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行動能改變思維?


單點突破法是可以對人產生重要影響的思維模式,為什麼要學習思維訓練呢,因為我們學習了各種思維方法,懂得逐步運用以及懂得思路的一般規律,懂得如何尋找突破點後,才會對事物的認識達到一定的高度,單點突破法其實就是一個循環理論,常規是五個步驟:計劃-實施-總結-評估-再次計劃,把它運用於每天的工作的日程,時間管理,學習的場景當中,尤其是形成高效的思維模式模版後從而持續不斷的為自己的目標服務,當然,除了學習場景,工作場景,單點突破法還能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麼新手怎麼才能馬上上手呢?我建議大家可以購買贏效率手冊操作實施,針對我們要做出的事情作出一系列的安排,列出每日清單,時間管理,應用在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場景,


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是思維方式。

面對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問題,思考的角度不同,採取的反應不同,最終的結果,也大相徑庭。用億萬富翁查理·芒格的話說,對手裡拿著鐵鎚的人來說,世界就像一顆釘子。因為聰明人的大腦里都有一種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即「多元化思維」。

很多人之所以成長受限,多半是被自己的思維模式所困。

凡是身處財富塔尖的人,如查理·芒格、巴菲特、索羅斯,他們的思維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掃描半徑寬廣,掃視深度無垠。

那麼,如何從思維上開啟轉變?

為什麼兩個起點和條件相同的人,最終的成就會有天壤之別?

區別在於,有些人的成長呈「線型」,而有些人的成長呈「指數型」。打個比方:

假設你正走在一條馬路上,你每一步都能邁出1米的距離,你走了6步,也就前進了6米,然後你再走24步,那麼就離原點有30米的距離。你很容易知道這30步能把你帶到多遠,這就是簡單地線性成長。但是現在,如果你可以將自己的每一步都擴大一倍距離(無論這在科學上是否成立),當你走了6步時,實際上你已經走了32米(1、2、4、8、16、32)。而當你走完全部的30步時,你猜自己走了多遠? 答案是10億米,這個距離相當於你繞地球走了26圈!

以上,便是「線性成長」與「指數型成長」的區別。

前者成長有相當的局限性,因為單靠個人或一個組織的努力,遲早會遇到天花板;而指數型成長是爆發性的,因為它藉助的是趨勢紅利,會拉著你把你拖到自己都無法想像的距離。

這個道理很簡單,可一個人若想獲得指數型成長,首先要轉變一種思維——即在確定的大方向里找概率。

什麼是戰略?如何有效地制定和實施戰略?

以上問題看似虛無,但卻實際影響著我們大大小小的人生選擇。一個沒有思考過自己人生戰略的人,必然會時常感到迷茫、沒有方向;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洞見,那麼這個人多半只是瞎干、蠻幹。

好比高手下棋,策略往往有兩種:

一種是提高棋子的移動性,從而提高它們的選擇空間,與此同時牽制對手棋子的行動自由; 二是製造相對穩定的格局,從而再趁你不備時打出一套漂亮的組合拳。

所以你看,很多競爭都跟下棋一樣,表面上風平浪靜、平分秋色,但私底下卻波濤洶湧、勝負已分。

換言之,當你天生手裡拿的是一副爛牌時,最佳的辦法並非是先下手為強,而應該謀定而後動,找准最佳的契機後發制人。這種站在全盤考慮個體、謀定而後動的思考方式,就是我們所說的「戰略思維」。

有人說,身處智能時代,我們正面臨著「三大替代」:

機器人替代藍領、軟體程序替代白領、不適合被機器人和軟體程序替代的,被亞非拉兄弟替代...

相比較過去,如果你不想「吃低保」,不想被當作寵物養著,你就得琢磨去做「三大替代」所代替不了的工作。或者說,為了避免被突如其來的變化淘汰,你必須擁有一種「移植思維」,你也可以稱其為「可遷移能力」。

何為「可遷移能力」?

打個比方,就是你從一個崗位轉到另一個崗位,或從一個行業跨到另一個行業後可復用的能力。

在我們選擇所從事的行業中,有80%的核心能力本質上是相通的。而要培養自己擁有這種可遷移的能力,你就要想清楚3個問題:

01. 你所屬行業的價值鏈是什麼?02. 你在這個鏈條上處於什麼位置?03. 這條價值鏈上需要你擁有什麼能力?

除此之外,身處在這個智能時代,無論你從事的工作是什麼,它未來都需要你不斷培養自己的另外兩種嗅覺,即:把握需求的能力、將需求產品化的能力。

換位思考,簡簡單單四個字,為什麼做到的人那麼少?

