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贏不了冷戰幾乎是必然的,在朝鮮戰爭後就很難避免了。其關鍵在於美蘇中的三家博弈局面。

但贏不了不代表要解體。蘇聯的解體是自己的奇葩失誤造成的主要是加盟共和國這個怪胎配上歷史關頭的兩個愚蠢政客。一方面加盟國法理上的權力過大,沒有雄主就容易壓不住,而勃列日涅夫以來地方官員出現長期任職不挪窩的情況(希望我沒有記錯)使得問題尤其嚴重;另一方面主體民族俄羅斯受到壓制,從而在政治乃至經濟上吃了很多虧,也為野心家葉利欽提供了亂政的機會。

事實上,解體的關鍵就是俄羅斯的領導葉利欽和烏克蘭的領導克拉夫丘克要分家。1991戈氏失去大權後,如果俄羅斯和烏克蘭領導堅決不分裂,蘇聯只易幟不解體本不是什麼難事。至少中亞是不願分家的,而白俄羅斯不可能在俄烏團結的情況下分裂。這樣在大民族主義旗幟下撲滅波羅的海和高加索的小加盟共和國分離主義勢力不是難事。就算不想折騰放他們獨立,絕大多數人口地盤和產業鏈還在,超級大國的底子還在。

麻煩就在於烏克蘭和俄羅斯都太大人口太多。烏克蘭太大,沒了蘇聯的話如果搞大俄羅斯繼承蘇聯則政治上安放不下烏克蘭。如果繼續蘇聯的話安放不下俄羅斯尤其是葉利欽的野心,畢竟他是靠俄羅斯的勢力反蘇奪權的。比如1990年俄羅斯竟然在蘇聯內部發表主權宣言,而俄羅斯蘇維埃主席葉利欽竟然退出蘇共!1991年6月葉利欽又當選為俄羅斯總統,而當時蘇聯尚在戈爾巴喬夫還是蘇聯總統!

在這種形勢下,其實最好的辦法是俄烏合力共同推出一個易幟後的代替蘇聯的東西。不需要訴諸意識形態,訴諸於統一的產業鏈國內市場地緣板塊和人民生活習慣與感情即可。這些東西應該是足夠強力的粘合劑了。然後葉利欽任總統,克拉夫丘克任經濟權力較大的總理,再邀請哈薩克的納扎爾巴耶夫主持議會,大局就穩了,可以從長計議。

我懷疑其實葉克也有類似想法,但他們選擇的是各自先回家抓權和玩改革,姑且成立獨聯體這個鬆散的聯盟名義上維持蘇聯地緣遺產。結果政府,選舉和軍隊都分開了,俄烏兩國又旋即陷入經濟崩潰。於是再也回不了頭了,獨聯體這個名字也消亡了。一直到現如今因為克里米亞和東烏克蘭問題結下深仇大恨。

如果主政的是兩中國人,很可能就是只易幟不解體。因為不解體,政治穩定性就高多了。產業鏈不斷市場不分裂,人心小變而不大亂。激進瞎搞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改革成功機會就大多了,事情就容易進入良性循環

進一步想,其實易幟也沒有必要,只要奪權就可以了,反正奪了權就可以搞自己想做的經濟改革。奪了權後名義上不易幟豈不是更穩?

不易幟如何能擺脫原本意識形態約束?不辯經即可。告訴大家一切以生活是否改善為衡量標準。考慮到奪權前的糟糕經濟狀況,做到這一點不是太難。就算不知道怎麼搞經濟,光是賣軍工利益和地緣利益就能賺一大筆,反正前輩積累甚多賣一時不會垮。再說了,這麼多優質人口,據說又是要走資,多少外資垂涎欲滴吶

唉,俄羅斯烏克蘭人還是太單純太幼稚。


必然事件

赫魯曉夫時代推行的「玉米運動」「肉類運動」和在邊疆區黨組織及州黨組織按照生產原則分別設置工業黨組織和農業黨組織的做法,直接導致了蘇聯地方黨組織之間無休止的內鬥和混亂,為了安撫人心赫魯曉夫加大衣食住行各方面投入取悅城市有產階級。

可是高福利的錢不可能種玉米得到,因此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一門心思賣石油和軍火給老百姓發福利,蘇聯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但即使這樣,閉著眼睛不管挨到00年油價又回去了,但戈爾巴喬夫想出的辦法是鼓動下面的人奪不願接受新思維的老幹部權,你又不是毛主席哪有那個本事,再說你用的都是自由派,伊斯蘭分子,結果……


蘇聯的解體是必然還是偶然?

