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刚看完,评价不高。下面是我的点评和笔记:

2.5星|《逆商》:1997年出版的鸡汤,强调积极乐观面对逆境

英文原版是1997年出的。看书的护封上的介绍,20多年过去了,作者还在吃这本书,一直在做相关的培训。主要内容现在看基本可以算作鸡汤,就是说人或者组织面对逆境,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也就是逆商要高。逆商高的人工作业绩更好,身心更健康。逆商高的组织可以在不利的条件下成长。书中给出了一套提高逆商的方法:LEAD:L=Listen,倾听自己的逆境反应;E=Explore,探究自己对结果的担当;A=Analyze,分析证据;D=Do,做点事情。书后介绍了作者的相关培训的信息,两位译者也是相关培训的从业者。总体评价2.5星,价值不大。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1:威瑟斯完全有理由放弃。他同珠穆朗玛峰较量,然后输了。他缺少补给,脱离队伍,没有避难之所,毫无生还的机会。但是,在死亡面前,威瑟斯下定决心去与这座巨峰对抗——这比他之前攀登过的山峰都要大。P42:本书的论述是基于众多顶尖学者的重大研究调查以及全球范围内超过500份的研究报告。本书不仅借鉴了认知心理学、心理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生理学三大学科知识,还包含了各种实践观的两大基本组成部分——科学理论和实际应用。P73:结合上述,逆商的这三种呈现形式——新的知识框架、衡量方法、实践工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通过此体系,人们可以去了解和改善日常的基本模式,培养自己的抗逆力(参见图1-1)。P8

4:当前,财富大量转移,人们普遍对未来感到不确定,而且犯罪率激增,人们对于经济安全备感焦虑;此外,家庭的定义彻底被重塑,出现美国全国范围内的道德危机,包括教育体系在内的组织机构失去公信力。这些变化加起来就是我所说的社会逆境。P395:&6:登顶过程中的困难越来越多,攀登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胆量和冒险精神。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向前走、向上攀,而是选择了难度较小的道路(参见第1章中的图1-2)。无论是在成长、事业、人际关系、贡献方面,还是自我意识上,他们爬了一段就停下来,支起营帐,误以为自己在山中的小营地会永远安稳。P487:我们已经将自己对于生活中很多事情的控制权移交给千篇一律配备「智能」晶元的机器。对很多人来说,权力不在他们自己的手中,而在科技手上。结果就是无助感加剧,行动力减退。P508:习得性无助是指失去了对不利事件的掌控感。或许维克多·弗兰克尔(Vicktor Frankl)的经历就是一个极为生动的例子。他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20世纪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在《活出意义来》(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书中,弗兰克尔描述了很多囚犯学会无助的那个时刻。P589:在某个集中营里,警卫在囚犯入狱时就对他们说他们永远也无法离开这里。据弗兰克尔所说,那些相信这一说法的人很快就死了。在没有被杀害的同狱犯人中,那些不相信警卫的不详预言并坚信「这一切都会过去」的人则活了下来。然而,囚犯丧失希望的时刻就是他们起不来床的那天,而那一天就是他们的死期。P5810:习得性无助和赋能是两个互不相容的词(见图3-1)。它们显然不能共存。患有习得性无助的人无法被赋能,而被赋能的人是不会遭受无助的。习得性无助是阻碍赋能的明显障碍,因此也是阻碍向上攀登的障碍。这是一种可定义的思维模式,会破坏成功的所有方面。P59

11: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马丁·塞利格曼把这些不同之处称为悲观与乐观。若一个人认为逆境是永久的(「这永远不会改变」),普遍的(「我会把所有的事搞砸」)和个人的(「这都是我的错」),那这个人就会拥有悲观的归因风格;若一个人认为逆境是暂时的、外在的和有限的,那这个人则拥有乐观的归因风格(见图3-2).P62

