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理論下什麼是意識,產生自我意識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是產生意識的根源?什麼在指使意識?什麼在決定意識?什麼是好的意識?


佛法的意識就是我們平時講的意識,大腦運作時候的一種作用,只不過佛法形成的時候大家還不知道大腦產生了意識,但是原始佛教或者上座部佛教都會承認受想行識都基礎於色蘊,沒有色蘊,受想行識也會沒掉(除無色界)。產生意識的根源就是因為你有健全的肉體,你肉體如果不健全,比如大腦少了一半,或者大腦運作有問題,那麼意識肯定也會受到影響。意識不受指使,它具備主觀能動性,是自由的,可以選擇干任何事情,這是意識本身的一種作用,不受任何事物指使,但是它會受到影響,我們做抉擇的時候肯定都是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但是抉擇本身是不受指使的


佛教中的意識,指前五根接觸五塵產生五入《五根吸入五塵,在心地上留下影子(法塵)》,意根識別影子(法塵),形成認識就叫意識。

所謂意根,就是一個堅固執持此身與見分為我的一個意念,我們平時所產生的認識,比如好壞、善惡、美醜、親近與疏遠等等一切意念,都來自它,它是意識之根,所以叫意根。

產生意識的原因是無明,指使意識的那個也是無明,由無明而產生第七識意根,由此引起愛恨取捨輪迴苦惱。


舍利子復白佛言。

世尊。若如是者云何為智。云何為識。

佛言。

舍利子。有四識住識。依此住故名識住。何者為四。所謂

色識住者 識緣於色 識住色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轉加增長堅固廣大。

受識住者 識緣於受 識住受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轉加增長堅固廣大。

想識住者 識緣於想 識住想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轉加增長堅固廣大。

行識住者 識緣於行 識住行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轉加增長堅固廣大。

舍利子。如是等相名之為識。

復以何等名之為智。所謂

不住五受蘊中 了達識蘊。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

所言識者。謂能了別地界 水界 火界 風界。是名為識。

所言智者。若有不住四大界中 能善通達識之法界不相離者 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

所言識者。謂能了別 眼所知色。耳所知聲。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觸。意所知法。

是名為識。

所言智者。於內寂靜 不行於外。唯依於智。不於一法而生分別。及種種分別。

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

從境界生 是名為識。

從作意生 是名為識。

從分別生 是名為識。

無取無執。無有所緣。無所了別。無有分別。

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

所言識者。住有為法。何以故。無為法中識不能行。

若能了達無為之法。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

住生滅者 名之為識。

不生不滅 無有所住。是名為智。


諸比丘。

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 馬兵 車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推薦大家去末學文章欄目看看,或許有能幫到大家的東西。

正文

關於「我」的意識,末學理解為虛妄心。其實很多經典都有相關論述,如《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楞嚴經)七處征心,八還辨見,以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經)中提到了很多,提到的同時也告訴我們修習的方法:

1.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辯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輾轉妄相,無有是處。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2.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凈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凈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凈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3.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與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

  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凈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凈,心清凈故,見塵清凈,見清凈故,眼根清凈,根清凈故,眼識清凈,識清凈故,聞塵清凈,聞清凈故,耳根清凈,根清凈故,耳識清凈,識清凈故,覺塵清凈,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根清凈故,色塵清凈,色清凈故,聲塵清凈,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善男子,六塵清凈故,地大清凈,地清凈故,水大清凈,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凈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凈,彼清凈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凈,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凈。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凈故,一身清凈,一身清凈故,多身清凈,多身清凈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凈。

  善男子,一世界清凈故,多世界清凈,多世界清凈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凈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圓滿清凈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凈,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原文

圓覺經原文,圓覺經全文,圓覺經原文全文--學佛網?

www.xuefo.net圖標

推薦看一下以下幾個回答,有相通的道理:

金剛經里寫「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為何有好壞對錯之分??

www.zhihu.com圖標年輕人閱讀金剛經有什麼益處。值不值得拜讀??

www.zhihu.com圖標

按照天親菩薩是從瑜伽師地論當中節錄出來的大乘百法明門論,有為法,第一個是心法。心法,就是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意識有五俱意識與獨頭意識之別。

一、五俱意識:就是跟前五識同量起分別的,眼見,隨即分別;耳聞聲,隨即分別;鼻嗅香、臭,隨即分別;舌嘗味,隨即分別;身觸,身體接觸,立刻分別,叫做五俱意識(同時意識、又稱為明了意識)。