答案是,既是必然又是偶然。

如果是必然,那是什麼時期註定的?

是從赫魯曉夫執政時代開始,嚴格意義上說,是從斯大林時代就開始了,

決定性的一腳是戈爾巴喬夫。

1、蘇聯解體有其必然性

理論上的崩潰必然造成毀滅。

簡單來說,思想亂了,路線就走錯了。

自赫魯曉夫始對馬克思主義和人民的脫離乃至戈爾巴喬夫的最終背叛,必然造成蘇聯解體。

1991年前後蘇聯所收穫的「盛怒於土囊之口」的劇變「風暴」,正是蘇共二十大播下的全盤否定斯大林之風並不斷發展的結果。

蘇共黨內特權階層的出現,既是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集團開始背離、背叛馬克思主義和人民群眾的結果,又是人民群眾對蘇共進一步喪失信心的原因,以致最終從思想上、政治上形成一整套錯誤路線和政策的原因。

綜觀蘇共歷史,列寧是堅定、清醒而又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斯大林時期黨的理論出現過問題,但所出的問題仍然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所犯的錯誤。

到赫魯曉夫時期,黨的理論開始發生質的變化;之後的勃涅日列夫再到戈爾巴喬夫,逐步完成理論上對馬克思主義的脫離、背離、背叛,所以最終導致蘇聯解體、蘇共垮台。

蘇聯演變的發端,是來自蘇共黨內的理論出現偏差。

要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

2、實踐上的錯誤,沒有解決了蘇聯歷史遺留的矛盾和問題,反而使蘇聯出現全面危機,必然導致毀滅。

經濟體制改革的錯誤

戈爾巴喬夫上台以後,看到蘇聯社會問題成堆,順應歷史潮流,堅持對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改革是對的。但是,在當時國內外各種政治勢力和思潮的壓力與影響下,改革逐漸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背離了原來「完善社會主義」的宗旨和軌道,最後改革變成了改向和改制,葬送了社會主義事業。

他先後出台的幾項措施,幾乎都是錯誤的。

首先,實施「加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蘇聯的經濟結構很不合理,農輕重的關係始終沒有調整好。在超重型的經濟結構沒有調整的情況下「加速」發展,只能使農輕重的關係越來越失調。

其次,開展反酗酒運動。蘇聯人生活在寒帶,長期養成了喜愛喝酒的習慣。反酗酒,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導致人民對改革不滿,對黨和政府產生不信任。

再次,向市場經濟過渡。戈爾巴喬夫認識到,蘇聯原有的計劃經濟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發展經濟的要求,堅持過渡到市場經濟是對的,但他急於求成,引進了新自由主義和接受了沙塔林院士的「500天計劃」,試圖用一年多時間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欲速則不達,結果把蘇聯的經濟體制搞成既不是計劃經濟又不是市場經濟,經濟生活越來越混亂和困難。

最後,實行經濟私有化。蘇聯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同時,實行私有化計劃,確定頭兩年把80%的中小企業賣給個人,接著大型企業也由私人經營,用資本主義私有制代替社會主義公有制,從而摧毀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政治體制改革的錯誤

蘇聯原有的是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權力過分集中,不利於實行民主。

戈爾巴喬夫在改革初期提出「多一點民主」、「多一點社會主義」的口號,在群眾中產生好感。他還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問題主要發生在1988年19次黨代表會議以後,他輕率地把改革重點從經濟領域轉向政治領域,全盤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總統制、議會制、多黨制,並錯誤地提出「民主化」、「公開性」的口號。