12:受害者还是掌控者?抗逆性与乐观一样,也是逆境条件下身心健康的重要预测指标。把逆境当作机遇并怀有使命感和掌控感,也就是我所说的「化危为机(Advertunity)」的能力,就会一直很强大,而惨遭逆境所害并以无助的态度回应的人就会变得软弱。P6513:逆商是由CORE四个维度构成的。CORE是Control(掌控感),Ownership(担当力)Reach(影响度)Endurance(持续性)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略词,源自第3章所写的研究过程(见表4-1)。P8814:影响度维度的分数越低,你就越有可能把坏事看得过于严重,纵容这些事情蔓延开来,耗尽你的幸福感和平和心境。小题大做就像山火一样,可能很危险,如果不加制约就会造成重大损害。P92

15:相反,还有人的回答是截然不同的。「只是东西没了而已。我们买了些保险,总是能重建的。重要的是人没事。」一位较为年长的妇女说道,同时望向身后的废墟。这里曾是她住了30年的房子。P95

16:L=Listen,倾听自己的逆境反应;E=Explore,探究自己对结果的担当;A=Analyze,分析证据;D=Do,做点事情;LEAD工具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思维习惯来改变成功率。这种改变是通过质疑以前的模式并有意识地构建新的模式来实现的。P10817:止念法又可分为分心法(Distracters)和重塑法(Reframers)两种类型。这些技巧都能有效地干扰神经路径,让你在应对逆境时可以摆脱慌乱(见表6-1)。P139全文完相关链接:3.5星|津巴多《时间的悖论》:未来导向的人更有可能取得个人的成功,但帮助他人的可能性更小冥想让工作积极性降低:4星|《哈佛商业评论》2019年第1期4星|熊太行《掌控关系》:心理咨询师给年轻人的人生忠告

3.5星|《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麦肯锡的经历,文艺妈妈的笔,温馨的父母与丈夫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3月31日)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3月31日)2019年读过评过的99本书(截至3月31日)本号909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开始读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 -- 序言好长……经过漫长的序一、序二、序三、前言……终于读到正文。

1. 什么是逆境

一开始看到逆境这个词,心里想的是重大的问题,比如说,意外事故或者灾难,少年丧父/母,中年丧妻/夫,晚年丧子……既然能称为「境」,那必定是一个很高的层次,诸如考试成绩不理想,面试没通过,追求男神/女神被拒之类的小事,是不够资格被称为「境」的。

再往后看,作者列出的大多是一些芝麻蒜皮的小时,早上被领导说了几句,这种连困难都谈不上,居然也算是「逆境」?

原本我的理解是,对于这些小小的不顺,是不需要特殊的方法来克服的,在心中连淡淡的涟漪都不会激起;只有那些重大的灾难或者是打击,才需要一些方法来克服。

2. 习得性无助与赋能

作者认为,习得性无助是指失去了对不利事件的掌控感,它和赋能正好相反。患有习得性无助的人无法被赋能,而被赋能的人不会遭受无助。习得性无助是赋能的障碍,也是向上攀登的障碍。这是一种思维模式,会破坏成功的所有方面。

同意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思维方式,但这种思维方式往往是长期经受打击之后才会形成的。如果是在成年时期已经有比较稳定的三观,即使有不断的打击,也不大会变成习得性无助;但如果是从幼儿时期开始饱受打击,那时候并没有形成三观,一旦对打击习以为常,放弃自我,再想纠正就特别困难,这大概算是真正的逆境了。然而这种逆境却无法用赋能解决,这算不算是一种悖论?

