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質瘤四期,準確的來說應該是膠質瘤四級。膠質瘤是以級別區分惡性程度。膠質瘤四級也就是膠質母細胞瘤,這是最常見、最具侵襲性、最高度惡性的原發性腦腫瘤。普遍來說,膠質瘤四級的5年生存率在10%左右,中位生存期12-14個月。當然也有一些生存10以上的案例,但是這些患者接受的治療確實非常人所能經歷。多次的手術以及術後放化療,不僅需要患者堅強的毅力,還需要家人源源不斷的支持。這是屬於他們的勝利。膠質瘤如何才能達到10年生存期,又或者說這對大多數患者來說就是個不可企及的夢而已,關於這個,我引用一下我之前編譯的一篇研究報告,客觀中肯的解釋一下這個問題。希望能給你們一些幫助,也希望在下一個五年又或者十年,膠質母細胞瘤能有新的突破。《膠質母細胞瘤(膠質瘤4級)患者10年生存期的系統回顧研究》內容如下:

生存期超過10年的膠質母細胞瘤(GBM)患者(中位生存期15月)有什麼特點?所佔幾率多大?一文了解其近70年的生存分析情況。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最致命的腫瘤之一,《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在 2018年發表了一篇題為《 Ten-year survival in glioblastoma. A systematic review》系統回顧研究。該研究目的是介紹所有十年或更長生存時間的膠質母細胞病例,並對組進行描述性分析。

研究按照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的PRISMA指南進行,時間為截至2016年6月10日,在多個資料庫PubMed,Embase和Google Scholar上對相關文章進行了全面搜索和篩選:生存期達10年以上的膠質母細胞瘤。查找結果發現於1950–2014年間發表的36篇研究報告符合標準,總共包括162例案例。在研究中膠質母細胞瘤10年長期存活者的比例確定為0.76%。診斷時的平均年齡,總生存期OS和無進展生存期PFS分別為31.1±11.1,15.9±6.3,11.9±5.6歲。其中,82例患者接受了腫瘤全切,58例患者接受了腫瘤次全切手術,9例患者僅接受活檢。在全切除組和次切除組之間的無進展生存期,總生存期和年齡的比較中未發現統計學差異。回歸分析顯示無進展生存期與總生存期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性,診斷時的年齡與總生存期之間存在反比關係。

膠質母細胞瘤具有高度侵襲性、易複發、致死致殘率高的特點,其5年總生存率是所有人類癌症中最差的腫瘤之一。儘管進行了積極的治療,中位生存期約為15個月。但是,有3-5%的患者可以存活超過3年,被稱為長期存活者。不幸的是,儘管採用了積極的多模態治療方法,絕大多數患者仍將早期進展或複發。 GBM複發率最高(在75–90%的患者中)在距原始病變邊界2到3 cm之內,並且在治療後5%的病例中發現多發性病變。

長期生存可能與長期無進展生存期(PFS),多模式療法以及廣泛的多次腫瘤切除術有關。根據一個美國大型腦腫瘤登記處基於人羣的結局數據,顯示只有2%的GBM患者可以存活三年或更長時間。在少數病例中,GBM診斷後可生存長達10年。根據美國中央腦腫瘤註冊中心(CBTRUS)1995年至2011年的結果,GBM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別估計為5%和2.6%。這些數據為GBM的預後和生存提供了更有希望的根據。

圖1:符合該系統回顧研究共有36篇文獻162例報導,黑色箭頭表示為1993年後發表的文章,以神經系統腫瘤分類第二版為診斷標準。

圖2:GBM總體生存時間及分佈情況

圖3:GBM總體生存時間和年齡情況,50%的患者OS超過13.8年,最長的生存期為34年,年齡&<50歲患者佔比高。診斷時的平均年齡為31.1±11.1歲(範圍:4-69歲)

圖4:總體生存與無進展生存期之間的相關性的

(實線–回歸線,虛線– 95%置信區間)