這是因為我們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知識,讓我們本能地陷入了自己的內在視角。

而真正的高手都有一種能力——瞬間變「傻瓜」。這裡的「傻」並非是真傻,而是一種能隨時隨地切換視角的能力。

比如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他們設計產品時從不會以專家自居,而是會站在用戶的視角,像個小白一樣去思考用戶的使用動機和流程。

又如真正的營銷高手,他們從不會憑空地創造需求,而是會利用消費者大腦中已經存在的事實,並將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與之匹配。

因此,所謂的「傻瓜思維」,它即是一種空杯心態,又是一種能隨時隨地跳出自我視角的洞察能力。

機會成本、沉沒成本、邊際成本,這是微觀經濟學中最常提及的3個成本要素。

而這三者最大的共同點,都是都與時間有關。比如:

沉沒成本決定了人們如何看待過去,邊際成本決定了人們如何對待現在,機會成本則決定了人們如何面對未來。

我們常說,人生最貴的不是金錢,而是時間,它我們每個人最寶貴的財富資源。

可不幸的是,自打我們從降臨人世的第一天開始,生命便進入了倒計時:這筆資源在一分一秒不斷損耗。

於是,很多人便開始關注投入產出比,爭取想在同樣的單位時間內,創造更大的收益。

除此之外,人生的命運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知性。因此,高手才往往更加在乎成本,並越發重視每一次時間投入所帶來的效用。

換句話說,未來不可預測,我們無法決定自己時間的數量,但卻能把握自己時間投入的質量。

倘若我們想更有效的利用好時間,獲得穩定而持續的成長,那就不得不具備一種「成本思維」。

為什麼金融行業的待遇明顯高於其它行業?

有人說因為準入門檻高,動不動就是研究生起步;有人說雖然年薪百萬,但也是拿命換錢;還有人說是因為現在泡沫大。

這些說法或許都對,但其實都沒觸及問題本質。

事實上,金融是錢生錢的買賣,過去金融行業賺錢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它能可持續的進行高槓桿經營。

然而,知道這些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

掌握「金融思維」,能便於我們更多的了解價值背後的運作原理,從而促使你正確地提升自我價值。從賺錢的角度而言,若想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售價,就需要運用「金融思維」,不斷積累自己的可出售資本,從而實現精準努力。

到底什麼是人性?從歷史悠久的佛教到基督教,再到近代各路心理學大咖們,都對人性有過深入的探索。

人性是我們彼此間最相似的地方,它不僅跨越國界、民族和語言,而且穿越歷史,亘古不變。所以,認識人性,有助於我們排解困惑,放飛事業。

那麼究竟如何才能培養自己對人性的洞察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心理學能夠讓你的思考過程「可視化」,你的大腦會產生糾錯機制。

比如當你為別人的一個舉動感到憤怒時,你會立刻識別到自己的情緒,並認識到自己為何憤怒,從而有效的進一步反饋到行動予以控制。 反之,當你想要影響他人的行為時,比如日常商業中的營銷,你可以更加科學地找到他人的痛點、癢點、興奮點,從而讓你順利地搶佔用戶心智,從市場中脫穎而出。

總之,心理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它不僅能夠讓我們認識自己,還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他人。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心理學是一門被嚴重低估了的學問。」

身處這個時代,我們既有幸運,又有不幸。

幸運之處,在於我們可以與全球同步,享受最新文明成果的紅利。然而不幸的是,這個時代發展太快,我們都有點跟不上腳步。中國製造2025、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是這個背景下的映射。

人工智慧、萬眾創新,這與改革開放前30年相比,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普通人若想在新的時代浪潮中破繭而出,只有一條捷徑可走,就是——思維升級。


想到了主意,立馬去做。


定投思維

李笑來在《讓時間陪你慢慢變富》提出的投資策略——長期的定期定額投資某個標的。和斯蒂·蓋茨的《微習慣: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 中提出的微習慣自我管理法則——定期定額培養一個好習慣異曲同工。

定投思維適合渴望改變自己,又無從下手的朋友,正如斯蒂·蓋茨從每天做一個俯卧撐開始,成功培養自己鍛煉身體的好習慣。讀書微習慣(每天讀兩頁書);寫作微習慣(每天寫50字) ;存錢微習慣(每月發工資存200元) 。

復盤思維

對做過的事情回顧、反思、探究、提升。

舉個栗子:對自學一個月PS軟體復盤

回顧目標:計劃利用1月睡前1個小時自學PS軟體,可以處理一些寫PPT的圖片

敘述過程:剛開始幾天,動力比較大,每天堅持睡前學習視屏一個小時,有一天看了一部電影,之後就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斷斷續續地看視頻,學十幾分鐘半個小時就去做別的東西,學會幾個功能,過幾天就不記得了。

評估結果:與目標做比較,學會一些基本功能,還不能很好處理圖片

分析原因:從必要性來講,美圖秀秀可以滿足我的處理圖片的需求;沒有學以致用,學習新功能,沒有及時應用到圖片處理上;

總結提升:從必要性出發選擇學習新技能;及時將學到的知識滲透到行動中。

黃金思維圈

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利器

舉個栗子 :

what:每天在知乎上回答問題

how:把看過書籍推薦給大家,應用學習的知識表達自己

why:應用學習到知識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表達能力、文字處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提升;獲取成就感——自己能為他人提供價值。


人的思維方式是可以被整理、被訓練、被強化的!優秀的思維模式,可以助人快速的找到方向,發現問題,善於總結!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們要尋找並固化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使工作、學習更有效,通向成功。


擼起袖子加油干


聚焦思維能提升行動,擴散思維容易阻礙行動!


邏輯思維,,,,理性思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