作者希望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增强克服逆境的能力,但这并不容易。真正改变自己对困难的看法的途径是,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难,不断的成功带给自己信心,随著信心的不断增强,对外界的掌控和解决问题的才智也在增加,最终建立起面对逆境时的信心和能力。这是最有效的提高逆商之路,但这太难了,因为很难控制环境创造出这样的条件。

靠读一本书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还是有些挑战的,不排除有些天赋异禀的人能做到,但大多数人是读的时候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读完之后该干嘛还是去干嘛了。

3. 什么是逆商

作者认为,逆商由CORE四个维度构成,CORE是Control(掌控感)、Ownership(担当力)、Reach(影响度)、Endurance(持续性)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略词。

作为一个理科生,不太认同作者的这种定义,第一它不能被证明,第二没有数据支持。在我看来,这个定义更像是作者为了阐明自己观点而生造出来的一个概念。

某些概念如果不定义,我们无法描述这个世界,比如说「时间」;但「逆商」这个概念,并非是缺少了它就无法描述客观世界或者主观感受。事实上,我觉得逆商可以看作情商和智商的混合物,如果要描述人类克服困难的能力,智商和情商也就够了。智商是基础,智商高的人可以看透万事万物之间的规则,容易找到解决的方向;而情商高的人,心理弹性大,可以进行自我调节,找到自己能改变的部分,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部分,抗压也不是个事。

智商和情商都高的人,逆商也不会低的。

4. 逆商的形成

对于逆商的形成,作者认为「困难孕育出伟大。艰难困苦是一位严厉的养育者,大力摇晃自己抚育的孩子,从而让他们变得强壮。」这一点难以认同。

「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贫穷是最好的老师」,「不幸是人生的财富」……我们从小到大或许听了无数多这样的名言,甚至在东方,也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辉煌人生是否来自于逆境和磨难?我觉得并非如此。苦难就是苦难,贫穷就是贫穷,它们的本身并不会给你带来任何价值,并不是一种高贵的经历,它带来恐惧、压力、有时还有绝望,它意味著许许多多的羞辱和艰辛。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苦难,确实可以引以自豪,但苦难的本身没有价值。

真正给人生带来价值的是你在克服苦难、摆脱贫穷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坚定的心志和意念,这才是不可或缺的财富。

然而,并非苦难才能让你具备这些品质,也并非艰难困苦才能形成逆商。相反,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难,不断的成功带给自己信心,随著信心的不断增强,对外界的掌控和解决问题的才智也在增加,最终建立起面对逆境时的信心和能力。某种意义上来说,成功比苦难更能造就逆商。

5. 逆商的重要性

首先,作者用神经心理免疫学的知识来阐述对生活的掌控感,即我们应对生活中挫折的方式,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通过这一点,作者证明逆商很重要。对于这个论证,我不能认同。疾病与健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涉及到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保持乐观的态度、有较高的逆商、积极应对挫折就能减少疾病的。

- 基因决定论: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一辈子生什么病、什么时候生病,是由基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当出生的那一刹那,甚至在出生之前,你的健康状况就已经确定了。

支持这个观点的,比如说遗传病,同一个家族或者亲属之间,往往会得同一种病,就像糖尿病、胃癌等。又比如说生活中常常见到的一些特殊的个例,吸烟几十年还能活到100岁,大吃大喝却不得心血管疾病……这种往往跟个人基因有关,我们还是要看样本量和大数据。

显然,基因决定论是不支持作者的观点的。

- 生活方式: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往往是决定健康的重要因素。比如说暴饮暴食,比如说熬夜,或许在年轻的时候这些看不出什么,但是随著年纪的增长,就是终究会显露在健康上面。

近些年来随著流行病学的调查,不断的完善,关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越越来越多,喝咖啡吃朋友都不也好吃,水果进来最希望有一个对人体的影响的,人家一天吃一天的,发表,这也对于我们指导我们的有了指导性的作用。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也不支持作者的论点。

- 个人应对: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每个人的心态和应对方式都各不相有,有些豁达,可以淡然置之;有些却很纠结,总是钻牛角尖,而不同的心态和应对方式,对健康是有一定影响的,这是本章作者想表达的观点。

- 未知因素:人体健康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受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受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免疫、心理等各方面的干扰,对此,人们所知的依然还是很少。

因此,虽然作者提出的逆商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逆商对于健康而言,既不是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作者的观点有其局限性,我们需要全面和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