圖5:總體生存率和診斷時的年齡之間的相關性( 實線–回歸線,虛線– 95%置信區間)。發現診斷時的年齡與總生存期OS呈反比關係,PFS與年齡之間沒有相關性。

研究中其他結果顯示,就性別而言,OS、PFS和年齡沒有統計學差異。診斷時的中位KPS評分為90(範圍:50-100),其中91%患者的KPS值≥80。100名(61.7%)GBM患者中有清楚的位置定位,33例腫瘤額葉,其中23例侵犯多個腦葉。在42例GBM位於左側,左右兩側病變的OS,PFS和年齡沒有發現顯著差異。在整個隊列研究中,手術治療的類型各不相同。僅9例患者單獨接受了活檢,其中82例接受了全切除,58例進行了次全切除,有13例病例未報告治療方式,在88例可以進行腫瘤治療的患者中,85例(95.5%)進行了放射治療,66例(75%)患者和化療。另外,有3例患者接受了近距離照射(brachytherapy)。

根據來自10項研究的流行病學數據,計算了GBM人羣中非常長的倖存者(&> 10歲)的比率(圖6),結果顯示該比例從0.16%到4%不等,在所有報告的累積分析中,該比率估計為0.71%(106/14834)。對於1993年以後發布的報告,此比率為0.69%(95/13696),對於1993之前較早的報告為0.97%(11/1138)。

圖6:顯示所選研究中診斷出的10年後存活的患者的比率,條形上方的框顯示了每個研究中的病例數。 白框顯示的是1993年之後發表的研究,其標準為第二版神經系統腫瘤分類。

在分析的組中,OS與PFS顯著相關,這表明較長的PFS是較長OS的有力預測指標。然而,在僅有3個月PFS的2例中,總生存期分別為13和21年,而在另一例中,首例疾病的進展出現在初始治療後15年。這些事實表明,GBM的臨牀過程可能從一開始就無法預測。該研究發現的另一趨勢證實,診斷年齡越小,總生存期越長,這一結果已在許多其他文獻中反覆證明。

手術切除的程度是影響GBM預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一項最大的薈萃分析中,對切除率與OS和PFS之間相關性進行了研究,發現與次全切術相比,全切術後1年總生存率增加了61%。他們還發現,全切術後12個月無進展生存幾率增加了51%。然而,GBM切除術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樣,也可能手術性相關併發症或損傷,從而導致腫瘤再生長和生存期縮短,有經驗的手術醫師和多學科治療團隊對GBM的總生存期至關重要。


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媽長膠質瘤是從1996年開始的,中間大大小小的手術,因為容易複發,每天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過明天,直到2012年膠質瘤複發,長速飛快,壓迫神經,不能自理,去北京天壇醫院做手術,同病房的都是這種病。大家出院一年後,我媽當時隔壁牀位有位年紀相仿的大嬸,他的丈夫突然給我爸打電話,問了問我媽的病情,因為那個阿姨已經走了,那個病房的人幾乎一年之內都走了,我媽從2012年到現在已經快7年了,主治醫生完全沒有預料到,所有經手的醫生都說我媽是奇蹟,這種病竟然可以撐這麼久。雖然當時手術把膠質瘤割了,但是由於壓迫神經身體已經偏癱了。

我爸說我媽最大的特點,心態好,不能上班每天研究菜譜,把我和我爸照顧的很好。不能上班是因為癲癇。而且喜歡鍛煉身體,每天晨跑,喜歡跳舞,身體素質好。定期體檢,磁共振之類的。

說實話,對於偏癱不能自理的人,7年又能幸福到哪去。雖然沒有再複發,但每天生不如死。喫飯需要人,喝水需要人,上廁所需要人,撓癢癢需要人,看電視需要人。每一個想法都需要別人的幫助。偏癱後剛開始接受不了這個事實,見誰都哭,但覺得過幾天一定會好的,直到過了一兩年,接受了這個事實,知道自己不會再好了,也學會了低聲下氣,看人臉色。我和我爸都上班,白天沒有人照顧,老人也都年紀大了。家裡換了一波又一波的護工,每個人脾氣都不一樣。而且很難監督,最關鍵的是我媽還有越來越嚴重的 阿爾茲海默症,幾分鐘的事情接著就忘,護工對她做了什麼也接著就忘,有時候感覺這也是一件幸事,忘了不開心的事,可能會輕鬆點,但具體的事情會忘,身體的感覺不會忘,她忘了每天遭遇了什麼,但是卻深刻的知道自己生不如死,痛苦,害怕。每想到我媽,自己也無能為力,我也生不如死。感覺現在我媽更像是我的孩子,他需要我的照顧。

