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謂之哲學本身就是個錯誤,哲學本質上是「思"而不是「學"。「哲"上「折"下「口」,意為作為存在於世之人,是一個行動主體,即在本能驅動下,追求外在事物而獲得慾望的滿足,但正所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因做不到而折回來,反身問自己。

人存在於世,必然會問世,從具體之事物開始,一直追問到事物全體,即宇宙或物質世界的本體,即終極真理。但作為事物全體的宇宙或世界是超越人的感官感覺的超驗對象,因而本體是不可求的,因而反身問自己,人為什麼要追問本體。

哲學是這樣一個過程:從追問對象開始,折回來反思自己,在反思的過程中讓「諸己「顯現出來,從而感悟到自我的本質,然後又從自我出發去理解世界以及萬物。哲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哲學人"的人生。

因此,哲學不是學科,是哲學人對自己哲學人生的反思和自我感悟。哲學不是科學,不是知識,而是反思自我的思想活動。

因而,哲學不能學,喜歡哲學就要去回到自已生活中去,特別是通去回憶回到前哲學時期一一未成年中去,在反思人生中活得感悟,至少要先思後學。一開始讀哲學書的人是思想上的懶人,是把別人的思想作自己的思想的人。背下了很多哲學家的語錄,就自以為有知識懂人生,其實是食而不化,失去自我,成了別人思想的附庸,學得好的當然也可以當哲學老師混碗飯吃。


我讀是讀了很多,感悟真的沒有,越想越回憶越沒有,就是我的感悟。


作為自我保存和自我主張的高級動物,人所選擇的喜歡的事情,就是對自己有利的東西。

喜歡哲學,就去學一學,總會對你有用的。

不喜歡哲學,就不要強求去學,不一定對你有用的。


沒別的感覺,就是覺得人活一世,總要明白點什麼,不枉這一遭。


作為一個世界觀還未完全成熟穩定的哲學愛好者,對大多的哲學理論都只是抱著了解和折中的心態,由於初衷就不是深入研究,所以涉及的面就會廣泛些,思想的廣度拓展,看待世界的方式便多了許多條。所以,當很多人問我一些切實的問題的時候,我總是能提供一些立意不同的建議和角度,這便是我了解哲學最有現實意義的感悟。


人這一生 只要不違法亂紀、殺人放火 那自己怎麼開心就怎麼過


有一點感悟,就是「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就比如你坐在高鐵列車上,一隻螞蟻在高鐵鐵軌旁邊的小石子上散步,螞蟻每天都在讀蟻類哲學,想弄清楚,石子每天規律震動原因是什麼?它認為只要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就找到宇宙的終極真理。


建議你先了解一下維特斯根坦,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早已經說明語言只能解決語言能解決的事,語言不能表達的地方我們只能閉嘴。

其次,哲學無法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思考」這個東西是無法思考的。我們思考的東西無所不包,但就是不能思考「思考本身」,就好像自己不能拉著自己的頭髮脫離大地。

知道了這些後,我們就能對哲學的邊界有一個清晰的了解,不至於認為哲學無所不能。


原來這個世界這麼繁雜!龐大!不可描述!無法全部認知!不可思議!好想繼續探索前沿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世間萬物相生相剋,如何解說,要看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感悟到了就是知道,知得其道,不可言傳。


人生沒有選擇,所有認為主觀上的主動都源自於所接受的認知思維上的被動!(人是社會的產物)


30歲前讀西方文學吧。尼采《人性,太人性》,馬丁海德格《時間與存在》,黑塞《少年彷徨時》,《在輪下》這些都還算不錯的。太早讀東方文學比如老子什麼的,只會讓年輕的衝勁少了火。30後覺得讀孔子老子莊子是不錯的。現在27。


世間萬物終歸有自己的定律,但我即使背下來了這個定律,還是無法做任何改變。


感悟:哲學這東西不能不學 也不能學太多


渺小


感悟因人而異吧,反正我有些後悔。現在對世俗生活都沒激情,覺得有些孤獨了。還不如糊塗快樂過一生。


最大的感悟就是除了專業性的知識,闡述疑惑和給別人解惑時,不需要長篇大論。迅速切題,大道至簡。


人生下來,就要活著,這就是哲學,即淺顯,又深奧。


純讀沒感悟,甚至很無聊。等到事情發生了並且處在一種奇妙的沉思狀態才會有感悟,那種思維的極樂狀態開心得眼淚都掉下來。這時候就會有一種讀更多的衝動,讀著讀著又把書扔了…

說實話我大部分思考都不是從哲學書裡面得到的,形而上太抽象了,它對我的唯一好處就是,經過純批,精神現象學這些書的磨鍊,不管多枯燥的書,我都能讀下去了。

要想有感悟,先去經歷,不是自討苦吃,而是適時發生的那種。


「生活就像潘達斯奈基,關鍵是渺小的你怎麼去選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