其次,作者从脑科学的角度阐述了习惯的形成,运用了事例以及科学研究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读下来的感觉是,大脑形成习惯的机制固然重要,但对于读者来说,更重要的是怎么运用这个机制来改变我们的习惯,放弃坏习惯而形成好习惯,从而更好的完善自己;但是这些内容作者并没有阐述,只是介绍了习惯形成的机制便结束了。

21天形成新习惯的说法是有问题的,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最早这个观点来自于外科医生,他观察发现截肢的病人需要21天才能适应自己的断肢的变化。之后这一点就不知道怎么以讹传讹,不断流传开,然后变成了21天形成一个新习惯。

事实上,不同的习惯形成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些小习惯如果正好顺应自己的具体情况,可能几天就能形成;而某些是需要跟自己本性有所抗争的,那21天是远远不够的。拿我自己来说,作为一个极度厌恶运动的人,养成一个坚持运动的习惯,我用了两年都不止的时间,而直到现在我也不敢说运动已经真正形成了习惯,稳固下来。

6. 如何提高逆商

作者提出了LEAD,意思是:L= Listen,倾听自己的逆境反应;E= Explore,探究自己对结果的担当;A= Analyze,分析证据;D= Do,做点事情。 LEAD工具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思维习惯来改变成功率。这种改变是通过质疑以前的模式并有意识地构建新的模式来实现的。

此外,作者提到止念法,停止灾难化的想法,比如说从停电想到破产……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论事,不要盲目扩大负面影响的想法,一旦发觉自己有这样的倾向,立刻停止。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这本书写作年代太久,这些作者推崇的工具,在今天看来稀疏平常,太多类似的理论或者方法,并且讲得比作者更深入透彻:

- 本质在于切断现实与结论之间的幻象:看过《控制愤怒》等几本书,理论类似,也就是在事实(A)和结论(C)之间,有一个关键的观念(B),指的是你怎么看待事实(A)。B不同,哪怕A是一样的,导致的C也会完全不一样。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A跳到C之前,冷静一下,看看B是否客观准确。控制了B,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

- 坚定的三观是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基础:我始终觉得,稳固的三观是应对困难的基石。心志坚定、对自身和外界有清晰准确的认识的人,是很难被困难吓倒的。只要有稳固三观基础上的强大内心,谈不谈逆商都无所谓。

7. 对全书的评价

认同作者的部分包括:

- 努力攀登的感觉:作者从登山说起,把生活比作登山,认为只有不懈地努力攀登才能获取登顶时的那种满足感,即使攀登的过程时而缓慢,时而痛苦。「登山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体验,只有同行者才能理解和共享。安心、满足和疲惫之中还夹杂著一种愉悦和平静的感觉,如山顶的空气那般稀薄。只有登山者才能尝到那种美妙的成功滋味。」

每一个奋斗过的人都能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这种感觉吧,痛并快乐著。当时觉得一片黑暗,看不到一丝希望,凭借著本能艰难的一步步前进,只觉得再多一步也走不动了……当一切雨过天晴之后,最值得回味的时刻往往是最艰难的时刻。没有当时的艰辛,也不会有后来的记忆和回味。

- 对于成功的定义:作者认为成功是不畏艰难险阻或其他逆境而努力前进和攀登,去履行一生的使命;如果不继续攀登就无法保持既有的成功。攀登的意义在于终生的自我成长和进步。

看多了老庄的「和光同尘」「心斋」「坐忘」之后,我非常不愿意认同上述观点,更欣赏的是「真正的成功就只有一种,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完一生」;但在心底里,不得不承认作者的观点是对的。攀登并不一定要争权夺利,但还是要不断成长和进步,不断的自我完善,这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不认同作者的部分在于以下:

- 「我们身处逆境时代」:作者在第二章引用老人的话说,「现在的生活艰难多了」。完全不同意这个说法,现在的生活比原来好得太多。纵向和30-40年前的中国比,没有人会否则生活在改善,这并不是一小群人的改善,而是整体的提高;横向和我们周边的邻居们比,亚太的其它国家,可以说除了日本,亚洲几乎没有能比得上中国的国家,即使是放眼全球,除了美国(的某些州)和欧洲(的某些国家),也少有比中国更出色的。