可能有點跑題,活要快樂的有尊嚴的活,若生不如死,死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我不是在建議放棄活著,而是努力了沒有辦法也不要覺得遺憾失落,可能這是最好的結果。

我永遠忘不了2015年我畢業回家,見到了半年沒見的爸爸,看到他瞬間我就哭了,我媽剛生病的時候,病房的人都以為我和我爸是兄妹或者夫妻,他看起來特別年輕,沒有白髮。而當時,他頭髮白了好多,看起來老了10歲,特別瘦,走路的時候腿都抬不太起來,還有點神經衰弱。照顧病人,又要賺錢養家,太累了。


針對活多久這個問題,我不想再說了,我想說的是,珍惜眼前,抓緊現在的時間,如果是孩子,帶他多走走,多看看,去外面逛逛,把你想為他做的,趕緊做了,不要像我一樣,空留遺憾,所有的計劃,都只是空想而已。如果是個大人,那麼盡量的多陪陪他,多出門逛逛,做點有意義的事,哪怕是一點點的小事的,這都是記憶,都是回憶。買一個相機,記錄下生活的美好,記錄下他。另外,祝安康,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謝邀,如果這裡的四期指的是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WHO grad IV. 那麼根據WHO指南,IDH野生型膠質母細胞瘤患者普遍生存15—18個月。小於百分之五的患者存活超過五年。如果是IDH突變型(多由星膠細胞瘤發展而來)Glioblastoma,經放化療治療總體生存率可達27—31個月。


腦膠質瘤是由於大腦和脊髓膠質細胞癌變所產生的、最常見的原發性顱腦腫瘤。年發病率約為3-8人/10萬人口。如同其他腫瘤(疾病)一樣,膠質瘤也是由於先天的遺傳高危因素和環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一些已知的遺傳疾病,例如神經纖維瘤病(I型)以及結核性硬化疾病等,為腦膠質瘤的遺傳易感因素。

腦膠質瘤按腫瘤細胞在病理學上的惡性程度,可以進一步分類。

· 低級別膠質瘤(WHO 1-2級),為分化良好的膠質瘤;雖然這類腫瘤在生物上並不

屬於良性腫瘤,但是患者的預後相對而言,還是不錯。

· 高級別膠質瘤(WHO 3-4級),為低分化膠質瘤;這類腫瘤為惡性腫瘤,患者生存

較差預後。

目前雖然有很多關於膠質瘤的分級系統,但是最為常用的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分級系統。根據這一分級系統,腦膠質瘤分為1級(惡性程度最低、預後最好)到4級(惡性程度最高、預後最差)。其中,傳統細胞病理學所謂的間變膠質瘤與WHO的3級相對應;膠質母細胞瘤與WHO的4級相對應。

如同其他腫瘤(疾病)一樣,膠質瘤也是由於先天的遺傳高危因素和環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一些已知的遺傳疾病,例如神經纖維瘤病(I型)以及結核性硬化疾病等,為腦膠質瘤的遺傳易感因素。有這些疾病的患者,其腦膠質瘤的發生機會,要比普通人羣高很多。此外,一些環境的致癌因素也可能與膠質瘤的發生相關。有研究表明,電磁輻射,例如手機的使用,可能與膠質瘤的產生相關。但是,目前並沒有證據表明,這兩者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雖然大部分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都曾有巨噬細胞病毒感染,並且在絕大部分的膠質母細胞瘤病理標本都發現有巨噬細胞病毒感染的證據,但是,這兩者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詞,目前也不是十分清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