開始,戈爾巴喬夫提出的是「有限制」的民主化、公開性,後來去掉了「有限制」。這樣,「民主化」就變成無政府主義,誰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誰也管不了誰。同時,把「民主化」和黨的領導對立起來,矛頭直接指向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及其合法性。「公開性」,則把赫魯曉夫對前人的否定發展為歷史虛無主義,否定社會主義歷史,否定歷史人物,誣衊以往的社會主義是「扭曲變形的社會主義」、「官僚專制的社會主義」,自我醜化,自我否定。

民主化和公開性把兩種勢力釋放出來:一種是反社會主義勢力,一種是民族分裂主義勢力。釋放出來以後,誰也駕馭不了,於是政局動蕩失控,最後走向崩潰解體。

意識形態領域改革的錯誤

蘇聯在意識形態領域一直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地位,但是教條主義嚴重。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把意識形態工作交給他的親信雅科夫列夫等人,這個領域始終由黨內的右翼勢力把握。

戈爾巴喬夫接受他們的建議,先是提出「意見多元化」,接著發展為「輿論多元化」,最後毫不掩飾地提出「意識形態多元化」。

這樣,蘇聯就由僵化變成自由化。意識形態多元化的實質,就是主動放棄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讓反共反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佔領這塊重要陣地。

從此以後,蘇聯的理論混亂、輿論失控,報刊和新聞廣播連篇累牘地發表反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攻擊社會主義的謬論,黨的機關報《真理報》不再講真理,政府機關報《消息報》專發反政府文章。

戈爾巴喬夫在「意識形態多元化」中,帶頭否定和修正馬克思列寧主義。1987年,他應美國一家出版商的約請,寫作並出版《新思維》一書。

《新思維》一方面美化資本主義,主張重新評價資本主義,另一方面醜化社會主義,主張根本改造社會主義,在這個基礎上鼓吹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進行「歷史性妥協」。

後來,戈爾巴喬夫又進一步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這一舉動實質上是用民主社會主義取代馬克思列寧主義,改旗易幟。接著,戈爾巴喬夫又提出要按照「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根本改造蘇聯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並且把黨也改造成社會民主黨。

這樣,蘇聯的思想理論徹底被搞亂了。當時在蘇聯,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反社會主義已經成為一種時髦,世界社會主義中心變成了世界反社會主義的中心。

黨自身改革的錯誤

蘇共作為一個長期執政的黨,是蘇聯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蘇共長期以來存在兩個問題需要改善:一是不重視自身建設,黨不管黨的現象嚴重;二是在黨政關係上,大權獨攬,以黨代政,未能很好地發揮蘇維埃的作用。

戈爾巴喬夫在改革初期,似乎也認識到這個問題,曾經提出過「黨政職能分開」。

但是,在他的思想深處敵視黨,認為黨是改革的阻力。為了搬走這塊「絆腳石」,他一步步地向削弱和否定黨的領導的方向推進。

他採取了幾個步驟。

第一步,借用和歪曲列寧「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把權力從黨轉到政府手中,使黨大權旁落。

第二步,待到條件成熟時,適應黨內外、國內外反共勢力的需要,動手修改憲法第六條,取消黨的領導作用。因為放棄黨的領導,蘇聯馬上派別林立,出現了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政黨。

戈爾巴喬夫的外交顧問法林認為,蘇共放棄黨的領導是導致蘇聯劇變的最主要原因。

之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利用未能取得成功的「8.19」事件頒布非黨化命令,戈爾巴喬夫亦步亦趨宣布解散蘇聯共產黨,說明他已徹底背叛了蘇共,背叛了社會主義。

總書記個人宣布解散共產黨,這在國際共運史上是第二次,第一次是美共總書記白勞德。但美共糾正了白勞德的錯誤,反過來將白勞德開除出黨,蘇共則以悲劇告終。

民族關係改革的錯誤

蘇聯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矛盾由來已久,長時期地推行大俄羅斯民族主義,導致在各民族之間,特別是各少數民族和俄羅斯民族之間,各加盟共和國和聯盟中央之間的矛盾相當尖銳。