二、獨頭意識,也就是沒有塵,但是,它單獨起來的,獨頭顧名思義,就是自己作用,沒有塵境,沒有外境。獨頭意識有四種⒈散位獨頭意識,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妄想、發獃。⒉狂亂獨頭,就是發狂。⒊夢中獨頭,作夢。⒋定中獨頭意識。修行到某一陣子,有相當的功夫,無論佛道或者是外道,都有定。但是,佛教更高超,他有無漏的慧,能究竟斷煩惱,外道沒有辦法,所以,外道沒有辦法出三界。

  在正常的狀況下,第六意識就是[五俱意識],意思是:此意識是與前五識同時俱起,亦即五根取五塵境,於心中生起前五識,以作最初級的了別,但此等了別,了解獨頭的內涵之後,並非加入價值判斷及個人愛憎等,然而就幾乎在前五識生起的第二剎那,意根便生起第六識去執取這前五識落謝的影子來分別。意根是什麼意思?意根就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對內,緣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對外,為前六識的依靠,所以,第七意識就像通內、外一個橋樑。並加上價值判斷及個人好惡、愛憎、取捨等。意思就是:我們看到的只是影像;而凡夫不知道說我們看到的只是一種影像,不實在的影像,我們卻為它愛、卻為它恨、卻為它起伏,一直到死亡。所以第六意識之生起,為依前五識、緣前五識,而與前五識俱起,故稱為[五俱意識]。但第六意識之生起時間雖比前五識晚約一剎那,而事實上,以凡夫之智實無法覺察其時序之差別,兩者幾乎是同時生起,故又名為[同時意識]。又在第六意識生起前,前五識雖能對外塵有所覺知,但對於彼我關係、內外、好醜、是非、高下等相,皆不作如是判別,這些相皆須由第六意識來判別,方能明白,故第六意識又稱為[明了意識]。這是意識在日常生活、正常的狀況下的情形。

  其次,在某些特殊或特定狀況下,第六意識的運作方式又不一樣了,在這些狀況下,第六意識可以不用依前五識、或緣前五識而起,它可以獨立作業,單獨而起,而不與前五識俱,故稱為[獨頭意識]:一、散位獨頭意識——又稱獨散意識,如人作白日夢、或發獃時,此時獨頭意識系緣自心現所造境,或緣過去記憶之影像,而分別取著,想入非非;此時雖不緣現行前五識,但也能見色、聞聲,乃至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俱全。為什麼?譬如說:你去聽音樂會,或者是聽民歌,去聽歌星唱歌;這歌星唱歌以後,好!你回來了,坐在公車或者捷運上面,沒有人對你唱歌啊,可是,他這個歌聲,在你的意識裡面自己唱,自己唱歌。就像我們拜三千佛一樣。以前帶領拜三千佛的時候,有一個居士說:喔!慧律法師!您知道嗎?拜三千佛回去,時時刻刻都是三千佛的聲音,南無……,每次都這樣;至心歸命禮……。她說這個沒辦法停止,因為三千佛唱得莊嚴、好聽!你看,沒有在拜三千佛,她內心裏面也就一直哼……,哼到她先生說:瘋子!說她有病;我老婆去拜那個三千佛回來,連炒菜都:至心歸命禮……就好像在打鼓一樣的,這個獨頭意識很強的!當然,此時所見之色,所聞之聲,都不是現前所有,也就是說,他此時所見、所聞等事,在外在現實環境中,並沒有這些事物於現前發生或存在。就像剛剛師父比喻的,聽音樂會以後,坐在公車或者捷運上,腦筋裡面自己現色聲香味觸法。故都不是他人所能共見、共聞者,而唯有此人本身能見、能聞,因為那些色聲等塵,全都是此人獨頭意識所造境,或緣過去記憶之影像。這便是散位獨頭意識的作用。

  二、夢中獨頭,這個大家都有經驗,每一個人都做過夢——即人於睡夢時,因前五識暫不起現行,於是獨頭意識便獨自造境,自造境後再自攀緣此等境而生分別,或亦緣取過去記憶之影像而生分別等。所以,白天身口意造什麼業,晚上有時候就會影現出來,日有所思,夜就有所夢。

  三、狂亂獨頭——即人於失心、錯亂、瘋狂時,獨頭意識雖於醒時,亦能依自想像而造出種種塵境,然後再去緣、取、分別此等自所造境,這是狂亂獨頭。所以,一個人狂亂獨頭的時候,他就會一直懷疑別人、一直誤會別人、一直扭曲別人,別人沒有這個意思,二個人在講話的時候,他就說:嗯!他們二個人一定在講我的壞話!那個人如果到你家門口探望一下,你就說:嗯!這個可能要偷我家的東西!因為自己生病自己不知道。所以,這個狂亂獨頭意識,大部分都是服用藥物,或者是有遺傳,遺傳也會,服用藥物也會,還有業障現前也會。

