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我在思考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本恶的时候想到的。我一开始认为人出生就带有动物的本性,但动物的兽性真的是恶吗?你怎么看?


善与恶说到究竟他没有定义,我们都知道世间得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所以世间一切法都是空的。

什么是空?就是空无所有。

那我们为什么要行善不能为恶呢?如果都是空的做什么都无所谓了。

因为因果不空。善的因的乐果。恶的因的苦果。

善恶怎么区分?你的心。

善恶的定义,你的心。

一切都在你自己的心中。

讲个故事,一个岁数很大的农民,在一辆很贵的汽车前直流汗,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时过来了一个年轻人。哦,原来是这个老者不小心把汽车刮了,车主正好不在,这个年轻人和他说能陪起吗?农民说赔不起,年轻人说,那你还不赶紧跑,你等著车主回来要你赔钱吗?说到这里怎么判断善恶?

看著农民远去的身影,直到消失在了眼前。年轻人缓缓拿出了车钥匙,开车走了。

这个我也忘记哪里看的,好像是真事。

还有个故事,一个出家人在菜市场买肉。大家看到指指点点,你看这个出家人怎么这样啊,出家了还吃肉等等。这不能说是恶,只能说不好的行为,我们认为不好的外在的不如法的举动。有一些事情不是这样的,比如看到有个人做恶。大家一看,你看这个人真恶,实际上怎么样呢?哦,原来这个出家人今天回来探望生病的老友,老友孤苦伶仃,卧病在床,他想吃肉,没人去给他买。原来这个出家人是给他人买的。

还有,一个公交上一个年迈的老者希望一个女子让座,女子不同意,老者说你做的是爱心座位,可以让一下吗。女子并没有说话,但是也没有让座的举动。这个事情是善恶吗?不是,只是我们看外在好的行为不好的行为。个人品德问题。那个女子不好吗?也不能这么说,事情曝光后女子受到了大众指责。后来呢?哦,原来此女子今天刚去医院做了检查,得知自己命不久己,心情很失落。所以在公交上出现了这一幕。

善恶不是外在的定义,他出于你的心,还要用你自己的心给自己的善恶定义。你无法看到别人心,所以善恶的定义只适用于我们自己。所以看你的发心。这件事你这么做出于怎么样的发心。有很多事情实际上现象来看相同,可实际两者的发心不同。善者为善,恶者为恶。

就比如我们救助流浪狗,有的人只是单存的想让他们好,有些人想从中获利。甚至违背了初衷,杀害了流浪狗。

最后回答你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我在思考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本恶的时候想到的。

人之初是一张白纸没错,但不是纯白无暇的,每个人都有习气。这个习气是无始以来熏习得来的。未出生就有的。他影响你后天的运行。所以恶者重的习气,他这一世就不容易善良。善者重的习气,这一世也不容易成恶。


【提高孩子对善恶的判断能力】

(德) 卡尔·威特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是这样描述的:

如果一个人心底只有善良,只有同情心,那么这种善良的泛滥就很可能淹没他对是非的辨析能力。而且,由于长期缺乏对丑恶不良现象的憎恶和仇恨,缺乏正义感带来的力量,这个人还可能会逐渐向黑暗面妥协,并变得懦弱可欺,甚至在无力维护善良的情况下最终走向善良的反面。

真正品格教育的核心绝不是让孩子去无休止无辨别地奉献,而是在教孩子做一个品德高尚者的同时学会分析判断世间的是与非。只做好人而不辨是非、不憎恨丑恶和不良现象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这样的好人很容易因为表现出过强的讨好倾向而成为一个毫无原则并且让人蔑视的好好先生。我们要学会善良,更应学会去维护善良。

有一天,卡尔·威特(下文简称:老卡尔)的儿子跟他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看那个警察也不像我以前想像的那么好。」

「哪个警察?」老卡尔奇怪地问道。

「就是我们去镇上时常看到的那个在巡逻的大个子。」

「你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得罪你了吗?」当时老卡尔还真的有些不明白他的话,便仔细地问儿子。

「他当然没有得罪我。因为我是尊敬的威特博士的儿子,他对我很好,每次看见我都非常热情地同我打招呼。可他对待别人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怎么?他对别人不好吗?」

「岂止不好,简直就是恶劣。那天我见他对待一个进城来的农妇,好像突然之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是变成了一个魔鬼。」

「有这样的事?」

「当然,这是我亲眼所见。」

接著,儿子给老卡尔讲述了那天他亲眼所见、并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一件事:

「你好,你们可爱的小博士!」大个子警察一见到小卡尔就亲切地招呼他。

「您好,埃尔先生,您在巡逻吗?」儿子也很有礼貌地向他问好。「是的,我在巡逻。」「您真是太辛苦了。这么热的天气,您仍然在大街上工作。」

「哦,这没什么。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职责。现在有很多不规矩的人,有很多坏分子。我可不想让他们来伤害像你这样守本分的好心人。」大个子警察埃尔先生兴致很高地谈论著。

突然,他的眼睛像猫看见老鼠一样闪出一道锐利的光芒,接著向前面的人群中走去。

卡尔顺著埃尔先生行走的方向望去,看见一个农妇正在向过往的行人不停地说著什么。

「你在干什么?」埃尔先生一走到农妇的面前就冲著农妇大吼。

「哦,警察先生,」可怜的农妇似乎受了惊吓,战战兢兢地说,「我……我迷路了,我正在向那位先生问路,可他也不知道,您能帮助我吗?」

「什么,迷路了?」埃尔先生眯起他那双略显细长的眼睛,带著怀疑的语气说道:「那么你为什么那么紧张呢?我看你不是在问路,而是另有所图。」

「什么?你的意思是……」农妇吃惊地看著他。

「我的意思是你可能有不良的意图。趁我还没有发怒,老实说你到底想干什么?」

「天哪!我有什么不良的意图!不,我只是迷路了。」

「不要装作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你这样的人我见多了。」

「什么?我不明白。」

「你不明白?别装傻了。快说,否则我把你抓起来。」

「我可是守规矩的老实人。」农妇惊慌地辩解道。

这时,老卡尔的儿子小卡尔走上前去,他想去帮助那个农妇,便对埃尔先生说:

「哦,埃尔先生,我看这位太太是吓坏了。她只是迷路了,您别这么吓唬她。」

埃尔先生转过身,又换成和蔼的面容,说:「卡尔,你真是一个善良的老实人。但你还太小,不能看清他们这种人的真面目。」

儿子不解地看著他。

埃尔先生继续说:「这阵子有很多家庭被窃,我怀疑就是他们这种人干的。天知道这个女人是不是盯梢的眼线。我看她那副贼眉鼠眼的模样,肯定不是好东西。」

「可是,您没有证据,埃尔先生。」

「把她抓回警察局就有证据了。」说著,大个子警察埃尔先生就去推搡那位可怜的农妇。在拉扯之中,他将那位农妇的包袱打散在地,什物撒落四处。

农妇就这样被抓进了警察局。

没过多久,儿子了解到那个农妇的确仅仅是个迷路的人,她到这里是来找在城里工作的儿子的。

后来,卡尔还听人说起大个子警察埃尔先生,说他经常欺负那些陌生人和弱小商人,还经常向那些商贩收取非法的费用。据说他把这些钱都拿去赌博和喝酒了。

听完儿子讲述的这件事,老卡尔陷入久久的深思。社会上的确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平日里衣冠楚楚,但在骨子里却凶恶至极,天生一副坏心肠。

在那一刻,老卡尔感到教会孩子用清醒的头脑看待身边的事物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事物做出鉴别,并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我们的孩子在成长后也将面临无数和我们一样的问题。所以,若想真正使孩子建立健全的理性,就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一厢情愿的人生准则上,而应对社会现实保持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对事物的准确判断做出适当的行为选择。这在一个充满欺骗和诱惑的世界里尤为必要。


简单地说,善就是有利,恶就是有害。在社会的环境中,人们互利就是善;互害就是恶。利而不害就是至善;害而不利则是至恶。《道德经》对这些有一定的论述。

如果人们都能互利而不互害,这样的社会就是人间天堂;如果人们都在互害而不互利,这样的社会就是人间地狱。这里试用一个天堂与地狱之区别的故事来说明上述观点:

话说有个信徒问天使,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天使解释了半天,那个信徒还是不太能明白。于是天使带其分别参观了天堂和地狱。在地狱中,他们看到那里食物丰富,可是人们必须用一米长的快子才能夹到食物。但是那里的人都在争夺食物,相互妨碍别人夹到食物。而且因为快子太长,就算偶然夹到了食物也无法送进自己·的口中,结果大家都吃不到。所以说,地狱就是指人们互害而不互利的地方。

而在天堂中,他们看到那里食物也很丰富,人们也必须用一米长的快子才能夹到食物。但是那里的人们不但都能帮别人夹到食物,而且夹到食物以后会喂给别人吃,结果大家通过相互喂食而都能吃到饱。所以说,天堂就是指人们互利而不互害的地方。


你要的「定义」,是个啥?