戈爾巴喬夫上台以後,過分相信在民族問題上所取得的成就,對民族之間的矛盾和問題估計不足,對民族分裂主義勢力缺乏警惕,對其遷就妥協,一讓再讓,最終釀成民族危機。

帶頭鬧獨立的是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喬治亞緊隨其後,紛紛發表「獨立宣言」和「主權宣言」。

戈爾巴喬夫對這些獨立宣言都不表態,實際上是默認。在這種氣氛中,一些少數民族說他們在經濟上「受剝削」,已成為俄羅斯民族的「殖民地」,而俄羅斯民族則聲稱自己是「奶牛」、「輸血者」,每年都要付出200億盧布,大談「莫斯科救了俄羅斯」、「俄羅斯救了全國」。

蘇聯解體也是偶然事件

雖然民族間的裂痕發展到非常激烈的程度。

但是聯盟的凝聚力在群眾中仍未失去。

在1991年3月的全民公決中,76%的人仍贊成保留蘇聯。可是,在同年12月,由葉利欽導演的俄、白、烏《別洛韋日協議》,不顧多數公民的意願,宣告聯盟已不復存在,最終導致聯盟解體。

蘇聯解體是少數當權派,罔顧民意,一意孤行的結果。

儘管當時蘇聯的體制僵化,改革有相當難度,但並不是不能改好。關鍵是改革的指導方針。如果在社會主義框架內進行根本改革,社會主義是會重新出現生機和活力的。可是蘇聯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一切照搬西方的經濟政治模式,只能是死路一條。實踐證明,改革作為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關係社會主義的生死存亡和興衰成敗。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選擇適合本國國情路子的改革,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才能發揮出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體現出來。不改革或不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選擇適合本國國情路子的改革,社會主義事業就會遭致挫折和失敗。「成於斯,敗於斯」。


又一個月經問題,那我就直接抄我自己的答案:

蘇聯解體是看似必然的偶然。

如果不考慮意識形態,僅從政府政權的角度來看,蘇聯解體是個小概率事件,因為蘇聯並不是歐盟那樣的國家聯盟,而是披著「國家聯盟外皮」的俄羅斯帝國繼承者——它不是由新生國家組成的聯盟,而是類似中國民國初期各個「獨立」省份的重新統一。

不明確這一點,討論蘇聯的解體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之後蘇聯領導層雖然來自各個加盟共和國,但均以蘇聯而不是自己的加盟國作為祖國,這和現在的歐盟是有極大區別的。所以就歷史的沿革來說,蘇聯的解體可以說完全是個小概率事件,你能想像俄羅斯帝國解體嗎?即使到了俄羅斯帝國軍事、經濟、政治形勢極端惡化的1917年,俄羅斯也沒有解體呢。

但是,在十月革命後重組「俄羅斯帝國」的過程中,布爾什維克黨犯了一個小錯誤,正是這個小錯誤導致了後來的蘇聯解體,這就是在法理上允許各加盟共和國退出蘇聯,當然了,雖然在當時沒有人敢當真提出退出蘇聯,但這個隱患最終在1991年變成了現實。

附上地址證明這類問題確實是月經問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1378077/answer/1022717064


這是我從憲法的角度分析蘇聯解體的一篇

你去1981年的聖誕節說十年後蘇聯會解體,

美國佬會嘲笑你,

蘇聯人會把你抓起來去盧比揚卡喝杯咖啡。

在我看來,蘇聯解體是一個不正常國家最正常的結果,是必然中的偶然。我看到知乎上有很多分析蘇聯問題的優秀答主。

————————分割線————————

我今天給你們整合一下:

一、領導人

1怪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說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上位都是名不正言不順,靠政變上台的他們自然害怕被政變推翻。所以想盡一切辦法來否認前任領導人的政策,如此反覆之下蘇維埃必定有挫鋒芒。

2怪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的:說他們死於任上,而且任期極短,給蘇聯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動蕩。