诚然,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空气污染、食品安全……但若说现在的生活比原来更差,我是无论如何不能同意的。考虑到作者是外国人,我就原谅他的说法吧,也许他们国家是真的越来越差。

最近在看《事实》这本书,书中有太多例子支持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此外,《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这本书也以翔实的数据和事例证明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越来越明显,世界是往好的方向在前进。这两本书的评价不错,推荐。

- 惨淡一生的放弃者:作者认为「放弃者过的是妥协让步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选择了他们眼中更为平坦和轻松的道路。说来讽刺,随著生命慢慢流逝,放弃者遭受的痛苦会比当初试图通过停止攀登来回避的痛苦要深刻得多。无疑,他们回首惨淡一生的时候会极其痛苦。这就是放弃者的命运。」

严重不同意这种鄙视放弃者的说法。这个世界有多元的价值观,有无限的可能,为什么所有人要把生活过成一个样子(攀登者)?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攀登,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意愿去攀登,只要做好自己,不妨碍到他人,又有什么让人指责的地方呢?再说了,一个完全由攀登者组成的世界,是多么的单调、乏味和无趣啊。

吐完一遍槽,我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对这本书的抗拒心理,以至于无法公正的看待作者的观点?导致抗拒心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观点和资料陈旧:写作于20多年前,当时观点也许算新颖,但现在看来稀疏平常,缺乏新意;引用的心理学、免疫学和脑科学的资料,与当今世界前沿的进展相差太大。

- 缺乏数据和事实的支持:书中提到做过各种试验,却不能列举出试验内容和结果,而是仓促的跳到他自己的观点 - 「逆商很重要」、「逆商可以改变」……由于缺乏论证的过程以及论证的过程不严谨(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读起来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让人信服。

- 行文啰嗦、冗余:全书可以精简掉1/2-1/3的篇幅而不影响读阅读,不少的废话和不必要的例子,读起来感受较差。

选书需要慎重,文史哲类的图书,可以读经典,因为这么多年以来,人性其实没多大改变;除此以外的图书,还是要读新书,科技进展太快了,日新月异,三五年就更新换代。读几十年前的老书,就会有读本书的感受,要么书中的观点不再新颖,要么事例和研究太过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如果真的一定要读年代久远的书,努力保持思维的开放,看看作者有没有一些有趣的观点+严谨的论证来说服自己。当然,偏倚是很难真正消除的,既往的学习和经历,必定会对我们的立场和观点形成影响,只能尽力而为,保持开放的心态,乐观的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


导语: 在我们所能学会的美德中,没有一个品质比它更有用、更必要,也没有比它更能提高生活质量,这个品质就是把逆境转变为令人愉快的挑战的能力。——米哈里·西卡森特米哈伊

你是否询问过一些年长的人:「您觉得现在的生活比年轻的时候轻松吗?」超过200位75岁至95岁的老人,他们给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本以为他们会诉说在大萧条时期是如何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而奋斗打拚的经历;或者如何从两次世界大战中侥幸存活下来,所有人都做出巨大牺牲的悲惨遭遇;或者是关于往返学校途中需要艰难地翻山越岭、跋涉四英尺厚的积雪的故事。那个时代,只有最基本的食物和药品,没有空调,道路坑坑洼洼,通信系统落后,娱乐项目少之又少,这些故事肯定会让我们感恩现代生活的便利。

「啊,现在的生活艰难多了!」老人们不停感慨:「现在我可不愿意当父母,父母都要工作,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当年过的艰难!竞争、信息……节奏简直越来越快。当年还有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现在,人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大多数老年人认为:生活艰难,而且越来越难。

我们在人生险途中需要面对来自社会、职场和个人三个层次的逆境,积极变化是从个体开始,然后往上影响工作,最终影响整个社会。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攀爬一座山峰,我们可以把登山者分为三类:

1.放弃者:

他们拒绝山峰给予的机遇,无视随之而来的生命馈赠。放弃梦想。

2.扎营者:

找到一个平稳舒适的高地,决定在那里度过余生,放弃继续攀爬。用尽精力把营地变得舒适,放弃合理运用这些精力和资源可能带来的进步。他们成功实现自己的基本需求——食物、水、安全、住所甚至是归属感。他们迈过了山脚,牺牲自我实现需求,坚守他们所拥有的,很大程度上被舒适和恐惧所驱动,担心周边持续不断的变化会对营地产生威胁。

3.攀登者:

无论背景如何,不管优势劣势,厄运或者好运,他们一直在攀登。他们认为凡事皆有可能,追求真正活过的人生。

登顶途中的四条危险岔道:

1.攀登者变成扎营者。

扎营者在做一个看似合理的决定,想要抵御不断冲击帐篷的变革强风,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风暴永不止歇。

2.科技万能。

人们开始寄希望于科技而不是人类自己来解决问题。

3.打鸡血。

生活艰难,我们在寻找某样东西,可以带我们挺过去。大师的激动可能更像是早晨喝的一杯咖啡,能暂时提提神。你得到了一点迫切需要的某样东西,于是在一段时间内心情变好。然而,一旦这样的东西耗尽,你又迫切的想要一点。

4.无助-无望。

无望是心灵癌症,会吸干一个人的生命力和活力。全社会的人大都觉得现在还不如他们小时候,就更别说超越了。他们怀疑干出一番事业没什么用,而自己又在碌碌无为的海洋中浮浮沉沉。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未来以及孩子的未来感到越来越绝望。

与其选择这些岔道,不如找一条更为保险的路——学习拥有更高的逆商。

塞利格曼设计两个阶段的实验:

第一阶段:ABC三条小狗,A可以按控制杆停止电击,B无法停止电击,C没有受到电击。

第二阶段:将ABC放进穿梭箱的装置里,狗狗只需要跨越低矮挡板跳到另一侧就可以停止电击。A和C很快就明白怎样跨越挡板,摆脱不适,B则躺下来啜泣,没有尝试逃脱。

B的这种行为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假如我们对挫折产生了麻木习惯的感觉,那我们就成为了放弃者。我们需要提高逆商,抵御习得性无助,成为攀登者。

乐观的人会认为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我完全可以克服它。悲观的人会觉得这是一道自己永远无法跨过去的槛,责备自己没有能力,命中注定过这样的生活。

我从不相信逆境预示著失败。相反,逆境可以成为力量的源泉。——戴安·范斯坦(美国参议员)

那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应对挫折呢?

1.倾听。

朋友突然登门拜访,从外表就可以看出朋友的状态非常糟糕。进屋坐下,朋友开始诉说遭遇:「我的生活全毁了,婚姻毁了,孩子堕落,工作也没有了。……」

2.担当力——探究谁应该担责。

我大声拍了桌子,朋友吓住了,闭上了嘴。

我开始询问:「让我们停下来想想这件事的后果,你提到了几个后果,其中包括离婚、孩子问题、工作和家庭,你还能想到别的吗?」

朋友接著说:「除了睡不著、一直头疼、消化系统出问题,没了。」

我:「那好,让我们从一些具体的事情开始。谁负责帮你找工作?」

朋友:「是我,不会是别人。」

我:「谁负责修复你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并帮助他们回到正轨上来?」

朋友:「我想还是我。我有责任帮他们逃出噩梦般的生活。」

我:「那么谁为你的长期健康负责,让你摆脱头痛失眠的困扰?」

朋友:「啊,好吧!那当然是我!」

我:「你既要对自己的就业和健康负责,也要负责修复与孩子们的关系?」

朋友:「没错!」他因自己无意间一语中的而微笑起来。

3.运用理性思维:分析证据。

我:「回顾一下,你说自己什么也做不了,意味著你对此毫无掌控力,有什么证据表明你真的没有掌控力?」

朋友又开始抱怨起来。

我:「是的,显然你觉得很无助,现在你正在走出来,那么,我再问一次,到底有什么证据证明你现在没有掌控力?」

朋友一时语塞:「呃……没……有……至少现在没有,就是觉得过得很艰难……」

我:「确实很难!但艰难等同于不可能吧?」

朋友微笑:「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我:「那么你也认同,没有证据表明你没有掌控力?」