是指一串字元?那与你有什么关系?你看到眼睛里,然后呢?你是不是还要理解?是不是还要化为己用?那么,你自己不能判断么?你自己没有用过「善」、「恶」这两个字做表达?你没有自己的理解?你在寻求另外一个人的表达,而你要全盘接受?

你是在寻求一个应和,你是因为自己也知道自己的「理解」不敢堂堂正正亮明白,所以在找应和者壮自己的「声势」而已。若你对你自己的理解问心无愧,你大声说出来就是了。

比如说,成全维护即为善,损害消耗即为恶。性之本,只能为善,无法为恶,因为为「本」,需要成全维护,而不能损害消耗。损害消耗的存在,无法为「本」。一棵树的树根若是损害消耗其枝干,那还有「树」?没有树,哪里来的「树根」?

只有善能为本,恶为不了本。你就是要损害消耗,也得先有个被维护成全而成的东西供你损害消耗,损害消耗本身也必然是维护成全的结果。


智慧与发心。

也就是做某事有正确的判断,以及非恶意的态度。可以称为善。如以直报怨就是善。

反之全是恶。


「为他人」便是善,「害他人」便是恶。


尽可以回忆是否如此:

感官愉悦、心情舒畅、认知通达、获得利益 …… 人们就谓之美、好、对、善

感官排斥、心情不快、认知不通、损失利益 …… 人们就谓之丑、坏、错、恶

你看【恶】字,读作wù、ě 时表示主观感受,读 è 则表示事物属性,实际上却是一回事,同样地,当人们说「善哉善哉」或者「好啊好啊」的时候也没思量过客观的善的标准,他们只是随感受而发出感叹

像美、丑、善、恶、对、错、好、坏 …… 这样的词都是一样,用作描述感受的叹词时就含义清晰,随你怎么用,而用它们去描述客观事物时,就必然没有统一标准,

而人正是近乎本能地,把主观感受误认为是事物的客观属性

就像人受到帮助时,称赞对方「你人真好」,完全是不经过思考的感叹词,他本来应该说「你帮了我,我感觉真好」,而他却会在对对方毫无了解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感受说成是对方的人品,「好吃」、「好玩」、「好看」也是一样,「美」和「善」也是一样

多经历几次观点碰撞、立场变换、不断否定昨天的自己,就会发现一切价值判断都是自说自话,是受某种或某几种感受支配的,然后逐渐渡越寻觅和怀疑,开始学著纠正本能,如实面对感受,从绝对客观的善恶是非里解放自己。

转而在每一桩具体的事上用沟通的方法,以利益和感受而非玄学标准来建立共识。这样,如果在动机、行为和结果上都无可指摘,大家都能满意,就可以用大家的感受来评价大家的事业,说「这事对我们是善的,好的」。


兽性本身当然不是善也不是恶的,你想想你这样认定之前,看到了什么样的论证,那些说辞中的哪些引起了你怎样的感受,你又是怎么把感受和事实弄混的

当我们说「杀和伤害是不好的或恶的」,也是出于种种感受,可能是害怕、不安、不甘于自己或他人的死亡,可能是害怕因为自己杀人而惹上的无尽纠葛,或者与从小接受的「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抵触而产生的认知排斥感,而并非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受这些感受影响,所以并非所有人都认为杀是恶

善恶与利益虽然很大程度重合,但「利益」通常是被我们有意识地算计的,而「善恶」通常是先于意识反省的认知判断,我们要做的,是把「善」的评判也放到有意识的算计之后,让它稳固而清晰

喜欢被人帮助,需要被人帮助,喜欢他人的夸奖,或者喜欢帮助他人时的「行善感」,才会觉得帮助他人是善。身边都是越帮越忙的猪队友,或者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歧路者,或者你反感被人虚假地称赞,就不会单纯地认为了

又看到「符合普适价值就是善」这相当于什么都没说,因为我们要问「什么是普适价值」,在何种程度上对哪部分人普适?何种程度上实现时不造成灾难?凡是能列举出来的,比如:自由、平等、博爱、公平、正义、…… ,都并没有看上去那么普遍适用。不要再建立「普适的善」的概念,要建立「这件事是对我们是善的」,或直接说「我感觉好」。


这叫:因受有爱,因爱有取


善恶是建立在 社会是非观上的 符合社会普世是非观就是善 不符合社会普世是非观的就是坏 或者说非善

而恶比坏更严重 打著善的名义做非善的事 就是恶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