2怪葉利欽的:說他是個賣國賊,是西方世界的走狗,說他發動了政變是個徹頭徹尾的混蛋,一個為了讓自己多吃一口飯不惜把大家鍋砸了的人。

3怪戈爾巴喬夫:這裡是有一部分人對於他的改革是飽受詬病的。認為是他的一頓操作把蘇聯邁進了解體的深淵。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讓原本在懸崖邊徘徊的蘇聯更進了一步。還有一派是認為不怪他,認為蘇聯的問題是積病已久,認為他上台就控制不住第聶伯幫,認為他只不過是個背鍋俠。

二、外交

1怪阿富汗戰爭和軍備競賽的,說阿富汗是帝國墳墓,蘇聯陷入了這個泥潭中,流盡了蘇維埃的鮮血,並在國際輿論上處於劣勢,最終無奈撤兵,進一步打擊了蘇聯的國際地位。

2怪大國沙文主義,大國沙文主義類似於極端民族主義(注意民族不是種族),最典型的就是蘇聯。蘇聯在赫魯曉夫執政之後,成立了華約。不可避免的對其它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主權干涉,沒有充分尊重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我的一本書是這麼說的:把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當做兒子國,自己是老子國,成了名副其實的蘇維埃社會帝國主義(蘇修)。

三、文化

怪西式文化入侵,說當時蘇聯缺少足夠的娛樂活動,蘇聯青年又嚮往鐵幕外的生活,使的西式文化有了入侵的機會,瓦解了蘇聯民族的凝聚力。這裡面最著名的就是搖滾。

四、內部問題

我在知乎沒有看到將蘇聯解體與切爾諾貝利事件結合在起的。既然沒有,我也就點一下,不多說。

1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中央領導人年齡居大,基本是老掉牙的狀態,加之以勃列日涅夫的不作為、亂作為、胡作為,蘇共漸漸變成了一個結構冗雜、人員迂腐、效率底下的一部國家機器。

2生產力發展沒有適應生產力環境。這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觀點。(我在知乎沒有碰到有把兩者聯繫起來的)概念比較抽象。舉個例子:勃列日涅夫時期,政府農業部的公務員數量大於全國農民數量。這會出大問題的。(當然現在不是,現在的俄羅斯是世界第一大小麥出口國)

3克格勃問題,說克格勃過於冷酷無情,對人民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一貫冷酷的作風讓那些有些問題的軍人就算落到美國人手裡也不願意落到他們手裡。

4其它問題

1蘇聯缺少不凍港,只有一個摩爾曼斯克。海外的港口不一定有大的戰略價值。

2蘇修的道路本來就是錯誤的。

3手底下的加盟國本來也不願意,只是沒有更好的出路,只能被迫老實點。

————————分割線————————

這幾乎是我在知乎能夠收集到的全部原因了,如果還有其他的歡迎評論補充。

對於解體的主要原因,我個人還是傾向於政治和經濟兩方面。

經濟:生產力發展沒有適應生產力環境,這是十分重要的。

政治:蘇聯修正主義道路本來就是越走越窄的,自己的外交政策更會迫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上下腐敗的官僚資本主義更是無藥可救。戈爾巴喬夫還給下了一劑猛葯。最後真玩完了。

如此看來蘇聯解體的必然是在這兩個條件形成下。

關於生產力這個沒有最確切的時間,只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顯得尤為突出。

而第二點則是在赫魯曉夫之後,也就是蘇共二十大,公開批判斯大林,廢止斯大林經濟模式,走修正主義道路,搞大國沙文主義。而政府的腐敗也一直都有,也只是在勃列日涅夫之後愈演愈烈。

這是必然。

至於偶然,則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了。在我上述的背景下,蘇聯解體是極有可能的,但是沒有人想到會這麼快,像極了提前中彩票。

————————分割線——————

我花了一個小時間碼字,瀟瀟洒灑也寫了1600字了。

有點累,還有我是個學生,觀點有失偏頗很正常,歡迎大家指出來,至於私信罵我也無所謂,我這人臉皮厚,還喜歡聽不同意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