朋友坚定的说:「没有,我觉得没有证据。」

几次重复询问肯定后,我高兴地说:「听起来事情好像有了好转!」

4.采取行动:做点什么。

我:「那么你能做些什么来找回一点掌控力呢?」

朋友:「噢,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可以去跟孩子们谈谈。」

我:「可以,那这么做有什么用呢?」

朋友:「可能会让我明白,我仍然可以用爱来让她们的生活改变。这让我觉得开心。」

我:「很好!那你还可以做些什么来找回掌控力呢?」

我快速记下朋友说的12个行为,变成一张行动清单,来到最后一步。

5.毅然投身行动。

朋友回顾了自己的想法,迫不及待的决定了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这个流程可以适用于我们面临的所有挫折,不管来自工作还是生活。

注意:大多数人都讨厌被告知做什么,直接告诉朋友该如何生活并不能提高他的学习能力,也没有让他有能力去对付将来出现的逆境。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提问而不是说教。引导他人自己思考如何走出逆境。

事实上,挫折教育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课程。我们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学习挫折教育。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提高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逆商,而不是没事找事,自己给自己添堵,自己给孩子添堵,辱骂自己或是自己的孩子,这不是挫折教育,这是心理疾病的表现方式。

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每一件小事:

  1. 感到生活迷茫,我们可以和年长的智者聊天,看更多的书和电影,尝试能否从别人的人生中找到启发;认真做好眼前的小事,或许会拓展出另外的机会;学习新的技能,开辟新的机会区域……
  2. 孩子不听话,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言传身教,而不是单纯的严于利人,宽于待己。
  3. 遇到挫折,可以理智分析,关注于自己还能做什么,一步一步慢慢引导自己,或是与他人讨论,一起想出方法解决,列出能做事项的清单,确定哪一件可以立刻著手去做,摆脱习得性无助,将眼前的逆境转变为自己的顺境。

欢迎关注公众号:姚先生快乐进步营。


西方的教育理论:父母应该这样教育孩子,对提高孩子的能力有好处;

中国父母的教育实践:听到美国专家的话了没?你们应该这样被我教育,要是你们的能力没有提高说明你们不配合。

《逆商》里面的理论拿出来,也是这样的。

《逆商》的意思是:如果你使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逆境,你就能获得成长,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中国人对《逆商》的解读:如果你总是没有成长,肯定是因为你态度不够积极,你这个人根本不努力。


最近在一场学习发展论坛里听到了一个培训机构的一段关于逆商的分享,之前没有关注过这个概念,因为这个宣讲人很有激情,把这个概念捧的特别有开创性的意义和价值,就勾起了我小小的好奇心去了解一下。

听了之后发现这基本上等同于以往所讲的性格特征中的韧性,提出这个概念的专家虽然小有名气,还专门出了一本《逆商》的书,我也下载了一本电子书粗略的看了一下,看了1/3实在看不下去了,上结论吧:(个人观点)

推荐指数:1颗星 (是留给作者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原因:

1.这个概念是个延展概念,其实讲的就是不同人在面对逆境时不同的思维模式以及模式下带来的行动与结果,不理解为什么专门搞出来一个概念和好多种概念,还要硬生生做出一套理论体系,看起来更加专业有说服力?

2.文章夸大生活和社会中的逆境,不停在传递一种生活很艰辛、社会很黑暗、人生处处是逆境的黑鸡汤,要有逆商才能成为人生赢家……

3. 从个人逆商拓展到组织逆商和家庭逆商,好像最近还在开发亲子逆商的课程,活生生的感到就是为了推广一个并不是那么有含金量的培训呀

以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