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本人咖啡小白(′?ω?`)請多多指教~

用法壓壺的時候,發現到了某個時候會有大量的粉開始下沉,到那個時間再開始把濾網往下壓 出品我覺得有點苦澀刺激;但在有少量粉開始下沉時下壓感覺會好很多;在粉下沉前下壓口感會偏酸……

⒈ 這三種情況是分別對應過萃,適度,欠萃嗎……想問問在沒有計時的情況下,粉的下沉情況可以作為萃取情況的判斷依據嗎?萃取情況可以從外觀有大致的感受,比如氣味,色澤等……

⒉ 出去喝手沖有時看到咖啡師會湊近濾杯聞,咖啡師可以從氣味對出品有大致的把握並做出相應的調整嗎?


瀉藥:

關於法壓壺的使用,找我就對了。雖然不限於法壓壺,但是其它的問題更複雜,說清楚更難。

前一個答覆混淆了意式咖啡萃取的口味與滴濾咖啡萃取的口味。滴濾咖啡浸泡時間太長,萃取過度,就會有澀味。但是萃取不足不會有酸味,只會咖啡味道淡而已。這不過是使用法壓壺的基本操作方法。而且一直延續至今,沒有任何進展。

如果按照我的「譚氏法壓法」,全世界所有人,即使完全不懂咖啡,沒有任何製作咖啡的經驗,也可以利用我的方法做出很好的一杯咖啡。

具體方法這裡就不介紹了,只要上網搜索「譚氏法壓法」就可以了。非常簡單,一看就會。

至於題主說的味覺體驗與我的體驗不同,不知道是有什麼不一樣的原因。感覺像是「聽了意式咖啡的萃取結果導致的心理影響」,而非真實感覺到的味道。

喝咖啡都未必知道萃取是否合適,聞咖啡就更不可能判斷了。不要受那些神人的影響,我們都是普通人。


親的問題1:萃取合適不合適,氣味、色澤都可以考慮,但最重要的,是喝到嘴裡好喝不好喝啊!好喝就記下它的水溫、時間、研磨度、粉水比,下次複製即可。觀察氣味、色澤不如記前幾種準確。但豆子每天情況都不一樣,需要微調(或者不調)。

問題2:濕香和口中的感知的風味(平衡、body……)完全匹配的情況不多。比如聞到了莓果味,很可能喝的時候尾端反而有茶香。舉個不完全恰當的例子,烤雞聞起來香,但喫下去也不完全是那些香味,對吧?但是這不阻礙食客們喫之前,深呼吸聞下烤雞的香味,對不? 另外多嘴一句,咖啡粉剛磨完以後的幹香,和濕香也不完全一致的哦。


首先 咖啡粉下沉是吸水飽和的表現 配合你的溫度和下壓力度 和整體浸泡時間 一起去看你的萃取率會比較客觀 第二 考慮到豆子原來含水率 烘焙度 烘焙時間 研磨度都會對咖啡粉吸水影響 所以下沉僅作為參考最後 關於咖啡師聞杯中味道 主要是聞豆子的濕香以便對豆子的香氣和風味有更全面的瞭解 至於說通過聞濕香來調整沖煮參數我覺得已經有點遲了 該磨的磨了 水也燒好了 能控制就剩時間和攪拌了


就是少量粉下沉就下壓,這是萃取比較完整另外兩個狀態是萃取不足或者過度萃取自己喝的話選自己喜歡的味道就可稍微資深一點的咖啡師才能通過煮咖啡的狀態去判斷,或者更改成品咖啡的味道


你只需要一個計時器,在粉開始接觸水的時候開始計時,記錄下到你開始下壓的時間。

當你覺得苦澀,就縮短這個時間,覺得酸,就延長這個時間。

通過視覺和嗅覺的判斷都是扯淡。
並沒有你想像的這麼麻煩。不如我們用杯測原價不是更簡單?直接浸泡4分鐘,隔渣 豈不是更好喝?
固定三個參數:研磨度,水量,水溫,然後調整時間,直到自己滿意的口味。法壓壺屬於家用便捷的器具,其實沒那麼複雜。

關於咖啡粉細水下沉的現象,有很多因素影響,而這些因素跟萃取度有一定相關,但不是絕對的線性相關,因此用法壓壺沖煮還是應已用計時器控制浸泡時間更準確。

具體分析咖啡粉上浮與下沉的影響因素有:

1,烘培度:烘得越深,咖啡粉比重低,越容易上浮,吸水下沉的時間較長;烘得越淺,咖啡粉比重大,則越容易下沉,吸水下沉的時間較短。如果按這個時間去控制浸泡,則會和萃取原則相反,導致深烘豆萃取過度,而淺烘豆萃取不足。

2,咖啡豆烘培後的新鮮程度:越新鮮CO2含量越高,不容易吸取水分,吸水下沉時間較長;不新鮮的豆子,排氣現象不明顯,容易吸收水分,吸水下沉時間較短。如果按這個時間控制浸泡,是比較接近萃取原則的。

所以,控制浸泡時間,建議不攪拌、靜置,秒錶控制時間是最準確的。


欠萃好可愛~

其實你可以參考杯測去做法壓壺 味道很乾凈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