼在換太子的鬥爭中敗給了呂雉啊?

呂后,雖然政治能力也不錯,但看其行為和結局遠不如劉邦,手段和格局都差的很遠。

呂后在項羽的軍營里囚禁多年,並沒有跟隨劉邦關鍵性的成長,到底是怎麼學會了驚天動地的謀斗之才,而且還打敗了她的丈夫劉邦。

我在知乎逛了很久,一直也沒有找到答案,有幾種說法,就是讓大家參考一下,然後能不能給出一個能拿得出檯面的解釋。

一、劉邦和呂后的政治鬥爭,其實是在為劉盈起勢,通過這場鬥爭讓幾位重量級的功臣擁有了新一任皇帝的從龍之功,能竭盡心力的維護劉盈的統治。

二、呂氏家族其實已經有了封王的實力,他們形成了政治默契,劉邦不能廢太子是他們的政治底線。

三、劉邦根本就沒有廢太子的想法,不過是為了哄他的寵妃戚夫人開心。劉盈本身也是一個絕類高祖、仁勇卓絕的人,後來劉盈一系失敗,劉恆一係為了尋求政治的合法性,就拿這件事情大書特書。

四、對於劉邦來說,他的主要的敵人是異姓王,為了平定異姓王,必須要保證漢中泱的穩定性,所以對政治實力大的呂后集團進行了讓步。

五、劉邦其實是一個拿不定主意、沒有堅持的人,什麼事都需要尋求謀士的意見,在謀臣一致性立劉盈的態度讓他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聽從了大家的意見。

六、秦王朝二世亡的教訓,讓劉邦舉棋不定,他害怕天下人再舉義旗,以劉盈、韓信(類似扶蘇、項燕)的名義造反。

七、傳承有緒是一個王朝的根基,他不想在自己這裡開了壞頭,讓漢王朝後世陷入爭嫡的動亂中。並且漢中央當時已經內憂外患了,北有匈奴、南有兩越,各地還有功侯和同姓王。反正都是自己的後代,獲得漢中央的未必是好,分封各地的未必是差。

八、劉邦已經封了同姓王了,每個兒子都有一塊領地,對於他來說獲得太子之位的兒子不過是繼承了最大的一塊領地的問題,他並不是很看重這個問題。並且劉盈的仁弱,可以很好的保護他的後代。呂后的政治才能也能為漢中央保駕護航。


更新一下,先找書看想解決問題啊,反而更生了一個疑惑——「老王的疑問」。

發現有才能的統治者,新王繼位,如日初升,所有的困難都能克服,所有的敵人都能打倒。可等到成為老王,卻變的統治乏力了,政治強人如秦始皇、劉邦、漢武帝面對一些人、一些事也束手無計。是因為他們的套路被臣下摸清了嗎,還是變的患得患失、剛愎自用、左右為難、精力不濟了,亦或是變成了真正的獨夫、孤家寡人面對全天下的注視和責難而智慮窮竭?

劉邦是不是也變成了一個老王,無能為力了?時來天地同借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劉邦最大的本事是什麼?

是識人

凡是跟他接觸過的人,政治,軍事上有能力的,只有韓信一個漏網沒被發現,還被蕭何推薦了

那麼多人才都逃不過他的眼睛,戚夫人沒本事,他能看不出來?

如果劉邦不受傷,再多活幾年,劉如意長大成人,並且展露頭角,他未必不能繼位

但是劉邦知道自己老了,力不從心,命不久矣

他等不了劉如意長大了,所以不得不放棄了

而什麼商山四皓,什麼呂家權勢,什麼功臣集團

如果劉邦能活到七十多,這些都不是問題

問題是他活不到,他活不到,這些都是問題

劉邦也很明白,有叔孫通和張良的支持,就憑戚夫人帶個孩子,繼承了皇位也是呂家案板上的肉

把他們都殺了,大漢也危險了

這個時間段,劉如意上位,無非就是外人搶和兄弟搶的區別,反正都是被搶

是時間打敗了劉邦

卻沒打敗漢武帝

所以兩個太子,兩個命運


其實劉邦不是敗給了呂后,而是敗給了皇太子劉盈。

如果說漢二年六月,劉邦冊封二王子劉盈為太子,只是標誌著漢政權有了一個名義上的繼承人。

那麼在之後不久發生的另一件事,便是將太子劉盈定性為了實際上的繼承人。

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為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漢書·蕭何傳》