  四、定中獨頭——即修行禪定之人,於其定中,其前五識雖不緣現前五塵境,但其獨頭意識即依於凈心之觀想而造境,並緣取其所現之五塵境,再加以分別、覺知。如定中所見種種勝相、瑞相、佛菩薩相、乃至凈土相等,皆是定中獨頭意識之作用。這就是為什麼修行無上禪者,即須離一切見聞覺知,即使是定中所見、所聞之一切,全不得執著,因為在定中所有的見聞覺知,即使是清凈勝瑞之相,也仍是自心定中獨頭之作用。故《楞伽經》說需[覺自心現量、離心意意識]。這個要:心、意、[心]就是指第八識;[意]就是指第七意識;[意識]是指第六意識。所以,離心、意、意識,這個就是指第八意識、第七意識、第六意識。故《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可見這個離相有多難!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五套[破妄顯真(十番顯見)])


意識就是心緣法產生的了別識。自我意識就是我執,因為第八識有我執的種子逢緣歷境產生現行。 根源就是第七末那識執持八識種子以為我。意識是心主動去緣法,一般情況下他是能動,而不是所動,因為這是八識的見分,如果說背後有指使有點陰謀論的味道。(這是對初學者而言)但如果要進一步探究非要說意識後面的BOSS(指使者)那就是末那識。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所以從意識下手,如理思維作意,斷掉第七末那識的我執,是修行的樞要。這是意識和他BOSS間的故事。

南無阿彌陀佛!一家之言。


意識 心 心王三者同義。產生自我意思佛教有個名言稱俱生我執。至於根源那就是業感,沒什麼東西在指使意識,有的只是續流。如眼根見杯子產生眼識,分別知將杯子影像了執為杯子的續流,這過程沒有什麼東西在控制,有的話麻煩你指出來。


意識由識的功能引起

人著相

把妄念演繹的主體當做自我

人們認為那是自己

並由此產生的一系列

叫做意識

唯識

只有識是原本純凈的東西


大家都對意識很明了,佛教中意識可以受感染的,為何諸佛菩薩總有寶華承足? 諸佛菩薩禪定解脫都在一乘法中,意識就不會墮落在六道中。佛陀雖然身在娑婆世界,但不感染世間法,因自身福慧常住一乘中。眾生亦一樣,如果住在法中就是凈土菩薩。眾生如果不住在法中就是六道眾生。差別在體解佛法工作上所得的福報。在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法師親近法華經供養恭敬授持而得感應六根清凈上的花報。科學上亦曾經用植物作證明,一個在正能量有音樂喜悅感環境生長。另一個在負能量受咒怨惡劣氣氛環境生長。在正能量環境生長的植物特別茂盛鮮艷,證明植物也能受到感染,成長也不同。也有日本音樂美酒養牛的方法作比例。一乘法中教導人身只是工具,無分好惡。只要好好利用他在佛教流通,自然受功德感染,受感染就會漸漸脫離惡性循環。因此眾生不再隨世間法而生,而變質為因佛法而生,名為菩薩。


佛法理論下什麼是意識?

?意識/心/精神只有一個。

睡覺時維護器官運行稱為「如來藏」,「有分心」。

主動去識別感官所緣的是「末那識,意圖」,到了眼睛稱為眼識。

只有意圖在眼睛才能看得清楚,如果意圖在耳朵就只會識別聲音或言論。

意圖識別了色聲香味觸後並不能馬上得到答案需要回到記憶/想蘊去對比,比如程序員看見代碼跟鋼琴家看見琴譜時根據過往記憶識別出其概念。

如果無意圖去感官體驗只是思考那就稱為意識法。

識別後產生的稱為感受,感受引起的稱為情緒,情緒導致的是行。

受,想,行,識都是心,意識的不同名字而已。

產生自我意識的原因是什麼?

?貪愛與無明。

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名為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無明觸生愛。緣愛起彼行。

什麼是產生意識的根源?

?感官接觸外界或者大腦進行思維。

什麼在指使意識?

意圖與感受在指使意識去感官識別色聲香味觸法。

意圖看的時候意識在眼睛,打雷聲帶來的感受讓意識在耳朵,意圖嗅或者臭味會指使意識去鼻子識別香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