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使駐京,我們現在覺得是外交慣例,但對當時的咸豐來說則是一個要命的事,當時他損兵折將,夷人一路北上,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即將重演,天津不保,北京岌岌可危,這是清朝立國以來最大的戰爭失敗,這叫他臉往哪裡放?死後能不能進太廟?如何去見祖宗?更為嚴重的是,這打破了漢唐以來只有朝貢使臣入京的「體制」,屬於亘古未有之事,將瓦解東亞朝貢體系,天朝上國顏面喪盡,清廷從皇帝到大臣都不想在史書上留下這樣的臭名,加上至此戰敗之際,外使駐京作為戰敗屈辱的象徵,甚過宋遼澶淵之盟,畢竟遼軍最後撤退了,而外使將常駐北京,此外,清廷還有著國家安全、城市治理等方面的具體擔憂,認為外使駐京將極大威脅自己的統治。

值得一提的是,清廷的閉關鎖國盲目自大固然是當時中國脫離世界發展的重要原因,但是,天朝上國的陳舊觀念不能完全歸咎於清廷統治者的盲目無知。在相當長的歷史中,中國幅員廣闊,物產豐盈,政治制度發達,社會生產力領先,文化輻射廣泛,是名副其實的東亞中心。許多國家仰慕中國的富足與繁榮,來華朝貢者不絕,對中華文化傾心接受,這種仰慕超越了宗教和種族,最明顯的例子是渤泥國國王死前要求「體魄托葬於中華」,其墓現存南京。長久以來的領先自然就誕生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中華中心論,周邊國家也解受了這種理論,比如越南的進貢表文中說「久洽同文之化,夙敦述職之虔」,暹羅進貢表文說「卑國世荷皇恩,久沽德化」等等。悠久的歷史必然形成巨大的慣性,清廷自稱天下之主,自然也繼承了這樣的世界秩序觀念。

明清以來的西方勢力來中國的多是一些商人和殖民者,中國多把這些人當作「夷人」,這些人很多為了獲得中國皇帝的豐厚賞賜,對於被稱夷狄也都是默認態度。西方來使在朝見中國皇帝時也都按照屬國朝貢的禮儀行叩拜禮,就連馬嘎爾尼事實上也對乾隆行了三跪九叩,雖然他最後否認,據我看到的資料,鴉片戰爭之前的荷蘭、俄國使臣都是如此,莫不跪拜,這也讓清廷的天朝上國幻夢得以繼續。

而且,早期來中國的西方勢力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中國史料記載紅毛夷,佛郎機在沿海地區與海盜倭寇合流等等很多例子,讓中國人對其觀感極差,認為這些西方奸詐,重利,野蠻,將其歸為未開化的夷狄也不是沒有理由的。我沒有為清朝開脫,只是認為分析問題需要根據歷史情境去理解其形成的具體原因。

所以在英法等國要求公使駐京時,軍機大臣們認為從來無此慣例,只有屬國進京朝貢,而且使臣也不會常駐京師,這種要求他們不能也不會上奏咸豐。因為在此之前,中國兩千年來,還沒有這樣的例子,即清廷所說的沒有這樣的體制。

咸豐帝則認為夷人進京「心實叵測」,若讓其來去自由,「終有隱憂」,因此在咸豐八年四月上諭軍機大臣:外國人進京,都是朝貢陪臣,通商事宜都在邊境辦理,「從無在京商辦之例」。咸豐表示,我可不是怕你,無論多少夷人進京,「中國有何畏懼?實因與體制不合。」

咸豐說的「隱憂」是什麼呢?可以從咸豐八年五月吏部尚書周祖培等奏摺中清晰看到。周上奏,外使駐京有八害。其一,清廷舉動,則夷人必知,「動為所制」;其二,夷人在京建高樓,用千里鏡「窺測遠近」,宮禁重地盡收眼底;其三,京師空地狹小,興建夷館,必然拆遷衙署民居;其四,以後祭祀、行幸等事清道出行,夷人夾道而觀,不能禁止;其五,夷人傳教,扇惑人心,京師首善之區,「若遭蠱誘,則衣冠禮樂之族,夷於禽獸」;其六,民夷雜處,訴訟不能訊斷,且有奸滑之人挾夷自重,「土棍竊盜」會以夷館為逃法之所;其七,京師稽查人員進出,徵收稅課,夷人任意往來,京師「門禁盡廢」;其八,夷人桀驁不馴,朝鮮琉球等國本極恭順,見之將「輕視天朝」。最後,夷人橫行各省,「神人共憤」,一旦外省衝突,則必在京城報復,「肘腋之變,可為寒心。」夷人進京,近畿團練投鼠忌器,「雖百萬之眾,無所用之。」

宗人府府丞錢寶青上奏,夷人入京為「宗社安危所系」,琉球之禍將「立現」,「京師豈復為國家所有」,且夷人駐京「是否別有詭謀,實不敢信。」

而清廷以上言論的背景是,英法聯軍已經攻佔大沽炮台,兵臨天津城下,此時答應公使駐京,相當於戰勝者長期駐紮京城,澶淵之盟也沒有這樣屈辱,咸豐難以接受。在清廷答應外使駐京後,咸豐也堅決不接受外使親自遞交國書的要求。他要求奕?取消夷人這種要求,並警告他如果辦不到就要「惟爾等是問」。當奕?請求他從熱河返京時,咸豐硃批如果返京後,夷人還是要求遞交國書,自己就馬上復返熱河,這也是咸豐最後死在熱河都沒有返回北京的重要原因。


使館的另一使命是做間諜。


你說的是咸豐年間吧,因為公使見皇帝不願意跪拜,加上當時的外國人對滿清皇帝一點都不恭敬,皇帝覺得傷自己的威嚴。

後面恭親王輔政後各國很多都在北京設立大使館了。

恭親王是個理智的政治家,知道里子比面子重要,他極力拉攏外國人,對鎮壓太平天國起了關鍵作用,和他比洪秀全差太遠。


在東亞古典時代,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的首都派官員常駐,一般都意味著內政會被對方干涉,如蒙古的達魯花赤、契丹的少監、漢朝的護匈奴中郎將


怕丟人,清朝已經風雨飄搖,就算在京城,老百姓也是面有菜色,目光獃滯,能夠維繫統治,就是與鄉紳合作,政府只管理到縣,以下地區鄉紳自治。


看了很多大談中國歷史傳統的,原來君主立憲不成功是傳統上就沒有。

而西周就有共和了,怪不得一步到位共和制了。


天朝為大,老子天下第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