這裡講的是劉邦令蕭何坐鎮櫟陽,全權負責關中事,並且可以在沒有得到劉邦明確命令的時候便宜行事。而蕭何能夠有如此大的權力,則是又建立在另外一點上,那便是「侍太子」。

換言之就是,雖然劉邦是給了蕭何「專屬關中事」的權力,但這個權力其實是在「侍太子」的背景下建立的。

說白了,名義上關中的最高首腦還是太子劉盈,只是因為太子劉盈年齡尚小,所以才由丞相蕭何代行其政。

因此不論之前劉邦冊封劉盈為太子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都在事實上將漢政權分為了兩個首腦集團:

一個是以劉邦為首駐紮在滎陽一帶的漢王集團;而另外一個就是以劉盈和蕭何為首坐鎮櫟陽的漢太子集團。

雖然這兩個集團在當時因為劉邦的存在,所以最高決策權還是在漢王劉邦手中。但劉邦如此安排,也確實是為漢政權的君主繼承製度奠定了基調,那便是太子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行君王之事。

這一點後人看可能覺得並沒有什麼,但想像劉邦出征期間,所有從丞相府發出的詔令中都包含了一個太子劉盈,那麼給當時的各地百姓豪強帶來的感覺是什麼?

太子劉盈就是他們那些人無可置疑的未來主君。

所以說,從一開始太子劉盈就有了一個其他皇子誰都無法媲美的大義名分。

當然了,此時的劉盈畢竟年幼,也只是有了一個大義名分,但之後隨著劉盈成為皇太子,以及皇太子府成員的完善,那麼這個皇太子就不再只是一個皇太子了,而是代表著一個強大的新興勢力。

九年,高帝徙叔孫通為太子太傅。《漢書·叔孫通傳》

漢九年,也就是皇太子劉盈十三歲時,他的下屬正式有了第一位重要臣屬,那便是太子太傅叔孫通,同時也是太子府的一把手。

而至於太子府中的二把手,也就是太子少傅,則可以參照《漢書·張良傳》中的記載:

上自將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良疾,強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疾甚。楚人剽疾,願上慎毋與楚爭鋒。」因說上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上謂「子房雖疾,強卧傅太子」。是時,叔孫通已為太傅,良行少傅事。

上述記載的是漢十一年劉邦出征討伐英布叛亂之時的事,當時因為劉邦要親征,所以需要派遣得力幹將留守長安。

然後張良便趁機提出建議,希望劉邦能讓皇太子劉盈節制關中軍隊,以穩定後方安全。

於是劉邦便封張良為太子少傅,協助皇太子劉盈鎮守關中。

而這一年的皇太子劉盈是十五歲,並且隨著太子少傅張良的加入,皇太子劉盈也是首次以將軍名義節制關中留守軍隊,成為了真正意義上擁有實權的帝國皇太子。

於是到這裡,皇太子劉盈便有了可以匹敵皇帝劉邦的力量。

眼見皇太子劉盈的勢力如日中天,年邁多病的劉邦自然心生忌憚了,所以便有了漢十二年震驚天下的廢太子事件:

漢十二年,上從破布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以死爭太子。《漢書·張良傳》

如上記載,漢十二年當劉邦平定英布之亂順利回歸之後,由於劉邦病情愈加嚴重,所以劉邦便開始動了易太子的心思。

因此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中國歷史上首次皇帝與皇太子之爭便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而這次皇帝與皇太子之爭,也是充分體現了皇太子僚屬所具有的非凡能量。

正如上文所記載的,首先是作為太子少傅的張良進行勸誡劉邦,然後劉邦不聽。

接著便是由太子太傅叔孫通親自上馬,對劉邦進行勸說,而這一點在《漢書·叔孫通傳》中也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十二年,高帝欲以趙王如意易太子,通諫曰:「昔者晉獻公以驪姬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秦以不早定扶蘇,故亥詐立,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臣願先伏誅,以頸血污地。」

這裡叔孫通首先拿春秋時期晉獻公之時因為廢太子而導致的數十年大亂說事,接著又拿出秦始皇不早立扶蘇為太子,而導致胡亥上位秦末覆滅的例子。

對於這些事,劉邦不可能不知道,但太子太傅叔孫通也知道僅僅是這些肯定沒啥用,所以又便拿出了太子的最大優勢,那就是所謂的「太子仁孝,天下皆聞」。

可能劉邦對這句話還是沒有多大感覺,所以太子太傅叔孫通便以死逼之,告訴劉邦如果他還是堅持易太子,那叔孫通便立刻撞死他的身前。

面對如此剛烈的叔孫通,可能劉邦也知道不能做的太過,畢竟叔孫通作為當時天下少有的大儒,影響力實在太大,因此劉邦便急忙對叔孫通說「公罷矣,吾特戲耳」。劉邦可能就是為了敷衍叔孫通,所以乾脆就對叔孫通說,他之前易太子是開玩笑的,並不是真的。

但沒想到叔孫通還是不罷休,接著又以「太子天下本,本壹搖天下震動,奈何以天下戲」為由,逼迫劉邦做出表態。

無奈之下,劉邦只能對叔孫通做出保證,絕對不會再易太子了。

但劉邦說歸說,事實上背地裡還是在準備易太子,因此在太子少傅張良的運籌下,太子府便拿出了最後一張底牌,同時也是最厲害的一張底牌。

一直以來,皇帝劉邦都有一個心愿,那就是希望天下士人都能主動追隨他,但可惜劉邦的這個願望卻一直很難實現。

正如漢初名臣陳平曾經評價劉邦的「今大王慢而少禮,士廉節者不來」,意思就是因為劉邦長期不重視個人禮節修養,導致當時的很多名士都不願意追隨劉邦。

即使劉邦在建國後多次下達求賢令,也仍然無法改變這個現狀。比如作為那些「士之廉節好禮者」中代表人物的「四皓」,就是因為「上(劉邦)慢侮人」,所以寧願「逃匿山中」,也不願意為漢臣。

故而太子府的這張底牌厲害之處就在於,你皇帝劉邦請不動的人,我太子府不但能請,還能招為客卿。

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史記·留侯世家》

如上記載,當時就只是很普通的一次宴會。然後太子劉盈便帶著他請來的「四皓」一起陪侍劉邦飲酒,一開始劉邦還很納悶,為啥有四位年老之人跟隨在太子劉盈身邊呢?

然後劉邦一問才知,原來正是他一直以來苦苦尋覓的「四皓」。

於是劉邦便問,為何我求你們的時候你們不願意跟隨我,反而願意跟隨太子呢?然後「四皓」便做出解釋,這是因為皇帝陛下太喜歡侮辱臣子,且不修禮節,所以他們寧願逃亡也不願意跟隨。但是太子卻為人仁孝,且「恭敬愛士」,所以天下士子都願意追隨太子殿下,因此他們才來到了太子劉盈的身邊。

可以說,太子府的這次不動聲色的安排,確實是給予了劉邦極大的震撼力。

以至於之後當戚夫人再次問劉邦為何不易太子的時候,劉邦只能無奈的說:「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

為何劉邦說太子劉盈「羽翼已成」呢?僅僅是因為「四皓」嗎?

當然不是,而是以「四皓」為代表的天下士人對太子的忠誠已經超過了他這個皇帝。

自此,劉邦便再無生出易太子之心。而劉盈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做了數年的皇太子也就這樣順利登基稱帝,成為了西漢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就是後世所尊稱的漢孝惠帝。

當然了,太子劉盈的成功,自然也不僅僅是因為他個人,同時與他背後的母族有著密切的關係。

正如劉邦在漢元年就冊封了呂雉為漢王后,卻沒有冊立他唯一的嫡子劉盈為太子。反倒是在被劉盈的親舅舅呂澤救回滎陽後的第二個月便立刻將劉盈封為太子,這不是有點太巧合了嗎?

同時劉盈能夠順利組建太子府,並以太子府領導眾多豪傑英雄之士,甚至包括張良這樣的漢初重臣也甘願為太子府出謀劃策,自然也有其母族的幫助。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爭,未能得堅決也。呂后恐,不知所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上信用之。」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日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良曰:「始上數在急困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人何益!」呂澤強要曰:「為我畫計。」《漢書·張良傳》

如上記載中呂氏一族強行脅迫張良出謀劃策的記載。

總而言之,太子劉盈的成功其實是源於多方面原因的,既有劉邦前期的故意扶植,也有後期呂后一族的大力協助,同時也有劉盈自身所具有的合法身份。

但如果說劉邦敗給了呂后,這就沒有道理了,因為扶植劉盈的又不是呂后一個,前期對於劉盈地位的確立,以及中後期願意為劉盈組建太子府屬員,這可都是劉邦的命令。

所以劉邦其實最後也是敗給了他自己。

如果只是一個呂后也就罷了,關鍵這個太子是已經存在了十二年的太子了,麾下重臣和屬員更是不計其數,所以太子太傅叔孫通所謂的「太子天下本,本壹搖天下震動」的說法,也不算是誇張之語。

但無奈的就是,劉盈有這樣的地位和勢力又是劉邦一手締造的,所以除非劉邦真打算殺光那些重臣,否則是絕對換不了那個太子的。


你能問出這種問題說明你還不了解劉邦,劉邦厲害的地方在於他懂得什麼事該幹什麼事不該干,而且能大體踐行,很多人都是道理知道一堆,臨事控制不住自己。

劉如意是立不起來的這個事兒,劉邦難道不知道?劉盈是嫡長子,想撇了他立劉如意,處理掉呂后母子和他們的勢力,是絕對的必要條件,試問劉邦是腦子被驢踢了?

呂后就怕劉邦犯糊塗,採取什麼具體行動,所以才找了張良問計,請出商山四皓,那意思告訴劉邦自己掂量掂量,要真動手,你自己受得了不?漢王朝受得了不?劉邦知道自己兒子是什麼材料,能請動四個老頭兒,就證明劉盈背後有高人,所以劉邦直接就跟小妾攤牌了,這事兒辦不了,死了這條心吧。

所以說劉邦只是有過廢嫡的想法,然後又打消了這個念頭而已,不存在什麼勝敗,如果他真敗了,還能當皇帝當到死嗎?


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為什麼要說這句話?

政治鬥爭是贏是敗,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自然壽命。

劉邦敗給呂后,是因為劉邦死得早。

魏延最忌憚的是諸葛亮,所以諸葛亮一死他就反了。諸葛亮知道不知道將來魏延會反呢?知道。但是拿他沒有辦法。

劉邦也知道他死後,呂后會幹壞事,會迫害戚夫人母子,把他的決策都顛倒過來,但是也拿她沒有辦法。

假設希特勒五歲的時候,一個先知先覺的神人知道他將來要干大惡事,引起世界上億人死亡,就在那時把他殺了,拯救了世界上億條生命,這個功勞大不大?當然大,他是全世界的大恩人。但是那個時候殺掉希特勒,希特勒的惡跡還沒顯露,全世界人會怎麼想?全世界人都要罵這個人,罵這個人心狠手辣,殘害可愛的兒童,美麗的花朵。把這個人上絞架都不解恨。這個人挽救了上億條生命,得到的卻是這樣的下場。世界上的蠢人很多很多。

諸葛亮不殺魏延,也是有這樣的顧慮。那時魏延的反相沒露,還是個英勇善戰的大功臣面目,那時要把魏延殺了,蜀國人都會心寒,大臣們也都會心驚膽戰,都會罵諸葛亮誅殺功臣,大清洗,心裡有私。比如罵他嫉賢妒能,想給兒子清除競爭對手,或者罵他怕魏延超過自己,想除掉自己的競爭對手。這樣的事,也會讓魏國和吳國拿過去大做文章。所以諸葛亮考慮來考慮去,不能殺魏延,只能等到他反後才能殺他。

劉邦在死前不殺呂后,也是這個原因。所以只能等她惡跡暴露。呂后在劉邦死前不敢作惡,也是因為忌憚劉邦,不是因為她是好人,不想作惡,所以只能等到劉邦死後才作惡。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假如呂后在劉邦死前就死了,就會落個賢德的美名。假如魏延在諸葛亮死前就死了,也會落個智勇雙全,忠義無雙的美名。假如希特勒在四十來歲就死了,也會落個英明蓋世的讚譽。

而該死的時候不死,到老就成賊了。

不過,對這些惡跡暴露之前的偽善人,英明的人束手無策。除掉他們不是,不除掉他們也不是。兩權相害取其輕,所以只能等到他們惡跡暴露,害死很多人後,讓後人再除掉他們。由於世界上蠢人太多,英明的人沒有任何辦法,只能選此下策。

下策儘管是下策,但是還是要勝利的。所以雖然劉家天下岌岌可危,劉家後代遭受很多苦難,但是最終勝利的還是劉邦,呂家被一鍋端,連根拔,還讓天下拍手稱快。


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


故此說法有給劉邦延命之嫌

此說法會引起人的誤會

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史記》高祖本紀


是怎麼從

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

得出這些的?


  1. 高祖為亭長時,常告歸之田—《史記》高祖本紀
  2. 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欲過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求太公、呂后不相遇。——《史記》項羽本紀

難道劉盈就不是劉邦的骨肉嗎?

宣平侯女為孝惠皇后時,無子,詳為有身,取美人子名之,殺其母,立所名子為太子。孝惠崩,太子立為帝。——《史記》呂太后本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